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宅”算什麼?讀一讀舊體“隱逸”詩,欣賞國學的“抗疫遺產”

引言

疫情當前,各地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國人不出門了。我翻看古書,發現:被“宅”算什麼?中國古代“隱逸”詩學,真是國學的“抗疫遺產”。而對於這筆遺產,魯迅、錢鍾書等人卻缺乏正面認識。

宋代大文豪蘇軾: “少時本欲逃竄山林,父兄不許,迫以婚宦,故汩沒至今。”可見, 隱逸文化對蘇軾影響很大。《晉書》《新五代史》《隋書》等正史皆有隱逸傳,為隱士立傳。與蘇軾齊名的宋代詩人陸游寫有七絕《讀隱逸傳》,可知詩人晚年退居家鄉,對隱者(處士)有一定的認識。

被“宅”算什麼?讀一讀舊體“隱逸”詩,欣賞國學的“抗疫遺產”

隱逸

隱逸就是避世隱居,所謂“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和俗世道別,去山林中過與世無爭的另類生活。這種生活方式,源自儒經: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論語·微子》第六章)

中國的隱逸文化,很值得研究。《論語》中還有一處記載: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論語·微子》第七章)

荷蓧丈人說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而孔子並沒有反唇相譏,看來他對隱逸之人還是很客氣的。子路自己說:“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代表了儒家對隱者的溫和的反對態度。

也許,孔子在不得志的時候,也想過去隱居。勇武的子路追隨自己的老師,沒有追隨隱者,最後死於非命,被剁成肉泥,很悲慘(也可以說很壯烈)。

古代隱逸詩選

古代讀書人都是讀儒經長大的,能把《論語》倒背如流。宋代詩人劉克莊寫詩欣賞《論語》裡的隱者。

《荷蓧丈人》

劉克莊(宋代)


客雲自孔氏,不覺喜逢迎。

止宿見二子,孰雲無世情?

因選入小學語文課本而非常著名的隱逸詩,是唐人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尋隱者不遇》

賈島(唐代)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宋代江西詩派代表作家之一陳師道(師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也寫有《隱者郊居》。

《隱者郊居》

陳師道(宋代)


高齋繚繞度雙溝,老氣軒昂蓋九州。

不謂江山開悒怏,正緣風味得淹留。

招攜好客供談笑,拆補新詩擬獻酬。

小摘自鋤稀菜甲,旁觀虛作不堪憂。

被“宅”算什麼?讀一讀舊體“隱逸”詩,欣賞國學的“抗疫遺產”

歷史上著名的隱者(處士)

1.王丹

“聖代無隱者”。史家說:這類人獨來獨往,如果遇到可信賴的君王,他們會出仕的。 東漢名臣、慈善家王丹(光武帝劉秀的大臣)曾經是隱者:“王莽時,連徵不至。家累千金,隱居養志,好施周急。 ”

2.陶淵明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80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桃花源詩並記》是他隱逸文學的代表作。鍾嶸《詩品》將陶淵明的詩列為“中品”。

被“宅”算什麼?讀一讀舊體“隱逸”詩,欣賞國學的“抗疫遺產”

被“宅”算什麼?讀一讀舊體“隱逸”詩,欣賞國學的“抗疫遺產”

3.宗炳

隱者極有可能也是善人、能人,因為他們隱居避世,所以很多隱者並不見於史籍記錄。宗炳曾是大臣,所以在正史有傳。

魏晉南北朝《宋書·隱逸傳》記載:“宗炳,字少文,南陽涅陽人也。祖承,宜都太守。父繇之,湘鄉令。母同郡師氏,聰辯有學義,教授諸子。 ”史書上說,畫家宗炳(和陶淵明一樣屬於士族)喜歡遠足(旅遊,喜好山水)。

好山水,愛遠遊,西陟荊、巫,南登衡、嶽,因而結宇衡山,欲懷尚平之志。有疾,還江陵,嘆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凡所游履,皆圖之於室,謂人曰:“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古有《金石弄》,為諸桓所重,桓氏亡,其聲遂絕,惟炳傳焉。太祖遣樂師楊觀就炳受之。

4.賴高翔

賴高翔(1907-1993),四川簡陽人。有《賴高翔文史雜論》(五卷)、《寄櫟軒詩存》(六卷)。四川現代隱逸詩人。早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前身的成都大學,師從吳虞(又陵)、龔道耕(向農)、向楚(先喬)、林思進(山腴)等先生,林山腴讚揚他“高姿孕明哲”、“令器瑚璉別”,並許為學術傳人。

賴高翔曾任蜀華中學校校長,為社會培育了大批人材。

1949年,賴高翔辭職。此後,除1950年代初曾在王恩洋所辦東方文教院短期任教外,躬耕自養,累召不出,隱居在成都東郊沙河橋,長達38年之久。改革開放後,出為四川省文史館館員。

賴高翔生前寫有一副對聯自況,自許極高:

莊情孔思,沈筆陶詩,平生白業一揮手;

文苑儒林,獨行隱逸,他年青史四傳人。

被“宅”算什麼?讀一讀舊體“隱逸”詩,欣賞國學的“抗疫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