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發現一30多萬平的商朝遺址,出土一甲骨讓專家困惑26年,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wangfuan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岐山發現一座西周時期遺址,通過對該遺址的發掘,出土甲骨17000片,其中有219片甲骨刻有文字。

發現甲骨的地方,在古代被稱為周原,因此,這批被發現的甲骨又被稱作周原甲骨。

周原甲骨因規模龐大、數量龐多,是迄今發現的除了安陽殷墟之外的,甲骨文發現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周原甲骨的發現,也打破了“談甲骨必談商”的局面。

周原甲骨在內容上與殷商甲骨並無二致,可是,周原甲骨卻有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它的刻字非常小,小到什麼程度呢?在其中一片2.7平方釐米的甲骨上,竟然刻畫了足足31個文字!

這些細小的文字,很多甚至需要高倍放大鏡才能看得清楚。請看圖:

仔細觀察這片編號為H31.3的甲骨的邊緣位置,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片甲骨的厚度。

動物身上有如此平整的骨骼的身體部位並不多,通常情況下,那些骨骼的厚度也非常的薄。古人在給甲骨上刻字之前,還要對甲骨進行打磨,厚度還會再次減少。可是,這片甲骨上的文字直徑,跟甲骨的厚度幾乎相當,可以想象它有多麼的小。

要知道,殷商甲骨文雖然數量龐多,可是伴隨甲骨的出土,契刻工具也都被相應地找到,這些契刻工具包括銅刻刀、碧玉刻刀、玉刻刀等等。

這些契刻工具用以契刻稍微大一些的字,並沒有什麼難度,可是對於周原甲骨這些“微雕”,卻著實有些困難。

而且,周原甲骨的文字不僅小,而且契刻非常淺,刻刀在如此侷促的空間刻字,真真有些力不從心。

由此,也產生了一個疑問:甲骨文的契刻技法非常依賴契刻工具,周人在如此精巧的地方雕刻如此多的文字,他們用的是什麼契刻工具呢?

這一問題,也一直困擾著考古專家。

圖:最右為青銅錐,左側均為殷商契刻工具。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周原遺址的另一處,又發現了多片甲骨。伴隨這些甲骨一起出土的,還有一根四稜青銅錐——

這枚四稜青銅錐長55mm,直徑3mm,與諸多甲骨埋在一起。

毫無疑問,這枚青銅錐就是周原甲骨的契刻工具。

據專家推測,這枚青銅錐的原長度應該有80mm,符合人體握筆的姿勢。用這樣的一枚青銅錐在甲骨上刻畫,不僅能使上勁,還能自如地在甲骨上隨意轉折。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契刻工具,周原甲骨比之於殷商甲骨,它的文字契刻才會顯得更加圓潤美觀。

至此,縈繞在考古專家頭上的疑團,也隨著這枚青銅錐的出土迎刃而解。


記者李滿


首先澄清甲骨出土地點和銅針出土地點非一個地方,是二個不同地點: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岐山縣鳳雛村著名的周原遺址中發現了西周初年的甲骨文微型刻字293片,這些大都是周文王晚年到周康王初年的遺物。甲骨上的文字細若髮絲,需藉助5倍以上的放大鏡才可辨認。這給研究者帶來眾多之謎:這些文字是怎樣刻出來的?有什麼作用?在沒有放大鏡的年代裡,別人怎樣閱讀?2002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陝西城固縣寶山村商代遺址燒烤坑出土了一枚距今3300年的銅針,針體長約8釐米,首端尖細。西周初年的甲骨文微型刻字的謎底似乎可以揭開了。



該銅針的出土解決了在甲骨上施行微刻的工具問題。過去,人們認為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最小的一片面積僅2.7平方釐米,刻有31個甲骨文字,最小的字直徑不足一毫米,在西周初年是沒有如此尖細的工具可以在甲骨上刻寫的。過去的考古雖在商代遺址中出土有骨針,但骨針不可能在甲骨上刻寫,城固縣寶山村出土的商代銅針不但首端尖細,且末端有針鼻孔,孔徑0.1釐米。試想,能在銅針上打出0.1釐米孔徑的器具,在甲骨上刻寫文字應該不成問題。


微刻出那麼小的文字讓別人怎麼看呢?有人揣測西周時期個別人眼睛可能患有像中心性網膜炎晚期的疾病,看東西會比實物大數倍。這畢竟是猜測而已。還有一個問題是微刻出來的甲骨文有什麼作用?又是給誰看的呢?據專家研究,這幾百片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多是周與商王朝的關係,商王的狩獵以及占卜之類。有人認為,這些內容之所以要微刻是因為關乎“軍事機密”。這種記錄當然屬國家機密,必須嚴格保密,所以聰明的周人就想到了微刻的辦法。



但筆者認為這過度解讀了。應該與機密無關。微刻這些甲骨的技術已經存在,且原本就不是給人看,而是讓專門負責占卜及觀察天象等職責的巫師將甲骨置於宗廟祭祀先人或神祇用的祭器之一。當然,學術方面的爭議還將繼續存在。


黃建平嶺南


一甲骨能讓專家困惑26年?是新出的甲骨文字讓專家費解,還是甲骨保存技術讓專家不解呢?說起來這事,的確讓人膛目結舌,眼球掉了一地,因為商朝開始玩起了偉大的微雕藝術!



眾所周知,微雕技術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放大鏡技術的普及和這用,才成為一種獨特的新藝術。許多微雕藝術品表面上看就是一些凹凸不平的小點,在放大鏡下才會露出真容:野山氣勢磅之態,雄鷹天空遨遊之姿,鮮花初綻之形,可以是風景,也可以是文字。

商朝玩微雕,這不僅會令專家迷茫,也令所有現代人困惑不解,商朝人時髦到已經不侷限於玩文字,已經上升到搞藝術的層次?難道當時已經有了放大鏡技術,或者又是有人穿越不成?他們又是如何把肉眼幾乎看不見的文字刻在了甲骨上?

1977年在陝西岐山縣與扶風縣之間發現的商朝晚期的周原遺址上,新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青銅品,以及數量眾多的甲骨。甲骨合計17000片,其中有文字的有219片,而當時發掘出時甲骨相當殘破,並沒有顯現出以前甲骨上明顯字跡,在手套下的觸覺完全就是一塊完骨。

在困惑不解中有專家赤手觸摸才發現了蹊蹺,手感的凹凸不平,在相對光滑的甲骨上很可能由於時間久遠的腐蝕而成,但心血來潮的專家決定用放大鏡來查看,這一時興起的舉動,讓商朝偉大的微雕藝術浮出水面。

周原遺址上的微雕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這讓專家相當驚愣,最小的甲骨僅有2.7平方釐米,上面刻有31個文字,最小文字直徑不足一毫米。於是問題來了,當時出土的商朝文物中曾經出現過骨針,但骨針是沒法在堅硬的甲骨上刻寫文字的,西周也找不到類似的工具,那麼這刻寫的工具哪裡來的?

商朝人玩微雕可以解釋總有幾個眼神好的離譜的人存在,就象古時候玩弓箭練目力的方法類似,把蚊子盯成了磨盤,百步穿揚自然就不成問題。

刻寫工具則進入了死衚衕,總不能是盜墓的無聊,隨身帶著放大鏡,剛巧還是研究甲骨文的愛好者,手上正有一套現代技術的鋼針,於是刷刷刷刻下一段心情文字,最後留下XXX到此一遊的吐血之作吧?

時隔二十六年後,來到了2002年,隨著陝西另一處位於城固縣寶山村的商朝遺址挖掘,出土的一根青銅針解開了這個謎團。

青銅針非常纖細,僅長8釐米左右,前端尖細,後端有針鼻孔,孔徑0.1毫米,已經類似成型的現代用針。如果穿上絲線,繞在指間作固定,幾個眼神如神箭手的能人就能用青銅針在甲骨上流利刻文,當然不是描繪吃飯喝水的流水帳,大多記載前朝大事和一些卦象,這些甲骨文字隨著破解和重組正在解密我國塵封的歷史。


雖然謎局暫時被破解,神眼如電也只是種猜測,但商朝人的智慧正一步步地顯現在世人面前。微雕藝術呀,即使如今也不是人人玩得轉的技術活,再想一想商朝當時的狀況,新的謎團又浮現出來:商朝文明是曾經科技發達的社會呢,還是真正屬於文明的萌芽階段的青銅時代,或者都不是,而是網絡所稱的外星文明?

我仰望商朝文明的時候,只能對那些用青銅針在甲骨上刻文的先人道個服字,你們真時髦!你們才是真正搞藝術的,不聲不響地讓科技發達的後人困惑了26年,不是,是困惑了3000餘年!


西遊夢紅樓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首先俺糾正題主的一個錯誤,您說的這難為了專家二十多年的物價,他出產地不在西安,這地叫周原。

所以開頭咱先介紹介紹周原這地,打個底然後說題主的事。

周原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嘛周原啊?沒聽說過,那的地?”

哎!這周原他地圖上沒有。您別生氣,您把您那鞋拔子收回去,俺也沒逗您!這地過去有,現在沒有了。滄海桑田嗎?歷史變遷,他也不能怪俺不是。

周原說道根子上是周人的發祥地,西周的故都。

往大了說,東頭從武功縣開始,西頭到鳳翔縣為止,北邊挨著北山,南邊還抱著渭河,拿尺子這麼一量,足足數百平方公里。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不樂意了:“你快拉倒吧!是吹牛不上稅咋的了?周朝的故都,這傢伙都方圓數百公里?您當這是北京城的五環六環啊!”

瞧您說的,這也不是俺胡咧咧,這是專家判定的,俺就是依據他們的說法說這事,這和俺沒關係。

但這不妨礙俺猜測,前頭咱不是說了嗎,這是周人的發祥地,他不僅把城市劃拉進去了,連周圍居住在鄉下的周人也算進去了,所以您說的這五環六環還是符合的。

因為有這麼個歧義,所以人家又規定了一個核心區,這地就在岐山縣和扶風縣交接的地方,攏共二十多平方公里。

當然您可以從廣義和狹義上來理解這周原。

不管咋說,周原這地人家屬於寶雞市,跟西安不搭的。

話說周原這塊呢是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文王的祖父,擱這建立的都邑,所以這地所謂的城郭啦,宮殿啦,宗廟啦時有發現。

這也說明雖然後來隨著周文王的遷都,這塊有點沒落,但仍然不失是一處極為重要的政治中心。

題主的事

話說在1976年的岐山縣這塊,考古界擱這就發現了一組叫鳳雛甲組宮殿遺址。這名字確實夠彆扭的,他整體坐落在一個夯土臺子上,面積大概有一千四百六十九平方米。

是一個前後兩進,東西對稱的封閉式的院落。

就這遺址挖到了第二年秋天,才在西廂房的第二間屋子裡邊找到了一個地窖,從這裡發現了大量的龜甲骨頭的,大約有一萬七千多片。

後來經過專家的研究,發現這些龜甲骨頭大部分是用來占卜的,當然也有記錄商周關係,和周朝初期的一些歷史的。

研究表明這地方是周朝早期的太廟。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別扯那麼沒用的!說說這困惑到底在哪?”

困惑就是這些個骨頭。開頭大傢伙把這骨頭挖出來,進行整理。有些骨頭摸起來坑坑窪窪的,而用肉眼瞅啥也瞅不出來,壓根就是一根普通到極致的骨頭而已,要說啥甲骨文,壓根就沒有。

要不說整考古的就得用心細的人,您要是讓俺這心比棒槌還粗的人去考古,多少黃瓜菜那都得涼透了。

其中有一個考古工作者,人家就用放大鏡瞅了一下,這一瞅不要緊,腦門就冒汗了。

就這用肉眼瞅瞅不出來啥的骨頭棒子上,居然有字,這字實在是太小了,小的只能用放大鏡瞅。

就這字小的跟哪黃米粒差不多,這都趕上咱現在的微雕技術了。

最小的一塊,面積就2.7平方釐米,不到三個大拇指的指甲蓋大,愣是刻了三十一個字。

當專家把這些個字整理完畢,他們想到了一個問題。

周人是咋把這字刻上去的?用骨針?畢竟這東西是那會比較流行的器具,可問題來了,用骨頭在骨頭上刻字,這不可能啊!

要想在骨頭上刻字,那必須用比骨頭還要硬的東西才成。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想到了:“這還不容易,用銅針啊!那會都青銅器時代了!”

這想法是對,但咱沒有實物啊,而且要刻這麼小的字,這銅針的針頭就必須更尖更小才成,咱有那技術嗎?

說道這裡,要俺說,技術一定有,只是咱沒發現而已,這不,到了2002年的時候,咱就出土了一個商代的銅針,長八釐米,針頭特別的細。

這工具找到了,算是解開了考古學家心頭的一半的困惑。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咋還有另一半的?啥呀?”

刻字的工具找到了,但咋刻上去的呢?擱現代咱都得用放大鏡來瞅,過去可沒有放大鏡。

他們是用啥工具瞅呢?然後再刻呢?那刻好了,又是誰看呢?他又是拿啥瞅呢?

這就有人揣測,這可能周人當中有人得了眼疾,這眼珠子瞅啥都能把物體放大。

可俺就不明白了,這樣的人,那可是萬里挑一啊!他又是咋找到的呢?

俺就覺得不靠譜。

接下里是俺自己想的,人工造的放大鏡沒有,但天然的這世界上還是有的,您比方說露水,符合中間厚邊緣薄的特點,這就能充當放大鏡,也許是將水珠子滴到骨頭上,然後用銅針戳著水珠子刻上去的?

當然這是俺的揣測,畢竟到現在專家們都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不是!

話說咱大華夏的子民,腦殼殼裡充滿了腦細胞,這點小問題解決起來,比俺想的辦法要靠譜多了,至於是啥辦法呢?只能通過以後的考古來實現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這是文物考古的事,看來陝西的悠久歷史太久了!文物太多了!先點贊!青銅針,大陝西中華之寶地,大秦嶺中華之龍脊!

陝西一向低調,發現這也是全體國人的驕傲,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每位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的!



風沙風景


看了很多報道和解釋,理解方向可能錯了。

這些甲骨和甲骨文是周朝打敗商朝後,把商朝的有才華和商朝貴族都集中到這塊地方,發揮他們的貢獻。

就類似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和蘇聯把德國和日本的有才華的人收留自己國家,發展自己國家的強大是類似的。

字小是因為沒有錢財和統治能力,購買不到更多甲骨,才縮小了,字淺是沒好工具,是被周朝監管的,偷偷刻的,保持商朝的思維模式,周朝改變商朝的利用《歸(龜)藏》,重新認識和使用《易》的哲學統治方式。

順便說一下,《歸藏》就是延續《連山》的易的哲學,把從巫敬畏自然,利用人的心態統治族群和國家。歸藏就是祭天順應天意來鑽甲骨來給被統治者一個合理藉口,而實際統治者早把自己意志強加到龜裂的甲骨上了。為啥叫歸藏是因為祭天后埋藏了才叫歸藏,或者因為是烏龜的殼也叫龜藏。

周朝後,百家爭鳴的思想和秦朝的專制大一統符合亞洲人的治國安邦。

地理位置和環境決定統治模式。這在動物世界裡都能找到地理環境決定種群的生存模式。


傳承中醫一一易陽


這種似微雕意識的甲骨字是文字,原始古人是基於意象而發明文字的,這種意識是認之自然事物之理而以意象為之交流意識,是人的“心話”。但交流並非是今人理解的人與人交流,它本是智能人——巫覡的心意態度與天(神)之交流,以意象的刻劃讓天審鑑自己意識的理性正確與否的態度。所以,微雕的態度是隻確認與天可溝通的。


琴音萬古


如果把周原遺址說成殷商遺址就大錯特錯!

周人祖先,單名啟,開始為殷商管理馬政。商後期衰亂,周人西回,在漆水河畔停留,發展早起農業。后稷教人“稼穡”,現漆水河谷(老武功縣城)有後稷教稼臺遺址。

後來他們又繼續北逃,至今咸陽——甘肅慶陽一代,停留。在遇到犬戎侵襲後,又向南回撤,到達今岐山腳下,就是今周原的核心地段,這時的周人領袖是古公亶父。

周原遺址位於陝西岐山縣與扶風縣之間。統稱周原遺址。這是俠義的周原。廣義周原指渭河北岸的古代姬周發祥地,相當於今天寶雞地區的渭河北岸:東起武功縣—乾縣的漆水河,西到寶雞縣陳倉原。南到渭河北岸,北到岐山—乾縣梁山。《詩經》所謂“周原膴膴,堇荼如飴”應指廣義周原。如果居住山區或由水網細碎劃分的江南水鄉一旦走上渭河谷地第二臺階時,無不為這一廣袤的平原大加感慨,你會直觀地意識到,周人發明的井田制應該是客觀存在的,這裡應該是推行井田制的最早核心區。正是由於此制度,周人積累了充裕的物資,在公元前1046年一舉打敗商紂王,重新統一天下。

周原是周人根據地,是周人宗廟所在地。人們將伐紂前的周文化稱為“宗周”,把伐紂成功,到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今長安縣境內)遷往洛邑,這段稱為“西周”,把都在洛邑的周朝稱為“東周”,以秦始皇統一為東周結束標誌。東周又分為春秋與戰國時期。

在周人核心區域發現30萬平的商文化遺址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人們將扶風,後來又把整個寶雞市稱為“青銅器之鄉”,正是由於周原遺址和大周原發現大量周朝青銅器。如果把這裡的青銅器要回來,恐怕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與陝西曆史博物館將要遜色不少!

而且國外還有很多西周青銅器!

去年去世的國學大師文懷沙先生(1910.1.15——2018.6.23)不僅大聲疾呼,國家要建立和重視寶雞歷史文化研究,還親自轉寫《寶學梗概》(?)一書。提倡寶雞之學。中國三千年“禮樂文明”正是在周原形成與傳播開來 。而《周易》是周文王在周原創立的———中國文化的濫觴。

至今,寶雞地區——陝西人稱為“西府”的許多婚喪嫁娶待人接物的風俗,一級一些稱呼用語,都可從周禮中看到源頭。

1976年,新中國第一次考古現場觀摩會在周原遺址考古現場進行,當時正在發掘莊白一號宮殿窖藏,後來此窖藏出土文物103件。

本人1987年被分配到法門寺博物館工作,距周原遺址較近,與同行較熟悉。對周文化略知皮毛,希望大家對周原,對寶雞的一些基本歷史有些客觀瞭解。

圖一:第一次出現“中國”二字的何尊是鎮國之寶,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圖二史牆盤等大量周原遺址青銅器收藏展覽於周原遺址青銅器博物館

圖三週原遺址出土的“折觥”是被複制最多的青銅器。

圖四,眉縣馬家鎮楊家村位於渭河北岸,其27

件青銅器銘文第一次將周王歷史接續起來,證明《史記》對周人統治記載是基本準確的。

成熟的有文字有都城外,還有成文的國家管理制度與法典的中華文明的源頭在寶雞!

圖五文懷沙先生







文物樑子


我也是原來看到過一個報道的,考古學家60年前在西安歧山縣發掘了近30萬平米的商周遺址,從中發掘了大量的青銅器、甲骨文,上面都有明顯的文字記載,唯有一種甲骨卻讓專家困惑:上面光滑無字,但凹凸不平,專家用放大鏡卻發現了微小的字體而且非常像現在的微雕技術。可想幾千年前就有現代的“微雕”技術,那麼微雕是用什麼工具刻上雕出來的呢?這就是考古專家幾十年困惑而無法解釋的事情。

直到26年後即2002年在此遺址不遠出又發現了一個商周朝的遺址,在裡面發掘出了一個針——“青銅針”,從此,這個困惑疑慮才被解開,原來那個微雕甲骨文是用“青銅針”刻出的。



吹雪無痕1224


甲骨文就是陰陽爻組合,精通易學的就看得懂。詳細分析請聽《史記二》,荔枝FM75681905。融媒體時代,轉接一下道理說的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