一字錯,全文錯!《論語》隨解(7)


一字錯,全文錯!《論語》隨解(7)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這個"非"怎麼解?有譯為"不當祭",其實這個不是價值判斷,而是事實判斷。當祭之鬼是說與自己的血統有關,非其鬼則是說它不值得去祭。我們鄉下,什麼鬼神都祭,不問是否家神家鬼,惟其鬼神而是之,則祭。

非是而祭,枉而為是,故諂,拍馬屁乎?由此下文如逢刃矣,知是而不為,視是為非,故不義,不為則不勇。

余文綴之於此,以共參。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這裡往往把"使民"解為當政使民,其實非也,是服務於民。換句話就是,我想對百姓敬、忠,因而百姓自勸(化),該怎麼辦?對老百姓要莊重(臨,上下皆可用,參易經臨卦),對百姓如事父母,對老百姓賢善的提拔出來,才華不夠的,趕緊辦學而栽之培之。季康子舉綱,孔子張目是也。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此處立足於父母,而非孝在於關心父母之疾。疾乃病之小,關心小毛小病是孝,通而不全。於父母,兒女雖小病而心急如焚。能以如是之心事父母敬父母才是孝。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是名句。學而思,乃明道(體);思而學乃廣(進)德。《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所以"罔"指網,即目張而綱不舉,體不明;"殆"即止,即得一而止(思還是那點得之思),不樂於學,德不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