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線 成都疾控的24小時:監控、追蹤、檢驗...

2月10日清晨6時許,成都市疾控預防控制中心應急指揮中心的電話響了,有疑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疫情上報,接到命令後流行病學調查組成員帶好個人防護等裝備立即前往現場,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採樣送檢。檢測組在生物安全實驗室內對樣品進行檢測,完成檢測後及時將結果反饋給應急指揮中心進行指揮調度、疫情分析……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衝在戰“疫”最前線的成都市疾控預防控制中心統一安排,成立了現場調查處置、綜合協調信息、實驗室檢測、健康教育宣傳、後勤保障等5個工作組,各司其職,24小時“連軸轉”,一刻也不停歇,與時間賽跑,目標只有一個——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

24小時分析監控

疫情最強大腦

指揮調度信息收集樞紐

2月10日下午2點過,在成都市疾控預防控制中心應急指揮中心,專業技術人員們正對數據進行分析。他們很多人連續每日工作超過13小時以上,彙總分析疫情信息數據,研判疫情形勢,協助制定相關重大方案,同時處理四面八方來的緊急文件,儘管滿臉倦意,仍堅守在崗位上。

“這裡要24小時監測疫情數據,彙總分析研判,並進行指揮調度,是應對疫情的最強大腦。”綜合協調信息組組長、應急與業務管理辦公室主任庹曉莉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他們串聯起疫情接報、出動、檢測、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呈報、政府及市民關注回覆全鏈條,成為指揮調度及信息收集彙總分析樞紐和智慧大腦。

24小時追蹤調查

展開流行病學調查

不漏掉一個密切接觸者

“某某醫院上報一例疑似新冠肺炎,請前往調查處理,”傳染病防制科副主任醫師馮靜作為流行病學調查組的成員,時刻關注手機,生怕錯過一條關鍵信息,無論白天黑夜,一旦接到命令,便以最快時間出動。到達報告醫院後,小心謹慎穿戴個人防護裝備,立刻投入緊張繁瑣的流行病學調查。面對病人,馮靜一遍遍仔細詢問流行病學史,用專業知識儘可能尋找可疑的感染線索,詳細詢問和登記密切接觸者,做到不漏掉一個密切接觸者。

馮靜說,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可以為後續針對性處置,詳細調查發病後活動軌跡、接觸人群、接觸方式與個人防護狀況等,這樣是為了儘早發現並管理可能存在的風險人群,也便於後續專家組對病例進行綜合判斷。

24小時檢驗

不熄燈的實驗室

病毒檢測分秒必爭

生物安全實驗室,是與疑似病例標本“零距離”的地方。各區縣疾控中心送樣人員將疑似病例標本安全轉運至微生物檢驗檢測中心收樣室。收樣組對標本的信息核對登記之後,由檢測組在生物安全實驗室內依次對標本進行預處理、分裝、提取病毒核酸和熒光定量PCR檢測,完成檢測後及時將此病原學檢測結果反饋給疫情指揮中心。

微生物檢驗科衛生主管技師陳振華是一名中共黨員,在疫情初期就發來了請戰書。實驗室24小時處於待命狀態,經常做完檢測已經凌晨一兩點了,“我們都深知,早一分鐘確診,就能讓疑似病人快一步接受治療和隔離,就能盡最大可能減少疫情的進一步傳播。”陳振華說。

24小時諮詢熱線

不漏掉一個電話

多種宣傳方式科學防護

在疫情防控期間,為及時針對市民所關心的問題進行專業解答,成都市疾控預防控制中心新增三個24小時諮詢電話,中心電話接線員三班倒,堅守崗位,24小時保持電話暢通。“不管是吃飯、還是睡覺,只要電話來了我們都會第一時間接聽,一個電話也能不漏掉。”質量控制管理科科長、電話諮詢組組長黃志說。據統計,從1月26日開通諮詢電話以來,已接聽100多種類型3000餘個電話。

24小時待命

車輪上的防疫戰

出動時總是第一個起身

在成都疾控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平凡普通,沒有太多故事,也無需衝鋒陷陣,但是出動次數越多,被感染的風險就越大。十餘天來,他們共護送一線流調人員210次;運輸物資、文件等無數次。他們是防疫車上的先鋒隊員,是成都疾控的司機師傅們。

李力師傅平日不善言談,疫情突襲,他第一時間歸隊。15天,他幾乎沒回過家,25次出動,有16次在深夜。與時間賽跑,他一次次迅速把一線流調人員安全送達目的地。

疫情發生以來,後勤保障組全體人員加班加點,堅守崗位。他們保障應急物資、防護用品、食堂供應、設備運轉,以高度的責任感,為一線的衝鋒衛士保駕護航。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張肇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