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裡的唐初歷史

(文章摘自《領導文萃》2019年12月下)

讀書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生活方式。人類文明的薪火相傳,如果沒有書,幾乎是不可想象的。讀書,有功利性的目的——獲取知識,掌握技術,使讀者變得強有力。讀史,雖然有“讀史明智”的名言,但是很難說讀史是為了什麼功利。

一個歷史事件,一個歷史人物,你對他們知道多少,能夠對你的現實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呢?這顯然是難以判斷的。通過歷史的閱讀,你的思維空間獲得拓展,你的歷史意識獲得強化,這雖然不等於功利,但也不能說沒有意義。

但是,中國歷史的文獻記載浩如煙海,尤其是因為歷史的變遷,在閱讀過程中設置了障礙。這個障礙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文字方面,閱讀古文我們不太容易;第二,經常有文字雖然能夠讀懂,但是文意的理解方面又有困難。其實,古文不是最主要的障礙,倒是後者的阻礙力更大。

近年來,因為要給觀眾講解唐初的歷史,我重新仔細閱讀了相關資料,尤其是編年體的史學名著《資治通鑑》。我在閱讀過程中頗有心得,介紹出來,也許有助於讀者對同類讀物的閱讀理解。

《資治通鑑》裡的唐初歷史

唐太宗通過玄武門政變登上皇帝寶座。在玄武門政變和他正式登基之間,還有一段距離,但是自從玄武門政變成功以後,他就實際控制了政權。掌權以後的李世民如何對待過去的敵對勢力,這在當時是一個頭等大事,因為天下都在觀望。

李世民及時採取和解政策,對原來的敵對勢力積極拉攏,化敵為友。其中,收編魏徵意義重大,不僅充分顯示了李世民的寬闊胸懷,更為後來的貞觀之治埋下了重要伏筆,因為沒有魏徵,貞觀之治是難以想象的。但是,這樣一件重要的事情,《資治通鑑》的記載卻十分簡單,不過如下一些文字而已:

初,洗馬魏徵常勸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敗,世民召徵謂曰:“汝何為離間我兄弟!”眾為之危懼,徵舉止自若,對曰:“先太子早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禮之,引為詹事主簿。

這樣的一段文字,李世民與魏徵兩人的對話只有兩句。李世民一句問話,魏徵一句應答。李世民問話之前有一句鋪墊,證明了魏徵回答的是實話。魏徵回答之前有一句鋪墊,是描寫當時氣氛緊張,別人都替魏徵擔心而魏徵舉止自若。

魏徵回答之後,李世民改變了態度,前倨後恭,立刻任命魏徵以新的職務。魏徵顯然也接受了。唐太宗態度的如此變化,也有一句解釋,叫做“世民素重其才”。但是,如果素重其才,為什麼開始的時候氣勢洶洶呢?

所以,真正理解李世民與魏徵關係的轉變,在這段文字記載中,我們還有必要認真分析。史書在敘事的時候,把很多歷史信息隱藏在了文字的背後,如果不仔細分析,我們的閱讀就很難通過這些簡單的文字瞭解歷史的真相。

要正確理解這段記載,首先應該瞭解一些基本背景。

《資治通鑑》裡的唐初歷史

魏徵是東宮李建成手下的核心成員,他的官職是太子洗馬。洗馬是東宮司經局的首腦,從五品,專門管理東宮的圖書,經常要跟太子討論學問文章。

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鬥爭的過程中,魏徵看來是主張對李世民採取極端手段的人。在玄武門事變的時候,秦王府有一個東宮和齊王府百人左右的名單,準備殺掉。後來因為尉遲敬德的堅持而沒有實施。魏徵應該在這個百人名單中。

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召見魏徵。對此記載最多的是《資治通鑑》。

李世民召見魏徵,對他進行了指責,說:“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聽了李世民的問話,“眾為之危懼”,大家都為魏徵感到恐慌。沒有想到,魏徵“舉止自若”,很坦然地回答說:“先太子早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他沒有辯白,而是說因為自己的計策沒有被李建成採納,所以李建成才有了今天的禍難。

魏徵竟然如此說話,我想,當場的眾人一定更加吃驚。但是李世民的舉動卻很反常,他不但沒有繼續追問,反而“改容禮之,引為詹事主簿”。為什麼呢?

要想了解這個簡短對話的玄機,首先必須明白李建成與李世民鬥爭的兩個根本問題:

  • 第一,李建成與李世民的鬥爭,本質上是對最高權力的爭奪,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所以他們兩人才是關鍵,其他人都是附庸而已。追究屬下的責任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這樣的鬥爭,不是別人挑撥就能發生的。這是鬥爭的性質。
  • 第二,這場鬥爭的勝敗決定於手段,簡單地說最後的結局決定於誰先下手。先下手為強,是基本原理。李世民先下手,結果勝利。李建成沒有先下手,所以失敗。這是鬥爭的手段。

我們再來分析李世民與魏徵的對話。

李世民上來氣勢洶洶,讓大家很害怕。“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關係?”

魏徵呢?根本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讓李世民的兇猛態度落了空。為什麼魏徵不回答這個問題呢?因為這場鬥爭的本質是對最高權力的爭奪,實際上與別人無關。李世民的這個問話是要攪渾水,是要探魏徵的底線。

比如,如果魏徵回答沒有離間,或者說你們的關係我離間不了。那都會圍繞第一個問題展開,而那是很危險的一個問題。

所以,魏徵不回答李世民的問題,直接進入第二個問題,就是這場鬥爭的手段問題,那就是誰先動手誰勝利的問題。魏徵說,我也曾建議採用同樣的手段,但是前太子沒有聽我的話,所以才有今天這個結局。

《資治通鑑》裡的唐初歷史

魏徵這麼說,表達了兩個十分重要的態度:第一,我對這場鬥爭有清醒的認識;第二,我對秦王殿下很欽佩。魏徵直接進入關於鬥爭手段的問題上,表達魏徵在這個問題上,甚至比秦王還有先見之明,比秦王更早認識到採取絕對手段的必要性。就此而言,李世民是佔下風的。因為同樣的手段,魏徵先李世民已經想到了。作為謀臣,這其實就是最重要的才幹。

但是,魏徵沒有因此驕傲,而是用這條資料表示對李世民的欽佩。為什麼?魏徵說自己的正確意見沒有被前太子採納,也有另外一種暗示:我這個人在前太子那裡其實也不是很受重用。我的正確意見,現在已經被事實證明。不被採納,當然是懷才不遇的表現。如果不是前太子,而是秦王殿下呢?我的正確意見當然會被採納,因為事實上你就是採用了和我一樣的策略。我如果在您的手下,當然就不會有懷才不遇的感覺了。

魏徵一方面表達了自己的才幹,一方面表達了對李世民的臣服。明顯的信號是“先太子”這個詞彙的使用,表明魏徵對於時局轉變——先太子已經被廢為庶人,秦王李世民已經成為新太子——的承認,這就是對李世民統治的承認。為什麼李世民忽然改變了態度?就是因為他聽出了魏徵的心聲。

眾人還在為魏徵擔心呢,哪裡想到魏徵和李世民已經什麼事情都談妥了。魏徵用不屈不撓的態度表達了心悅誠服,李世民能夠透過魏徵的態度看到魏徵的內心,當然也是高人。這就像是兩個武功高手過招,觀眾還沒有看清招式,兩人已經握手言和、談笑風生了。

這番歷史的會話,絕對堪稱一絕。但是,如果不認真分析,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很可能就輕易滑過了。這麼一分析,大家可不要因此小看了魏徵。魏徵用不卑不亢的態度贏得君主的尊重。因為魏徵富有智慧,深懂李世民心理,所以後來魏徵總是比別人更能勸解李世民。兩人是真正的高手,他們兩人所溝通的別人甚至無法理解。

古代的歷史著作,從來講究的是言簡意賅。深入文字背後,儘量多地掌握其背後的歷史信息,不僅對專業人士研究歷史意義重大,即使是愛好者,對於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也是很有益的。儘可能回到現場,感受現場氣氛,瞭解背景和問題的核心,不放過文字表現出來的微言大義,如此這般,可以看做是提高史書閱讀力的重要途徑。

當隱藏的歷史真相在你的閱讀面前漸漸顯露的時候,作為讀者,我們是很有成功快感的,就如同一個案件在我們手中告破一樣。


【聲 明】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