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只有芸知道》,馮小剛真的已經“江郎才盡”了嗎?

朋友的推薦下看了這部電影,回家的路上一直回想著影片最後的結語——

謹以此片,紀念一段相濡以沫的愛情

觀影《只有芸知道》,馮小剛真的已經“江郎才盡”了嗎?

寫下這篇影評時,看到網絡上針對馮導鋪天蓋地的批評,感觸不少。

當一部浪漫真摯的愛情片被過度解讀,當一部安靜平和的電影因為對於導演的偏見而嗤之以鼻,確實不公。

網友留言:電影簡直是一部新西蘭的旅遊宣傳片。的確,電影使用了大量的公路風景來渲染電影靜謐安然的氛圍,而浪漫的愛情,難道不需要這樣的景色作為烘托嗎?

觀影《只有芸知道》,馮小剛真的已經“江郎才盡”了嗎?

網友留言:影片開頭的文藝配曲聽完後簡直看不下去。楊坤的嗓音,木心的詩,簡直是文藝的代名詞。

他們說,肆無忌憚表達悲傷或痛苦,用憂傷漂亮的字句來形容真實的情緒,已經成為一件做作、虛榮和惡俗的事情。反倒是那些看似幽默的冷嘲熱諷,甚至直接的叫罵、粗淺的網絡用語和段子被稱讚為“真性情”。

觀影《只有芸知道》,馮小剛真的已經“江郎才盡”了嗎?

現代電影的口碑往往以其自身和社會的貼合度與反應真實平凡的人生為基準。也因此這部僅僅描述在絕美土地上發生浪漫愛情的電影並不討喜,甚至再背上馮導最近崩塌人設,令人生厭。

可當我們真正坐下來,撇開偏見,欣賞這樣的一段愛情時,你會發現原來那些不敢認同,以“文藝”之名被刻意羞辱和打壓的東西,恰恰是如今這個社會最缺失的一切,恰恰是最可貴的存在:善良、感動、細膩和優雅。

那些感人至深的瞬間

Blue的轉頭

當東風送走Blue時,那孩子轉過頭,望著那個陪著自己多少年的男人,望著此時泣不成聲的男人。也許每一位鏟屎官都會經歷這樣的時刻。馮小剛養著一條狗叫丟丟,是徐帆在小區門口撿回來的流浪狗。有一天,馮小剛發現丟丟再也不能躍起叼走他手裡的食物,醫生診斷說,沒有病,就是老了。

張述和羅洋沒有孩子,他們在多倫多也收養了一條流浪狗,起名Blue。《只有芸知道》裡Blue的離世,也是真實的故事。

觀影《只有芸知道》,馮小剛真的已經“江郎才盡”了嗎?

馮小剛在採訪中說,之所以還在拍電影,是因為這或許是唯一能延緩衰老的方法。

追尋自由

隋東風和羅芸在小鎮上的餐廳招了一個當地的服務員Melinda,她是一個典型的kiwi女孩,熱情大方、充滿活力。她過著羅芸所向往的自由生活。

Melinda通過在餐廳打工還清了助學貸款,去了印度尋找佛教的奧秘;七個月後她回到小鎮繼續打工攢錢,又去肯尼亞看動物大遷徙,在當地教英文;一年後,她從印度領養了一個孩子,帶回了新西蘭;五年以後,Melinda走過了聖地亞哥的朝聖之路,回到鄉村教書,給羅芸和隋東風寄去了明信片。

觀影《只有芸知道》,馮小剛真的已經“江郎才盡”了嗎?

羅芸羨慕Melinda,因為她是那麼自由,可以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曾經我覺得,像環遊世界這樣的事情,只有屈指可數的有錢人才能做到吧。可是來新西蘭以後我發現,好多國外的年輕人,他們早已習慣了背起行囊滿世界窮遊,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

觀影《只有芸知道》,馮小剛真的已經“江郎才盡”了嗎?

我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靠什麼掙錢呢?怎麼養活自己?不用結婚生子嘛?爸媽同意嗎?總在外面漂,沒有穩定的事業怎麼行?以後老了怎麼辦?……” 無數個問題,橫在夢想和現實之間,讓我們不得不接受,他們過的自由生活,是我們永遠也無法企及的。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我們有太多無形的牽絆和無法跨越的條條框框。即便身在國外,即便不用去在乎別人的眼光,可我們終究還是逃不掉自己給自己畫的牢籠。

就像羅芸問隋東風:“咱們就在這兒開一輩子餐館啊?” 隋東風說:“掙幾年錢再說吧。”這是多少中國人的想法啊!先掙錢,先攢錢,等到時候再說吧。可是,我們真的能等到那一天嗎?

“人生無常,想做的事情,就大膽去做。”每一次天災人禍之後,我們都會這樣對自己說。可是,我們始終在掙錢這條路上,走不到盡頭。

觀影《只有芸知道》,馮小剛真的已經“江郎才盡”了嗎?

羅芸為了改變一成不變的生活,在極光下許願,希望餐廳毀掉,這樣他們就可以換一種活法兒了。在小鎮上開了15年的餐廳,真的因為一場意外失火而被毀了。於是,隋東風和羅芸賣了小鎮的房子,回到了奧克蘭。可是不久後,就得知了羅芸的噩耗。

羅芸沒有機會去看鯨魚了,隋東風把她的骨灰撒進了凱庫拉的大海里。

觀影《只有芸知道》,馮小剛真的已經“江郎才盡”了嗎?

人生有許許多多的遺憾,我沒能陪你白首到老,是無法改變的遺憾,而我沒能去完成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是我原本可以避免的遺憾。

對在國內的人來說,這是一部很“假”的電影;但對於生活在新西蘭的人來說,這是一部很寫實的作品。

我也通過觀看這部電影才明白一個道理,有時候我們覺得一個事情很“不切實際”,不是因為它是假的,而是因為我們見識的太少。

《只有芸知道》像是已過花甲之年的馮小剛一封寫給心中嚮往的愛情與生活的情書,一杯敬給逝去年華與歲月的清酒。淚水已經不再重要,回憶才是心裡的依靠。

可惜,在這個浮躁、浮誇、浮生若夢的時代,又有多少年輕人能被打動和陶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