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痛苦,谁改变


在一段有冲突的关系里,谁感觉到痛苦,谁改变。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相信有不少人表示出诧异和反对。因为:令我痛苦的不是我啊!凭什么要我改变?

他们能说出一堆让他们痛苦的人和事:他的丈母娘或岳父、她的婆婆、公公和老公、以及领导、同事或者舍友,等等等等。并且坚持自己在这些关系里,自己就是占据道德和公理的一方:这都不是我的错!凭什么让我改变?

谁痛苦,谁改变

1、”这都不是我的错“吗?

在一段有冲突的关系里,我们会下意识得去寻求更多外界的支援。比如吃瓜群众很喜欢的一句话:”看到别人都在骂你,我也就放心了“(其实,关你什么事呢?)迅速找到自己的支持者,会让你下意识得更肯定自己的信念:看这么多人都觉得我是有理的,他就是对不起我!

我们获得了支持,就让我们站在了”你对不起我,你要为我改变“的意识范围内,再也不愿意走出去。但实际上,这世界上的事真的是都能用”对错“来说清楚的吗?公说公有理,婆有婆有理,每个人都是在争理,却忽视了问题本身,以至于到最后的结局是:问题还在哪儿放着没动,但是关系却面临崩溃。

关系的建立,归功于双方;瓦解,也同样要”归功“于双方。

2、就凭”感觉是你自己的”。

这不是我的错,凭什么让我改变呢?

就凭:感觉是你自己的。

在一段关系里的感受,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这都是你的体验。如果快乐,别人也无法真正分享,如果痛苦,别人也无法真诚承担。如果现在你处于痛苦之中,不为别的,就为这感受是你自己的,你也需要去改变,做点什么。

认为“只要他变了,我就不那么痛苦了”的这中想法,其实暗含的意义也是:我的快乐就来源于他。他变好了,我就开心了。

如果在一段关系里,你的快乐是别人给予的,痛苦也是别人造成的,那么“你”在这个关系里“做”了什么呢?

谁痛苦,谁改变

“谁痛苦,谁改变”包含两个意思:

冲突是双方共同造成的,你负责改变你这一方,而不是把目标指向对方;

痛苦是你的感受,你要为你的感受负责,作出改变。

这需要我们:

1:明确在关系中彼此的界限,不为对方的错买单。

2:不和痛苦抗争,意味着“不过分关注”它。

举两个生活中的例子:

第一个是,我和我父亲的事情。

我爸是一个强势的人,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他很喜欢指示别人去做事,这让我妈很痛苦,他们彼此之间的问题就很多。

有一次我回家,聚餐完毕之后,我和我妈一起收拾餐桌,而我爸呢,他已经坐到沙发上准备看电视了。他看我们收拾得差不多了,很习惯得就指示我:把餐厅的灯关了!

如果是在以前我和他们一起生活的时候,我也就会习惯得去把灯关了,但是我此刻意识到,正是这种细微得付出,细微得被指挥和不被尊重,是我父母之间很多问题的源头。于是,那一刻,我想使用一下我的心理魔法,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他。

我就装作没有听见,也坐到沙发上看报纸,然后我爸,指着餐厅的灯,提高了声音继续对我说:“我给你说,让你去把餐厅的灯关了。你听见了没有?”我继续装作认真得看报纸,另一边用余光去看我爸的举动:他开始坚持自己不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坐不住了,于是他站起来,去把餐厅的灯关了。

这个解释很简单:

如果灯亮着,就代表电费就要多出一些,那么感觉到难受的是他,不是我,他需要为此作出改变。

如果我被指挥,我感觉到不被尊重,那么感觉到难受到是我,不是他,那么我也需要为此作出改变。

就“灯开着很难受”这件事,他不需要认为:他的痛苦,是我不听他指挥而造成的,更不必认为:只有我听话了,他才会不那么痛苦。

当然,那一刻,我没有感受到不被尊重,而是我去思考了我妈可能会有的感受,所以接下来,我就把这个事给当时在厨房刷碗的妈妈说了。我问我妈,如果我爸指示她这样去做,她会怎么办。

我妈非常恼恨抱怨起来:你爸就是这样的人!油瓶倒了都不扶!啥事都让我去弄!懒得狠!

显然,这种抱怨,还是隐含了很多要求对方改变的想法,它不是真正的自我改变。

所以,最后的结局经常是:我爸面对我妈的指责会更加顽固抗争,以更暴力的言行方式来促使我妈妈听话,满足他的支配权,我妈会用负面评价来发泄自己的不满,然后又会为了避开继陷入争吵,愤愤不平下选择顺从。最后,双方都觉得在这个事上,自己是受到了伤害--而且都是对方让自己痛苦的。

我跟我妈说:

如果侧躺让你不舒服,你干嘛非要坚持着侧躺呢?换个姿势,会怎么样?

面对痛苦,我们要做的也许不是和它拔河,只是放下绳子。

谁痛苦,谁改变

第二个事,是电视台民生调解节目里的一个事件。

70多岁的老奶奶打电话给电视台,让电视台曝光一下自己的儿子:40多岁了,整天窝在家里不出门,不去赚钱,只知道啃老,孙子上学也不管。自己和老伴非常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电视台的栏目导演,摄像和热心调解大妈就来了。

当摄像机闯进他们家,拍到她儿子那一刻,大家可想而知,这个中年男人的眼神里全是茫然、惊讶、恐慌和不知所措。这个来访,显然,他一点准备都没有。面对咄咄逼人的热心大妈,他一直低着头,坐在角落的小板凳里,一句心里话都不愿说。

为了继续改造这个中年男人,摄像又把镜头对准了邻居:让邻居们也加入到这场“改造活动”里,邻居们当然配合得很默契,各种指责和负面评价都涌上来了。于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境下,热心大妈劝服了这个老奶奶的儿子:他答应出去找工作做事,不会在家里闲待着了。

看完节目,我在想,是一个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情愿避开每个人都渴望的被尊重的需求,有成就感的需求,而窝在家里啃食自己的父母呢?如果他经历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经历,那么别人有什么资格来指责他呢?而他的父母,实际上,也并没有真正和他建立一种情感上的链接—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儿子到底怎么了。更严重的问题是,他们为了满足自己对孩子的改造需求,用更大的社会情景压力去逼迫他,这全然是在决裂她们和子女之间的联系,恶化彼此的问题。

如果她想改变她孩子,其实,她只需要改变她自己。

她应该想想,为什么她孩子对她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强大的依赖一定伴随强大的控制。他这么强烈的依赖心,那么到底是谁在控制他?他的母亲这么强烈得要改造他,究竟是为了满足谁的需求?他母亲需要用这么强大的力量来改造自己的儿子,使自己不那么痛苦,那么他母亲就没有问题吗?

很显然,这位老奶奶只需要解决她这边的问题就可以了。她要关注的不是儿子如何让她痛苦,而是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她只需要知道自己在这段关系里自己的界限是什么,当不去过分“控制”对方的界限,对方的“依赖”就会减少。每个人都是有生存需求和成就需求的,这些需求会促使对方去作出改变。

谁痛苦,谁改变

所以,还是要回到那句话上:在一段有冲突的关系里,谁痛苦,谁改变。不要指望去改变对方,因为你伴侣的错,有一半就是你的错。

这个改变,不是抗争,抗争代表着你仍对对方有期待。改变,就是自己的事,认识自己,调整自己。

对于“改变”的意思,一言以蔽之,就是:明确彼此的界限,“不过分关注”;

并且你一定要相信,你的改变,一定会影响对方!--心理的魔法,就是这么神奇。

对于一段关系的促进和维护,不挖掘出自己的力量来改变,找到快乐,生命的力度在哪呢?

左手佩戴着希望,右手把烦恼抛光,是自己给自己的奖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