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漁港出現兩條數米長“怪魚”,民眾擔憂是地殼劇烈活動前兆

我們對帶魚這種海洋魚類都很熟悉,是一種常見的海洋水產食材,其體型像一條長帶一樣,不過長度通常都在1米以內,不過常年在海上或者海邊生活的人可能都見過一些“巨型帶魚”,長度和體型都比常見的帶魚大得多,這種“帶魚”一般都是皇帶魚。

日本漁港出現兩條數米長“怪魚”,民眾擔憂是地殼劇烈活動前兆

近日,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第一時間”欄目報道,在日本的一個漁港中,出現了兩條“巨大的帶魚”,長度都在4米以上,兩條“巨型帶魚”游來游去,遊動的姿態十分優美,一直遊了兩天才消失,此事引起了日本人的議論和擔憂。

日本漁港出現兩條數米長“怪魚”,民眾擔憂是地殼劇烈活動前兆

人們為什麼會議論和擔憂這種“帶魚”呢?實際上這種“巨型帶魚”並非帶魚,它的學名叫勒氏皇帶魚,屬於皇帶魚的一種,而皇帶魚和我們常見的帶魚並不是一個魚種,皇帶魚屬於月魚目⇒皇帶魚科⇒皇帶魚種,而我們常見的帶魚則屬於鱸形目⇒帶魚科⇒白帶魚種,兩者的差別也是很大的。如下圖,上面的細長條形狀的魚是帶魚,下面的巨型帶狀魚則是皇帶魚。

日本漁港出現兩條數米長“怪魚”,民眾擔憂是地殼劇烈活動前兆

皇帶魚還有一個名字叫地震魚,因為當這種魚出現在海面或者海灘上的時候,往往預示著有可能會發生地震,所以沿海的漁民認為這種魚有預示地震的功能,所以當日本人看到漁港中有這種魚出現的時候,不免會議論和擔憂了。

日本漁港出現兩條數米長“怪魚”,民眾擔憂是地殼劇烈活動前兆

比如在2018年2月19日,我國臺灣省宜蘭縣的一位漁民就捕獲了一條地震魚後,當晚22時47分,宜蘭大同鄉發生了里氏規模5.3級地震,半個臺灣島都感受到了震動。

那麼為什麼皇帶魚會在地震前出現呢?一般認為是皇帶魚通常在深海中生存,最喜歡在大約200米深度(活動深度在20~500米之間)的海底覓食,更容易感知地下的活動,當它發現海底有異動或者有地下氣體頻繁冒出時,就會浮上水面,這個時候往往代表著海底的地殼地層有劇烈活動或者活動比以往比較頻繁,如果接著發生地震的話,那麼也就相當於它的現身有預警地震的功能了。

日本漁港出現兩條數米長“怪魚”,民眾擔憂是地殼劇烈活動前兆

不過我們並不能憑藉皇帶魚浮上水面或者出現在沙灘上,就認為一定會發生地震,因為這種魚也會在其他一些情況下浮上水面的,比如在交配的時候,通常會有兩隻甚至十幾只皇帶魚出現在水面上,數量較多的話,它們甚至會纏成一團,日本漁港中出現的兩條勒氏皇帶魚,很可能就是出現在水面上交配的,交配完了之後又回到深海中去了。

日本漁港出現兩條數米長“怪魚”,民眾擔憂是地殼劇烈活動前兆

皇帶魚的確很少見,即便是常年生活在海上的漁民,也是很少見到皇帶魚的,不過這種魚還有其他不少名字,比如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大帶魚、大鯡魚王、搖槳魚、胖魚、買牛、蠻、豬精、百牛等,它我們生活在熱帶和溫帶的海洋中,也是海洋中最長的硬骨魚,成年皇帶魚體長在3~7.6米之間,體重可達150公斤,體表亮銀色,腹鰭紅色,槳狀,背鰭亦呈紅色,幾乎貫穿頭尾,頭頂有紅色鬃冠。它是一種肉食性魚類,十分兇猛,據說還有同類相食的習性。

日本漁港出現兩條數米長“怪魚”,民眾擔憂是地殼劇烈活動前兆

1,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第一時間”欄目2月17日報道《日本漁港驚現兩條皇帶魚》

2,《光明日報》2019年2月2日文章《日本海岸現多條罕見皇帶魚 民眾憂是地震海嘯前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