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有非常強大的火器,為何會敗於大清的冷兵器?

China玄武大陸


大家好,我是漁公子,我來回答!

說起火器,明朝末年處於十七世紀上半葉,這時人類的戰爭模式正在由冷兵器銜接至火器過渡的重要階段。

這時歐洲騎士的鎧甲能輕易地被火槍的鉛彈所洞穿,領主和國王們厚厚的城堡再也無法有效阻擋威力巨大的火炮。與此同時,那些一向以騎射稱霸一方的遊牧民族也逐漸失去了和文明對抗的能力。

這一切變化都預示著火器戰爭時代的到來,明朝在那個時期的軍隊也已經使用上了火器,說到這裡,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為什麼明朝的火器軍隊沒有發揮出優勢,被清軍騎兵所逐步打敗呢?

一、明朝軍隊與歐洲軍隊在火器上的差距

歐洲1618至1848年的“宗教戰爭”,當時整個歐洲分成天主教和新教兩大集團混戰了數十年,在每次戰爭後,各國都紛紛對戰法和軍隊進行改革。

經過長期的戰爭實踐,火槍兵取代了長矛兵,歐洲軍隊開始以先集中使用火炮進行火力準備,繼而用騎兵突擊,最後由步兵擴大戰果擊敗敵軍的三段式戰法,這就是滑膛槍時代的標準戰法。

面對這種戰法,以騎射為主的軍隊再怎麼“鐵騎席捲”也只是冷兵器時代的餘輝了,在這種戰法面前無疑都成了活靶子。而這種滑膛槍的標準戰法卻不是某個軍事天才所獨創,而是火器發展到一個程度的必然產物。

也就是說,只有你的火器達到了這種程度,仗必然就會這麼打。如果火器落後於這種程度,那麼就依然是處於冷兵器時代的打法,面對騎兵自然就毫無優勢可言。

而明朝軍隊雖然火器眾多,也一直積極的研製和購買,但所使用的火器並沒有發生質變,其屬性依舊是一支冷兵器時代的軍隊。

關於明朝軍隊所使用的火器,根據記載,明朝早在嘉靖年間的時候就製造了虎蹲炮,炮筒用熟鐵製成,裝火藥十多兩,炮彈由生鐵熔鑄,彈內裝“砒硫毒藥五兩”,點火後可將炮彈打於二百步(約330米)外,暴碎傷人。

只不過明朝的火炮機動性實在太差,無論是虎蹲炮、佛朗機銃還是後來的紅衣大炮,它們的機動性都很差。虎蹲炮雖然不大,但發射前需要用大鐵釘在地上,紅衣大炮本身就是葡萄牙人的艦炮,重達千斤,只適用於守城。

反觀西方的大炮,口徑適當,用馬匹牽引,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集中形成炮兵陣地,雖然明軍也有馬拉炮車,但車上的火炮威力太小。

並且火炮最重要的是具備相當的火控能力,具體點說就是銃規、銃尺和矩度等儀器的使用以及裝填藥技巧的掌握。

在這一點上,明朝和西方的差距很大,在崇禎初年,明軍對紅衣大炮的仿製已經進入到了量產的階段,然而西方利用儀器來提升火炮瞄準精密度的操作方法,卻一直是當時許多明軍炮手的盲點,他們發炮全憑經驗。

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是,當時在中國並沒有彈藥相稱的概念,徐光啟在鑄炮的時候,崇禎帝曾下旨要他在實驗的時候裝填更多的彈藥,看能不能增強威力。崇禎四、五年間吳橋之變的時候,明朝守軍就因為裝填的藥過多,結果炸膛,導致多名炮手傷亡。

而十六世紀的歐洲火炮製造者,在銃規上刻有相應的比例尺,以此讓炮手不需要進行復雜的計算,就可簡便地估計裝藥量。

通過上方內容,可以看出明軍雖然裝備了火器,但和歐洲軍隊的火器相比較,差距太遠,所以也就無法像歐洲軍隊那樣去碾壓騎兵部隊。

二、重視火器使用的清軍

很多人都認為清軍與明軍作戰的時候,是全靠騎兵衝鋒陷陣的冷兵器作戰模式。其實不然,在後金時代,清軍就表現出了對火器發展使用的強烈興趣,對火器技術的興趣以及接受使用的興趣很高。

在1621年,清軍攻打瀋陽時還沒有可攻城的火器,吃了不少虧。同年攻打遼陽就用了從明軍手中繳獲的炮,因為好用,所以在1622年時已經開始自制火炮。

清軍對火炮裝備的規定是:管四千人的漢官准備大炮五門,長炮八十門,管三千人的準備大炮八門,長炮五十四門;管二千人的準備大炮五門,長炮四十門。

在1623年出征蒙古昂阿貝勒,炮隊已經完備,可以隨隊出征,可見炮架的事情已經得到解決。因此自遼陽之戰後,明軍火炮優勢盡失,明軍能造的所有類型火器,後金已經全部可以掌握自制。

後來明朝不得不引進紅衣大炮,1626年,清軍首次遭遇紅衣大炮,由於射程與威力相差太遠,導致清軍炮兵部隊無法發揮威力,明軍的紅衣大炮又架在城牆上,無法繳獲,因此無法仿造。

導致皇太極在1627年攻打寧遠時,再度遭遇失敗,他仍不知紅衣大炮的底細。

然而在1630年,清軍意外獲得一門紅衣大炮,皇太極立即張榜懸賞,前後徵得十七名鑄炮能手,各種手段參照這門紅衣大炮進行仿製。

在1631年正月初八,清軍的第一門紅衣大炮問世,被命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至此,清軍的火器方面並不弱於明軍,後期甚至強過明軍不少。

所以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是大明有非常強大的火器,敗給了大清的冷兵器,而是本身就沒有太多優勢,或者說根本無力壓制住清軍,從根本上講,雙方都是處於冷兵器戰爭模式的較量,那麼清軍的騎兵自然就更具優勢了。


漁公子讀史


簡單的說,大明那個時代火器並不強大,大清也並非只使用冷兵器作戰,這樣說,你就明白為何明朝在軍事上並不如清朝佔多少優勢了吧。

由於現在很多明粉,一葉障目,不懂歷史,認為明朝科技火器威力領先世界,開口就是佛朗機、三眼銃等十來種彷彿非常先進火器名稱,再加上一些網文的烘托,彷彿明朝的軍隊打出橫掃世界的英帝國龍蝦兵的威力,但實際上明朝軍隊中,火器營不僅佔比不高,並且使用火器大部分還是使用普通的火繩槍和發射實心彈的大炮,先看一張關於各個時代火器威力的表格對比:

表格一目瞭然,火繩槍的威力不僅比不了長弓十字弓,而且連普通弓箭的威力也不及,更別說,明代的火繩槍精度差,還要受天氣影響等因素,唯一優勢就是射程遠,對付騎兵有奇效。這樣的武器,難道可以稱之為“非常強大的火器”嗎?

如果真是那麼牛,就不說打農民軍就那麼吃力,就是薩爾滸之戰,你武器先進,數量又多,就是戰術不利,也不至於全軍覆滅吧。

再說了,誰個告訴你清朝在打明朝,軍隊全部都是冷兵器的?清朝在是後金的時候,在遼東就繳獲了很多火器兵器,加上又有不少明將投降清朝,帶去不少火器,清朝在入關前也建立了火器營。


這個問題的誤區就在於,認為明清交際之時,熱兵器可以替代冷兵器,甚至碾壓,這個觀點顯然是不對的,因此“大明有非常強大的火器,為何會敗於大清的冷兵器?”這也是不成立的。


曹老師xixi


明朝中期,明朝的中興名臣張居正去世後,朝綱逐漸敗壞,官員腐敗,國家實力下降,軍隊喝兵血,士兵的軍餉都發不出來,基本的武器裝備尚且不能及時發放,更不會投入金錢去生產火器了。

當時有一種知名的火器叫做魯密銃,在當時算得上頂尖的遠程武器,萬曆皇帝見識過此物的厲害親自下令批量生產。正所謂“政令不出紫禁城”,到了下邊各個部門互相之間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盤,最後終究是無法生產,只能不了了之。

國家的衰敗,同樣導致了軍隊訓練跟不上,上邊但凡給點好處,幾個長官輪番“扒皮兒”,到了士兵手裡往往連最基本的裝備都無法保證,最後軍官無心帶兵,士兵無心訓練,導致戰鬥力大打折扣。真正上了戰場,這些人最終都成了炮灰,武器也發揮不出實力。

清軍當時恰好相反,清軍鬥志昂揚,打不堪一擊的明軍真是手到擒來,繳獲了大量的明軍武器,當然也包括火器。清軍得到明朝的火器後,如獲至寶大量仿製,加上清軍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很快便組建了一支強大的火器部隊。

公元1621年,天啟元年,清軍攻打遼陽。八旗軍火器部隊700人,明軍火器部隊1000人,交戰過後,明軍只活了7個人。

此時正是清朝蒸蒸日上的時期,而明朝正日薄西山。後來,清軍乘勝追擊又從澳門引進紅夷大炮,明軍則更加不堪一擊。

明崇禎年間,崇禎皇帝決定在登州建廠自主生產紅夷大炮,不幸的是登州後來發生兵變,巡撫孫元化精通火器,但是兵變孫元化作為巡撫難辭其咎,而崇禎帝是一個要求官員近乎變態的人,處死孫元化,等於明朝又自斷一臂。

此消彼長,清軍越來越強,明軍越來越弱。皇太極登基後,大規模組建火炮部隊,大大提高攻城效率,所到之處攻無不克。


歪思小匠


這裡有一個誤區,擁有眾多火器的明朝,與之對立的大清是否只有冷兵器呢?

在清人人關之前仍處於遊牧經濟時代,擅長騎射,並不會製造和使用火器,與大清交戰多次因大清的火器而大敗。1626年初,後金首領努爾哈赤御駕親征,卻被袁崇煥用紅衣大炮重創,並受重傷,於同年去世,后皇太極即位後,吸取寧遠大戰的教訓,大力發展火器,引入紅衣大炮。1631年正月,紅衣大將軍炮製造成功,《清太宗實錄》說,“

先是我國未備火器,造炮自此始。”於同年的淩河之戰投入實戰。“大淩河克成厥功者,皆因上創造紅衣大將軍炮故也,自此凡遇行軍,必攜紅衣大將軍炮雲。”經過此役交戰之後,大清火器與明朝火器差距縮小。

我們再來看看後金軍隊作戰能力。

1.後金作為遊牧民族,擅長野戰。而明朝野戰能力卻停滯不前。在松錦之戰中,洪承疇率九邊精銳和陝西秦兵,合營訓練近半年之久,然而在作戰中,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遠弱於清軍,幾次交戰之後損傷慘重。至於騎兵突擊能力,與遊牧出身的清軍相比更弱,被困的明軍,多次組織兵馬想突圍出去,但都失敗了,總兵邱民仰等被殺於陣中。從上述可以看出,清軍和明軍最精銳的主力兵團作戰時處於優勢。

2. 清軍攻城能力也很強。1643年9月,濟爾哈朗稱:“二十四日薄暮移軍城北,填平壕塹,以雲梯,挨牌,及紅衣炮急攻之,至二十五日城頹,敵不能支遂奔潰,我軍隨拔其城。

”“周視戰壘,立營柵,是夕,運挨牌雲梯,紅衣炮於城西,自亥刻發炮攻之。十月初一日午刻拔其城。”這兩句分別敘述了,不同時間清軍攻城之快的情況。

無論是野戰,還是攻城戰,清軍的步騎炮三兵種協同作戰的能力已達最高水準。

拋開明末軍隊腐敗不說,明朝守關軍隊是九邊精銳、關寧禁旅及各邊、各地抽調的精銳,還有合營訓練的大兵團,也正因為是這樣的一群精銳之師,在清明兩方經過多次的交戰,大清仿照對手火器和作戰方式,不斷吸取經驗教訓,建立了高效的炮兵,以及步騎炮協同作戰更是升級了作戰能力。

綜合以上分析,大明的軍敗於大清軍隊也是情理之中。


散步的魚讀歷史


眾所周知,明朝末年是一個內憂外患的時期,內有李自成,外面有金人。所以對當時的大明充滿了威脅。

單單從明朝的稅收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當時的明朝已經入不敷出了,就連發軍餉的錢都沒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是一個士兵,在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時期,你還會有戰鬥的想法嗎?



雖然明朝有強大的火器,有著200萬的軍隊,可是在遼東戰役中,又一次大大加重了稅收,百姓苦不堪言,這個時候,李自成揭竿起義,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縱然你有千軍萬馬有強大火器也無力迴天。


我是Hai子君,想要知道更多可以關注私信我,謝謝。


Hai子君


不請自來

大明王朝這駕馬車走過了二百七十六年後,終於迎來了他的毀滅。

明亡並不是因為軍事力量的衰弱,而是因為各方面因素的疊加而導致的。君不見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中,意大利擁有先進的武器,成建制的兵團侵略埃塞俄比亞一個農奴制國家,卻被埃塞俄比亞趕了出去。第二次意埃戰爭中,意大利出動了將近三十萬人才慘勝埃塞俄比亞。可見先進的裝備在一場戰爭除非是量變引起質變,否則根本沒用。

我們看一下影響明清戰爭的幾個因素。

  1. 當兵吃餉,吃餉當兵。

古代百姓之所以當兵大部分都是家裡走投無路,窮的揭不開鍋的普通老百姓,不可能說你家裡趁幾百兩銀子然後去當大頭兵,沒那回事。大部分的士兵的家庭條件都是很慘的,例如著名的冠軍侯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存在,有名吧,家庭是當朝公主的侍女與人私通生下的孩子,出生是奴籍!當王朝無法為捍衛它的軍事力量發出相應的工資之時,士兵對該王朝就沒有了忠誠率可言。明末自嘉靖時期國庫虧空嚴重,士兵無餉可吃。從古至今,只要到了亂世,什麼都缺,就是軍餉不敢缺,歷史上無數梟雄英雄到了關鍵時刻大把錢財撒出來提升士兵士氣。明末崇禎發餉甚至拖欠了十數年!甚至史書記載明朝將領被逼無奈甚至開始攔路搶劫,崇禎派大臣去中都鳳陽祭拜祖陵,單縣守軍甚至攔住大臣要求繳納過關稅!大臣拿出崇禎詔書都沒用。明亡此其一也。

2.財可通神,富可敵國。

從未有一個國家像明朝一樣工商階級從官營轉換為私營如此迅速,哪怕數百年前那個大宋也沒有用達成這個成就。到明末時期,除了鹽業等幾個行當,其他行業全部被私營所壟斷,而且不用上交一分錢給朝廷!當時民間熱錢之龐大,流通之廣幾乎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與之匹敵。在當時,一個英國農場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鉅富,而明國民間大商人已經開始投入上百萬兩白銀開始做生意了。鄭芝龍的海上貿易集團已經年入數千萬兩白銀,而所謂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只不過是一個笑話而已。明末私營力量不斷變大,官營不斷萎縮。這些大商人“資助”了整個朝廷的王公大臣,由於士兵缺餉,崇禎想出的辦法就是加徵農稅,至於為何不收商稅,我敢說,只要崇禎上朝提一句加徵商稅,恐怕滿朝文武都會跳出來說:陛下不可與民爭利!商人把控著所有的資金流動,卻不肯為國出一份力,滿清入山西后,那些晉商爭先恐後的為滿清的大軍提供金錢糧草,於是才有了所謂的“八大皇商”。這些人便是帝國的蛀蟲,無時無刻不在帝國身上吸食鮮血壯大己身。明亡此其二也。

3.馭人之道,一竅不通

這句話是形容崇禎皇帝的,臨陣換將,兵家大忌。而我們崇禎皇帝呢,關寧鐵騎馳援千里解京師之圍後,崇禎皇帝下令拘捕關寧鐵騎的最高長官袁崇煥,並凌遲處死。試問,關寧鐵騎心中會作何感想?崇禎是真不怕士兵譁變?當時崇禎帝號稱“敗一方而戮一將,墮一城即斬一吏”,試問,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哪個將軍大臣敢忠君愛國,只怕全部文武大臣都是不思有功,但求無過吧。將軍大臣遇事互相推諉,紛紛遮掩敗績,崇禎知道後更加生氣,變本加厲的濫發濫殺,袁崇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不是最後一個,他後面還有。我們說說內閣,崇禎的內閣可是走馬觀燈的換閣老,在歷史上留下了“崇禎五十相”的美名,試問,有哪位皇帝在位的時候更換過五十多位宰輔?而且崇禎剛開始痛恨宦官,但在除去魏忠賢后,他卻開始重用內臣,殘存下來的閹黨餘孽在朝廷上和東林黨黨爭不斷,大臣都忙著黨爭和推諉扯皮去了,哪有時間治理國家?明亡此其三也。

4.官逼民反,經濟爛透

自嘉靖時期東南倭亂開始,朝廷開始數次加徵民賦充作軍餉,倭寇驅逐後一直沒有取消,反而不斷增加。萬曆年間,朝廷甚至又額外加徵了三次民賦用以遼東軍事。每年賦稅每畝地加收九釐(大概是每畝地的產出有9%上交國家,不要以為這百分之九不多,打個比方,每畝地產200斤糧食,一個人一年就要吃掉150斤糧食,還要交納大概1斤半的正常稅收,加上徵收的九釐稅大概要繳納將近二十斤糧食作為稅,這個人只剩下了30斤的收入,但是不要忘了還有其他亂七八糟的稅呢,如果說是租地種的話,可能這個人每年的辛勤勞作還吃不飽飯)這個九釐稅就是著名的遼餉。崇禎三年,朝廷又在九釐的基礎上再加三釐充作遼餉,就變成了一分二釐的遼餉!這是明面上固定的加徵遼餉,還有許多臨時加徵的苛捐雜稅。明末許多地方官對抗拒稅收的人實行連坐制度,這樣一來就導致了百姓逃稅都是成村成村的跑,大好的良田無人耕種逐漸廢棄。恰逢天災降臨,但崇禎帝從未賑濟百姓,只是下過幾道罪己詔罷了,不多的幾次還是為了遣散起義軍而派發的賑濟糧!農稅繁重,而商稅卻基本沒有!!!上面我們說過,明末的商人基本都富得流油,但是由於他們揮舞的銅錢買通了朝廷上下,所以柿子撿軟的捏,商人沒法欺負,只能欺負一下農民了。明末的經濟已經爛透了!明亡此其四也!

總結一下,大明朝完蛋的最主要原因還是經濟爛透,朝廷沒錢從而引發的一系列危機,跟裝備的好壞沒什麼太大的關係。


我是歷史原創作者叫我李白把丶,如果您也對歷史有興趣可以關注我,我們一起探討哦。


叫我李白把丶


其實大明朝並沒有什麼非常強大的火器,現在很多人認為明軍火器很先進,其實是錯誤的,那個時期火槍在與弓箭的對抗中,是並不佔優勢的,我們先來看看明軍大量裝備的火器類型。

鳥銃,就是西方稱的火繩槍,先由葡萄牙人傳入日本,又傳入中國。鳥銃威力很大,大概80米左右,可以擊穿鐵甲使敵人失去戰鬥力,但缺點一是射速慢,一個訓練有素的士兵,一分鐘能打一次就很不錯了,二是毫無準頭,除非抵著敵人胸膛開火,否則彈丸不知道會飛到那兒去,所以歐洲人發明了排隊槍斃戰術,走到幾乎是面對面的距離,才一起開火,靠一片彈幕來殺傷敵人。而明軍為什麼不行呢?一是明軍實行的是家丁制,將領私養的家丁裝備精良,戰鬥力強,而普通士兵缺糧少餉,戰鬥力極差,所以不可能有嚴格的紀律性來實現排隊槍斃戰術,往往是火槍手看見敵人就亂放一氣,看著熱鬧其實毫無用處。二是火繩槍是用火繩先點燃引藥,引藥再點燃槍膛內的火藥,結構如圖一,而明軍與清軍作戰都在北方,小冰河時期乾旱多風,作戰時很容易把引藥池內火藥颳走,造成啞火率特別高,所以明軍不愛使用,反而更願意使用三眼銃。

三眼銃,三眼銃沒有啞火的問題,缺點是由於銃管短,射程不遠,有限殺傷射程只有30米左右,這個距離早就被善於騎射的八旗兵射死了,所以明軍更多的是把它當成大錘來使用,還在銃身上加上尖刺,當成狼牙棒用,死於三眼銃下的敵人估計大都是被砸死的,後來三眼銃還在農村使用,但只是當成婚慶儀式的禮炮來用了。

再來說說炮,首先就是虎蹲炮,被稱為現代迫擊炮的鼻祖,虎蹲炮輕便,兩個人就能抬走,明軍中大量裝備,發射霰彈大面積殺傷敵人,但缺點同樣是射程太近,有效殺傷距離大概也是30米,對付靠人海戰術,戰鬥力極差的農民軍是非常適合的,但對付機動性強,精於騎射的八旗軍,還沒等到開炮距離,就死在八旗兵的箭下了。

佛朗機炮,佛朗機炮是有主銃和若干個子銃組成,類似於左輪手槍那樣,明軍的車營大量裝備。優點是射速快,散熱好不易炸膛,缺點一是射程太近,由於不是一根整體炮管,氣密性不好,一般射程是200_250米,第二是對炮手要求高,戰場上面對敵人逼近,炮手必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更換子銃時必須對的嚴絲合縫,不然會造成火藥燃燒時氣體洩漏,不但炮彈射不遠,氣體洩漏還會燙傷炮手,而明軍大都缺乏訓練,戰場上手忙腳亂,往往是面對清軍騎兵高速衝鋒,只能發射一炮,然後敵人就衝到眼前了。

紅夷大炮,不得不說,明軍的主要火器中,紅夷大炮是最具有威力的,據考證明軍使用的紅夷大炮,是英國早期加農炮,而且是艦炮。是葡萄牙人打撈英國沉船賣給明朝的。後明朝自己仿製。袁崇煥兩次寧遠大捷就是靠它,射程遠,威力強,當時清兵哀嘆,一炮糜爛十里,雖然十里有點誇張,但5裡左右應該是有的,要知道過去兩軍對壘,雙方大概相距500米列陣,紅夷大炮一炮過去,能輕易穿透敵人的陣型。過去用的都是實心彈,一顆鐵球穿陣而過,留下一片殘肢斷臂。但缺點是過於沉重,據考證有兩噸重,大都只能用來守城而無法野戰,後來孔有德降清,帶走了一整支火炮部隊,清軍得到後用它來攻城,集中紅夷大炮持續轟擊城牆,一下改變了清軍野戰強,攻城弱的局面。

所以,明軍主要使用的火器,大都中看不中用,在與弓箭等冷兵器對抗中,並不佔上風。至於網上說什麼明軍其它的先進武器,什麼地雷啊,開花彈啊,在當時並不實用,因為那時使用的是黑火藥,威力不大,試想,如果我們現在身穿古人的盔甲,腳下有一大捆二踢腳或者大炮仗炸響,除了被嚇一跳以外,造成的身體傷害是很小的。


翡翠鑑賞風


關於“明朝已經擁有了強大的火器,為何到了清朝反而回到了強弓硬弩的時代?”,我的答案是“明朝由於商業迅速發展,確實已經掌握了非常發達地火器技術,而清朝由於實行“閉關鎖國”、“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得清王朝的火器技術不進反退。

 火藥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火藥作為武器很早就投入了中國古代戰場,到了明朝,由於在東北部地區,明軍時刻提防著金兵的騷擾,而在北部地區,蒙古騎兵時常“南下”,使得明王朝疲於奔命,此時高效率的火器得到了更大範圍的使用,出現了許多劃時代的火器產品。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卓越貢獻,火藥在唐朝末年就已經開始應用於軍事,到了明朝時期,火藥的應用更加廣泛:用於遠距離攻擊“神火飛鴉”,類似於導彈的“火龍出水”,極像蘇聯“喀秋莎”火箭彈的“架火神車”,在當時世界各國還是冷兵器盛行的時代,明朝已經出現了種類繁多、工藝先進、威力極大的武器,這些武器極大地提高了明軍武器的殺傷率,降低了明朝的人員損耗,使得明朝的武器發展走在了世界武器發展的前沿。在明朝時期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火銃部隊和火炮部隊,火器的使用在明成祖朱棣起兵“清君側”和袁崇煥在遼東地區抵抗清軍南下的過程中,對於戰爭的走向都發揮了及其重要作用,由於明朝需要時刻面臨著滿蒙騎兵的騷擾,為了減少損失,明朝的火器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由於火器發展初期並不穩定,很容易出錯,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而清王朝統治者依靠強弓硬弩擊敗了善於使用火器的大明軍隊,清王朝建立以後實行“閉關鎖國”地政策、滿足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大力推廣“四書五經”,限制了自然科學的發展,由於清王朝實行滿蒙和親的政策,北部邊疆基本沒有叛亂活動,清朝國內較為和平,很少對外用兵,缺少發展火器的動力。1630年,袁崇煥被殺,自此大明王朝自毀長城,1644年,清王朝擊敗大明朝的關寧鐵騎,建立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清王朝建立以後,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科舉制,《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成為了唯一的教科書,讀書人只知道讀“四書五經”,以“之乎者也”為榮,忽視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在清朝建立之初,清王朝的統治者為了維持北部邊疆的穩定,實行“滿蒙和親”的政策,極大地緩和了和蒙古貴族的關係,使得清王朝國內較為和平,很少有戰事發生,使得清王朝缺少發展火器的動力,再加上在火器發明之初,性能並不穩定,非常容易出現事故,有的時候還不如大規模的使用強弓硬弩,而且清王朝正式依靠善於騎射的滿州八旗擊敗了使用火器的大明軍隊,使得清朝統治者更加盲目自信,只裝備了少量的鳥銃,自認為“騎兵天下無敵,而火器毫無用處!”。




  在火器發明之初,由於性能不是很穩定,確實有的時候不如騎兵靈活,但是火器的潛能是不可估量的,而清王朝依靠滿洲八旗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大明軍隊,清王朝認為這是騎兵對火器的勝利,對於“手下敗將”使用的火器,清朝統治者充滿了“不屑”,而清王朝實行了“閉關鎖國”和“科舉制”,使得讀書人只知道死記硬背,不懂得靈活變通,使得清朝的自然科學不進反退,最終導致了這詭異的一幕——“明朝善於大規模使用火器,而清王朝反而更加善於使用強弓硬弩



南風一刻


我是0華生0,我來回答。

大明並不是敗於大清的冷兵器。

明朝後期,正處於小冰河時期,天寒地凍不但凍死很多人還使得老百姓顆粒無收,衣不裹腹,民不聊生,這也是明末無數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為了鎮壓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幾乎耗空了大明,而此時,南有葡萄牙人趁機搞事情,北有皇太極虎視眈眈。大明皇帝,先是出兵狠揍一頓當時歐洲強國葡萄牙,後是加強北地防守。對內又是不停的鎮壓一波又一波的農民起義,國庫早已空虛。


再加上明朝的士大夫是群自私的傢伙,國難當前完全沒有願意捐錢的,因為他們認為:不管是誰當皇帝,都得靠他們士大夫來統治。後來崇禎皇帝自己的家當該賣的也賣了但國庫還是空虛,無力再去鎮壓起義,導致國內的起義軍不斷壯大。最終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絕望中上吊自殺。明朝滅亡。


而攻破北京城的李自成在招撫吳三桂(當時吳三桂正領兵鎮守山海關)的時候出了些意外情況,導致吳三桂轉而投靠滿族人,打開山海關放滿人入關,最終入關的滿人幹掉李自成,取得天下,建立清朝。如果不是吳三桂放滿人入關,那麼清朝能不能建立真不一定,就吳三桂攻破北京後的所作所為他做不了多久的皇帝,南明就會收復北地。或者出現南北對峙的局面。


因此,大明擁有當時世上首屈一指的火器不假,但並不是敗於大清的冷兵器。明朝的滅亡是多因素造成的。

我是0華生0,歡迎大家留言指正。


0華生0


樓主好

大明朝的火器非常非常的先進,最著名的就是神機營,永樂年間,朱棣創建了專門的機動部隊——神機營,以火炮為主,也就是銅火銃為主要裝備,是世界上最早的炮兵部隊

1410年在征討蒙古時,大明的神機營力挫蒙古軍隊的鐵騎,可謂是大獲全勝,從此大明火器就成為了蒙古鐵騎的天生克敵。

公元1449年也就是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宣佈征討蒙古,在撤退到土木堡時明軍慌亂,被蒙古軍隊擊敗,五十萬大軍(其實只有二十幾萬)全部被消滅,其中包括神機營,大明朝幾代君主的心血全部耗空。

在明朝後期,與清軍的戰役中神機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公元1626年,在明朝對後金的寧遠之戰中,大敗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史書記載,金兵被打的屍體堆積如山,血肉模糊,但依舊抵擋不了清軍的進攻

明朝後期,朝中有東林黨禍亂朝政,又有宦官把持政權,各種黨政加劇了大明朝的腐敗,在軍事中由於各級官員層層盤剝,軍隊的武器也沒有得到很大的保養,軍事技術發展停滯不前,國家內部矛盾重重,外部又有清軍虎視眈眈,無法形成一直對外的政策,大明朝的滅亡也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