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或像流感長期存在?媒體:無需過度憂慮


  原標題:“新冠病毒或像流感長期存在”,無需過度憂慮 | 新京報快評

  新冠病毒的低毒性、高傳染性,決定了其有可能將長期與人類共存。

  文 | 張田勘

  新冠病毒可能像流感一樣長期存在?

  日前,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在受訪時,拋出了這個觀點。他表示,新冠肺炎有可能轉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病。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

  新冠肺炎可能像流感那樣長期存在嗎?如果是,那又意味著什麼?

  民眾對此無需過度憂慮

  疫情暴發以來,全社會已為此付出沉重代價。也因此,王辰院士此次“新冠肺炎有可能像流感那樣長期存在”的言論,引起不少人的憂慮。

  民眾擔心在情理之中,但從科學的多維角度看,沒必要對此過度憂慮。

  如果新冠病毒像流感病毒那樣與人類“長相伴”,那經過科學人員的努力和認識的逐步提升,我們最終會找到與它共處共生而不受其侵害的途徑。

  從演化的角度看,包括細菌、病毒、真菌、衣原體、支原體等在內的微生物,都是和人類長期為伴,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共生共存的關係。

  這其中既包括許多已經寄生於人體的微生物,這些非但對人體無害,還是人體所需要的,對人體多種生理生化功能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影響體重和消化能力,抵禦感染,影響自身免疫疾病的患病風險,有的還會影響人體對癌症治療藥物的效果。

  也有些微生物如新冠病毒、流感病毒、鼠疫桿菌等,進入(入侵)人體後,會造成對人的傷害,甚至奪去人的生命。這就涉及人與這些微生物如何相處的問題。

  人和微生物都在演化,且在試探和琢磨如何相處。正如人與人相處的原則一樣,如果不共戴天,則可能無法共存;如果是共生共利,則可以達成某種平衡。

  雖然微生物沒有大腦,不會思考,但在演化的過程中也會通過“算法”得知,如果毒力太強,致人和其他大型動物迅速死亡,它們也會滅亡,尤其是沒有完整細胞結構、只有核酸和外殼,需要依賴其他生物的細胞進行RNA和DNA複製才能存活的病毒。這裡面就包括新冠病毒。

  低毒性的新冠病毒確有可能長期存在

  現在可以看到的是,比起2003年的SARS病毒來,新冠病毒此次“採用的策略”就是低毒性高傳染性。這樣才有機會感染更多的人,並長期依靠人類存活下去。這種演化趨勢,決定了新冠病毒未來很有可能將長期與人類共存,就像流感病毒一樣。

新冠病毒或像流感長期存在?媒體:無需過度憂慮

  迄今,新冠病毒肺炎致死率大約為2%(疫情結束後會有更為準確的統計),而流感的死亡率大約為0.1%,SARS的死亡率約10%(全球)。也就是說,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是比較溫和的病毒,人們或許難以通過隔離手段完全控制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進而終結它們的存在。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新冠病毒具有隱匿性,由於不表現出症狀,能躲過人們的監控,進而持續從橫向(傳播給他人)和縱向(子代傳播)而更好地生存下去,實現與人類長期共存。

  以SARS為例,正是因為它的明顯症狀和高致死率,決定了人們需要完全徹底地隔離和阻斷其傳播。一旦切斷傳播途徑,它就會銷聲匿跡。所以SARS來得突然,去得也突然。

  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SARS來得突然去得突然,疫苗研發才會在已進行到臨床一期時,因疫情終結戛然而止。

  而如果新冠病毒長期存在,像流感那樣每年都要“叨擾”人類一兩次,但對人造成的傷害不大也不重,那就必然會促使人類保持警惕,堅持研發疫苗和藥物。哪怕新冠病毒像流感病毒一樣多變,人們也會研發出對應的疫苗和藥物來防範。

  此外,如果新冠病毒與人類長相伴,人類對此的自然免疫力也會相應得到提升。

  自然患病獲得的免疫力(自然免疫力)會比注射疫苗(主動免疫)和注射抗體(被動免疫)的效果更好,因為病原微生物在機體中留下的免疫印記或免疫記憶更為深刻,在未來再患同一疾病時,會更快更全面地喚醒機體免疫系統,產生更多的抗體和動員更多的白細胞共同圍攻病原體,戰勝疾病。

  這已經被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和結果所證實。尤其是流感,如果人們患過H3N2流感,在此後的生活中若再次遇到H3N2流感時,症狀就會很輕,且遇上H1N1流感時,也會有一定的抵抗力,這就是自然免疫的印跡作用,同時也是免疫中的“原發性抗原損害”理論的根據。

  當然就眼下看,疫情已對社會經濟、公共衛生、公眾觀念理念層面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新冠病毒若真的長期存在,至少應該讓我們時時覆盤和回望發生在2020年初的這場疫情。不忘懷,常反思,才能避免養癰成大患,才能將其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張田勘(專欄作者)

新京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