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高不等於有文化,言行中的哪些方面可以體現其有文化內涵?

林浩然1469


還是從個人經歷,和個人修養來看吧,學歷也不代表一切,有些人學習好也只是成績好,文化不只是學習,還有內在的行為


寧靜而致遠1998


大家好,我是雋永柴扉,一位熱愛文學尤其是世界名著的文化領域創作者。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 學歷高不等於有文化,這話我贊同。

學歷跟文化某種意義上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關係。也就是說學歷高的人有些人很有文化,也有很多高學歷的人沒文化,甚至素質低下;而一些非常有文化的人他可能學歷並不是很高。這跟一個人的際遇、修養和後天成長有很大關係。

學歷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程度,並不能跟文化完全劃等號。

對於一些有學歷而沒文化的人,記得以前流行這麼一種說法,說這些人是:“有學歷沒學問,有文憑沒水平,有知識沒文化!”

說的有一定的道理。

二、 言行中哪些方面可以體現文化內涵?

言談舉止確實能看出一個人的內涵,我認為一個人的文化內涵體現在這些方面:

1 有文化的人,首先得有一定的素養,也要有一定的能力。

說話辦事有一定的水平。為人誠信、謙遜,說話在情在理,拿捏好分寸,考慮別人感受,同時又觀點分明,感情到位。

具備三心:有孝心 有愛心 有責任心 的君子操守。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邊引用孔子說過的話“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所以德才兼備一般人很難做得到,有文化的人至少要做到君子的操守,德勝於才,素質要過硬。

2 有一定的專業知識

畢竟我們是現代人,這個時代的知識和學科太豐富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語言學、哲學、經濟學、生產製造、貿易經濟……

一個有文化的人,言談中能說到一些專業性的東西。也就是有真才實學,而不是一個只會誇誇其談之輩。

3 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

學如湖海文始壯,腹有詩書氣自華

我國是一個文化古國,有文化內涵的人至少應該積累和儲備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

在同他交談中能感受到他在國學、歷史、人文等領域的知識儲備和積累。

而且對這些知識能夠融會貫通,活學活用,具備自己的觀點。

以上各人觀點,希望跟大家一起交流探討,共同學習進步!

謝謝您的閱讀,祝大家健康快樂!


雋永柴扉


我認為,一個人的文化內涵體現在一下幾方面:

1、談吐文雅、和氣、文明,無粗話、髒話;

2、待人禮貌、謙虛、仁和,不與他人無端爭執和打罵;

3、儀表端莊、整潔、乾淨,個人衛生搞得好;

4、行事低調、謙讓、懂規矩、講原則;

5、作風正派、嚴謹,無不良嗜好;

6、遵守公共秩序,不大聲說話,不隨地吐痰,不亂扔雜物;

7、不幹苟且之事,不幹損人利已之事,不幹違反亂紀之事;

8、尊老愛幼,關愛他人,多行善事,多做公益!


九思堂筆記


學歷是學歷,文化是文化,在學歷中,其有著各種領域各種學科的學歷,而在這所謂文化中,又有著真文化和各種各樣的假文化,因此,我覺得我還是發個由本先知作出的當今世界最先進最靠譜的文化定義給你細細看和慢慢感悟為好。

附件:啥是文化?

文化的原形就像白骨精的原形是人骷髏架一樣,其原形是存在於完全競爭中的群內成員的為逐利而自由合作競爭的永不言敗永不投降戰鬥到底的共同意志。我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可被轉化為信仰的能以文化人的完全競爭中的群內全體成員為逐利而自由合作競爭的永不言敗永不投降戰鬥到底的共同意志。本先知如是定義文化。(嘿嘿,很多人把假文化和文化產品當文化;投降和被滅,文化歸零)


榮恥鑑定師


一般來說,有文化是建立在學歷上的,沒有學歷很難說有文化,可能又有很多人誤解學歷。學歷應該是一個人的學習經歷,學歷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我個人識為不完全不等於文化。從宏觀上來理解,文化的範圍就很大了,不是上了幾年學就一定有很高的文化了。那也不能說學歷高,文化水平就一定比沒學歷的高,自學成才者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且不乏大家。

又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學歷只是你上學讀書的證明。而一個人的文化水平不只是從學校學來的,那只是一生中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文化知識都是在社會中不斷學習而得到的。社會是不斷髮展的,文化知識也在不斷創新和更新,當今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更快,只停留在學校中學的知識基礎上是很難滿足社會要求的。所以一個人的文化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取決於學歷,活到老學到老決不能只是一句口號。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智慧的源泉,是藝術的土壤,思想的展現。不斷提高文化修養,可以讓人類的文明提升到更高層次,遠離粗俗野蠻。文化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情操,人與人之間互幫互愛,它能讓各民族之間互相交流,文化的互動也可以說是靈魂的碰撞,它可以找到各民族間的共同點。文化的內涵是指在一個群體內一定時期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

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外在反映內涵,內涵應與外在相統一認識一個人是不容易的,外在有時候並不能完全反應內涵,而人與人的最初接觸總是給人以外在的首要感覺,所以,內涵固然重要,但外在不可忽視。我認為一個是否有文化內涵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言行舉止其文化內涵應該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是一種養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終成果是人格。





笑逐君夢


學歷高可以一定程度上說明他有文化,有知識,但確實不能完全劃等號,高學歷中有文化的人比例肯定更高一些。

文化這個概念太寬泛了。

在面對壯觀的瀑布,有文化的人就會說:“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沒文化的人只會發一下感慨:“好壯觀啊!”

有文化的人在辯論時可以引經據典,口若懸河,沒文化的人可能就會語塞詞窮。

有文化的人身上可能會散發出獨特的氣息,或儒雅或斯文或激昂,沒文化的人可能就或邋遢或愚鈍。

我覺得有沒有文化不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也不應成了與學歷掛鉤的指標。而更多的應該是看一個人有沒有品行。

士大夫有如秦檜、嚴嵩之奸臣,百姓中有如顏佩韋、楊念如之死士。

客觀辯證看待事物才是比較重要的。


甲兵張


很多人總把學歷丶知識丶文化混為一談,翻來覆去扯,也扯不出個所以然。

學歷僅表示你求學經歷,可能掌握某方面專業性知識。文化是指“生活習慣丶習俗丶方法”的總稱。學歷丶知識丶文化它不是一回事。但它們之間又有內在聯繫性。

求學經歷,表明你知識的學習和結累過程,並不表明你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某類知識而能“經世至用”,引領文化新潮流。否則又怎麼可能有“趙括丶馬駿”之流呢。知識可以轉化丶引領新文化。比如,當年的“德先生和賽先生”不是已經轉化丶改變為現代中國人的很多習慣了麼?

文化,就是一定區域丶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發展方式。但文化不會對知識結構有啥改變,具有傳承性丶穩固性和保守性。而知識是不斷增加丶糾錯丶創新和更新的。如果把知識比作流動的水,總是要流向大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而文化就是盤石丶暗焦和堤岸。文化對知識具有阻礙性,而知識總是推動文化變革和創新。比如,封建文化衝破“奴隸”貴族文化變革,創生出”懦家文化”;資本主義文化又突破神權文化丶封建文化向資本主義文化進化;社會主義新文化又突破資本主義桎梏,這樣推動社會向更高層次文明進化。

所以,學歷只代表求學經歷;文化是習慣和方式,知識不等於文化,但知識可轉化為文化,推動文化變革和發展。


資料完善度低


文化,所有涉及人的言、行、習慣和思想等都包括在內,範圍很廣泛。學歷,也可以說專業,特指的是在某一方面水平。

學歷高≠有文化。的確是這樣,文化不僅要深度,講求的更有廣度。文化不是一個人,而是需要通過一個群體反映出來。說一個人有文化,背後的含義,是這個人的言行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高學歷者,涉及到所學的領域,正常情況下具有這個領域的權威(被多數人接受),但是如果涉及到其它領域(方面),很可能還不如一般的普通人。

學歷低==沒文化。應該講,從開始的識字掃盲,到義務教育,都是普及文化。以前大字不識一個,被人稱為“沒文化”,是因為無法通過讀文章獲得與他人的思想交流,因此也做不到“明理”。在“講科學”的今天,如果沒有受教育,就無法跟上與科學已經聯繫非常緊密的社會發展,同樣的,也做不到“明理”。

中國特有的文化“道德”,如果沒有高學歷高科技的科學,就不會有“道”,“德”自然無從談起。在機器智能發展上,人對“識別”有了再認識,對記錄、比對和總結,使學習途徑更清晰。對人的研究有了模擬,對人自己的認識,也更加清晰。也因此,對文化的討論,趨向於“社會”,這個大的群體。


呵呵說吧


高學歷不等於有文化,更不等於高文化;高學歷等於“高知識”,高文化等“高水平”。

高學歷不等於有文化,言行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體現各種文化內涵,不是侷限於某幾種和某些方面的文化內涵,他(她)是一個人全方位、多功能具體綜合素質的再現與載體。

主要集中體現在:

一、與人交流、交往的禮儀、禮節上。中國是世界歷史上舉世聞名的禮儀、禮節的國度。中國有句俗語名言:禮多人不怪,話多得(討)人嫌(厭)萬事禮當先。人存社會上要謀生存、求發展,絕對免不了跟別人打交道,要打交道,首先肯定少不了最基本上的言談舉止行為的禮儀和禮節,再高的學歷知識,如果不懂人間情禮,就等於沒有文化。根據我親身的所見所聞,許多高學歷的博士生、碩士生、大學生更不用說,回老家農村、同時也包括回城鎮家鄉不懂禮儀、禮節,不懂規矩,一些老農、老人當面或背後直接說、“罵”無知,白讀了一場世書…………

二、很多人,在日常現實社會生活、工作、勞動和學習中,不懂得人際關係、人情世故、為人處世、為人之道………

經常動不動與領導、員工、同事、親戚朋友把關係搞僵了、事情搞黃了、搞亂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三、言談舉止粗俗、粗魯、粗暴難聽,不溫文爾雅、儒雅,不溫馨、不溫柔…………

四、不注意、不注重小節、細節,沒有節制度;沒有素養、修養、涵養、教養。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五、“紙上談兵”頭頭是道,實際行動“樣樣不行”。”前怕難,後怕虎,養豬怕豺狼”。遇到艱難困苦,“哭爹喊娘,呼兒救母”,“生活不能自理,言行不能自控”…………

六、不內強素質,外塑形象。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尊敬、不遵從別人的意見和意願,我行我素、欲所欲為…………

七、自己狹隘、傲慢與偏見、“無知與無能”,不能受壓與抗壓……………

八、”不會說話、不學說話、不懂得怎樣說話,不好好說話”…………

九、自己所學的知識,不能活學活用,死板硬套,不能發揮自己特長和專長,不能體現其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


袁聰


從題目表達方式看,語文水平還要強化呵!由訓詁學角度解讀"文化"二字最精確。人有六根(耳、鼻、舌、眼、身、意)所能感覺到的全部都是"文″,然後將這些"文″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化"為自己的言行!″文化″是用能力水平考量的,不是用學歷考量的。"學歷"只表明某個人的學習知識所經歷的過程。至於他能不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要看他文化知識的能力和水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