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年輕人的第一現場是什麼?小米的產品經理弄懂後,飛黃騰達

當今年輕人的第一現場是什麼?小米的產品經理弄懂後,飛黃騰達

亞文化是產品經理的必修課

如何做出年輕人熱愛的產品?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它涉及產品、營銷和服務等多方面的工作。我認為,必須到年輕人生活的第一現場去,感受下那裡不一樣的環境和溫度,才能積累起做產品的感覺。

亞文化是今天年輕人的第一現場,所以是產品經理的必修課程。

第一現場的參與感

為什麼要到現場?我們可以看個例子。大家知道百度有個產品叫百度搜索風雲榜,它能展示不同年齡層用戶的搜索關鍵詞排名和趨勢。

我們選擇視頻內容的搜索結果就會看到,不同年齡人群的搜索構成是不一樣的。儘管有的內容類別一致,比如《一路向西》和《色戒》,但它們的排名顯著不同。更重要的是,這些排序反映出了人群間的消費場景差異。年輕人的荷爾蒙旺盛,所以《一路向西》和《色戒》這樣的“神片”一直排名靠前,而且在電腦上在線觀看,不受影院排期影響,《小時代》下架已久還位居前列。而三十多歲用戶搜索的電影榜單基本就是現在電影院上片的排序單,他們已經培養起到電影院觀影的習慣了。

如果我們想了解年輕用戶看電影的喜好,跑到電影院去調研他們的習慣就顯然有問題。所以我們得找對現場。什麼樣的年輕人現場最有觀察價值,人群興趣趨向最一目瞭然呢?答案是充分展示他們興趣和表達方式喜好的亞文化群體社區。早期說來,這類社區有貓撲、貼吧和豆瓣興趣小組等,而最近幾年新晉躥紅的則有表達方式更豐富、更直觀的彈幕視頻網站和暴走漫畫等。“B站”是當下最流行的彈幕式視頻分享網站,我第一次看到視頻上疊加的評論滿屏紛飛,真是震驚了。面對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鋪天蓋地的文字,我的第一反應是,這裡面的視頻怎麼看呢?但我的同事說看得挺過癮的,於是我強迫自己看了15分鐘,結果眼睛還是花的。

堅持看半小時後,我開始有點頓悟的感覺,畫面看得下去了,會發現眼中的畫面和評論是可以分離的,你想看畫面就看畫面,想看評論就看評論。請大家一定要試試。那種感覺就類似我們小時候看三維立體畫:在二維平面看3D,眼睛不是要聚焦嗎,突然間就變成三維的了,就是這種感覺。

簡單看起來,暴漫和彈幕的共同點似乎是惡搞。有時候,所謂的成熟人群會說,“90後”、“00後”沒救了,整天就會惡搞。但稍微仔細觀察下,我就發現這不僅僅是惡搞,除了惡搞視頻、動漫之外,或許你很難想象,年輕人們還會通過彈幕看易中天講歷史等。

如果說起彈幕視頻站的鼻祖——日本的UGC視頻網站NICONICO,就會發現彈幕更多是一種工具價值和觀影方式的變化——彈幕視頻站甚至滲透到了日本重大政壇辯論直播中:不同黨派候選人的政治立場激辯網絡直播被用到了NICONICO上,人們對不同政治家的表現進行即時評價。

彈幕本身是一種內容,但不限於此,它更代表了新一代年輕人看視頻的方式。我常常想起十多年前,每次跟父母一起看電視時,我就在玩手機玩電腦,而父母會對此不悅,會嘮叨說看得不夠專心。同理,我們對彈幕起初的詫異只是對年輕人行為的不理解而已。

事實上,成規模的亞文化群體聚集的社區不僅僅是內容的產生源,背後也都有著成體系的產品機制的支撐。

彈幕視頻網站就提供了完善的彈幕生成工具,其中還有些高級小功能幫你達到神一樣的彈幕效果。彈幕能夠興起的關鍵保障就是,它不僅僅是一種表達方式,還提供了一個很完整的產品鏈平臺。暴漫也是如此,他們也有相應格式化的平臺和工具。實際上,暴漫裡面經典的表情,都是預製的,就是可以在已有的視頻和圖像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正是這些強大、完整的產品平臺,發動、鼓勵、支撐了大量的亞文化族群參與者一起進行二次創作。其實這也符合後現代文化的特徵:大眾創作並消費,以及對經典元素的解構、戲仿和拼貼等。而且相比專業製作者生產內容,然後通過專業媒體分發渠道向大眾廣播的傳統模式,有完善產品體系支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