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地球上唯一的工業基礎材料


科技 | 鋼鐵——地球上唯一的工業基礎材料

本號宗旨

至少二十多年前開始,新材料(例如鋁合金、陶瓷、塑料、納米材料等)會代替鋼鐵材料,成為新的基礎材料,一直是材料領域熱議的問題,每當有一種新的材料被發現,總有媒體會推波助瀾一波。

但事實上,真正從事材料研究的人很清楚,以現有研發體系所能探知的材料,想要代替鋼鐵材料其實是很難的。冶金領域多位院士也反覆闡述過,目前,鋼鐵材料是無法被替代的。

其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要想成為基礎材料,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

(1)原材料易開採,且廣泛存在;

(2)主元素或主成分可以回收再生產,實現循環;

(3)潛在性能要足夠寬,例如既可以做成高強度材料,又可以做成韌性材料。

第一條是為了滿足規模性和經濟性的要求,這是成為基礎材料被廣泛使用的前提;

第二條是為了滿足可持續使用的要求,如果無法循環,勢必會形成資源恐慌和枯竭,進而不滿足第一條;

第三條是為了滿足製作不同工具的需要,在文章( )中講到,基礎材料的生產是為了通過離散型製造業,做成多樣化、精細化的工具,從而進一步提升生產力,如果潛在性能不夠寬,很難滿足工具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把報道中被人們反覆提到的潛在基礎材料分下類,按照材料性能是如何產能的,可以分為基材型材料結構型材料

基材型材料是以某種元素或化合物為基材,通過摻雜其他元素或化合物,實現不同的材料性能,金屬類、陶瓷類等都屬於這一類;

結構型材料是由於某種特定結構,從而是材料達到某種特定的性能,石墨烯、納米材料等都屬於這一類,其本身的元素構成並不特殊,但可以通過特殊的微觀結構實現特殊的性能。

通過這個分類,對照基礎材料的要求,基本上可以認定,結構型材料是很好的功能材料,在特定場景下會發揮很好的作用,但無法成為基礎材料,因為不滿足第三條,由於功能的特異性也決定其犧牲了潛在性能的寬度。

如果把基材型材料再分下類,按照基材組成可以分為單質基材化合物基材

單質基材型材料是以單一元素作為基材,例如鋼鐵、鋁合金等;(鋼鐵材料本身也是一種鐵基材料的合金,與通常認為的鐵合金的概念不同)

化合物基材型材料是以化合物作為基材,例如陶瓷、水泥等。

通過這個分類,對照基礎材料的要求,基本上可以認定,化合物基材型材料雖然有一定可能性拓展其潛在性能,但由於其化合物基材的特點,決定了其難以實現循環,因為其化合物作為基材,就要求極高的穩定性,因而極大的增加了回收利用的難度。

最後剩下的只有單質基材型材料,這一類材料中,是否有代替鋼鐵材料的元素呢?

首先按照基礎材料第一條的要求篩選一波,查一查地球上各元素的含量。若依質量來排序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元素,前八個分別是氧(46.6%)、硅(27.7%)、鋁(8.1%)、鐵(5.0%)、鈣(3.6%)、鈉(2.8%)、鉀(2.6%)、鎂(2.1%);若考慮包括地函及地核的整個地球,含量最豐富的元素前八個分別是鐵(32.1%)、氧(30.1%)、硅(15.1%)、鎂(13.9%)、硫(2.9%)、鎳(1.8%)、鈣(1.5%)及鋁(1.4%)。

將二者取並集,有可能作為單質基材的元素有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硫、鎳共10種元素,日常廣泛存在碳元素並不在其中,也間接決定了化工材料難以作為廣泛使用的基礎材料。

對這10種元素的第二步甄別,這就不得不打開元素週期表看一看了。

科技 | 鋼鐵——地球上唯一的工業基礎材料

以上10種元素基本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硅、鋁、鈣、鈉、鉀、鎂,這6種元素具有較強還原性,以至於生產過程以電解法為主,或者以更強的還原劑置換還原,這種只能進行還原操作的冶煉工藝決定了作為基材材料,一旦摻入其他元素,在回收過程中幾乎無法分離。這也是為什麼鋁合金、鎂合金的綜合性能比鋼鐵材料要好,並且已經被廣泛使用,但依然難以成為循環材料,進而完全代替鋼鐵材料的原因。

第二類是氧、硫,這兩種材料本身就不是基材材料,在常溫常壓下,一個是氣態,一個是固態粉末狀或塊狀,直接排除。

第三類是鐵、鎳,從基礎材料的必要條件來看,鎳是唯一一種有可能代替鋼鐵材料的金屬材料,三個條件基本都滿足,只可惜儲量有限,從上面儲量數據可以看出,地球上大量的鎳主要儲存在地球深層,地表礦非常稀缺,真正可採儲量僅佔總儲量的10%。由此看來,在發明太空採礦和地心採礦之前,鋼鐵材料作為最主要工業基礎材料的地位,無法撼動。

歡迎關注,點滴澆灌希望,星火照亮前方,共建鋼鐵工業美好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