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藝評|再看電影《傳染病》感悟有多少

新民藝評|再看電影《傳染病》感悟有多少

圖說:《傳染病》劇照 官方圖

史蒂文·索德伯格十年前拍攝的講述致命病毒傳播的電影《傳染病》近日在網上重又火了起來,很多網友紛紛在豆瓣上留言表示之前對該片的評分太低。

片中所涉人物、領域眾多,卻繁而不亂,緊緊圍繞“致命病毒在全球快速蔓延”這一主線展開,這一病毒最終在全球奪去260萬人的生命。影片展示了疫情發生後,政府、媒體、醫療機構、普通人、醫藥企業、博客作者等各方面的反應,以及疫苗研製出來之後的分配問題,對疫情的探討堪稱嚴肅。跨國旅行的女高管將一種致命病毒傳播到世界各地,感染者在幾天內迅速斃命,各國陷入緊急狀態。美國防疫中心和世衛組織分別派工作人員到各地展開工作。凱特·溫斯萊特扮演的防疫人員抵達明尼阿波利斯之後,短短几天內感染死去,屍體與其他歿疫者一起被匆匆埋葬。瑪麗亞·歌迪昂扮演的世衛組織工作人員調查疫情,遭當地一位工作人員扣壓,以確保疫苗研發出來後當地兒童能及時獲得。兩位美女明星的表演很有說服力,但疫情如此嚴重,她們為何不戴口罩卻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也許是導演不願意犧牲明星的顏值,但這一細節無疑會讓觀眾出戏並損害影片的真實感與感染力。

整部影片有一種快速推進的節奏:災難到來之際人性的光輝與惡劣,部分媒體的保守與麻痺,網絡傳播的缺少職業操守,醫務人員的科學、獻身與榮譽,人類對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破壞及隨之而來的災難……影片對裘德·洛扮演的自媒體記者持否定態度,揭示其信口開河、傳播信息謀取私利。影片告訴我們打敗疫情最終要靠科學家和專業人士的共同努力,而取得這種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政府、機構與個人長期的關注與投入;封城、閉門不出是政府與個人在應對疫情時不得不採取的手段,這一過程是否能平穩進行,說明了一個社會的很多問題。

格溫妮絲·帕特洛扮演的女高管作為第一位感染者,有一個深愛她的丈夫與幸福的家庭,卻在出差時借轉機之際與前男友幽會。我在想導演安排這樣一個人物作為首位感染者是否有其隱喻。女高管優雅美麗可親,享受著生活所能給予她的一切;在香港享用美味後,她想要與廚師合影,兩人握手之際從廚師手上感染了病毒。而病毒的起因是:女高管所代表的美國公司砍伐了當地蝙蝠的棲息地,蝙蝠飛到人類居住區,糞便落在養豬場使豬受到感染,通過生豬肉傳到廚師手上。我們可以說女主管無辜、廚師應更注意手部衛生,然而萬物鏈條皆如此。偶然是潛藏的危機的觸發物,不追根溯源,危機就會永遠存在。

將英文片名“Contagion”翻譯成“傳染病”(有“蔓延”、“擴散”之意),損失了該片一部分重要隱喻與寓意。(任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