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疫情之下人與人應該保持多遠?這些常識轉發給家人和朋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

有細心的朋友發現

權威疾控機構的專家不斷強調:

不扎堆

見面必須保持至少1米的安全距離

那麼,

為什麼要強調安全接觸距離至少是1米呢?

「科普」疫情之下人與人應該保持多遠?這些常識轉發給家人和朋友

很多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結核病)都會經過空氣進行傳播。空氣傳播主要分為三種形式,飛沫傳播、飛沫核傳播和塵埃傳播。由於塵埃傳播主要涉及肺結核、炭疽等會形成芽孢(一種細菌的休眠體)的病原體,在新冠肺炎的傳播中不會涉及,因此我們重點來了解飛沫傳播和飛沫核傳播。

飛沫傳播是指患者通過說話、咳嗽、打噴嚏等方式將含有病毒的飛沫噴出,被易感者吸入,從而引起感染的情況。這些飛沫的直徑一般多在100~200μm,由於重力的作用很容易落到地面,噴射範圍一般不超過1米。同時,飛沫也可以落到物體的表面,經過手的接觸而傳播給易感者,構成間接的接觸傳播。


「科普」疫情之下人與人應該保持多遠?這些常識轉發給家人和朋友

那是不是病人噴出的飛沫就肯定能讓對方得病呢?

其實,這和飛沫噴出的方式、能噴射的距離遠近和病毒含量有關。此外,每個人說話、咳嗽和打噴嚏時噴出的飛沫大小並不相同,大的飛沫含有的病毒雖然比小飛沫含有的病毒量大,但噴出的距離卻有限,一般不會超過1米。因此,1米安全接觸距離的說法是科學的。

「科普」疫情之下人與人應該保持多遠?這些常識轉發給家人和朋友

還有人會問:

大的飛沫是掉下來了

那小的飛沫怎麼樣了呢?

這就要談到另外一種空氣傳播方式

飛沫核傳播

飛沫核指的是較小的飛沫(直徑小於100μm)懸浮在空氣中,經過脫水蒸發而形成含有病毒的直徑小於5μm的小顆粒。由於它的直徑比飛沫更小更輕,因此更易於懸浮在空氣中,隨空氣流動可以擴散到數米甚至數十米之外,形成生物氣溶膠。

那是不是說明,空氣中到處都是病毒,正常呼吸都會感染呢?

事實上,與新型冠狀病毒同家族的SARS和MERS冠狀病毒雖然存在過疑似飛沫核傳播的跡象,但由於大多數傳播都發生在2米以內,很難區分是飛沫傳播還是飛沫核傳播。因此,國家衛建委公佈的最新第五版診療方案中提出,新冠肺炎的氣溶膠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科普」疫情之下人與人應該保持多遠?這些常識轉發給家人和朋友

同時,吸入的病毒只有達到一定濃度才會讓人發病。隨著空氣流動,生物氣溶膠會向四面八方擴散,病毒濃度將隨著傳播距離快速降低至安全範圍。同時,任何病原微生物都不能永久地存活在空氣中,所以一般公眾不需要擔心呼吸空氣就會感染。

然而,對於醫務人員來說,對病人進行醫療處置的操作過程中,由於與病人存在近距離的接觸,尤其是對於危重病人進行氣管插管操作時,會有大量含病毒的氣溶膠顆粒從呼吸道噴出,極大增加醫務人員的感染風險。因此,氣溶膠傳播的防護對於醫務人員更加重要。


「科普」疫情之下人與人應該保持多遠?這些常識轉發給家人和朋友

最後希望疫情快快過去,如果各位朋友有什麼健康問題,歡迎評論或私信,隨時為您解答。最後祝各位朋友幸福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