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傳染病》:病毒與人


電影《傳染病》:病毒與人

因病毒傳染而亡的貝絲


電影從Day2開始。

Day1到最後才揭曉,那是上帝的視角。前面那些死去的、活著的也許永遠不知道。

2011年公映時,儘管有格溫妮斯·帕特洛、凱特·溫斯萊特和瑪麗昂·歌迪亞三大集演技和顏值在線的女星傾情奉獻,仍被打入爛片的行列,如泰坦尼克號一樣,成為海底的廢鐵。

9年後,再次打撈出來,廢物再利用時,我們看到了什麼?

傳染病到來時,任何一個社會都將呈現的樣子:死亡、謊言、謠言、不知所措、秩序崩塌、混亂、恐慌;

傳染病到來時,任何人都會呈現的樣子:恐懼、不擇手段的求生、懷疑一切。

沒有什麼好人壞人,沒有什麼造謠者、發國難財者,沒有什麼陰謀、瀆職、謀殺。多數人都是被害者、求生者,只有少數人是拯救者。

電影沒有承擔質疑人性和制度的責任,呈現的是傳染病到來時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呈現的是秩序和混亂的較量。

這也是電影在現下被重新評價的原因之一。

當年之所以被列為爛片,一個弊病是人物線索太多,觀感體驗不好;不過現在反過來看,如果人物線索不多,就不叫《傳染病》了。

雖然線索很多,但把握了七個人物,基本就是本部電影的主線了。

貝絲(格溫妮絲飾),本片中的“超級傳播者”。當醫生剝開她的頭皮,蓋上那張美麗的臉,對裡面的病變發出不可思議的驚歎時,病毒成為一種具象的恐懼。當他的丈夫托馬斯對她的行程產生質疑時,出櫃與死亡相比,卻顯得微不足道了。

托馬斯在妻子和繼子死後,和女兒一起生活,從他的視角,他看到了商店和藥店被哄搶,看到了街上盜竊和搶劫,看到了青春期女兒對生活的熱愛,看到了疫苗到來時人們在質疑秩序和服從秩序中掙扎。他是普通人的縮影。

電影《傳染病》:病毒與人

疫情下的街道


艾琳(溫斯萊特飾演)是疾病控制中心的一位官員,她被派到香港調查病毒的源頭,卻不幸染上病毒,那位信誓旦旦會在遇到一切困難給與第一時間幫助的主任並沒有兌現他的諾言,不是他不想,而是他根本做不到。最後,連將她的屍體運回國都無法做到,最後,她和眾多感染者的屍體一起被就地處理。沒有什麼悲情的鏡頭和音樂,電影平鋪直敘,冷酷,非常的冷酷。

艾倫(裘德·洛)是最早發現病毒傳染並找到大報編輯請求發稿的,卻遭到編輯的拒絕,於是,他在網絡上發佈各種傳染病信息,點擊量爆棚。然而,他所提供的信息,並非完全真實。在傳染病到來時,人們寧可信其有,於是他所宣稱的特定藥物被哄搶。多麼真實的寫照。

瑪麗昂扮演的CDC 專員在香港被綁架,綁架者卻是為了拯救村裡百姓的性命索要疫苗。最後,警方用一箱安慰劑騙過了綁架者,理由是:政府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勒索。瑪麗昂對此很憤慨,但影片沒有交待她下一步會做什麼。

CDC主任一開始對病毒的傳播性和致命性有所警惕但並不確定,直到自己的得力下屬也染病而亡,才秘密通知自己的女友,因此遭到公眾的質疑和譴責。官僚、冷漠和自私,是有的。

最後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艾莉發現了疫苗並且對自身進行試驗,她去看望染病的父親,摘掉了口罩和所有防護。她發現的疫苗拯救了人類。

影片最後,罪魁禍首出現了,一隻蝙蝠在養豬場投下了什麼,乳豬被帶到了餐館,廚師用手給乳豬上調料。來到這家餐廳吃飯的貝絲和廚師握手合影。

托馬斯看著妻子在香港拍下的歡樂照片,他不知道這些歡樂的照片後面,隱藏的是死亡的陰影,將照片中出現的所有人吞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