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村裡剛通電時播放的霍元甲、射鵰英雄傳電視劇嗎?


我叫田學典,今年74歲了,在河南省永城市酇城鎮供電所工作,現已退休。家裡有一本厚厚的發黃的《電工手冊》安靜地佔據著書櫃中,它伴隨我50多年,翻開發黃的書頁,歷史的流年好像又回到了過去,它見證了新中國農村電力事業的發展 。#自拍我的故事#

我出生於1945年,我的一生恰如他的名字,一生都在學習和努力向前奔跑,經歷過饑荒的人,更懂得把握幸福和人生的方向,我們所處的那個年代造就了我們這代人的堅韌和執著。

永城這個北方的小縣城是1960年開始有電的,所以當時的電力行業還是一個剛剛起步的新興行業,沒有基礎設施,村子裡只通了動力電。

那個時候一個村只有一個電視機,也是村裡最有錢的買的,院子裡擠滿了人,《霍元甲》、《射鵰英雄傳》、《渴望》等電視劇,成為了那代人的集體記憶,當時電是奢侈品,很多村民家裡是用不起電的。

建永城第一座變電站的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兩米多的杆子栽到地裡,杆子要靠人抬,坑要靠人挖,新鞋子穿不了幾天磨的都是洞還捨不得丟,手上的老繭,肩上的血泡,沒有斷過。

很多在一線施工的電力工人,手上都長著厚厚的老繭,就是手掌上的皮膚紋路里都滲著變壓器油。這些還算好,特別是夏天,很多人都要鑽玉米地,天熱喝涼水,熱身子加上涼水,很多人受不了就會拉肚子,整個人就跟虛脫了似的難受。這是我工作時候得過的獎勵。

那時候工作量大,工期緊,施工人員在野外工作條件艱苦,中午都是睡在野地裡眯一會兒。從早上到晚上,吃住都在工地,很多人病了,都是忍著扛著,實在挨不下去了,才會請假去醫院。他們那代人都是有精神信仰的人,他們相信通過奮鬥,以後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退休後,我還隔三差五的跑回老家田淺村。人老了要落葉歸根,其實是村裡有我的牽掛。現在村裡的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了,家裡剩的都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回到老家說是看看老鄰居,30多里地,到村口看看拉線是否有鬆動,心裡也就放心了。人老了就要做點力所能及的活。

永城的土地是出了名的淤地,只要下雨,出去就是兩腿泥,那時候,條件沒有現在好,下雨,路滑,只能靠兩條腿,自行車根本就騎不住,電費要收齊,快的也得半個月。要是騎自行車去收電費,車兜裡得裝兩個饅頭,餓了能墊墊。有時還得組織供電所的人員到街頭宣傳安全用電知識和電力法。

那個時候都很窮,沒有電話,也沒有手機,雖說居民家裡的用電器少,差不多就是幾個燈泡,連電視都沒有,一旦發生停電,光是檢查停送電都需要好幾天的時間。

一座變電站管十幾個鄉,所有人都撒出去查找線路故障,一段一段的停送電,一段一段的查找,等所有人回來再開會,逐個彙報檢查情況,那個時候的維修效率特別低,不像現在,既方便,效率又高。

現在我的兒子部隊轉業到我工作過的地方工作,每到颳風下雨,最讓他放心不下的就是村裡的孤寡老人。凡贏村的王玉清的愛人有精神疾病,眼睛什麼都看不到。王玉清以前乾點小生意,在鎮上賣點氫氣球,後來氫氣球爆炸,炸傷了眼睛,眼睛模模糊糊能看到,但看不清楚,像是蒙上了一層霧。地鍋他們家裡是不能用的,因為太不安全了,做飯,用水全靠電。

瞭解到情況後,兒子田士作先是帶著電工改善了王玉清家裡的線路,為了方便他們用水,把開關裝到樹上,再在開關上裝條線,只要走到樹下就能摸到開關,方便他們一家用水。


閒暇的時候,也會開著他的小電動到他家轉轉,幫他整理一下貨攤,打掃一下院子,時間久了,就如同自己的家人一般,每到颳風下雨也就多了一份牽掛。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責任,歷經了永城電網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堅強電網的背後是無數電力人努力的成果。

我們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電力一線員工,但只要能將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所拿出來的熱情為老百姓供好電,用餘熱溫暖需要的人,只要堅守這樣的初心,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