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熱議的遠程辦公,能否成為下一個“電子商務”?

全民熱議的遠程辦公,能否成為下一個“電子商務”?

當線下活動受阻,線上服務就會受益。

2003年,“非典”加速了傳統交易方式的改變,有效助推了電子商務等互聯網應用的發展。按照相同的邏輯去分析,遠程辦公是否也有機會成為下一個“電子商務”?

突如其來的“風口”

突如其來的病毒,改變了原本熱鬧的春節,也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遠程辦公突然之間成為了“新寵”。

億歐從幾大開放免費遠程辦公服務的企業處瞭解到,春節後,華為雲WeLink每日新註冊企業數增長50%,每日會議數增長100%。開工首日(2月3日),有超過1000萬家企業組織使用釘釘在家辦公;企業微信團隊也告訴億歐,當天使用企業微信的企業數量是去年同期的三倍,而且當天有十幾萬場會議同時在企業微信召開。

遠程辦公所需的軟件類型主要分為四類:即時通信、文檔協作、任務管理和設計管理。其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即時通信,具體而言,是以遠程會議為代表的視訊服務。

從目前已經開啟“在家辦公”模式的企業來看,最主要的需求是多方視頻會議。免費提供遠程辦公服務的企業,主要開放的也是這項功能。

雖然“視頻會議”不等同於“遠程辦公”,但不可否認的是,視頻會議是遠程辦公的“前鋒”。因為“開會”是每個企業和組織都必須進行的基礎性活動,無論是文檔的協作,還是項目的管理,都離不開溝通。

實際上,2003年的“非典”也曾刺激視頻會議市場增長,但當時並沒有催生“遠程辦公”的概念

由信息產業部主管的雜誌《通信世界》在2003年刊發的文章中寫道:2003年中國視頻會議的潛在市場為6億元人民幣左右,意料之外的SARS使得該市場的預期值迅速升至10-20億元人民幣。

但在當時,受到網絡環境、視頻硬件設備採購成本、音視頻軟件運行質量等因素的影響,視頻會議的用戶以政府為主,並沒有普及到廣大中小企業,使用群體相對有限。而且,當時政府與企業的數字化建設都相對落後,只能用視頻會議解決遠程溝通的問題,其他的工作還是需要用傳統的方式完成。

現在,以視頻會議為代表的遠程辦公,又一次因為特殊情況而興起。這次,遠程辦公能否“因禍得福”?

沒有云,就沒有遠程辦公

目前國內遠程辦公文化尚未普及,疫情使得很多公司首次嘗試大規模遠程辦公,整個市場將獲得更大的空間。”科大訊飛消費者BG副總裁王瑋在接受億歐採訪時說。

MAXHUB產品負責人趙海鵬也持相似觀點,他告訴億歐:對於急需恢復生產工作秩序的公司和組織來說,遠程協同辦公變成了“剛需”。這次疫情也讓很多企業和個人更快地認識到了遠程協作和視頻會議的價值,相信這會推動行業發展得更快。

普及遠程辦公,技術發揮著關鍵的作用。

17年前,遠程辦公沒有因為“非典”而興起,正是因為技術還不夠完備。最關鍵的是,當時還沒有“雲計算”(2006年,谷歌首次提出“雲計算”的概念)。

以視頻會議這個“先鋒”為例說起。

從技術角度說,實現視頻會議,首先要在發送端把圖像、聲音轉化為數字信號,對其進行壓縮、編碼後,通過通信網絡傳送到接收端,然後接收端再將這些信號還原成圖像和聲音。

科大訊飛王瑋向億歐介紹:過去,視頻會議採用“硬件+專網通信”的組網方式,核心的技術包括硬件視頻編碼芯片技術、專網通信技術、基於硬件的噪聲抑制和回升抑制技術。雖然現在這些技術並不是阻礙,但應用在專網上的視頻硬件設備造價高昂,對網絡環境的要求也很高,難以推廣。

後來,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帶寬提升,視頻會議系統得以向“雲視頻”的方向演進。雲視頻會議系統基於公網運行,用戶不需要採購設備,不需要專業的IT維護,也不需要改造升級網絡,即可實現多方接入使用,而且成本低廉,這種方案也因此成為中小企業的首選。

雲計算不僅是視頻會議得到推廣的基礎,也是其他協同辦公工具得以發展的根本。可以說,沒有“雲”,就沒有遠程辦公。

從技術上看,雲計算已經相對成熟,5G也即將來臨,有望讓數據的交互更快、延時更低;從需求上看,受疫情影響,大量企業開啟“在家辦公”模式,還有不少企業是首次嘗試。按照這個邏輯去分析,似乎遠程辦公的未來的確可期。

但現狀果真如此嗎?

核心需求尚未解決

常壘資本管理合夥人馮博認為,要辯證地看待遠程辦公

疫情造成的特殊情況,的確能刺激遠程辦公市場的發展。但是,遠程辦公能影響的企業是有限的;而且,目前大家關注的視頻會議、協作工具,只是遠程辦公市場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企業遠程辦公的核心痛點還尚未解決。

智聯招聘的一份調查報告印證了馮博的觀點。

根據智聯招聘的調查,今年春節假期後,17.8%的公司傾向於在家辦公,34.8%的公司尚未決定工作模式,但仍有42.3%的公司仍傾向於在公司辦公。採用在家辦公模式的企業中,IT/通信/電子/互聯網公司採取在家辦公的佔比最高,為32.1%;其次為商業服務,佔28.3%。

雖然百度大數據顯示,“遠程辦公”的搜索熱度暴漲521%,但事實卻是:遠程辦公模式很可能只被不到兩成的企業採用。國盛證券的研報也顯示,

目前中國遠程辦公人口滲透率還不足1%

一方面,不少企業的工作必須在員工到崗的情況下才能完成,典型的代表是製造業企業。另一方面,國企或是部分關鍵行業企業,出於信息安全的考慮,會採用物理隔離的方式保護數據。換言之,員工無法遠程訪問辦公所需的數據,也因此無法正常開展工作。

陳娟(化名)是深圳一家菸酒貿易公司的財務總監,她告訴億歐,由於擔心財務信息洩露,公司規定,所有的財務數據要加密保存在公司的內網中。雖然她的工作在理論上也可以通過遠程辦公完成,但如何保證信息安全,才是公司考慮的首要問題。

“遠程訪問內網核心應用,同時還能保障數據安全,這才是遠程辦公的剛需。”馮博說。

冷靜審視“遠程辦公”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上天。”

我們總是熱衷於尋找下一個風口,總是害怕錯過機會,以至於常常“空穴來風”。

遠程辦公,的確在這幾天“火”了一把,但要說它能成為“風口”,恐怕言過其實。

紀源資本執行董事吳陳堯告訴億歐:遠程辦公背後有兩個因素,一個是企業內部對協同需要的程度,另一個是辦公文化和管理文化,尤其是對員工的態度、信任程度。

第一個因素跟企業的規模、企業的“全國化”或全球化佈局相關,有這種能力的公司還是偏少。

第二個因素,在中國管理文化下,還未形成積極鼓勵員工SOHO(注: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意為:居家辦公)的氛圍,這個現狀也不會因為疫情而產生深遠的變化。

還有一個場景:企業之間的溝通協作。這個場景下,中國公司普遍更傾向於見面溝通。當然,這在日後會慢慢發生改變。

“但可以確定的是,疫情結束後,很可能一切迴歸原點。”吳陳堯說。

蘇州科達視訊產品線副總裁李揚也用

“極端情況”,來形容春節復工後遠程辦公需求暴增的現象。李揚也認為,現在市場上產生的一些突發需求,很可能只是暫時的,而且很可能只存在這一特殊時期。

比如,不少企業都免費開放的“百方實時視頻會議”功能,就是在滿足“極端情況”下的特殊需求。

李揚告訴億歐:正常情況下,遠程會議與辦公室是“協作關係”,解決的是身處不同區域的工作群體之間交流的問題。而且在中國的企業制度和工作文化下,絕大多數的國內企業還是要求員工到辦公室上班,等到特殊時期過去,還是會恢復“到崗上班”。

而一旦恢復“辦公室上班”,目前突發的全員使用移動產品參與會議的情況,就不太可能出現了。因為從使用習慣上來說,在辦公室裡員工還是更傾向於使用會議室的視頻會議設備,而手機或電腦等個人設備,可以作為補充,方便部分出差和在家辦公的同事遠程參與會議。

當然,從全球趨勢來看,居家或移動辦公的比例一定會逐漸提高,但這可能是一個較慢增長的過程。

”李揚說。

聚焦企業效率提升

想要追逐“遠程辦公”這一“風口”的人,還要冷靜思考另一個問題——“遠程辦公”的定義是什麼?

什麼情況算是“遠程”?“辦公”的定義是什麼?是不是使用了“辦公軟件”就可以稱為“遠程辦公”?“遠程辦公”與“移動辦公”的區別又是什麼?

對於這一連串的問題,目前業界莫衷一是。

如果按照字面意義去理解,視頻會議的確是核心功能。但往更深層次去思考,“遠程辦公”需求的誕生,是源於企業對效率提升的追逐。

紀源資本吳陳堯說:“如果把’遠程辦公’延伸為企業內部員工的協同,我覺得未來的機會還很多。中國企業未來一定會更加重視效率,重視知識的內部傳播,以及信息的內部共享。”

傳統的溝通協調方式,很難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知識與數據積累和共享難的問題,所以企業一定會藉助效率工具。“遠程辦公”也不過是幫助提升企業效率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現象。

“高昂的人力成本,以及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都在推動著遠程辦公的發展。”MAXHUB趙海鵬說道。

華為雲Welink在去年9月前,只是華為內部辦公效率工具,並不是一款對外的產品。本次疫情期間,華為雲Welink調用了另一產品——視頻會議的功能,免費開放了100方實時在線會議。

對此,華為雲副總裁薛浩說:“市面上有很多視頻會議供應商,但我們覺得,對於客戶來說,開會只是解決了一部分的痛點,我們希望WeLink能真正幫助客戶,從生態系統建設的層面來提升效率。”可見,雖然華為雖然也提供“遠程辦公”服務,但其落點依然是在企業的效率提升上。釘釘、企業微信這些辦公軟件,也無一不是圍繞這一核心發展的。

其實,在“非典”期間意外受益的電子商務,本質上也是企業在通過數字化的方式提升效率。所以,如果要問遠程辦公能否成為下一個“電子商務”,答案或許是肯定的。但遠程辦公,並不能成為“風口”,因為風颳過去,無影無蹤;而企業追求降本增效的過程,是一個長期且沒有終點的賽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