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第一的廣東省,全國前50強城市,為何佔了4個城市?

賈彩歌a1-jia


這個問題有點歧義,看這個語氣,看不懂全國前50強城市廣東佔4個是多還是少。

如果是嫌少,那麼應該是問“為何只佔了4個城市?”

如果是嫌多,那麼應該是問“為何就佔了4個城市?”

不過看題主這個問法,大概還是存疑,為什麼全國50強城市,為何經濟第一的廣東省只佔4個。

這個並不難理解,因為廣東的資源,全部被廣州深圳這兩個超級城市給帶走了。

整個中國只有四個一線城市,廣東就佔了兩個,由此可見廣東的實力。而事實上,廣東已經保持中國各省市GDP第一的位置超過30年了,廣東也是第一個GDP總量超過9萬億的省份,今年廣東GDP總量將首次突破十萬億,也是全國首個GDO超過10萬億的省份,佔全國GDP總量的10%以上。廣東又如此成績,主要也是廣州與深圳這兩個超級城市帶動起來的。因為這兩個城市,差不多就佔廣東省GDP總量的45%左右。

數據顯示,2018年深圳GDP總量達到24222億元,僅次於上海與北京;廣州GDO總量達到22859億元,全國第四。

而進入全國50強的另外兩個廣東城市是佛山與東莞,他們也都是“萬億俱樂部”的後備軍,距離只有一步之遙。

但這些城市,都是廣東沿海發達地區,而且都是廣州、深圳以及香港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成員,是深圳、廣州與香港輻射帶動發展起來的。

廣東經濟受到深圳與廣州的帶動,持續幾十年高速發展的同時,經濟發展很不均衡的。因為兩大超級城市,又極大的虹吸效應,把廣東其他地區優質資源,都吸引而來,成為廣深經濟發展的養料,這樣,在粵西北等廣東其他地區,發展動能就受到巨大侷限,很多城市經濟其實非常一般。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或者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推動的,包括政策、區位、資本、人才、環境等等。而一個大的區域,其資源總是有限的,當大量優質資源,集中在廣深兩個超級城市的時候,其他城市促進城市經濟發展要素,就必然會不足。這種力不從心,讓廣東頭大腰小尾巴細。

數據顯示,廣東21個地級市,其中GDP排名第十的是江門市,2018年江門GDP總量只有2900億元,只有不到深圳的八分之一。

而排名最後的城市是雲浮市,其2018年GDP 總量只有849億元,不到江門的三分之一、不到深圳的1/28。

廣東排名第四的東莞,2018年GDP總量是8278億元,是排名第五的惠州4103億元的一倍。

因為區域之間的嚴重不均衡,所以經濟第一的廣東省,在全國前50強城市中只佔4席。


波士財經


廣東,珠三角富就夠了,其他地區保持好青山綠水就是巨大財富,金不換。 那梅州河源韶關這些地區,命裡就是窮命? 其實這些地方的人大部分都在珠三角做生意,工作,而且富人很對,他們的財富體現在珠三角而已,老家人很少,gdp自然不會高,但他們不窮。 如果守在家裡不出來,那窮也是活該。

我老婆是河源農村的,他大伯家三四個孩子都成家在珠三角生活工作,她家六姐弟也都在深圳,只有一個老四去年回去發展,三叔的三個孩子也是,四叔一家也在深圳,家裡基本上沒幾個人。

廣東就是這樣,多山,很難發展成珠三角那樣。

江蘇不一樣,全國平原比例最多省份,幾乎沒什麼山,發展自然均勻。

如果珠三角不富裕,廣東會很窮,山區的人都沒地方去發財。


義務搜捕水軍


廣東GDP從1998年開始,一直是全國第1,總體經濟實力強,但是全國50強城市,只佔據了四個,分別是深圳、廣州、佛山、東莞;低於江蘇的9個城市,江蘇9個前50強城市分別是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徐州、鹽城、揚州、泰州。從發展均衡看,廣東遠不如江蘇省,廣東經濟發展的極不均衡,導致雖然廣東GDP第一,但是頭部城市很少。

廣東省發展極不均衡

2018年珠三角9市的GDP總量為8.10萬億元,佔據廣東省總GDP的9.72萬億的83.3%,剩下的12個地級市只佔廣東省GDP的16.7%。再看廣東頭部和尾部GDP的對比情況,廣東省GDP最高的深圳GDP為24221.98億元,廣東省最低的雲浮GDP僅為849億元,廣東省GDP最高的城市和GDP最低的城市兩者相差28倍;再看GDP排名第2的江蘇省,江蘇省GDP最高的蘇州GDP為18597.00億元,最低的宿遷GDP為2750.72億元,江蘇省GDP最高的城市和GDP最低的城市兩者相差6.7倍;最好看看GDP排名第3的山東,山東GDP最高青島GDP為12001.52億元,最低的日照2202.17億元,山東省GDP最高的城市和GDP最低的城市兩者相差5.4倍。

再看使用標準差衡量經濟發展的均衡性,江蘇省13個地級市GDP的標準差為4417.52,廣東省21個地級市GDP的標準差為6484.07;山東省13個地級市GDP的標準差為2590.33,整體看,山東的各個城市發展的均衡性更好,江蘇省次之,廣東省最差。

綜上所述:廣東因為有深圳和廣州這樣特大型城市的存在,相關的資源向特大型城市傾斜,離廣州、深圳近的城市能夠得到輻射,相反離廣州、深圳遠的城市無法得到覆蓋,缺乏產業基礎,無法得到很好的發展,經濟發展極不均衡。


互金圈


我想這4個城市應該指的是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吧。又說回來前50強能夠有4個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廣東是全國第一經濟大省,4個還是太少了。

廣東省一共有21個市,其中9個位於珠江三角洲,12個位於其他地區。


廣東雖然是我國經濟規模最大的省份,但是經濟分佈極為不均衡。以上4個城市的GDP佔全省的比重達到了2/3。再加上珠江三角洲另外幾個城市,包括惠州、珠海、中山等等,這個比重大超過80%。

面積只有4萬平方公里的珠三角,把全省80%的GDP都拿走了,其他城市還玩什麼呢?全省GDP2000億元以下的城市還有一大堆,1000億以下的還有兩三個。在其他經濟大省是沒有的。

廣東省21個城市中,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了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深圳、珠海、廣州、佛山、中山、東莞6個城市,其餘15個地市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有14個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以上6個城市和惠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即使是位於珠三角地區的江門和肇慶這兩個城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也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那其他非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就更不用說了。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到三位的是梅州、汕頭和河源,還沒有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總結一點,是廣東省內經濟發展分佈極度不均衡,但是廣東省在經濟發展中只有龍頭,沒有形成骨幹。因此廣東省沒有形成一批骨幹城市,而浙江、江蘇都有。這個是最重要原因,還有一點原因。

廣東省地市劃分過多,面積太小。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多個原因,廣東省的地市一分再分,數量較以前增加了很多。1+1效應是>2還是<2的問題,這裡暫且不討論。但他有一個結果確實很明顯的,就是形成不了拳頭。對於發達地區來說還好,城市人口不多,但人均水平高,所以總量還是能夠達到一定水平的。但是對於經濟不發達地方來說,這就要命。本來本地人口、資源就不多,總量很難做大,還有一部分要被珠三角吸走。

來廣東一再劃分地級市的目標是“多生孩子,多好打架”。但是生下來的孩子營養不夠,體格不夠強壯。這就使得廣東的城市出現了斷檔。GDP1萬億到2萬億的城市沒有,4000億到8000億的城市也極其少。有龍頭沒有骨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財經知識局


因為珠三角和非珠差距很大,前四GDP總量就高達65295.8億,佔了全省經濟總量的67.1%,是其他17地市總和的兩倍還多。因此非珠城市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出眾,四強遙遙領先也就不足為奇。

從經濟規模來看,第五名惠州相較第四名東莞就已經腰斬,何況還有珠海這樣的袖珍強市。

平時大家認為廣東非常發達,其實概念是侷限於珠三角地區。外圍區域尤其邊緣地帶的清遠、肇慶、雲浮、梅州等城市經濟並不發達。至今,廣東依然有13個城市的人均GDP還沒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廣東作為下轄市最多、經濟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省份,百強市數量並不是最多的。但因為有廣州和深圳兩個一線城市的存在,高度提升了廣東的整體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如果單獨對幾個經濟大省四強以後的城市,廣東並不比江蘇、山東、浙江有優勢。


城市發展報告


從省份分佈來看,第二經濟大省江蘇最多,有9個城市入圍50強,分別是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徐州、鹽城、揚州和泰州。

第三經濟大省山東入圍50強的城市也達到8個之多,第四經濟大省浙江入圍城市達到6個。

連續30年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一的廣東,入圍城市僅4個,分別是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

為什麼連續30年經濟第一的廣東僅有4個城市入圍?

這與廣東省內區域經濟差距大,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發展失衡有關。

如果不是比50強數量,而是比一線城市數量的話,那廣東就要第一了,因為有深圳和廣州兩個,其他都是一個。

這就非常能說明問題了。改革開放30年,深圳是最早受益的,所以成為一線城市也情有可原。而廣州作為省會,再加上作為開放的第一站,入選一線也可以理解。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為什麼沒有出現更多的能夠稍微夠得著他們的城市?

這就是發展模式造成的。廣東大力發展深圳和廣州,導致其他城市受限,但是也有好處啊。你要是說起來城市知名度,廣州深圳那全國有名,但是江蘇入圍9個,你除了南京蘇州,幾個知名度能拿得出的?

而且,在吸引世界500強方面,廣州深圳也比江蘇這些50強要強得多。

山東就更不用說了,50強入選8個,但是名字響噹噹的有幾個?一個都沒有。

越往內走就更不行了,河南2個,鄭州和洛陽,但是經濟知名度幾乎沒有。

我倒是覺得廣東的模式挺好,超大城市,聚集效應更強,而且都是高端產業,比江蘇山東以工廠為主的經濟更有魅力。


趙冰峰財經


我國的GDP城市50強

雖然目前倡導一地的發展不能只能GDP,但不得不說的是GDP仍然是衡量一個城市最重要的經濟指標之一,根據各地發佈的2018年GDP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GDP總量第一的為上海,達到了32670億元,排在第50的為東營市GDP為4152.5元,前50強城市GDP之和達到496065億元,佔全國的55%左右,撐起來了半壁江山。50個城市中,GDP超過5000億元的城市已經達到42個,超過萬億元的城市達到16個。

大家都知道我國第一經濟強省為廣東省,已經連續21年坐擁我國GDP總量的頭把交椅了,理論上而言,前五十的城市裡廣州也應該是第一,但是我們細看卻發現前50名裡,廣東僅有4席,分別為:深圳、廣州、佛山、東莞;遠遠比不上GDP總量第二的江蘇(共有9席)、第三的山東(共有8席)以及第四的浙江(共有6席位),這點上確實有點尷尬,要知道廣東的地級市有21個,而江蘇只有13個,山東只有16個,浙江只有11個,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廣東的經濟發展極其不均衡。

廣東省

廣東省目前共有21個地級市,2018年的GDP總量為97277.77億元,其中深圳+廣州兩市的GDP總量為47081.4億元,佔比48.4%,兩個市的GDP接近全省的一半,直接硬抗其餘19個地級市,可以說是舉全省之力發展兩市,如果算上珠江三角洲的六市(廣州、深圳、東莞、珠海、中山、佛山)2018年六市的GDP總量合計為71846.34億元,佔全省的74%,其餘15個市佔比僅為四分之一左右,發展之不平衡,由此可見,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前年我去廣東省的梅州市,發現竟然沒有動車可以達到,只能坐班車,要知道隔壁的福建都已經做到市市通動車了。

2018年廣東省GDP最高的深圳與GDP最低的雲浮相差了28.53倍,倍數相差之大遠超同為沿海的經濟發達省份福建(相差4.72倍)、山東(相差5.4倍)、江蘇(相差6.7倍)、浙江(相差10.25倍),因此廣東省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多多關注東部、北部以及南部地區的發展,只強幾個市不算強,真正做到全省都強才是真的強,儘早成為一個均衡化發展的大省。


鯉行者


這主要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眾所周知,廣東是我國第一經濟大省,2018年廣東GDP高達9.73萬億元,已經連續30年位居全國第一,今年廣東GDP將有望突破10萬億大關。

廣東經濟發展不平衡也是眾所周知的,它的經濟產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2018年珠三角GDP高達81048.5億元,佔全省的比重超過80%;粵東地區GDP為6652.12億元,佔全省比重為6.8%;粵西地區GDP為7450.88億元,佔全省比重為7.6%;粵北GDP為5874.45億元,佔全省的比重只有6%。

除了區域發展不平衡,珠三角地區各市之間的差距也很大,廣州和深圳兩個一線城市的GDP都超過2萬億,遙遙領先其它城市,佔珠三角的比重近60%;而佛山、東莞兩個城市GDP都在8000億元之上,也大幅領先其它城市。廣深佛莞被稱為廣東的“四大金剛”,它們的GDP總量高達6.53萬億,高於我國第四經濟大省浙江。廣深佛莞之後,其它城市GDP落差比較大,排名第五的惠州GDP只有4100來億,不到東莞的1/2。

當然,除了經濟發展不平衡之外,廣東省轄市過多也是原因之一。廣東共下轄有21個省轄市,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其中面積僅5.6萬平方公里的珠三角就劃分有9個省轄市,深圳、東莞、珠海、中山四個城市的面積都不到2500平方公里。

因此,綜上所述,廣東雖然是我國第一經濟大省,但只有4個城市進入全國50強。


錦繡中源


這是廣東經濟發展的一個特點,內部差異很大,兩極分化嚴重。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比較多,但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個是歷史原因,一個是地理原因,還有一個是政策原因。

從歷史方面來看,廣東在歷史上最發達的一塊區,其實就是廣州灣地區。廣州很早就確立了行政中心地位。南嶽王墓表明瞭在西漢初期的時候,廣州就已經是嶺南地區的行政中心。南北朝的時候,廣州就已經是中國重要的港口。到了唐代的時候,廣州城內的外國商人數量極多,甚至於還發生過胡商的叛亂。廣州的千年商都地位,使得它的發展水準遠遠高於周邊地區。而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採礦業的發展,佛山成為了重要的工商業城市,被稱為天下四聚之一。

香港的開發是比較晚的。一直到鴉片戰爭的時候,香港都是一個小漁村。英國人佔據香港之後並沒有大力經營。只是將其作為一個據點。當時西方來華貨物最主要的中轉港口,不是香港,也不是廣州,而是上海。香港在整個近代的發展其實不是特別好,其整體水準要遠遜於上海。但是解放以後,香港憑藉著特殊的歷史身份,成為了中國當時主要的對外交流通道,因此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再加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產業升級,向外進行產業轉移。香港抓住了這個機會,成為亞洲四小龍。

香港雖然現在並不歸屬廣東管轄,但是香港的繁榮是其後深圳發展的重要基礎。深圳經濟的最早起步就是通過引入香港資本開展加工製造而起家的。深圳能夠在5個經濟特區當中拔得頭籌,香港的貢獻非常大。

潮汕地區在近代以前並不發達。在近代以後憑藉著海外僑商的原因,在當地興辦了一些近代化的工廠。相對於除廣州和佛山以外的廣東地區來說,其實是比較發達的。

從歷史上看,廣東在近代以後比較發達的地區,其實也就是廣州和佛山再加上分出去的香港,還有就是憑藉著僑商資源,有了初步發展的潮汕地區。

第2個是地理原因。攤開地圖不難發現,廣東地區除了廣州灣沿岸珠三角平原之外,其他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區丘陵地貌。這實際上對經濟發展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制約。

潮汕地區的僑商資源雖然豐富,但在解放以後並沒有能夠發展起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其自然地理原因的限制。

這樣的地理結果就導致廣東的經濟資源主要分佈在廣州灣沿岸地區。形成了高度不均的分佈局面。

第3個是政策因素。

改革開放以後,大量的政策因素被導向經濟特區。在這種情況下,深圳和珠海都迅速發展起來。珠海雖然人口不多,導致其經濟總量相對較低,但是人均GDP水準很高。汕頭和深圳與珠海相比,沒有辦法直接與港澳相鄰,發展相對弱勢。

另外一個原因是廣東在發展過程當中,在珠三角沿岸採用了小地級市的發展模式。其原本的想法應該是給予這些地區更高的行政管理權,以促進經濟發展。如果從轄地面積上來看的話,深圳,東莞,佛山,中山和珠海的轄地面積都很小。中山和珠海如果合併的話,其實比很多中西部的地級市轄地還要小,但經濟總量應該就可以進入前50了。

那麼怎麼看待這樣一種結果呢?

應該說目前的這樣一種經濟佈局是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的。人為的採用行政手段來進行資源的非正常分配,其實會造成對發達地區的嚴重傷害,而在落後地區的過度資源投入有可能也會損害當地的經濟發展。

從全國來看,廣東的經濟發展水準處於領先地位。在均衡性上面,確實不如江浙兩省。但這有深刻的歷史原因,要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這是和兩大經濟強省的對比。和其他省份相比,廣東的表現還是非常優秀的。從發展歷程來看,深圳和東莞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內是較為落後的地區,能夠成為現在中國最發達的地區,實際上就體現了廣東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而反過來看另外一個問題,在全國經濟總量排名前10的城市當中,廣東獨佔兩個,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在前20的城市當中,廣東獨佔三強,只有江蘇可以與其相比。也就是說相比其他經濟強省,廣東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頭部城市的水準更高。雖然這導致了更為嚴重的省內分化問題,但實際上也說明了廣東經濟的最高水準實際上還是要強於江浙兩省。對於均衡性的解讀,要從多個方面解讀,過度拘泥於均衡本身並不是好事。


用戶4325101516


我們先來看看上半年全國的GDP情況,全國GDP為45.09萬億,同比增長6.3%。其中廣東GDP為5.05萬億,同比增長6.5%,江蘇GDP為4.85萬億,同比增長6.5%,山東GDP為4.18萬億,同比增長5.4%。廣東當之無愧的成為經濟第一大省,領跑全國。

但再細分城市來看看GDP前50的城市:

全國GDP前50強的城市,僅有深圳、廣州、佛山、東莞四個城市上榜,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廣東的區域差距非常大。

上半年廣東全省GDP達到50447億,首超5萬億,成為全國GDP第一,主要是廣州市和深圳市兩個城市的GDP體量巨大並且增速優異,深圳上半年GDP名義增速達到10.21%,廣州上半年GDP名義增速達到10.35%,雙雙超過10%,而上半年全國的GDP增速6.3%,廣州和深圳兩個城市的GDP增速比全國高出58%以上。

但是我們看一下上面的數據就發現,深圳市和廣州市加在一起,上半年GDP為23889萬美元,在全省佔比47.3%。而這兩市的GDP名義增長率很高,再加上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政策支持,未來10年對全省經濟總量的拉動是明顯的,如無意外,全省GDP依然會領跑全國。

從省內來看,最高的深圳,半年GDP12133億元,而最低的雲浮市,半年GDP僅為425.5億元,差距非常大,並且廣東省有十個城市半年GDP低於1000億。在著明顯的不均衡,貧富差距較大,這是未來廣東不得不重視的問題,一花香不如百花香,全省都發展起來了,全是老百姓之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