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那些不得不親密的日子

我和大家一樣,剛剛度過了一個別樣的春節。不論你是和家人在一起隔離在家,團聚著,主動或者被動的親密著;還是奔波於家和醫院之間,面臨著短期甚至長期的分離,我相信這個春節對我們,以及身邊的親密關係都是非常有挑戰的一個時期。

我是個不大會聊天的人。如果讓我去講課或者主持一個會議,我可以說很久;但是沒有任何議題的閒聊,家長裡短,我就不知道該聊什麼。春節期間,一大家子隔離在家,面對許久未見的親人,明明又愛又想念,但就是不知道該聊些什麼,就是一個很有趣的狀態。

我家有兩個學童,學校停課我就擔負起了居家全科老師的責任。起初的幾天都很好,學習計劃都可以執行,我和孩子們也都很愉悅,很有成就感。幾天下來,由於不斷地彎腰指導他們學習,以至我腰痛發作,耐心開始下降,情緒在慢慢攀升。

有一天我吼了弟弟幾句,姐姐在一邊安慰弟弟說,媽媽是愛我們的,媽媽只是不喜歡你剛才的行為而已。我一下子就笑了出來,是啊,情緒上來我連自己常說的都忘了,幸好孩子還記得,我愛他們。

這場隔離,對許多人來說意味著各種親密關係交織在一起 + 密不透風 + 不加喘息。各種關係裡的捉襟見肘都無處躲藏,就像五穀雜陳和油鹽醬醋一起放在高壓鍋裡燜著,開鍋時不知道你是否會收穫自己想要的那道菜,也不知道那道菜是不是仍有你熟悉的愛的味道。

我想借由這篇文章聊一聊愛與關係 — 如何愛才能少受些關係裡的苦,如何經營關係才能更好的收穫愛。疫情仍在繼續,如果沒能在一線“抗疫”,我們能做的除了不給社會添亂以外,還可以抓住這段“不得不親密”的時間,充實我們自己,經營好對我們至關重要的關係。

隔離,那些不得不親密的日子


▲ Photo by Dipesh Gurav on Unsplash.

隔離,那些不得不親密的日子

愛與關係

這篇文章打腹稿的時候,我正在陽臺上喝著紅酒聽著歌。想起最近有個姐妹問,關於無條件的愛,一種是不抱期待的不為人知的默默給與,另一種是以對方感受為準的給與,那就得讓對方知道,和對方溝通。前一種有點像躲貓貓捉迷藏,那麼無條件的愛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我當時給的答覆是:

愛和關係要分開來看。關係是需要經營的,有來有往的,有條件的。(比如婚姻關係當然是有條件的,只有滿足一定的關係比如相互忠誠,包括婚禮上宣誓的種種誓言,履行了這個契約,婚姻關係才是成立的。既然關係是有條件的,當你覺得讓對方知道你的付出是對關係有幫助的,你就可以讓對方知道。)

愛是另外一回事,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就像太陽愛大地,它把光和愛照向大地,不提任何條件也不求任何回報。(你愛 TA,出於愛為 TA 付出,可以選擇讓或者不讓 TA 知道。愛的出發點不是為了回報,就像你愛一朵花,一隻小狗。愛一個人也不一定要走進關係裡,但是一旦進入了關係,在關係層面裡我認為是有條件的。)

當清晰地把愛從關係剝離開來,愛就變得自由了,也寬廣了。我曾很愛我們家狗,柯基犬,男,取名柯南,可他剛好愛另一隻母狗,這並不影響我愛他。廣義的愛就像欣賞一朵花一棵樹,並不需要回報。看清這一點,就不糾結了,剩下的只有滿滿的享受。

很多人糾結的其實是關係 — 我為你做那麼多,為什麼你不能也為我付出那麼多?有時甚至有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感覺。

如果我的付出的單純出於愛,跳出關係的層面,那麼我可以按照自己的狀態和意願選擇給或者不給這個包子。當自己富足的時候可以給一個,並且並不會期待對方也還我一個包子;當我匱乏的時候,不給就是了。當把愛和關係分開,是不是很自由,很寬廣?

愛是自然而然流淌出來的。當你本自具足,充分地愛自己,多出來的愛就會溢出來,自然而然地流淌到別的人事物身上;就像太陽的光自然而然地灑在葉子上,雨滴自然而然地落在花瓣上,不強求,不綁架,不求回報。

隔離,那些不得不親密的日子


▲ Photo by yangjin chen on Unsplash.

而關係,或者說對關係的期待,是個牢籠。所謂的愛而不得,都只是打著愛的旗號在關係的牢籠裡作繭自縛而已。

隔離,那些不得不親密的日子

透過關係看向愛

(一)

有一天早上,我和我先生一起搭地鐵去上班。我那段時間事情有點多,一直在低頭回復手機裡的各種消息,從前一天晚上到一大早積累的各種還沒回復的消息。我聽到我先生悻悻地說,我覺得你沒有在我這裡。

我抬起頭看著他的眉頭擰在一起,我說:啊?他說:你這兩天人在跟我在一起,但是心沒有在我這裡。我一下子反應過來了,立馬收起手機,跟他說:我不回了,你最重要,我現在就跟你一個人在一起。然後他淡淡地笑笑,我也淡淡地笑笑,然後我們就不知道扯到什麼話題去了。

後來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總想起那天早上的對話。我相信我們當時都沒有去思考或者覺察那些對話是出於愛還是關係,事實上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透過關係裡不平衡的抱怨,看到背後的正向意圖 — 愛,然後藉由重新平衡關係來撫慰到背後的柔軟的愛的需求。

我很慶幸當時沒有在關係層面跟他糾纏不清,比如列舉他種種在我面前不停看手機的罪行,然後兩個人陷入互相攻擊;而是直接告訴他,他最重要,就差直接很矯情地告訴他他最可愛,我最愛他啦,哈哈。

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愛和關係很多時候是傻傻分不清楚的。其實我們不需要一直很清晰,有覺察更好,沒有也沒關係,只要雙方都舒服就好。

只是當有一方的不舒服到來的時候,能夠覺察到這個不舒服來自於哪裡,去觸碰,去平衡,帶著溫柔和慈悲給到對方和自己,讓愛滋養著關係向前遞進就好。

隔離,那些不得不親密的日子


▲ Photo by Phix Nguyen on Unsplash.

(二)

我有一位我非常敬重的老領導,她離職的時候我非常難過,那段時間我經歷了情緒和狀態的一個低谷期。

理智上我知道我們都還在一個城市,還可以經常見面;她也表達過任何時候當我需要她,她依舊在;可是那時的我仍舊好長時間過不了那道坎。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經歷的是分離,一段對我非常重要的關係的分離。

後來有一次她對我說,如果我們只是不再在一起工作了,我們的關係就斷了,那我們之間的連接也從來沒有很深過。那句話有幫到我,它讓我第一次清晰地看到愛和關係是分開的,她愛我我也愛她,同時我們之間並不只有這一種關係可以承託這份愛。

後來她離開了公司,我們成了很好的朋友,我其實覺得現在的關係比上下級關係更親密更自在。透過關係看到愛,我便不再執著於那份關係,而是更加享受那份愛的溫暖,穩定,和滋養。

隔離,那些不得不親密的日子

無條件的愛≠無邊界的愛

週末跟一個夥伴聊天,她在苦於跟她青春期的女兒溝通。她覺得作為媽媽,她無條件的愛著女兒,可是女兒卻恨不得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願意聽她講話。

我跟這個媽媽聊下來,發現她一直還在把女兒甚至是她老公當寶寶一樣的照顧著,比如該吃什麼,穿什麼,見什麼人該說什麼話等等。於是她的關心的話總是讓對方特別的反感,叮嚀被當成了嘮叨,關心被當成了控制,愛被當成了束縛。

我給她講了一堆 P.E.T. 云云,其實核心還是在邊界。當女兒已經長大,她有她的邊界,她可以決定自己吃多少,穿多暖,說什麼話。這個時候媽媽越過邊界來關心(指手畫腳),當然會引起女兒的反感和抵制。

媽媽想給的是無條件的愛,可是給出去的卻是無邊界的愛,所以母女兩個人都在關係裡受苦,而愛卻卡在那裡,一個給不出,一個收不到。

認識到了愛需要邊界,那是不是我們只要恪守邊界就會收穫我們夢寐以求的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呢?這裡我們需要留心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 過於清晰刻板的邊界。

隔離,那些不得不親密的日子


▲ Photo by André Bandarra on Unsplash.

試想一下,當你的伴侶認為你的家事都是你的,與 TA 無關;你的工作煩惱也是你的,與 TA 無關;你的情緒也是你的,與 TA 無關,你是不是會覺得很生分,甚至覺得那我要你幹嘛?確實,當親密的兩個人之間有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不容許逾越,那會嚴重的影響親密感。

我們出於愛,很多時候是需要跨越邊界的。這裡就涉及到允許。

在那對母女的故事裡,母親沒有經過女兒的允許,強行的越過邊界安排她的生活,只會遭人反感;在情侶的這個例子裡,如果一方發出邀請或者請求,我需要你的關心,你的幫助,那麼在雙方都願意的情況下,帶著溫度跨越邊界,會讓我們感受到愛,溫柔,和親密的滋養。

這就是為什麼時常熱戀中的人會覺得兩個人是一體的,不分你我的。這個沒有任何問題,是很享受的感覺,因為彼此都允許。

但是我們很容易忽視的是,帶著這種慣性繼續相處下去,當有些時候,有些事情,對方不再允許,而我們依舊“不分你我”的話,矛盾就會產生,這時候就需要很好的覺察和溝通,不斷地清晰和調整關係中的邊界。

界限是重要的,同時是動態的,彈性的。明晰關係中的界限需要很多的智慧,同時它是絕對值得我們付出努力的。祝福我們都在愛的陽光和關係的土壤裡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隔離,那些不得不親密的日子

寫在最後

愛本身是自由而寬廣的,愛一個人就像愛花愛樹愛太陽,純粹而無分別。我們可以選擇讓愛進不進入到關係裡,一旦進入,關係是需要平衡的,也是有條件的。

當無條件的愛遇上有條件的關係,各種問題就會暴露出來,這個時候穿越關係,帶著溫度觸摸到愛,並且留意愛的邊界,我們會發現自己和對方都愛得很輕盈,很舒服,從而倍受滋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