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養生的?

ctxb567


【文藏來答】來看看古代老祖宗的“廣播體操”——八段錦。

(清 無款 《八段錦冊》)

(清 無款 《八段錦冊》局部圖)

八段錦與太極拳均為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健身法。文獻中類似的鍛鍊法,最早見於魏晉著名道士許遜(249年至347年)《靈劍子引導子午記》,並著錄於宋代道教的養生書。

(清 無款 《八段錦冊》局部圖)

八段錦由八種功法集錦組成,內容包括肢體運動和氣息調理,姿勢分站、坐兩種。站式要求雙腳與肩同寬,坐式要求盤膝正坐,配合舌抵上顎、意守丹田等細節,每種動作反覆多次。此為站式八段錦,照清宮千字文“歲”字編號,可知原貯於清光緒帝瑾妃(1873年至1924年)所居的永和宮。


文藏


華佗曾經創造五禽戲教人演練,太極拳與氣功這些都可以作為健體強身及延年益壽。是通過調氣息,精神入定,放鬆身體使氣血暢通,臟腑便得到調理,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黃帝內經》說:心靜神凝,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在飲食上要講究,早上吃得好,中午吃要飽,晚上八分飽。這些在現在得到科學的認可。古語說:爽口物多作疾,不應食肥甘厚味太多,飲食更不能毫無節制,這些我們古代先賢早已經視為養生大忌。再有,節制房事尤其重要,現在的醫學雖持否定結論,說精液相當於唾液,因此不會因頻繁房事影響身體健康。古人說精由骨髓生成,是有道理的,皇帝大多短命,有人說這個沒說服力,但當你不節制性慾時,神疲乏力,痰涎增多,腰痠腿軟,身體就百病滋生了。腎藏精,為先天之本,中醫說腎有化氣之功,使血液運行無阻。肝藏魂,對應五行為木,腎對應五行為水,水生木,故常言有道:房事多,傷腰傷眼。所以,節制房事極重要。古人都是通過上述的養生方法來延年益壽的。


鄭上志


古代養生根據晝夜陰陽之變化制定了“十二時辰養生法”摘錄如下:

1、卯時(5:00-7:00)見晨光即起床,叩齒300次,轉動兩肩,活動筋骨,先將兩手搓熱,摩鼻兩旁、熨摩兩目六七遍;再將兩耳揉卷五六遍;然後用兩手抱後腦,手心掩耳,用食指彈中指,擊腦後各24次。最後去室外晨練。

2、辰時(7:00-900)起床健身後,飲一杯白開水,用木梳梳頭百餘次,有醒腦明目之作用;漱口時間延長好。早餐宜食粥。飯後,徐徐行走百步,邊走邊手摩小腹,老年人脾胃虛弱,輕微活動和按摩腹部可刺激腸胃蠕動,促其消化。

3、巳時(9:00-11:00)此時或讀書或做家務,或種菜養花。疲倦時即閉目養神,或叩齒咽津數十口。不宜高聲與人長談闊論。因為說話多易耗氣,老年人本來氣弱,最好“寡言語以養氣”

4、午時(11:00-13:00)午餐應美食,要求食物暖軟,不吃生冷堅硬之食物。只吃八分飽,食後用茶漱口。

5、未時(13:00-15:00)此時最好午休,以養精氣神。

6、申時(15:00-17:00)此時讀名人詩文,或練習書法,或去田園綠地,或觀落霞。

7、酉時(17:00-19:00)晚餐宜早,宜少,可飲酒一小杯,不可貪多。用熱水洗腳,有降火、活血、除溼之功效。晚漱口以固牙齒。

8、戍時(19:00-21:00)輕微活動後安眠。睡時宜右側,“睡如弓”。先收心,後睡眠,睡前什麼都不想,自然安睡。

9、亥、子時(21:00-1:00)安眠養正氣,環境宜靜,排除干擾。睡時可屈膝而臥,醒時宜伸腳舒體,使氣血流暢,忌睡姿只固定一種姿勢。

10、醜、寅時(1:00-5:00)此時為精氣發生之時,人以精為寶,宜節制房事,但也不宜強制,60歲以後要量力而行。

古人養生十個“小動作”

明代醫家胡文煥總結前人健康長壽經驗,提出養生“小動作”的健身方法,簡單易行,無論行立坐臥隨時可做,認真準確去做,定會收健身防病之效,對中老年人尤為適合。

背宜常捶陽氣旺

捶背比較適合中老年人,人體背部有豐富的脊椎神經和臟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膚、皮下組織的穴位,通過神經系統和經絡的傳導,增強內分泌和經絡系統的功能,提高免疫機能,增強抗病能力。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鬆,防止慢性腰痛和腰肌勞損。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營養,加速背部皮膚新陳代謝。可安神寧心,對中老年人所患多種慢性病具治療作用。捶背手法要均勻,著力要有彈性,輕拍輕叩,每分鐘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時間30-50分鐘,以上下輕輕叩打為宜。嚴重心臟病者,捶背須謹慎。

經常梳髮腦神通

孫思邈說:“梳頭可以使身體愉澤,面色光輝,鬢毛潤澤,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氣力強健,百病皆去。”梳髮傳統稱為櫛發,指用手指梳髮按摩頭部。用二手五指分開並屈指伸入頭髮間,從前額沿頭頂至後腦循環往復按搓頭部,每次梳頭十次至百次。動作宜輕柔,或用木梳每日梳頭3-5遍,每遍60-100次,可以疏通頭部經絡,防止脫髮和頭髮早白。頭部是人體屬性為陽經絡聚集的地方,常梳可刺激頭部經絡引氣血下行,防治高血壓、腦動脈硬化、通調太陽、少陽之氣;又能引氣血上行,治療腦供血不足。可使頭髮烏黑髮亮,又能消除疲勞、清醒頭腦。

面宜多擦氣血平

面宜多擦氣血平。按摩面部,又稱浴面,能激發陽氣。方法為兩手搓熱後,用手掌擦面部十數次。或用雙手輕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鐘,每日2-3次。因經絡系統中足三陽經都起於頭面部,擦面可疏通經絡,並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將兩手搓熱,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帶動其他手指,搽到額部向兩側分開,經兩頰而下,像洗臉一樣,搽10餘次。能使面色紅潤,少生皺紋,防止面部神經麻痺。同時具有消除疲勞,振奮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於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環。

目宜常運眼不花

中醫稱為運睛,即眼球轉動。將眼閉上,眼球自左向右轉動6-10次,然後再自右向左轉動6-10次。眼球轉動要慢,然後閉目片刻,再突然睜開眼睛。速度要均勻,每個轉動方向可作2-4個節拍。此法對於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適,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背不痛

背主一身陽氣,是中醫經絡督脈及膀胱經所在之處,常暖可使陽氣運行並暢達全身經脈,防病治病。日常可採用按摩、曬太陽等法。古人認為背部為督脈之所居,是太陽膀胱經之所舍。人感受防寒,多從背部起,故背部應常保溫暖。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腎強腰。中老年人應加強背部的鍛鍊與調養,晚間起床時給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儘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止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為胃腸等臟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古人稱為摩臍腹、摩生門。即繞臍揉腹。平時經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脹,有助於食物消化。仰臥在床,兩腿伸直,腳尖朝上,兩手搓熱,兩手相疊,用掌心在以臍部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轉摩12次。能健腎強腰、滋陰壯陽、益氣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練對腎虧乏力及便秘均有療效。

穀道常提防痔瘡

穀道指肛門,平時有意識撮提肛門,可防治痔瘡、肛裂等疾病。取站勢或臥勢,在吸氣時稍用意用力,提起並緊縮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停頓一下,再放鬆呼氣。反覆做5-7次。經常做提氣動作,能升提陽氣,可健身防病。有防止脫肛、痔瘡等作用。

肢體常搖筋骨壯

四肢經常活動,不僅鍛鍊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過四肢運動促進內臟氣血運動,增強體質。兩手握拳,連同兩肩,向前輪轉,先有裡向外下方轉再由外向裡上方轉,然後再反方向轉,各轉20次。也可先左後右。平坐,提起左腳向前緩緩伸直,腳尖向上,當要伸直時,腳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五次後,再右腳做。能舒展四肢關節。此法對於中老年人預防肩周疾病,提高身體機能,具有益處。

皮膚幹沐人不老

用手掌、乾毛巾沐浴周身皮膚,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經絡,活躍氣血,抗衰老防疾病。古人稱為幹沐浴。即將二手搓熱,常搓摩周身皮膚,像洗澡一樣。一般從頭頂百會開始,順次面部,兩邊肩臂,從上而下,胸部、腹部、後背至左右腿,依次擦之。可使周身氣血通暢,舒筋活血,皮膚潤澤而富有彈性。

足心常擦心清淨

古人稱為擦湧泉,湧泉是前足心的穴位。能固腎暖足,具有滋腎水、降虛火、鎮靜安神等作用。可防治眩暈、耳鳴、足部痠痛、麻木浮腫下肢攣痛等症。先泡洗雙腳,再用右手握住右腳趾,用左手摩擦右腳的湧泉及附近的足心,直到足心發熱為止。再將足趾稍稍轉動,然後放開雙腳向上、向後儘量翹起足趾,再收縮足趾,像這樣反覆翹、收縮十次。右腳著地之後,換做左腳,方法如前。經常按摩湧泉穴可以降虛火,治療頭昏、頭痛、目眩、咽痛。還可治療失眠及足部萎縮、麻木等,對延年益壽有明顯效果。

以上方法均為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做到的,動作要輕緩,次數可由少到多逐步增加,貴在堅持,必有益處。


趣聞故事


甭管什麼世道,養生從來是中國人不變的話題。 大國正崛起,身體的毛病忽然就多了起來。工作超時、作息不規律、食品不安全、水汙染、空氣汙染、噪音汙染、電子輻射……這所有的一切,都讓我們的身體離健康變得有些遙遠。

於是,我們四處搜尋養生之道,民間的、科學的,現代的,當然也少不了古代的。畢竟,這個話題在古代似乎更流行,也就意味著關於養生,他們研究的未必比我們少。

關於這些,古詩或者古文中,也多有記載。現在,就讓小尚為大家介紹幾個特別會養生的古人吧~~

蘇東坡---修身養性

① 淡泊寧靜、清心寡慾

大多人的印象中,蘇軾堪稱一代全才。除了在詩詞、書法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之外,在其他的領域,他亦是成就卓著。比如美食,東坡肉直到今日,依然是一道經典美食;另外,對中醫養生他也頗有研究,創作了很多論述養生的文章和書法,《養生論帖》就是其中之一。

帖中寫道:“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

意思是說,服藥發汗,有時達不到效果,可是愧疚之情卻可以令人大汗淋漓;不吃早餐,就會飢腸轆轆,可是春秋時期的曾子因為喪親的悲痛,七天不吃飯也沒有飢餓感。由此看來,人的精神主宰著身體,就像國君主宰著一個國家。

接著,他又進一步論述,“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

意思是說,世人常常不知道生氣、哀傷可以傷害身體。其實,喜怒過度都會損傷人體正氣,過於思慮就會消耗人的精神,甚至傷及肝脾。

所以一個人若想健康無病,先要修身養性,令心氣平和,不為愛憎、憂喜、怒氣所擾;淡泊寧靜,清心寡慾,不被名利所牽引,才會實現健康長壽的目的。

② 梳頭

除了在心態上進行修身養性之外,他其實還有一個養生的小癖好,就是梳頭。

羽蟲見月爭翾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風露氣入霜蓬根。

皎潔的月光下,空曠的軒閣中,他散開長髮,他頻頻梳理,本來只是一個日常的梳髮養生項目,卻被他描繪地如詩如畫。

同為宋代的文豪,陸游在養生上也有自己的一番研究。

陸游---食養

① 泡腳

當下比較流行的一種養生方式,其實在過去的數千年裡,人們也早已深信這種養生之道。陸游,亦是其中代表之一。

老人不復事農桑,點數雞豚亦未忘。

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

這篇詩出自《劍南詩稿》,可以看出陸游睡前經常用熱水洗腳。洗腳按摩能促進各相關臟腑氣血運動,加速全身血液循環,起到強健身體延年益壽的作用。

② 食養

泡腳之外,陸游還鍾情食養,他的飲食理念是以清淡為主,尤其偏好食粥。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負擔,故飲食應以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蔔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關於養生,大致可分兩點:一為養心,如蘇軾等;二為養身,如陸游的食養,另有李時珍的藥粥養生。

李時珍---藥粥養生

李時珍,我國著名藥物學家,平生有許多養生方法,但在諸多的養生方法中,他特別推崇藥粥養生。

據統計,《本草綱目》中收載的藥粥就細分為補氣、補血、健胃、清熱、解表等將近十七類。比如很多人吃過的糯米粥、紅薯粥、大米粥、粟米粥等,在他看來,都有著調理養護身體的功能。

他還曾說:“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

他認為,大米、小米利小便,止煩渴,厚腸胃;糯米、黍米益氣,治脾胃虛寒之瀉痢吐逆。比如在炎熱的夏季,他提出的“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飲食,如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大米中一併煮粥,並擱涼後食用,可起到健胃、驅暑的功效。

此外,李時珍特別提倡老年人食粥。他認為:老人牙齒損壞者多,脾胃功能虛弱,實行粥養最佳。

“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

而且認為做粥的原料最好是粳米,因其性甘平,是健脾胃、培中氣的良藥。

關於養心,相比蘇軾的修身養性,歐陽修同樣有著獨特的研究。

歐陽修---“五友”養生。

在歐陽修成為文壇領袖之前,他時有不得志之感,久之心情鬱悶不暢,便患上了“幽憂之疾”,多方求醫,不見好轉,痛苦之極,別無良方。

為解除煩惱,他便操練這“琴、棋、詩、書、畫”五友,一旦全心投入了角色,便怡然自得、不知不覺病已痊癒。他在《送楊序》這文中寫道:“予常有幽憂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因此,他常勸人以“五友”為伴,防病養生。

《秋聲賦》中寫道:“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人常有多憂多思之老,方壯遽老,方老遽衰,反之以長生之法。”

這裡,他認為過多的憂傷會傷害心靈,過重的勞動會傷其體形,一個人的智慧與體力是有限的。如果總是多愁善感,年輕的時候會加速老化,年老的時候會加速衰竭。如若做到平衡,方能達到養身健康的目的。性烈之士多招疾患,情鬱之人甚少高齡,能以“五友”為伴者,則長壽者多也!

而現代醫學科學也研究證明:健康、優美、悅耳的歌聲、琴語對神經系統是個良好的刺激,並反射性地影響人體而表現出興奮、抑制、降壓鎮痛、消除疲勞、增進食慾等功效。還有,練習書法、繪畫、下棋、作詩、不但陶冶的情操,增進美好情趣,而且對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又何樂不為呢?


尚湯shintas


對於古人如何養生,現在的人的確是不清楚的。按以前翻閱閒書,以及和年長者攀談,個人有幾下的幾個觀點供朋友們參考:

1,養生,講究是人的精氣神充足。過去有馬三立先生說過的一段單口相聲《學氣功》,開頭就說了,人得精神健康、思想健康、身體健康。

2,精神健康就是要學會養氣,通俗的說法,人的精神情緒不要大起大落。這大悲大喜最易傷身。古人有云:樂極生悲,否(pi)極泰來。這在咱們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人若能保持好個人的情緒,這在人生的過程中,是一段愉悅難忘的記憶。

3,思想健康就是要學會充實自己,把不好的、不健康的思想拋棄,儘可能的多聽、多接觸一些俱有正能量、充滿陽光、明朗的事物。在這裡說句玩笑話:萬事生長靠太陽。誰人喜歡天天陰憂拉著臉呢?所以,儘可能的多接觸開朗的人,至於嘮叨話,分時、分人對待,不要一杆子打!

4,身體健康呢,顧名思義就是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必竟身體可是革命的本錢,哈哈……現代人都感覺生活節奏快了,很多人都是忙裡忙外的,用旁人的話講:你比總統主席還忙啊?其實在我們現實中,我們的忙碌是很無奈的,有很多也屬於無效的忙碌。所以,生活中要掌握好飲食、休閒、娛樂這些事情的時間。

5,有一次見女兒放學回來大口喝水,我笑了笑,等她喝完後,給她講了一個小事情。話說農民伯伯忙完農活,到了晌午,家裡人把飯菜送到地頭上,孩子們剛要搶吃,以填飽餓的咕咕叫的肚子,農民伯伯說:孩子們,別急、別急,這吃飯和種莊稼是一個理。你們先慢慢的小口喝水,等滋潤了喉舌腸胃再開始吃東西,這樣就不會撐著肚子了。

6,按現在養生的通俗說法,晨起晚遛要避開陰氣、溼氣,儘可能的多接觸和煦的日照,也是古人所講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7,最後,祝願朋友們精氣神俱佳,敬老愛幼、闔家幸福。謝謝!!!





頑石刻


在中華的歷史發展上 ,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古代的養生方法有那些那?

古代的養生技巧

1.飯後先漱口:飯後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漱口,這樣可以清潔我們的口腔,有利於防止口腔疾病,古代醫學家張仲景指出“食畢當漱,令齒不敗而口香。”保持口腔溼潤度和清潔,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強味覺功能,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齒疾病,並幫助消化。

2.飯後再揉腹:飯後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的揉腹,這樣能夠促進消化,有利於身體健康。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曾提出,“每食訖,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畢當行步躊躇。”並要求“以手摩腹數百遍,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只要能做到這一點,“令人能飲食,無百病”。若“飽食則臥”,就會“生百病”。具體做法:以掌心著腹,以肚臍為中心,慢而輕柔地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各20圈。

3.飯後慢慢走:“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是很常見的諺語,但是飯後的運動一定要緩慢,不然也會給身體帶來傷害,《攝養枕中方》中記載“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說的是飯後緩行,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但不可快走,不可進行劇烈運動。散步的時間應是飯後20分鐘,絕不是剛吃完飯就出去散步。但體質較差和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飯後不宜散步,而要在飯後平臥10分鐘。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也不適合。

4. 飯後聽音樂:《壽世保元》中說“脾好音樂,聞聲即動而磨食。”道家也有“脾臟聞樂則磨”的說法。吃飯時聽柔和清新的音樂,能促進食慾並有助於消化,而飯後欣賞音樂,可以陶冶性情,使元氣歸宗,樂而忘憂。

古人最講究的是清心寡慾,保持好的心情,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古人進山居住 ,講的就是不問世事,保持好的心情。


歷史的循環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

防治疾病

,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藥時,如系入肺藥,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藥,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佈人體全身的一個“網絡”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

針灸人

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

治心臟病

,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

延緩衰老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溼、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藥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拔星君


古人的養生學裡面也很有豐富的內容,比如有一句話:“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這句話就很有道理,吃飯以後要有一些少量的運動,這樣會對食物的消化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在古代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但是他們也能生火對食物進行加熱,然後再進食,這本身就是一種養生學的內容。

古人也喜歡飲茶,茶文化也比較盛行,飲茶也能促進全身的精神煥發,也有延年益壽的作用。

古人,在生活當中也非常注重一日三餐的作用,不減少飲食,要知道少餐和多餐都是對身體不利的,這也符合養生學。

古人們都有的極高的智慧,有的能活到很高的年齡,也很少生病,養生的智慧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漂亮的學姐


古代人養身當然是富商.官家.文豪之類的人會養身,它們養身主要是習武這類似我們現在的鍛鍊身體。有時間也會書法.繪畫.也有票友在一起吊吊嗓子,這也是修心養性,調理都有郎中按排。


劉老107409131


古人養生是很講究,很複雜的。

在古代有兩種人。

一種是平民百姓,生活衣食都難自理,生活在飢餓貧寒的環境下,根本沒條件談養生。

另一種是有身傷的一部分上層社會的人士,以及大部分的佛家,道家人士,對養生很有講究的,他們主張天人合一,適應大自然,有四季養生之法,有一日養生之理,有四季,每日飲食結構,睡姿法,飲茶之時,定時閉目養神,日出而作,日幕而歸,早睡早起不熬,冬練三冬,夏練三伏,太複雜大多不一一羅列,

總之據資料記載,古代注重養生的人有一套很完善的養生之法。古籍上很多,朋友們可以借鑑學習,對現代人健康有益而為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