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十問

​COVID-19


牽動著數億人神經的疾病終於有了正式的名字。

COVID-19十問

○ 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賽博士宣佈了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疾病的正式名字:2019冠狀病毒病,英文縮寫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圖片來源:世界衛生組織官方微博


緊接著,導致這次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也有了正式的稱呼:


SARS-CoV-2


這表明新冠病毒從分類學角度上講,是SARS冠狀病毒的“姐妹病毒”

COVID-19十問

○ 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ICVT)基於系統發生和分類學的考量及既定慣例,將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SARS-CoV-2(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2)。| 圖片來源:ICVT官網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以下簡稱《診療方案》)版本的不斷更新,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病毒和疾病的認識過程。但與此同時,還有許多存在爭議的問題有待被解決。


1

COVID-19傳播途徑有哪些?


在2月5日發佈的《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對傳播途徑的最新表述是


“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飛沫(直接)傳播指的是病毒隨感染者的噴嚏、咳嗽,以及說話時產生的唾沫傳給他人;接觸傳播則是指易感者在直接或間接地接觸了停留在物品表面的飛沫而受到感染。


病毒是否通過氣溶膠傳播目前仍有爭議。氣溶膠是指懸浮在氣體介質中的固態或液態顆粒所組成的氣態分散系統。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形成飛沫核,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造成遠距離的傳播。


COVID-19十問

○ 飛沫(直接)傳播通常距離較近,而氣溶膠傳播距離則更長。圖片未按比例。| 圖片設計:雯雯


簡單來說,飛沫體積較大,大多在1米多的距離就會沉降落地,而飛沫核的體積小得多,傳播距離更長。氣溶膠傳播的發生通常需要特定條件,一般是在封閉、不通風的環境中,比如在臨床氣管插管等操作時,就會有氣溶膠傳播的風險;在空氣流通的環境裡,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則會大大降低。目前有關氣溶膠傳播比較嚴謹的觀點是,理論上有可能,但還需進一步證實


此外,在患者糞便中檢測出了病毒核酸陽性,這是否代表著病毒能夠糞口傳播?糞口傳播指的是帶有病原體的糞便可能會汙染手、食物等,而病原體又會被吃下去而造成感染。目前,還沒有從患者的糞便中分離到病毒,暫未發現通過該途徑傳染的病例,但

需要高度警惕。[1]


隨著疫情發展,出現了孕婦感染甚至新生兒感染,也讓人們開始擔心母嬰傳播的風險。目前針對母嬰傳播還沒有充分的數據,尚無定論。一般來說,母嬰垂直傳播需要血液中病毒率達到一定程度,但目前血液中核酸檢測陽性的概率還不高。而新生兒接觸感染或許存在可能。


但無論是已經明確的傳播途徑,還是人們擔心的潛在途徑,對普通人而言,佩戴口罩、勤洗手、少去人群密集的場所,都是明確有效的預防方式。[2]


2

COVID-19一般有哪些症狀?


COVID-19患者的臨床表現因個體差異而不同,最主要臨床表現包括髮熱、乏力、乾咳,少數患者還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等症狀。輕症患者可能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而沒有肺炎的表現。但重症患者在發病後一週則會出現呼吸困難,或血液中含氧不足。


COVID-19十問

○ 根據鍾南山團隊最新論文,發熱和咳嗽是的主要症狀,嘔吐和腹瀉更少見。| 圖片設計:雯雯;素材來源:Gan Khoon Lay/Noun Project


根據鍾南山團隊最新上傳於medRxiv的論文(目前論文正處於同行評議階段,等待正式發表),通過對1099例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發現,87.9%的患者出現發熱症狀,67.7%的患者有咳嗽症狀,嘔吐(5.0%)和腹瀉(3.7%)症狀較少見。而入院時接受CT檢查的840人中,76.4%表現出肺炎的症狀。


3

什麼是無症狀感染者傳播和超級傳播者?


簡單來說,“無症狀感染者”可以被認為是沒有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發熱等),但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的患者。目前認為,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這確實增加了疫情的複雜性和防控的難度。除此之外,相比於SARS和MERS,COVID-19的輕症患者比例更高,有些時候可能並非真正的“沒有症狀”,而是輕微的症狀被患者忽略了,自身的免疫系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戰勝了疾病。因此對無症狀患者的界定還需要嚴格的診斷和檢測。[3]


而“超級傳播者”則指具有極高傳染性的患者,這一概念暫時沒有統一的界定,可能因疾病而異。事實上,超級傳播者的界定比我們一般認為的更復雜,並不單單是傳染的人數,還包括了患者的活動、環境、病原體的作用方式等。[4] “超級傳播者”在SARS疫情的擴散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鍾南山團隊在論文中表示,針對此次疫情,目前無法排除“超級傳播者”存在的可能


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在接受採訪時介紹,目前看來,無症狀感染者比例非常低,攜帶的病毒也比較少,因此無症狀感染者成為超級傳播者的概率較低。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超級傳播者如同是“網絡大V”,而無症狀患者不咳嗽、攜帶病毒少,也就是說他“幾乎不發帖”,而想讓一個“幾乎不發帖的網絡大V”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還是有難度的。


4

潛伏期到底有多長?潛伏期有傳染性嗎?


在《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COVID-19的潛伏期一般在1-14天,大多為3-7天。根據鍾南山團隊的最新論文,中位潛伏期為3.0天,低於此前預計的5.2天,潛伏期範圍為0-24天。但鍾南山團隊同時強調,超長潛伏期只是個例。[5]


COVID-19十問

○ 今天,另一國際團隊在medRxiv上傳了另一項研究,他們針對125位具有明確接觸史的患者進行研究後認為,中位潛伏期是4.75(四分位距3.0-7.2)天。| 圖片來源:medRxiv


研究員盛吉芳在新華網1月26日的報道中,根據浙江省已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案例研判,介紹了一例武漢到杭州參會的病人,在沒有表現出任何症狀的時候傳染了杭州的同事的案例,這表明潛伏期沒有任何典型症狀的時候或已具備傳染性。[6]


事實上,新冠病毒在不同患者身上的症狀和病程發展都有很大差異,這可能跟個體免疫系統、身體狀況等有很大關係。因此專家始終強調,有疫區旅行史或患者接觸史的人應當自覺隔離,以免無意間散播病毒


5

病毒核酸檢測是必不可少的嗎?


核酸檢測是檢測病毒的最明確方式之一。SARS-CoV-2包含遺傳物質(單鏈RNA),那麼如果在患者樣本中檢測到了病毒的核酸,就“實錘”了病毒的存在。由於COVID-19與其他病毒性肺炎等疾病的症狀可能存在重疊,核酸檢測因此在確診環節可以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否則不同病人收治在同一空間內,患者之間會有交叉感染的風險。


SARS-CoV-2的全基因組序列於1月7日初步確認,10日全序列正式上傳公佈。同時便迅速開始了試劑盒的設計、優化和驗證。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使用的是熒光RT-PCR檢測。檢測人員需要進行嚴密的防護,從樣本中提取核酸,通過熒光定量PCR核酸擴增儀得出數據,再進行對比和分析。[7]


但現實並不總是那麼完美。近日有報道,有患者出現了3次咽拭子檢測隱性、通過下呼吸道樣本最終確診的“假陰性”。核酸檢測“假陰性”的原因很複雜,比如樣本病毒量較低時,檢測的難度會更大,這對試劑盒的“敏感度”是很大考驗。除此之外,由於患者病程的差異、樣本保存等情況都可能影響到檢測結果。由於核酸檢測需要專業的人員和儀器,一般耗時也比較長。


因此有一線醫生建議,以CT影像學診斷作為篩查的主要依據。相比於核酸檢測,CT的普及性更高,操作更簡便,更重要的是,它幾乎可以做到實時影像,幫助醫生迅速判斷患者的肺部情況。但CT檢查很有可能無法甄別COVID-19和其他病毒性肺炎,因此它並不能完全取代核酸檢測,對臨床醫生來說,兩者相輔相成,都是必不可少的[8]。但目前針對湖北病例集中的情況,湖北省不再強調核酸檢測作為唯一的確診標準。


6

患者會出現哪些併發症?


從目前收治的病例來看,多數患者預後良好,老年人和患有慢性基礎疾病的人預後較差。嚴重的患者有可能快速進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等嚴重症狀。重症病人可能會面臨呼吸衰竭、多臟器受損等情況,最終可能導致死亡。來自鍾南山團隊的分析表明,住院期間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肺炎(79.1%),其次是急性呼吸系統疾病(3.37%)和休克(1.00%)。


7

目前COVID-19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嗎?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臨床治療是一項複雜而專業的工作,必須由高度專業的工作者進行,這也是醫生在人類社會中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們只能作普及性介紹,僅供瞭解,但不具有任何臨床意義。


COVID-19是一種剛剛出現的新疾病,目前還沒有找到針對性療法。臨床上會採取維持患者的身體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的辦法加以治療。這可以理解成,通過醫療的手段,為患者的身體機能和免疫系統提供幫助,針對患者症狀提供相應治療,比如通過輸氧、氧療、機械通氣等手段提供呼吸支持等,最終讓免疫系統在與病毒的鬥爭中取得勝利。在此基礎上,可能會嘗試一些抗病毒藥物,輔以其他治療。


根據《診療方案》,對於嚴重的ARDS患者進行挽救治療時,條件允許可考慮體外肺膜氧合(ECMO)等手段。ECMO俗稱“人工肺”,是針對心肺功能衰竭的核心支持手段,能夠為患者提供體外呼吸和循環,幫助患者維持生命,為救治爭取時間。


在1月10日的新聞發佈會上,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也作出了一些說明,COVID-19是一種自限性疾病。自限性疾病是指疾病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靠自身調節能夠控制病情並逐漸痊癒的疾病,比如普通感冒、水痘等都屬於這類疾病。[9]


當然並不是說自限性疾病就可以“不當回事兒”,患者仍然需要正常就醫、遵從醫囑,還需要重視併發症的可能,比如,如果免疫系統反應過於強烈,可能“誤傷自己人”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進而造成其他感染等。


8

是否已經有了特效藥?


目前並沒有確認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方法。在一些個案中可能出現了治癒某位患者的“特效藥”,但這不代表這些藥物對所有患者適用。《診療方案》僅給出了一些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指引”,包括可用於治療HIV感染的藥物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和廣譜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等。


藥物是事關人命的大事,一般藥物都需要經過細胞、動物等多個環節的試驗,才有可能用在人的身上。要注意,這時離藥物的上市還很遠,真正嚴苛的考驗——人體臨床試驗,才剛剛開始。人體臨床試驗的過程非常嚴格,標準苛刻,一種藥物通常需要經過數年的臨床試驗,累積足夠數據,才有可能批准上市。


目前,一種尚未在任何國家上市的新藥瑞德西韋,由於在一位美國患者身上的良好表現,已經被批准在中國進入臨床試驗的階段。值得注意的是,該試驗進行的是嚴格的

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按2:1進行,也就是說有66%的臨床試驗患者有機會用上瑞德西韋,安慰組的病人其他標準治療不會延誤。“雙盲”意味著,無論是參與的醫生還是病人,都不知道所服用的藥物究竟是安慰劑還是測試藥物,直到試驗結束揭盲後,再進行數據彙總和分析。該研究預計在4月底結束,因此目前網上的一些有關“神藥”的謠言並不可信。[10]


9

何時可以研製出疫苗?


除了治療藥物,普通人關心更多的或許還有疫苗的研發,藥物可以治療疾病,而疫苗則能夠保障健康人不受感染。


目前,全世界已有多個團隊開始了疫苗的研發,但和藥物的情況相似,疫苗的上市也需要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比如,2019年12月,FDA剛剛批准了針對埃博拉病毒的第一支疫苗rVSV-ZEBOV

。這支疫苗最早的臨床試驗始於2014年,而它最初的研發則是在十多年前。[11]


我國著名微生物流行病學專家陳薇院士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疫苗研發同樣有固有的週期和規律,我們對這種新病毒的瞭解還十分有限,對於一些報道中出現的“最快一個月內拿到疫苗”,雖然不能排除有極優秀的科研團隊能夠帶來又快又好的成果,她認為這並不現實。


陳薇院士曾在SARS、埃博拉等疫情中作出過重要貢獻。她認為,針對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研發疫苗並不會是“馬後炮”,病毒仍然在冠狀病毒的大類中,這也能夠幫助我們在今後更好地應對疫情。[12]


10

如何判定患者已經痊癒?


《診療方案》中對解除隔離和出院作出了詳細的規定,


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肺部影像學顯示炎症明顯吸收,連續兩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陰性(採樣時間間隔至少1天)”,


即可解除隔離出院(或轉至其他相應科室治療其他疾病),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痊癒。


在國家衛健委1月31日的新聞發佈會上,中日友好醫院的詹慶元醫生介紹,按照一般規律來說,病毒感染後會產生一定的抗體,但抗體持續時間有差異。痊癒的患者還是有再次感染的風險。從臨床觀察來說,輕症患者一般沒有後遺症,重症患者的肺部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修復肺部為主的損傷,對於極少數非常嚴重的患者,在痊癒後還要注意肺纖維化的恢復。


此外詹醫生提到,部分病人在疾病痊癒後會形成抑鬱等心理問題,這可能還需要更多心理疏導和對應治療。[13]


2月7日,來自湖北的91歲高齡的患者出院;2月11日,入院時僅3個月大的確診嬰兒在海南治癒出院。我們從新聞報道中看到有越來越多的患者走出醫院,贏得與病毒的戰鬥。


[1] https://mp.weixin.qq.com/s/R3gbPvs7GRymkmdrekBbIQ

[2] https://mp.weixin.qq.com/s/sP4EdyXMED4vQ_bLcJtWog

[3]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6.20020974v1.article-info

[4]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at-is-a-super-spreader-an-infectious-disease-expert-explains-130756

[5] https://mp.weixin.qq.com/s/JkHg8KWmRu3g_fEcqogqRA

[6]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1/26/c_1125503358.htm

[7] http://www.xinhuanet.com/2020-02/10/c_1125555960.htm

[8] http://sh.people.com.cn/n2/2020/0206/c134768-33769653.html

[9]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921542

[1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08/c_1125544939.htm

[11] https://www.nytimes.com/2014/10/24/health/without-lucrative-market-potential-ebola-vaccine-was-shelved-for-years.html

[12]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2/353043.shtm

[13]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0_01_31_533890.s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