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要修約:中國應允許外國人進入口岸城市貿易通商、居住、傳教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的發生,對大清王朝的根基產生了巨大的衝擊。1853 年9月,在上海發生的小刀會起義,使大清王朝局勢更加動盪。混亂的局面中,西方列強美英法等國感到有機可乘,可以趁亂向清廷提出要求,要求進行修改貿易通商條約的談判,希圖對中國進行更多的勒索。

列強為什麼要提出修該貿易通商條約呢?他們不滿足於南京、虎門、望廈、黃埔等條約中的條款,認為,條約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修約的目的就是要增加新的條款,以擴大他們在中國的權益。比如說《望廈條約》與《黃埔條約》吧,法國人提出修約的依據,黃埔條約第三十五條規定: “日後若有應行更易章程條款之處,當就互換章程年月核計滿十二年之數,方可籌議”。《中美望廈條約》第三十四條也規定:“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以遵守,不得輕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義,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後兩國派員公平酌辦”[1]。在《中英南京條約》中也有十二年期滿可以修約的規定。

英國要修約:中國應允許外國人進入口岸城市貿易通商、居住、傳教

本文根據《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寫

既然要修約,英國政府對於修約內容提出了五個方面的主張:其一、開放全部內地及沿海的城市,或至少准許在長江上自由航行,並開放鎮江、南京、杭州和溫州,准許外國商人自由出入貿易;其二、鴉片貿易合法化;其三、確認廢除內地的子口稅;其四、外國使臣可以駐紮北京,或至少要求外國使臣能夠與北京主要官員會晤,以及公文來往的權利;其五、外國使節可以與中國各省總督直接會見等等。[2]

英國人提出要修約,實際上當時的兩廣總督葉名琛在太平軍佔領南京之時,就感到英國可能有此意圖。當時,他在給咸豐帝的奏章中說,文鹹企圖“乘此內地匪擾兵分之際,從旁窺伺別有要求”,藉口南京條約有“十二年後再行更易之議”[3]的條款,提出修約的要求。

當時的奏報,咸豐帝並沒有放在心上,也沒有表態,葉名琛也就自作主張地不予理會。

英國要修約:中國應允許外國人進入口岸城市貿易通商、居住、傳教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的廣州英國商館

英國人要求修約,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兌現《南京條約》中規定的允許外國人進入口岸城市貿易通商、居住、傳教等。這一點上,新任公使包令比文鹹表現的更為強烈。1854年春,包令被任命為駐華公使後,即致函葉名琛說,希望到廣州城內拜見。葉名琛答覆說:“現在管理數省軍務,刻無暇晷,但是一俟稍有餘暇,自當擇定吉日接見閣下”[4]。葉名琛沒有接見包令,包令便很氣惱地想對華發動軍事挑釁。當他把這個想法報告給英國外交大臣克拉蘭敦時,克拉蘭敦制止了他這個想法,讓他不要冒著可能遭到大清帝國報復的危險而採取單方面的行動,況且在英國海軍還不足以對清軍造成威懾的局面下,更應該謹慎。

克拉蘭敦的顧慮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克里米亞戰爭正在進行,英國沒有力量向中國調配更多的海軍。況且,當時英國海軍還要遏制不斷在太平洋上伸展勢力的俄國海軍。

克拉蘭敦的指令使包令不得不改變對華動武的想法,他又給葉名琛發了一個照會,表達希望得以進城會見的願望。這一次葉名琛倒是同意接見了,但是葉名琛提出的接見地點不是在廣州城內,而是在城外河邊的一個倉庫裡。這在包令看來,簡直是對外國使節的侮辱,他沒加思考的就拒絕了。

同包令一樣,美國公使麥蓮與法國公使布爾布隆都希望進入廣州城,得到葉名琛的接見,但他們都吃了閉門羹。

英國要修約:中國應允許外國人進入口岸城市貿易通商、居住、傳教

反對列強侵略,廣東百姓組織起來準備抗擊侵略者

麥蓮抵達中國之時,曾經提出希望約定一個會見時間。葉名琛回話了,他對麥蓮被任命為美國駐華公使表示歡迎,但因公務繁忙無法接見,對因“公務繁忙他不能接見新任公使表示遺憾,但是,一俟有暇,他就即行擇定吉日”。[5]又是要選定黃道吉日。得到這樣的答覆,到香港的麥蓮一樣很生氣,受到這般冷遇,他發誓堅決拒絕同葉名琛有任何的外交往來,更不會有私人交往。

相同的遭遇,很快使美英法三國公使聯合了起來。三國公使商量對策,表示要共同協作,向大清帝國提出修約要求。共同的目標使三國公使形成了聯合的要求修約陣線。

三國公使聯合起來,要求修約,葉名琛知道修約是大事,是必須要奏報咸豐帝尋求一個解決辦法的。於是,葉名琛也向咸豐帝作了奏報。

當葉名琛再次將修約的情況報告給咸豐帝的時候,他感到十分棘手,他也是找不到合適的對策。乾脆,交給葉名琛全權辦理算了。

列強提出修約,咸豐帝交給了葉名琛全權辦理,但是葉名琛並不懂相關的法規。比如中英《虎門條約》所規定的最惠國待遇,按照國際法,只是針對“英人”,並不包括政府,更何況修約不應在最惠國待遇之內。但是,對於這些,葉名琛並不知情。他長期浸於傳統學術,和眾多的保守派一樣,對西方世界充耳不聞。雖然,對於列強,他態度強硬,也不怕列強的恫嚇,但是,他一味拒絕的做法,只能是事情向難以控制的方向發展。包令提出要修約,他給咸豐帝信心滿滿地打包票說:“臣惟有相機開導,設法羈縻。葉名琛大包大攬,咸豐帝對他由於信任,自然很是放心。咸豐帝在下發給葉名琛諭旨中,這樣寫道: “葉名琛在粵有年,熟悉情況,諒必駕馭得當,無俟諄諄告誡也。”[6]

1854年4月25日,包令給葉名琛發出照會,以文本的形式,正式提出了“修約”的要求。包令的照會中說,本公使奉女王之命,以全權公使身份,與清國交涉“修約”之事,現因“8月30日為萬年和約(指(南京條約))議定扣計十二年期滿,按照善後約(指《虎門條約》)第八條所載,凡有新施予及各國者,英人亦一體同邀之詞,自可援佛蘭西、亞美利加二國條款,向貴國確要,以前所定和約,重行訂酌會議也”。[7]

這個照會中,包令提出六條需要交涉的事項。即進入廣州城;茶葉抽釐;廣州租地;中英官員平行拜會;華人欠英國商人商款;英人在華被襲等問題上的交涉。對於這些問題,包令提出,要求在廣州城內兩廣總督府會商。

英國要修約:中國應允許外國人進入口岸城市貿易通商、居住、傳教

咸豐帝像

這個照會使葉名琛明白,英夷仍然是希望借“修約”事來實現入城的目的。葉名琛自然又是不作答覆,這樣的態度,包令也料到了。因而,發出照會後,採取了新的策略。他給美蓮的信中表示要通過武力來迫使清廷就範。他說:“對於談判修改商貿條約之事,英國僅僅希望(中國方面)一個否定的回答。接到這樣的回答,英國將安排立即北上。我(包令)希望月底以前能和你(麥蓮)在上海見面。很大可能我陪著英國艦隊司令和他的艦隊一起北上。”[8]

包令給美國公使寫信之時,美國公使麥蓮正在上海與兩江總督怡良會談“修約”的問題。會談中,麥蓮向怡良表示:如果總督先生願意向大皇帝奏準同意,美國自當派出軍隊幫助清國剿平叛亂(指太平天國)。隨後,麥蓮又對江蘇巡撫吉爾杭阿說,如果貴國大皇帝同意在鎮江、南京、漢口開放貿易,這些地方的亂軍,美國也願意幫助清國剿滅,並將小刀會起義時沒有交納的稅費全部交納,作為清國的軍費。

在外國侵略者威脅利誘之下,吉爾杭阿建議清廷“不妨曲示包荒,許其所請;倘大為悖謬,亦不妨直言杜絕,免其覬覦”[9]。

當吉爾杭阿向咸豐帝奏明此事時,遭到了咸豐帝的駁斥。咸豐帝此時懷疑外國侵略者會支持太平軍,認為外夷所謂的補稅,很可能包藏著險惡的用心,因而拒絕談判,並申斥了吉爾杭阿。

包令與麥蓮碰了壁,很不甘心。三國公使再次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時候,英、美、法三國公使都已接到本國政府的訓令,要他們相互配合,共同向中國提出修約,這意味三國公使的聯合已得到了各自國家政府的支持。根據這個指示,三國公使在香港舉行了一次會談,一致認為若與強硬的葉名琛交涉,肯定不會有任何的進展,於是決定,聯合起來再次北上。1854年9月,三國公使到達上海,要求修約。這次,他們打算把葉名琛拋在一邊。英國公使包令對吉爾杭阿說,建議中國派出德高望重的大臣“前來議定妥協章程,允其所請。”

英國要修約:中國應允許外國人進入口岸城市貿易通商、居住、傳教

葉名琛被捕

包令的威逼,吉爾杭阿很擔心,一旦各國翻了臉,太平軍尚未剿滅,外夷的兵艦又來,到那時可真是不好收拾了。但是他又感到如果外國人在中國的內戰中,真要幫助哪一方的話,肯定會幫助清軍,不會幫助太平軍,因為這一切都出於善意。因而,他慌忙又給咸豐帝上了摺子,說:“若雲助逆犯順,則長江現為賊踞,何妨藉此橫行,而乃赴粵赴滬,並赴天津,必待請命而行,似又並非惡意。” 他還說,現在英、美各國都表示願意幫助大清鎮壓太平軍叛匪。這樣的請求,我們接受他們的幫助,這樣並不失中國禮儀大體。如果他們“倘有違言,或生異志,再圖綏輯之方,則不如早用懷柔之法”[10]。吉爾杭阿的意思是,外國人還是很友善的,他們的要求是可以接受的。

咸豐帝卻不這麼看,他看了吉爾杭阿的奏摺,氣不打一出來。他作了大意是這樣的批示:外夷所提各條,純屬荒謬,必須一一反對,杜絕他們這種貪得無厭地索求。

三國公使第二次提出修約要求,仍然遭到拒絕。美英法三國公使都不甘心。感到心中有種惡氣憋著,散發不出來。他們決定北上對清廷進行武裝恫嚇,以此迫使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國皇帝就範。但是,咸豐皇帝沒有就範,他沒有想到,他沒有策略地一味死扛,卻招致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晚清外交七十年》)

————————

參考文獻:

[1]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彙編》第一冊,第92、93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版。

[2](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1卷,第767頁,商務印書館1963年6月版。

[3]《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第1冊,第8頁,中華書局1979年版。

[4]《英國議會文件:1850—1855進入廣州城通信匯編》,第15頁,英文版。

[5](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1卷,第465頁,商務印書館1963年6月版。

[6]《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第1冊,第271頁,中華書局1979年版。

[7]茅海建:《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第146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版。

[8]茅家琦:《太平天國與列強》,第142頁,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

[9]《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第1冊,第306頁,中華書局1979年版。

[10]《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第1冊,第349頁,中華書局1979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