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種養模式 有實踐 可複製 能讓農民增收致富

提要:本文介紹了“水稻+”種養模式的有關報道實例,有關增收情況及開展這種模式的注意事項。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民增收放在了突出位置。文件提出,“繼續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而農業生產中,有不少生產有機農產品和優質綠色農產品,來增加農民收入的例子,值得其他地區條件相當的農業生產推廣和借鑑。其中,“水稻+”的種養模式,就是一種生產優質綠色農產品,增加農民收入的種植模式。

一、什麼是“水稻+”種養模式?

“水稻+”種養,是指在水稻田裡放養魚、蝦、蟹、鰍、蛙、鴨、茹等,既增加了土地利用效率,又免除了水稻施用化肥農藥。因此,實現“水稻+”種養模式,不但使得水稻因不施用農藥而成為有機綠色食品,還增加了稻田養殖的額外一份收入。

“水稻+”種養模式 有實踐 可複製 能讓農民增收致富

二、“水稻+”種養模式收入怎麼樣?

日前,有媒體報道,2019年,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村的付春國在稻田裡養了208只鴨子,每隻淨掙28元。但跟其他養小龍蝦和螃蟹的人比起來,收入還是有點差距。

“水稻+”種養模式 有實踐 可複製 能讓農民增收致富

水稻+小龍蝦

“水稻+”種養模式 有實踐 可複製 能讓農民增收致富

水稻+青蛙

“一斤蟹苗80尾左右,一畝地投放5斤,成本35元。養殖期兩個月,加上防逃網和飼料,每畝地投入120元。按照最保守的成活率估算,一畝地至少能增收四五百元。”付春國說。

還有媒體報道,以“水稻+”模式的農戶實踐的結果:水稻+泥鰍每畝產值在12000元以上,水稻+青蛙每畝產值在17000元,水稻+球蓋菇每畝產值則在25000元。可見,“水稻+”的模式能夠實實在在地增加收入,增加效益。

三、“水稻+”種養模式的基礎上,還能再增加收入嗎?

答案是肯定的:能。可以有兩種方式:

1、延長產業鏈

就是把水稻加工成大米,直接銷售給消費者。一是保證了農產品大米的品質;二是與銷售稻穀相比,消除了中間商的制約,從而提高了效益。

2、網上訂製認購

這種種養方式比較新穎,可以實現網上訂製認購的經營模式。內蒙古扎賚特旗的具體做法:田間地頭的監控攝像頭,是認購人遠在千里之外的眼睛,通過物聯網還可查詢、追溯從種植到收穫的全過程。認購者通過互聯網,可以隨時查看自己“承包”的稻田情況。認購價格:綠色水稻每畝認購價6600元,有機水稻每畝1.2萬元。坐在家裡,訂製認購者就能收到“包郵”的放心農產品。2019年,扎賚特旗訂製農田已達到8000畝。

“水稻+”種養模式 有實踐 可複製 能讓農民增收致富

如果在種植和養殖過程中,不斷地培育優質品種,加上優化種養技術措施,精心打造出“水稻+”種養農業的名優特色農產品地方品牌,加上網紅帶貨銷售等新的營銷模式,農民收入就會更快地持續增長。

四、“水稻+”種養注意事項

1、掌握相關技術

“水稻+”種養模式雖然能讓農民增收致富,但是建立在科學種養上面的,一定要尊重科學,掌握相關種養技術知識,嚴格按照技術要求操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付出辛苦講誠信

打造地方名優農產品品牌,要付出辛苦努力並講誠信。否則,有可能砸了牌子,以後再也沒人再相信你的宣傳,農產品再也賣不出去了。

3、慎重擴大規模

如果以前沒有搞過“水稻+”種養,可先到成熟開展的地方去學習,可先進行小規模試點或試驗,取得經驗並掌握技術以後,再上規模擴大生產。開始搞可能賺不了錢,熟悉種養技術和經營方法後,就能夠逐步盈利了。

4、因地制宜拓寬產業鏈

拓展經營產業鏈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開展相應的經營,才能實現更多盈利。

以上是老農的一些個人看法,供參考。

我是清閒老農:農業生產都用上了機器,老農就清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