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立媒是縣級媒體融合的核心要義

●張知松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8月21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紮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自此,全國上下全面啟動了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工作。

縣級融媒體建設的關鍵是融為一體、合而為一。根據縣級媒體存在現狀與發展態勢,有專家明確指出:要切實提升縣級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最需要的並不是“大屏幕、大平面、大機構”,而是從頂層設計角度的體制機制改革,以及與之相匹配的資金、人才、機構改革政策。

在此,筆者以大田縣融媒體中心建設為例探索媒體融合路徑,梳理出相對可行、理性的對策。

現 狀

大田縣融媒體中心自2018年10月31日掛牌以來,整體的融合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之中,在物理融合基礎之上,正不斷加大化學融合的力度,縣委報道組、縣廣播電視臺兩家主流媒體得到較好的融合,除了辦公場所率先實現了整體合併、集中辦公外,業務、資金、管理、拓展等方面均處於融合之中。

在調查中,發現中心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

1、意識不到位。對融合發展的理解不一致,意見不一致,如何建設融媒體的突破與重點,大家把握不準;縱觀周邊縣市的融媒體建設,對是否建大屏、是否建中央廚房、是否與中央省市主流媒體合作等方面,見解不一,推進不一。當前各地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難點、重點、突破口,情況不一,大家發力方向不一,浙江長興、福建尤溪等先進雖好,但如何學?如何複製?如何避免照搬照套?如何因情施策?當前大家仍然難以達成共識,必然影響了各地的融媒體中心建設與推進。

2、人力較薄弱。任何單位的運轉離不開人財物,人是首等要素。目前,整個中心的人員少、能力弱是做好融媒體中心的最大障礙。大田縣委報道組原有編制5名,3個參公編制,一直空編。藉著融合的東風,中心不但置換出3個參公編制,還得到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新增3個事業編制,加上縣廣播電視臺事業編制24人,現有編制32人。

目前,中心人員48歲以上的有18人,直接從事一線採訪的電視記者只有7人,廣播記者2人,新媒體部3人,融媒體中心的採編隊伍專業化水平不高,中級以上職稱少,接受各類的培訓機會少,業務之間交流少。生產新聞人手很少,隊伍老年化嚴重,業務能力較弱,縣級媒體發送平臺的新聞精品不足,上送省市媒體新聞因稿件數量與質量受限,在廣播電視方面排名靠後。整個中心新聞業務任務繁重,疲於應對,難出精品。

3、經費有缺口。經費上,原來,縣委報道組財政核撥新聞業務經費較充裕,運轉正常;縣廣播電視臺財政核撥所有經費數額較於報道組大,但家大業大,資金仍然捉襟見肘,每年通過廣告、專題、活動等方式自籌資金數十萬元,仍然缺口不小。融合之後,因為業務拓展需要,經費壓力有增無減。

4、業務待提升。在傳統媒體的業務上,大田縣融媒體中心已經遲人一步,廣播雖然有頻率,但因設備、人員問題,已停播多年;電視新聞業務上,因人手與能力問題,至今還無法實現新聞日播,兩天才能製作、播出一檔新聞節目,已經拖了三明各縣(市、區)的後腿。其他專欄也已日落西山,廣告業務收入式微,嚴重受到新興媒體興起的衝擊。

在新興媒體平臺建設與運用上,大田縣融媒體中心起步遲,運行一般。新聞網站建立後,更新內容不及時,語言風格沒改變,將就著將採寫好的稿件直接上傳,不分報刊、電視、廣播等不同語言風格,或者直接將微信文章上傳,也缺乏有效的推廣;微信公眾號運行時好時壞,新媒體的語言風格運用不到位,特別是標題的製作需要更加講究網友的喜好。在製作新聞產品時,缺乏平民視角,缺乏用戶意識,官媒意識仍然比較濃厚,大家對採訪內容是否是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上心不足,還是抱著新聞我採訪了、製作了、刊登了、播發了,你們愛看不看,喜不喜歡,我不聞、不問、不管,點擊率多少與我的工資收入沒關係。微博、抖音註冊後,新聞內容疏於更新,粉絲自然少,點擊率與點贊率怎麼會上得去呢?客戶端雖然有需要,但受諸多因素影響一直還沒推進。本來通過各種互動平臺,可以更好地吸引網友、粉絲,但管理人員怕麻煩,多幹也沒多得,因為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缺少了網上互動,留言區時常關門。因為缺乏一個增加粉絲等相關考核指標,這些有效的手段一直沒用上。

5、機制不到位。缺乏提升各項業務的機制。好稿評選機制不健全,存在應付交差現象,圍繞新聞本真出發的意識、意圖不夠、不全、不到位;媒體從業人員本來就是偏門人才、稀缺人才,山區在職稱、新聞獎評選等方面沒有政策、沒有傾斜,作品獲獎難,論文發表難,職稱評聘難,待遇不盡如人意,基層媒體單位招人難、留人難現象越來越嚴重,逐漸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人員的新聞業務綜合素養待提高,特別是在融合採編業務的提升有很大的空間。優化薪酬機制如何出臺,大家希望有個規範的制度,缺乏有效的稿酬等獎勵機制,難以調動大家多寫稿、寫好稿的積極性;聘用人員的考評、薪酬機制可以更靈活些,年薪制等做法待探索。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對融媒體建設偏向注重形式的落實,成了報表上見“真功夫”,而在推進的真功夫上缺乏實招,沒有建立常態化的業務培訓機制。

原 因

1、認識不到位。意識形態工作事關全局,但大家普遍認為融媒體建設是宣傳部門的事,缺乏全盤意識,相關單位責任不明,配合不到位,有推有動,有時推了也推不動,不敢擔當,不想作為。思想認識不到位,統籌協調不到位。

當前,各地融媒體建設注重平臺建設,投入多少資金,建設多麼高大上的平臺,是否建設大屏、中央廚房,成了上級部門關注的焦點,成了衡量各縣融媒體建設的一大指標。真正需要在業務上密切融合、建好管好各類新媒體發佈平臺等中心工作卻常常被忽略了、忽視了。

中心內部人員被動融合,融合意識不強,深層意識上還是各自為陣,口頭上還存在我們電視臺、我們報道組等表達,相關標誌修改不到位,說明融合意識需要進一步加強,全體中心人員需要樹立“我們中心”“我們融媒體”的大局觀念。

在業務推進過程中,主動為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要求認識不到位、落實不到位。有的是“+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只是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作簡單嫁接,“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沒有實現有效融合、深度融合。

2、融合缺手段。由於在具體推進融合工作的手段缺乏,辦法不夠,當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存在的短板弱項不少,困難問題不少。在業務融合上,有想法,缺少辦法。中央、省市主流媒體在縣級融媒體建設的業務融合上支持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的指導與推力。

國內一些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先進典型偏向高大上,各地的實際情況不一,不好複製,大多需要面對著現有人員、資金、設施、環境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難以短時間得到全面落實與改觀。

對 策

不論媒體如何更迭換代,不論傳播技術如何更新,不論融媒體建設的力度推進有多大,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從而贏得發展優勢。這是融媒體發展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新聞傳播沒了新聞產品,沒了新聞內容,猶如無水之源。

1、領導重視再提升。融媒體建設作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的重大決策,各級領導都重視,對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力度與進展關注有加。為什麼還說領導重視不夠呢?大家需要認真梳理一下:一是人財物的配備是否按照新聞工作開展的需要進行配強補齊呢?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更多的傾斜、關照。二是在推進融媒體建設過程中是否按照新聞規律行事,比如中央省市明確規定減少領導會議、調研的相關報道,各級黨政正職領導應當主動貫徹好、落實好,為融媒體建設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三是在重要會議上主動為融媒體建設發聲、鼓掌。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為主流媒體鼓勁。對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報刊、電視、廣播、微信、微博、抖音、網站、客戶端等傳播平臺要主動帶頭關注,發動身邊親友關注;對融媒體中心發送的精彩微信文章等作品要關注、要點贊,帶頭轉發到各個工作群、親友群,帶頭選擇精品微信等新媒體文章發送到朋友圈,讓融媒體中心發出的主流聲音傳得開、傳得遠;在整合辦號、辦網工作中,各鄉鎮、部門要主動刪減可辦可不辦的各類傳播平臺,積極主動為融媒體中心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發揮舞臺,積極提供線索、提供支持,為做大融媒體中心獻策獻力。

2、採編能力再加壓。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當下,各縣融媒體中心建設均按照中央、省市宣傳部門的部署推進,掛了牌子,集中辦公,面上融合了。如何實現從物理融合走向化學融合呢?在新聞業務的融合上推進不力,合而不融,心理融合不到位,要實現從“我們電視臺”到“我們中心”還有好幾步要走的路。電視記者文字的短板,文字記者畫面感的不足,圖文不夠吻合,新聞內容老舊,等等。各路新聞能手彙集一起,如何實現更好的融合呢?文字、圖片、電視、廣播、新媒體等新聞從業人員如何跨界作業?這些都需要深層次去思考、去完善,補好鏈條、補強力量。

當前,一些地方的融媒體中心存在著人員年齡結構、能力結構等問題,編制內人手不足、能力不足,外聘人員賢才難求,也難留。新手的傳幫帶過程長。大田縣融媒體中心面臨兩個當務之急的窘境急需改進:一是電視新聞採、編、播能力亟待提升;二是主流新媒體發聲“音量”不夠大,關注粉絲不夠多,點擊率不夠高,點贊率不夠高,個別民間新媒體的粉絲量、點擊率、點贊率等指標時常走紅。

一專多能,這是融媒體發展對從業人員提出的新要求。全媒體時代的融媒體採編人員必須掌握不同媒體形態的採編技巧,在全國融媒體先進典型浙江長興融媒體中心裡,從事新聞業務的新聞記者,必須是一專多能,在一項專長的基礎上,需要掌握多種新聞業務能力;通過輪崗交流學習,達到採編人員的綜合業務提升,補齊業務鏈條,人人掌握全媒體的採編業務能力,大家既是文字記者,也是攝影記者,還是攝像記者,會採訪,會寫稿,會拍攝,會編輯,會製作。

一專是每位採編人員做足自身特長的重點發力處,比如,攝影記者突出自身攝影專長,做好中心圖片拍攝、收集、分類、整理、歸檔,讓各類新聞圖片得到合理、有效地使用,應當努力成為中心的新聞圖片統籌者、掌門人;多能就是必須掌握基本的文字編寫、視頻拍攝,確保常規新聞採寫時,既要拍好圖片,也要做好文字的採集、編寫,也要做好視頻的拍攝與製作。

3、業務融合再推進。如何實現合而為一呢?中心應當根據收集到的各類新聞線索、選題作出合理的安排:一般性的新聞題材指派一位記者做好文字、圖片、視頻等方面的採寫,由一人單獨作業完工;重大活動、重大事件、現場性強、突發事件、新聞價值量大等新聞線索、題材,則根據需要指派兩名以上記者進行採寫,並根據新聞工作需要,及時、適時調整人手做好相關的深度報道、追蹤報道。從而,實現了及時報道、有效報道、充分報道、全面報道。

作為一域的唯一官方主流媒體,整個中心人員都要摒棄傳統的新聞工作理念。傳統的新聞報道缺乏用戶意識,過於講究官樣文章,語言風格生硬,造成了一個不良現象:誰寫誰看,寫誰誰看,其他的人就不愛看了。

當下,進入融媒體時代,應當與時俱進,積極樹立用戶意識,在新聞報道上,發聲要及時、要準確、要精彩。作為主流媒體要敢於擔當、勇於擔當、努力作為,在新聞事件發生時,在確保準確的前提下,根據事態發展及時發聲,不給謠言傳播的時間與空間。積極圍繞當地黨委中心工作,吃透中央、省市大政方針的同時,掌握好當地黨委、政府的貫徹落實情況,收集好當地百姓意願與聲音,及時地進行融合策劃、做好報道,為全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

策採編發流程再造要更扁平化、精準化。在信息線索採集、重要選題策劃、新聞採訪、編輯刊播等新聞產品製作整個流程中,既要職責分明、責任到位,更要融會貫通、融為一體,實現策採編發無縫銜接。在重大活動、重大事件、關鍵時刻,作為當地的主流媒體,縣融媒體中心應當先聲奪人,積極搶佔新聞輿論的制高點。

4、平臺建設再發力。面對融媒體的強力推進趨勢,主流媒體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不少縣級融媒體可以選擇的自建平臺、合作平臺很多,來自主流的央媒、省媒、市媒,也有來自行業媒體的推薦,來自社會力量建設的民媒融合合作平臺。面對眾多新聞產品發佈平臺,如何合理地進行選擇呢?縣級融媒體面臨的選擇很多,但需要是不是很多呢?該因情、因需作出選擇,要精選。

發佈平臺並不是越多越好,平臺建得越多,財力投入就越多,需要的人力也越多,效果卻並不會越好。根據發佈形式需要,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不同方面選擇好各類平臺。精選新聞發佈平臺,既構建立體發佈平臺,更要集中力量辦好發佈適用、高效的平臺。

建好平臺重在精心管理。面對當下各地自媒體的野蠻生長,給主流媒體造成了很大的衝擊與壓力。作為主流媒體在保證權威發佈的同時,新聞內容發佈要及時、要精彩,模塊設置應當根據用戶需求進行美化、優化,符合各個時期審美情趣,不同平臺、不同欄目要靈活調整,符合不同層次用戶的興趣點。敢於突破傳統主流媒體的語言風格等各種框架,讓廣大讀者、聽眾、觀眾願意收看、樂意點贊、樂意轉發。這樣才能實現聲音發得出去、傳得開來,讓主流聲音唱得更響亮,讓正能量充盈整個社會。

5、機制建設再完善。媒體整合發展的推進,需要機制的不斷完善來保障。人才引進、隊伍管理、薪酬待遇、新聞報道規範流程等等都是需要一個個機制來落實,才能確保中心業務的開展與提升。

中心人員編制有限,可聘用的編制、經費也是有限的,如何挖掘更多潛能呢?要善於用發現的眼光去擴大融媒體工作需要的朋友圈。與區域內的攝影師建立緊密型的合作關係,實行簽約攝影師、攝像師制度,建立工作群,及時發佈各類約稿需求通知,建立合理的稿酬制度,在廣泛徵集各路好手的圖片、音頻、視頻的同時,激發大家共同建好融媒體中心這個大平臺的合力;為更好地提高辦臺、辦網、辦號水平,積極聘請一批文化水平高、政策把握準的網友、粉絲為監聽監看員,鼓勵他們挑毛病,發放一定額度的評審稿費。

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大家要善於把握好“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的原則,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融媒體的建設添磚加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