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為什麼會輸掉普法戰爭?

麥田裡的隱身者


1、法國國內厭戰情緒強烈,許多政客、將領三心二意,國內許多社會階層對戰爭不滿,社會矛盾尖銳,人心浮動,這迫使拿破崙三世不得不親臨前線督戰以激勵士氣,結果導致皇帝被俘,滿盤皆輸;

2、法國在武器方面其實略強於普魯士(普魯士野戰炮強於法國,但法國輕武器強於普魯士,比如單兵用的夏波賽後裝步槍射速、準確率都強於普軍從普魯士-奧地利戰爭時就沿用的德萊塞針擊槍,法軍已普遍裝備國產利飛排槍和仿美格林連發槍(加特林手搖機槍)作為步兵壓制武器,性能也遠勝過原理過時的普軍英制諾登飛排槍,此外法軍還裝備了普軍所沒有的偵查用熱氣球等新式武器),但在軍隊組織編制方面落後一代,法軍從拿破崙三世到麥克馬洪、巴柴納等一線將帥,都沿用了拿破崙時代古老的幕僚體系作為決策輔助機關,而普軍各級則建立了近代最早的參謀機制,結果普軍的決策和應變遠勝法軍一籌。普軍“以參謀部勝”成為19世紀末以來軍事教育的範本,但此後仍有一個東方國家重蹈法軍覆轍——甲午戰爭中的清軍。

普軍德萊塞針擊槍在普法戰爭時已有些陳舊


3、普軍創造性地建立了以鐵路為紐帶的兵力、後勤機動保障體系,確保後勤供應源源不斷,也使得普軍可以通過鐵路快速機動在防禦中堵塞缺口和漏洞,在進攻中迅速集中兵力或繞到地方側翼、薄弱點發起突襲。

法國利飛排槍性能好於普魯士類似裝備


4、拿破崙三世統治基礎不穩,國家基礎薄弱,本人一旦被俘,波旁黨、奧爾良黨、共和派、工團左翼……就風起雲湧各尋出路,整個帝國土崩瓦解,法國也因此只能等到近半個世紀後的一戰,才能找回普法戰爭失敗的場子了。

當時法國報紙的報道《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戰役中被俘,法軍被俘八萬人》


陶短房


近代歐洲戰爭史上的一大冷門,當屬1870年的普法戰爭:為阻止德意志聯邦完成統一,當時的法蘭西帝國,幾乎是“懷著輕鬆愉快的心情宣戰”。滿以為能輕鬆吊打普魯士,誰知一開打就稀里嘩啦,傷亡十八萬人被俘四十四萬人,把皇帝拿破崙三世都“賠”進去。最後更以一紙割地賠款的《凡爾賽和約》,活活給一統德意志的普魯士,送了份“開國大禮”。

那為什麼會如此送大禮呢?除了後世大書特書的,戰勝方德意志那強大的軍事與工業實力。同樣重要的原因,卻是法國的“自作死”。比如下面這三條就生動說明,法國是如何“作”的。

一:法軍荒唐的戰備

其實,普法戰爭並非是一場突然發生的戰爭,為了遏制普魯士的崛起,法國早已悄悄準備了好些年。所以開戰時,法國內閣奧利維耶才敢說“懷著輕鬆愉快的心情宣戰”。軍界的各位將領更拍胸脯保證,說法軍“一切都準備好了”。但等到戰事開打,法國才發現,準備竟是嚴重不足。

就以戰爭最基本的軍需來說,法國在1870年7月19日向普魯士宣戰,但一直拖到8月1日,法國才開始向各部隊發放軍需,好些前線部隊大戰在即,竟然連行軍水壺與做飯鍋都稀缺。發到士兵手裡的,更多是發黴的麵包和腐爛的肉食。這個貪汙成風且行動力低效的法國政府,一開打就嚴重拖後腿。

部隊的調動速度,更是把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氣瘋。按照法軍最初的計劃,法軍應該集中兵力突襲南德意志地區,將普魯士軍隊各個擊破。但待到拿破崙三世親臨前線時,本該用於突襲的三十萬法軍,竟磨磨蹭蹭只來了十四萬人。大部分軍隊都暈頭轉向的在路上。於是磨刀霍霍的法軍,也只能原地乾等了一週。

還沒湊齊人,就被普魯士軍隊迎頭暴打。

這樣一支戰備坑爹且運轉低效的軍隊,沒開打就自亂陣腳,捱打也就毫不奇怪。

二:法軍荒唐的戰略應對

雖然由於法軍昏聵的戰備,導致宣戰後的法國,錯失了提前進攻的大好良機。但法軍畢竟是名震歐洲的勁旅,前線更是精銳雲集。如果法軍能夠調整計劃收縮兵力,頂住普魯士軍隊進攻不成問題。但這事兒,法軍卻是不停送神助攻。

1870年8月,普法雙方打的白熱化,前線法軍頻頻失利。但奇怪的是,法軍的戰略部署沒有任何調整。以至於幾十萬法軍,竟然被分佈在一百五十公里的漫長戰線上,等於是首尾不能相顧。而且前線打的白熱化了,其他地區的法軍,竟還在傻傻的等命令。結果就是各路部隊各自為戰,被勢如破竹的普魯士軍隊,輕鬆就各個擊破。

而在前線失利的情況下,拿破崙三世把法國萊茵軍團的指揮權交給了巴贊元帥,熟料這更鑄成大錯:有勇無謀的巴贊,面對普魯士軍隊的攻勢慌了手腳,只是在原地就地死守,一再錯失突圍機會,結果也不出意外,被普魯士軍隊再梅斯圍殲,十七萬精銳全數賠光。

接下來的色當會戰,更成了瞎指揮惹的禍:本來拿破崙三世與麥克馬洪元帥手裡,尚有十二萬法軍精銳,如果集中兵力回援巴黎,完全有能力和普魯士死磕。但留守巴黎的攝政政府卻嚇破了膽,生怕戰火燒到巴黎,還專門派了個代表團跑來前線苦勸,終於說服拿破崙改了主意,反而跑去梅斯救援巴贊,於是也就不出意外,掉進了普魯士軍隊的口袋裡——

色當戰役,拿破崙三世連同十幾萬法軍淪為俘虜,法國,迴天無力。

三:法國新政府的投降政策

色當戰役失敗後,法國方面接著一連串連鎖反應,先是皇室倒臺,成立了新的“國防政府”,普魯士軍隊也乘勝追擊,把巴黎團團圍困。雖說精銳賠光,但巴黎還有四十萬守軍,法國人民更是抗敵意志堅決。打退普魯士軍隊進攻,爭取好的停戰條件,還是可以做到的。

但新成立的法國“國防政府”,顯然不是這麼想。國防政府的人員,主要來自大資產階級,其領導人特羅胥,更是奧爾良派的鐵桿。對於他來說,比起普魯士軍隊來,他更怕的是巴黎的革命力量。於是在普魯士圍困巴黎的四個月裡,特羅胥除了不停找普魯士媾和,就是按兵不動,白白錯失幾次反擊機會。最終在經過討價還價後,定下了割地賠款的“和平協議”。

這種做法有多可恥?其實當巴黎被圍困時,法國各地人民,也組建了諸如“自由射手”等游擊隊組織,誓要和普魯士死磕到底。而且雖說前線失利,但法國畢竟三分之二國土在手,強大的海軍也十分完整。陸軍也還有十六個師,動員三十萬軍隊不成問題,完全不需要以割地賠款來換和平。所以,即使兵臨巴黎,懾於法國這強大的戰爭潛力,普魯士也選擇了見好就收,拿錢拿地走人。

但在法國“國防政府”眼裡,自家的權位比國家利益更重要,賣國割肉,割的也不是自家的肉,當然就大筆一揮,叫這場戰爭恥辱收場。如此過程,叫旁觀者們一聲嘆息,卻也值得借鑑警醒。

參考資料:《普軍的勝利》、《巴黎公社》


歷史風雲錄


普法戰爭是一場由普魯士蓄謀刺激法國,而法國受不了挑釁主動宣戰,雙方在戰前都自信滿滿,結果卻是法國被普魯士被吊打的戰爭。也就是說,這場戰爭的過程和結果雖然是一邊倒式的戰爭,但是法國並不弱,只能說普魯士太逆天了

狂妄自大的法國

普法戰爭之前,法國人非常自負。法國的激進民族主義分子認為捏死普魯士就跟捏死螞蟻一樣,當然了,法蘭西人自負也是有資本的。因為就在與普魯士開戰的前十幾年,法國連續打贏了兩場歐陸霸權爭霸戰:

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聯合英國痛毆當時的歐陸霸主沙俄;

1859年幫助意大利打贏了奧地利帝國,贏得了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在這兩場戰爭中,法軍表現出了一支高度職業化軍隊應有的表現:擅長打局部戰爭,火炮的威力優於對手,戰術比俄奧更合理;並且戰爭理念更先進,比如法軍普遍配備無線電報和戰地醫院、將鐵路運輸、統一校表進攻等先進理念融入戰爭。不恭維的說,這一階段的法國陸軍與英軍水平持平,在歐洲大陸是要高出沙俄和奧地利一個檔次的。

除了陸軍之外,法國的工業化水平在當時歐洲大陸也是最高的。儘管跟英國有差距,但是比歐陸國家的水平要高。法國當時的社會工業化程度、政權的組織能力、對基層控制力(動員青壯年入伍和徵稅)、軍隊的武器裝備和訓練水平等,都處在歐洲領先水平。



後來居上的普魯士

前面吹了那麼多法國的優勢,下面再來說普魯士。普魯士之所以能在普法戰爭中可以吊打法國,是因為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僅吸取了法國的優勢,還在法國的基礎之上又有進化。

比如說法軍的大炮厲害,轟的沙俄和奧地利很慘。普魯士的鋼製克虜伯大炮更狠,直接把法軍轟懵逼了(克虜伯炮比法國拿破崙炮的射速快兩倍,射程遠三倍)。法國人的火炮其實已經很厲害了,只不過普魯士的炮要更高一個層次。

再比如法軍擅長用鐵路運兵,克里米亞戰爭中就打的騾馬運兵的沙俄一臉懵逼。但是普魯士玩的比法國更溜。戰爭爆發後,法軍在一個月內將二十四萬人運到了普法邊界,然而普魯士是三十七萬人。法國不算差,只是普魯士更優秀。

還比如戰爭潛力,法軍是高度職業化的近代陸軍,兵力和素質都很高。但是普魯士針對法國的這一特點,建立了預備役制度。使得普魯士的常規武裝雖然不如法國,但是打起仗來,動員百萬有經驗的士兵入伍根本不是問題。後來普法戰爭中,普軍隨時都能保證兩倍兵力痛打法軍。(法國也可以臨時動員百萬人入伍,但是素質不行)

還有參謀部制度,其實法國的參謀部的雛形在大革命時期就已經出現了(1795年貝爾蒂埃正式成立了參謀部)。但是後來法國人貌似忘記了自己的這項發明,反倒是普魯士在其基礎之上發揚光大,普軍的參謀部用嚴謹的戰前規劃打的法軍一臉茫然。

像這種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悲劇後來又多次上演,比如法國人提出了裝甲兵突襲的戰術,結果法國高層嗤之以鼻,這一戰術傳到德國後被髮揚光大,經過多次修改後,變成了二戰期間著名的閃電戰術。



自負與嚴謹的戰爭

上面說的都是細節,普魯士真正能在戰爭中吊打法國的原因,其實在於兩個方面:國力幾乎持平以及雙方在戰前的態度差異

先說國力,普法戰爭名義上是普魯士與法國的戰爭。但實際上這場戰爭是北德聯盟與法國的戰爭。不管法國人認可不認可,

統一以後的北德聯盟,其工業生產能力已經跟歐洲霸主法國持平了。並且在某些方面,比如煤礦開採量超過了法國。而煤炭恰恰是工業化時代最為重要的資源之一。

除了工業化水平之外,人口方面普魯士也趕上了法國。在十八世紀以前,法國一直是歐洲人口最多(如果不算哈布斯堡王朝這種多國聯合體的話),到了十九世紀才被沙俄趕超,但仍然在歐洲排第二。然而統一後的北德聯盟,直接就把法國給趕超了。在那個年代,人口就意味生產力,法國的人口不佔優勢了,經濟被趕超只是時間問題。

到了普法戰爭爆發的那一年,北德意志在鋼產量、人口方面都超過了法國,成為了歐洲大陸上的一個與法國旗鼓相當的勢力——而且德國的增長速度遠遠高於法國。


普魯士在經濟和人口趕上法國,這對於法國來說是很嚴酷的現實。但是法國卻沒有意識到這點,沒有將普魯士視為與自己對等的對手。這就很嚴重了!相比於默然的法國,普魯士卻是摩拳擦掌,早就做好了與法國的這一戰。

首先是戰略方面,法國人認為,普法戰爭就是普魯士與法國的戰爭,歐洲諸多列強以及德意志部分邦國一定會支持自己;然而普魯士早就搞定了法國人的盟友,不僅拉攏了能夠拉攏的德意志聯邦對它的支持,還打通了英國、意大利、俄國這些列強的關係。當時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聯絡下,英國人臨時反水,法國太過高調了,英國想讓普魯士教訓一下法國。至於奧地利和沙俄,他們先前被法國暴揍過,也樂於看到普魯士收拾收拾法國人。最後是搞笑的意大利,他們一貫的牆頭草。結果普法戰爭便變成了德法戰爭。整個德意志民族,除了奧地利外,都參與了暴揍法國的行動。包括一向跟普魯士不和的南德聯盟也參加了戰爭

其次是戰術層面。法軍雖然久經戰陣,各級指揮員經驗豐富,打遍四大洲。但是在法軍的體制中,除了近衛軍外,平時不設軍、師兩級編制,也就是沒有大兵團作戰的指揮機構。全靠戰前臨時編組,協調能力很差。並且法國在戰前沒有制定周密的戰爭計劃,倉促制定的計劃存在很多漏洞。相比於法國,普魯士就嚴謹的多了。普軍參謀總長老毛奇將軍將法軍的行動預測到了一個非常詳細的程度,他連法軍的主攻方向和動用兵力都算的一清二楚,保證了普軍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對法軍進行打擊。

備註:毛奇預料,法軍會首先發起進攻,而且進攻方向一定是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並且毛奇還根據法國鐵路的情況,計算出了斯特拉斯堡的鐵路沒有能力集結法軍的全部主力,至少有十五萬人的法軍要在斯特拉斯堡以西靠北一點的梅斯下車集結。而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中間有一座孚日山脈,這等於法軍的主力被分開成兩部分了。普軍只要判明瞭法軍進攻方向和兵力,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對分成兩部的法軍分而擊之,然後再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發動堅決的進攻,在總決戰中殲滅法軍的主力,並佔領巴黎。



總結

普魯士的勝利,直觀表現有四點:戰爭計劃周密;兵員充足;動員、集結迅速;重武器裝備優於法軍。戰爭開始後,法軍果然按照普軍參謀部的規劃行動,正好落入了普軍的陷阱。普軍依靠預備役制度和鐵路優勢,迅速向前線投入兩倍於法軍的兵力,並利用大炮的優勢,打的法軍節節敗退。

而法國方面則因為戰前規劃稀爛,戰爭開始後又一再修改,甚至連遠在巴黎的皇后都可以遙控前線,導致法軍始終被動挨打。法軍本來有機會可以撤到後方繼續抵抗,與普魯士打消耗戰。但架不住豬腦子一般的高層的瞎指揮,前怕狼後怕虎,最後導致素質很高的法國常備陸軍變成了犧牲品。


當然了,最關鍵的是普魯士國力提升,北德聯盟的經濟追上了法國。有充分的物質基礎做保障,為德意志聯軍戰勝法國創造了條件。如果沒有這一點,普軍即使再善戰,毛奇的規劃做的再好,法軍高層再輕敵,這場戰爭也不會打成一邊倒式的結局。

至於普魯士在拿下巴黎後為什麼不乘機滅掉法國,這個道理很簡單。普魯士並沒有滅掉法國的計劃,俾斯麥的目的是打敗法國,尋求德意志的統一(除奧地利),滅掉法國並不在普魯士的計劃中。另外歐洲其它大國也不允許普魯士滅掉法國,比如奧地利,弗蘭茨皇帝樂於普魯士和法國狗咬狗,但是如果法國慘敗,誰能保障普魯士不會調轉槍口打奧地利?事實上戰爭期間,普魯士在奧地利方向佈置了大量的兵力,就是為了防禦奧地利可能會出兵干涉。

再就是英國,雖然英國人希望普魯士能教訓一下法國,但也僅僅是教訓。如果讓普魯士吞併了法國,歐洲又會出現一個類似拿破崙帝國的對手,這是英國人不願意看到的。而以德意志當時的實力,還惹不起英國。

不過當時普魯士的一些狂熱分子還是對法國下了死手(包括俾斯麥),不僅讓法國賠了五十億法郎,還割走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這一下成功的激怒了法國人!儘管俾斯麥後來極力的想緩解法德關係,但是法國的民族主義者始終不買賬。後來俾斯麥認識到法德之間已經無法調和,就轉而謀求德意志、奧匈帝國、沙俄的三皇同盟,爭取德國在與法國決戰時,不至於雙線作戰。結果傲慢的威廉二世推翻了俾斯麥的外交政策,激怒了沙俄沙皇。而法國人又用金錢攻勢收買了沙俄。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拖垮了德國,報了普法戰爭的一箭之仇。


Mer86




(老毛奇)

普法戰爭中普魯士的勝利,可以說是普魯士總參謀部體制的勝利。

1857年,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中風偏癱,隨後又精神失常。他沒有子女,其弟威廉·腓特烈·路德維希於1858年出任攝政王。1861年,威廉四世去世,威廉·腓特烈·路德維希正式加冕為普魯士國王,史稱威廉一世。 和一生充滿矛盾與猶疑的兄長不同,威廉一世具有典型的普魯士軍人性格,膽大堅毅,1848年,他就曾因鎮壓革命而被稱為“霰彈親王”。1857年10月20日,根據軍事樞密室卡爾·馮·畢典菲爾特中將的建議,威廉一世啟用赫爾穆特·馮·毛奇少將擔任總參謀長,1859年又任命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中將擔任戰爭部長和軍隊改組委員會委員。羅恩和毛奇的任務是在儘量短的時間內對再次走向腐朽的普魯士軍隊進行第二次改革,為統一德意志提供一支強大的軍隊。

老毛奇出生於帕希姆的一個沒落容克家庭。他11歲就被送進哥本哈根皇家軍校開始了軍人生涯。1822年毛奇加入普魯士軍隊,1823年進入柏林軍事學院學習。在這裡,毛奇瘋狂地學習,以至於影響了他的健康,不得不輟學療養。由於經濟拮据,毛奇於1826年開始寫小說和軍事論文補貼家用。 1828年,毛奇發表了《論軍事測繪大綱》,受到軍界重視,被調到總參謀部地形測量處工作。在這裡,他接受了克勞塞維茨的軍事思想,並融合自己對軍事地理的思考,形成了被後世稱為“軍事地理學派”的自成一體的軍事理論。毛奇認為,拿破崙時代的缺點是沒有一個融合指揮、組織、情報、後勤保障於一體的戰爭組織來進行戰爭行動,全靠個人的籌劃和決心指揮作戰;在19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國家力量不斷增強、戰爭規模迅速擴大的情況下,這樣的戰爭組織模式即將過時,很快,克里米亞戰爭中,動員組織,後勤和指揮能力都遜於對手的俄國慘敗,印證了毛奇的觀點。

毛奇認為,現代戰爭的組織和指揮不能再單純依靠個人的天賦和才華,必須創立大規模的總參謀部體制。總參謀部應當在戰爭期間成為總司令(國王)“唯一的顧問”,由它制訂戰略和策略,協調軍力和物力,統一軍事行動的指揮。在毛奇執掌總參謀部以前,總參謀部雖然已經成為可以和軍事樞密室、戰爭部三足鼎立的獨立機構,但是卻不能參與軍隊管理、集結和部署事務,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諮詢機構。在1850年,總參謀部就被頭頭腦腦們棄置一旁,這是導致奧爾米茨之恥的重要因素。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毛奇對總參謀部進行了大規模擴充,軍官總數由1858年的64人擴充到1867年的109人,1870年更進一步擴充到135人。總參謀部軍官的選拔極其嚴格。進入柏林軍事學院進修參謀專業的軍官至少要有3年服役經驗,其選拔比例大致為1 ∶ 3。經過3年學習之後,他們要返回原部隊任職,約1年以後再篩選其中10—20名佼佼者在總參謀部進行1—2年的培訓,並接受總參謀長的親自指導,合格者才能進入總參謀部工作。在總參謀部任職是普魯士軍官最大的驕傲。

在普魯士總參謀部,毛奇創新地建立了鐵路處,代表著普魯士軍隊對科技進步的全新理解。讓鐵路服務於軍事行動並非普魯士首創。在1859年的法、意、奧戰爭當中,法奧雙方就都使用了鐵路來將自己的部隊快速運送到戰場。但是,令雙方尷尬的是,他們在使用鐵路運輸時都只考慮了一次性運輸,於是到達前線的雙方軍隊居然一同陷入挨餓受凍的困境。普魯士人饒有興趣地觀察著法奧的窘境,意識到鐵路時刻表即將成為軍隊運動的晴雨表,掌握了列車運行規律也就掌握了軍隊機動與集結的規律。因此,毛奇麾下的鐵路處不僅詳細考察了本國的鐵路動員計劃,而且還對他國的鐵路建設進行了詳細考察。在即將來臨的德意志統一戰爭中,鐵路處成了普魯士制勝的法寶。

除了鐵路,第二個普魯士總參謀部倚重的新技術,就是後裝線膛槍。19世紀中期後裝線膛槍逐漸成熟,但令人稱奇的是除了普魯士以外,竟然沒有一個歐洲主要國家家裝備後裝槍,他們寧願使用前裝線膛槍。奧地利人甚至稱:“用嘴巴吃飯是高貴的,我們堅決不用‘灌腸槍’!”即使在普魯士軍隊中,德萊塞M1841針發槍也廣受批評。尤其有遠射傳統的獵兵部隊堅決不要德萊塞,寧願使用仿製的法國米涅前裝步槍。 1855年,普魯士一度宣佈裝備米涅步槍,併購買了30萬支。一直到1860年,在總參謀部的強力推動和威廉一世的親自過問下,已經問世20年的德萊塞才終於普及全軍。

普魯士軍隊的另一件秘密武器是他們的電報網絡。由“德國電氣之父”維爾納·馮·西門子創立的西門子公司為普魯士打造了當時最先進的電報網絡,讓總參謀部能夠精確到小時地掌握各軍、師、團的確切位置。

除了技術,普魯士宣佈推行全面兵役制。1862年,戰爭部長羅恩在普魯士議會宣佈了調整兵役制度的全面計劃,普魯士需要擴充其常備軍和預備役部隊,他建議,國防開支增加25%,徵兵額從4萬人增至6.3萬人,軍隊從92個團增至147個團,平時兵力由14萬人變為21.7萬人。同時,羅恩還大大強化了預備役的作用,弱化後備軍的作用。他取消了第一類後備軍,士兵們在常備軍服役3年後,改為在預備役服役5年,這個提案自然引發了自由派議員的強烈反對,為此,首相俾斯麥在9月26日於議會發表了著名的“鐵血演說”,他說: “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普遍兵役制的好處顯而易見,在俾斯麥的全力支持下,普奧戰爭爆發時,戰爭部長羅恩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就為普魯士動員了80個步兵團、48個騎兵團和8個炮兵旅,總兵力47萬人,裝備有864門火炮,此外還有13萬後備軍,前後投送兵力達60萬人。面對這樣制度化的軍國主義“全民皆兵”式動員,歐洲驚呼:普魯士不是一個有軍隊的國家,而是一支有國家的軍隊!

普奧戰爭結束後,普魯士獲得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漢諾威、拿騷、法蘭克福自由市、黑森的廣闊領土,並於1867年4月16日建立起了他們幾十年來夢寐以求的北德意志邦聯。這個邦聯包含了今德國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共22個成員。隨後,毛奇要求立即與法國開戰。現在法國代替奧地利控制著南德意志邦國,是德意志統一的最後障礙。既然這一仗遲早要打,那麼在毛奇看來不如早打、大打,趁著普軍仍然擁有裝備優勢的時候打。毛奇知道法國人正在開發他們的夏塞波後裝槍,這種新式步槍將讓普軍的德萊塞步槍相形見絀。

俾斯麥沒有同意毛奇的要求。如果主動對並無過錯的法國開戰,那麼普魯士就成了侵略者和戰爭販子,不僅將成為拿破崙三世的敵人,也將成為法國人民的敵人和南德意志人民的敵人,甚至連北德意志各國和普魯士人民也未必會支持這場戰爭。正如克勞塞維茨所言:“民心和民意在國家力量和軍事力量中是一個重要因素。”儘管俾斯麥宣稱自己“慚愧從未讀過克勞塞維茨”,但是在梳理政治、外交與戰爭之間的關係時,俾斯麥比毛奇更接近克勞塞維茨的精髓。

1870年7月,藉助西班牙電報事件,俾斯麥巧妙地激怒了拿破崙三世。由於拿破崙三世首先宣戰,俾斯麥如願以償地讓全德意志民族同仇敵愾。北德邦聯諸國立即開始總動員。俾斯麥還公佈了拿破崙三世對南德意志巴伐利亞等國的領土要求,於是南德意志諸國也登上了普魯士的戰車。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整個德意志(除了奧地利)統一在三色戰旗之下,數十萬大軍湧向德法邊界。7月15日晚,在接到法國議會通過戰爭撥款的情報後,普魯士開始動員。在動員之夜,毛奇滿意地說,這是他最清閒的一刻。在戰爭開始之前,總參謀部又一次將滿盤局劫算得停停當當。法國是歐洲大陸第一強國,擁有近4000萬人口,可動員的兵力卻和整個德意志不相上下。法國人新裝備的夏塞波步槍比德萊賽射程更遠、精度更高、可靠性更好,而且不像德萊塞那樣有漏氣傷人的毛病。雖然那個叫毛瑟的年輕人發明的新槍比夏塞波還要先進一代,但此時它還未下試驗場。此外法國人還有新式曲柄手動機槍和速射火炮。但這些都不重要,總參謀部早已掌握了戰勝歐洲第一強國的法寶。





(普法戰爭中,法國和普魯士步兵)

總參謀部認為,動員速度是戰勝法國的關鍵。早在1868年,毛奇就完成了針對普法戰爭的全面動員計劃。他寫道: “法國如利用其鐵路系統迅速集中兵力,將不得不在被孚日山脈分隔的斯特拉斯堡和梅茲附近,分成兩個主要集團下車……我將在珀拉蒂納特佔領位於敵兩個集團之間的戰線內線,從而能向上述兩個集團之中的一個出擊……向摩澤爾河與萊茵河之間地帶的運輸工作,能利用6條暢通無阻的鐵路線。每一部隊何日何時出發和到達,均已擬妥時間表。在第12天,第一批部隊即可在法國邊境附近下車;在第15天,將有2個軍的兵力到達該處;到第20天,人數將增至30萬;在第24天,各集團軍將由它們自己的輜重隊實施補給。

毛奇進而對戰爭的走向進行精確的預言:“(法國)極短時間內就可在邊境組成一支15萬人的軍隊……它必將於第5天在梅茲編成,並可能於第8天在薩萊路易越過邊界……敵進抵該線尚需6天行軍,其時(即第14天)因雙方兵力相等,敵之推進必陷於停頓。只要我控制住渡口,幾天之內就能以一倍於法軍的兵力發動進攻。”

普法戰爭的進程正如毛奇預言的那樣。當法國2個軍團約20萬人於8月初集結完畢時,普軍3個軍團共38萬大軍已經嚴陣以待。加上其他德意志國家的軍隊,德意志聯軍前線總兵力達47萬人,佔據了兵力上的絕對優勢。


在普法戰爭中,毛奇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新戰法。夏塞波步槍精準而密集的火力讓德意志聯軍的正面衝擊損失慘重,但毛奇利用自己的兵力優勢不斷向對方的側翼移動。當法軍無法再延展自己的側翼時,德軍就迅速席捲對手的側翼,逼迫法軍不斷收縮自己的戰線,最終被德軍包圍。

這種合圍戰術的雛形,起先由格奈森瑙和克勞塞維茨等德國陸軍的偉大天才先驅形成構思,最終在老毛奇這一代軍人中成熟完善。在普法戰爭中,毛奇淋漓盡致地施展著他的合圍戰。在普奧戰爭的薩瓦多-克尼格雷茨會戰中,普軍的合圍因奧地利胸甲騎兵的自殺式衝鋒被破,未能完成全殲奧軍的目標。在普法戰爭中,普軍沒有再讓機會溜走。

8月17日,巴贊元帥的法軍第1軍團共11.2萬人首先在梅斯被合圍。他們試圖依賴梅斯堅固的要塞自保,但克虜伯公司生產的後裝線膛架退炮和使用碰炸引信的榴彈很快就證明稜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經過72天的苦苦堅守,法軍第1軍團和梅斯守備部隊共18萬人被迫投降。麥克馬洪元帥的法軍第2軍團(皇帝拿破崙三世也在其中)試圖解救第1軍團,結果卻自投羅網。毛奇圍點打援,以1個軍團盯住第1軍團,以2個軍團包抄第2軍團後路,將法軍包圍在色當的開闊地。8月31日,德軍向第2軍團發動總攻。在克虜伯重炮的怒吼聲中,毛奇對威廉一世說:“近衛師進攻了,我祝賀陛下取得本世紀最偉大的勝利。”



(拿破崙三世在色當向德皇威廉投降)

9月2日,拿破崙三世向威廉一世交出了自己的軍刀,12萬法軍全軍覆沒。 很多法軍士兵連一次像樣的戰鬥都沒有經歷過就被迫投降了。嶄新的夏塞波步槍被成捆成捆地扔進德意志聯軍的倉庫,由此誕生了一個缺德的笑話:“法國步槍,全新,從未使用過只被扔到地上一次。”



(德皇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登基,階下穿白色重甲騎兵制服者為俾斯麥)

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鏡廳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自神聖羅馬帝國崩潰之後,德國終於再次走向統一。在慶功宴上,皇帝說:“您,羅恩將軍,磨亮了寶劍;您,毛奇將軍,正確使用了寶劍;您,俾斯麥伯爵,多年來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當我感謝軍隊時,就特別地想到您三位。”


用戶69792950182


文|鄔斯大人

字|1695字,閱讀用時5分鐘


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德國前身)與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

此次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和普魯士爭奪歐洲大陸的主導權,以及當時強大的法國嚴重阻礙了普魯士對於德國的統一。


眾所周知,德國和法國是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兩個發達國家。歷史上兩國就因爭奪霸權產生了諸多矛盾並且還為此大打出手,最知名的就是普法戰爭以及一戰、二戰。直至二戰後德法兩國才由昔日的宿敵而和解。

在瞭解普法戰爭中法國失敗的原因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當時的戰爭背景。

當時法國正處於利益.波拿巴統治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雖然是君主制,但保皇派和共和派一直在做鬥爭,制度之爭依然非常激烈,所以法國內部並不穩定。但是,相比德國,法國已經完成了統一。


德國則是威廉一世執政,為了加快德意志統一,威廉一世開啟了軍事改革,並命令俾斯麥擔任國家宰相,全力推行陸軍改革以及新的兵役制度。此時的德國已經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加之各邦國建立了關稅同盟,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迅速。逐漸成長起來的普魯士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

普法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普魯士干預了西班牙的內政,這引起了法國的嚴重不滿,畢竟法國才是當時的歐陸的霸主。拿破崙三世以普魯士干涉西班牙內政是對法國的嚴重挑釁為藉口,於是向普魯士宣戰,但最終強大的法國還是敗了。

那麼看似更勝一籌的法國為何會敗於普魯士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法國戰爭準備不足,倉促發動攻擊。

雖然是法國率先宣戰,但其實是德國宰相俾斯麥惡意挑起的,為的就是激怒法國,讓其和普魯士決戰。從1870年7月19日宣戰,再到當年7月底,法國在普法邊境集結了共8個軍約22萬人。同樣的時間,德國在邊境已經47萬人,火炮1584門,可見普魯士的備戰效率是要明顯高於法國的。

其二,法國在雙方參戰的軍隊數量對比中處於下風。

普魯士的作戰人數是法國的兩倍有餘,雖然人數不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但在那樣一個熱兵器還不是很成熟的時代,還是有很多好處的。初次交手,普魯士就藉助人數等優勢,擊敗了法軍,進入了法國。還有之後的作戰中,普軍也藉助人數優勢對法軍展開了切割、包圍,並予以殲滅。


其三,法國軍隊戰鬥力及武器不如德國。

雖然法軍中有很多人身經百戰,但他們的作戰經驗似乎並沒有給他們幫什麼大忙。法軍的槍支性能由於普軍,普軍統帥也看到這一點,所以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了自身克虜伯火炮的威力,反觀法軍,火炮數量不僅嚴重不足,且其威力、射程也不及普軍。法軍在色當、梅斯突圍戰中先後共有25萬人投降普軍,這比他們初次集結的兵力還多。法軍明顯低估了普軍軍改後的戰鬥力,戰鬥力實在一般,所以其一敗再敗。

其四,法軍統帥指揮失誤,能力不足。

普法戰爭中法軍的主要統帥有三人,分別是拿破崙三世、巴贊以及麥克馬洪。巴贊本省軍事指揮才能一般,在指揮拿破崙三世交給他的萊茵軍團時,他舉棋不定,錯過了最佳的撤退時機,突圍時雖然表現英勇,但還是未能突破防線。當然麥克馬洪和拿破崙三世也都有指揮上的失誤。


其五,法國內部不團結,根本沒法做到槍口一致對外。

當法軍在於普軍的初次交鋒中失敗時,法軍想退回巴黎修整,但遭到了當時主戰派為首巴黎政府的阻撓,認為其如果退回休整,巴黎局勢一定會失控。所以無奈,拿破崙三世又選擇了正面還擊,法軍錯失了一次大好的休整機會。

色當慘敗後,法軍8萬餘人投降,引發國內震動,巴黎發生政變,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但資產階級民選政府和巴黎人民的矛盾和衝突依舊,雖然多次被鎮壓,但雙方的矛盾還是愈演愈烈,政府也在普軍的強勢攻擊下選擇一再妥協,最終巴黎政府選擇投降,被迫簽訂了《凡爾賽合約》,並向普魯士割讓了阿爾薩斯、洛林。德國自此也剔除了阻礙,實現了統一。


相比團結精幹、運行高效的普魯士政府,法國內部則是混亂、動盪,保皇派、大資產階級、普通民眾三方勢力之間爭鬥不休,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軟弱無能且政治腐敗的政府、軍紀渙散和戰鬥力薄弱的法軍以及國內糟糕的局勢,註定了法國在普法戰爭中一定會失敗。

普法戰爭的失敗,不僅僅是讓法國成立了第三共和國,也讓法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即巴黎公社。

當然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有軍事機動能力,說白了就是交通運輸能力,法軍落後的交通運輸能力使得其在戰時無法做到短時間做到大規模軍隊的調動、集結,但鐵路網發達的普魯士則可以。

所以普法戰爭中,法軍的失敗是多方面的,德意志雖未完成統一,但其日益崛起的實力已經逐漸超越了動盪的法蘭西。


鄔斯大人


一是,有準備打無準備。普魯士在俾斯麥的通盤考慮下,早已經做好了跟法國好好幹一架的準備。而法國高層完全沒有這個準備。


二是,有名分打無名分。普魯士迫使法國發動戰爭,陷入被動的局面。以保衛國家,保衛家人擊潰法國的入侵。

三是,有實力打無實力。法國戰爭動員體制老化,普軍在當是已經建立全國範圍的緊急動員體制,而法國還處在陸軍動員令逐級下發,到師一級再下發到地方辦法,極為緩慢。軍隊體制落後。法軍戰前大量部隊不滿員,軍師一級編制嚴重缺失,與長時間齊裝滿員的普軍相差懸殊。士兵素質,普魯士較好。



四是,有組織打無組織。普魯士的組織要比法國的強許多。法國自身矛盾太多。敗是肯定的。


Lucky


長久以來,在歐洲,法國和德國一直勢同水火,為了爭奪歐洲的霸主地位,兩國在歷史上也曾經多次爆發戰爭,150年前,當時的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擊敗了丹麥,又戰勝了奧地利之後,強勢的崛起了,而法蘭西第二帝國也先後擊敗了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帝國穩住霸主地位。普法戰爭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法國擔心普魯士崛起威脅自己的歐洲霸主地位,因此要找機會和普魯士開戰,打壓普魯士。

普法戰爭的起因

在神聖羅馬帝國末期,德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分裂狀態,在外看來這是一個完整的帝國,其內部卻是上千個分裂的聯盟,諸侯國,屬於外強中乾的那種,公元1866年,七星期戰爭爆發之後,普魯士王國(德國北部地區)打敗了奧地利,奪下了德意志的領導權,鬆散的德意志開始以普魯士王國為核心,逐漸的凝聚起來,這就讓法國感受到了威脅,於是就想在普魯士還沒恢復到神聖羅馬帝國那麼強大時,打壓普魯士,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要求普魯士首相脾斯麥將萊茵河西岸的一部分領土割讓給法國,被脾斯麥果斷拒絕,這使得兩國的關係急劇惡化。

但是戰爭的導火索是到了公元1870年,西班牙女王伊薩貝拉二世退位,王位空缺下來後利奧波德親王就成了候選人之一,但是他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是遠親,所以法國必然要阻止和普魯士有關的人員成為西班牙國王,於是法國外長格拉蒙公爵竟然直接威脅普魯士國王,告訴他休想染指西班牙的王位,這時在脾斯麥的領導下,普魯士王國不斷崛起,不只是法國想和普魯士開戰,脾斯麥也想和法國開戰,打贏了法國,普魯士就將取得歐洲霸主的地位,恢復昔日榮耀,於是脾斯麥藉此機會煽風點火,導致兩國民眾之間互相仇恨,法蘭西第二帝國正式對普魯士王國宣戰。

普法雙方兵力對比

就兵力而言,最初開始作戰時普魯士的軍隊數量是法國的兩倍多,之後不斷徵調部隊,在戰爭後期時,法軍略少於普魯士軍隊。在戰前,普魯士就已經制定了周密的軍事部署,各作戰部隊可以直接投入戰爭,所以雖然是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是顯然普魯士的準備遠比法軍充足,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法國能在這之前稱霸歐洲,主要還是依靠他強大的軍事力量,所以法軍在戰鬥力,和作戰經驗上是比普魯士軍隊更加強大的。

普法戰爭,法軍戰略失誤頻繁

戰爭是由法軍先打響的,在試探性入侵中,法軍並沒有和普軍主力接觸,而普魯士的指揮官也知道,在同等條件下,普軍戰鬥力沒有法軍強,所以普魯士的戰略就是集中優勢力量,以多打少,在最初的三場戰爭中,普魯士軍隊都以人數優勢取得勝利,雖然法軍主力沒有損失,但是卻因為戰爭失利導致了內閣重組,法國軍隊也臨時換帥,主力萊茵軍團交給了巴贊指揮,皇室拒絕了撤軍暫時休整的建議,要求部隊堅守陣地,巴贊接過指揮權後,他正在猶豫要讓法軍在梅斯防禦,還是等待援軍時,就遭到了普魯士軍隊的進攻,雖然法軍勇猛的擊退了普魯士軍隊,但是自己也傷亡慘重。

巴贊將軍團撤退到了梅斯,結果此舉導致法軍被普魯士軍隊合圍,而另外一路由麥克馬洪指揮的部隊,因為巴贊指揮不力,本來誘敵深入的計劃被巴黎攝政會議否決,他們強烈的要求麥克馬洪去支援巴贊,結果就在麥克馬洪支援巴贊時,普軍第三軍團,和四軍團左右迂迴,把麥克馬洪的軍隊和拿破崙三世一同包圍在了色當,巴贊決定率領法軍突圍,突圍失敗導致法軍損失了近十萬部隊,拿破崙三世只得向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投降。

這之後法蘭西第二帝國倒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普魯士並沒有停止戰爭,而是繼續向巴黎進攻,這時法國的戰鬥力已經大打折扣了,巴贊率領萊茵軍團投降,17萬最精銳的部隊投降,沉重的打擊了法國抵抗侵略者的信心,這之後,法國幾乎就沒有組織起任何有利的反擊,法國盧瓦爾集團軍,北方集團軍相繼戰敗,法軍戰事更加不利,1871年1月末,法國和普魯士談判,決定對普魯士投降賠款,5月10日,兩國簽訂法蘭克福和約,戰爭正式結束。

總結

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可以說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在最初,法軍沒有藉助自身軍隊的優勢,先給普軍造成沉重打擊,反而被以多打少連敗了三仗,本來這就夠慘了,結果內閣還在搞宮鬥,王室不知道實際情況,不讓軍隊修整橫加干涉,也一定程度削弱了軍隊實力,法軍最大的敗筆就在巴贊,作為統帥卻猶豫不決,使得軍團被圍困,攝政會議不瞭解情況,導致本來可以和普軍一戰的麥克馬洪的軍隊也被包圍,直接讓法國皇帝被迫投降,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之後面對普軍的繼續進攻,巴贊竟然率大軍投降了,這又導致了才組建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軍心大亂,基本上毫無翻盤的機會了

這樣一場仗,普魯士王國才崛起,國內逐漸凝聚,可以說天時在普軍這邊,在最初法軍入侵普魯士被反打,後來被包圍在梅斯,色當,地利也沒有,法軍雖強,但從最初內閣重組,換帥,還是個無能的指揮官,最後率軍投降,人和也不佔,法軍怎麼能贏呢?


玄坤文史


普法戰爭

1870年普法戰爭可以說是歐洲歷史上一個重要節點,從此歐洲大陸從英法俄三強鼎立變成英德法俄四國爭霸,最終釀成了一戰的爆發。其實在當時法國的綜合國力遠超過沒有統一德國的普魯士,對於法國的輕易戰敗可以歸結到裝備、戰術、後勤、兵力等多個方面,但在我看來法國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穩固、有威信的領導層,國家凝聚力不足,在前線戰事不利的情況下自己內部先分裂,錯過了重整旗鼓對抗普魯士的機會。

拿破崙三世

普法戰爭時期統治法國的是拿破崙三世,他是法國最著名的軍事統帥拿破崙·波拿巴的侄子,他的一生幾乎都在效仿拿破崙。拿破崙三世在軍事和政治上缺乏拿破崙那種驚人的才能,1831年燒炭黨運動、1832年斯特拉斯堡暴動、1840年裡爾叛亂等等,拿破崙三世策劃的行動次次失敗,狼狽收場,他最終能夠加冕成為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可以說全靠法國混亂的局勢和拿破崙的威望蔭庇才成功的。

1815年滑鐵盧戰役兵敗,拿破崙·波拿巴被流放聖赫勒拿島,此後強大的法國陷入沉淪。在內部,君主主義者、共和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等各種思想混雜,陷入內鬥,法國換政府和換衣服一樣頻繁,整個國家動盪不安;在外部,懼怕法國東山再起的歐洲各國聯合打壓法國發展,法國威勢不在,差點成為英國的小弟,這不但損害了法國資產階級的利益,更刺痛了法國人民的自尊心,就是這種情況下拿破崙三世崛起了。

拿破崙三世

拿破崙三世因為出身的原因長期流亡國外,不論是法國奧爾良王朝,還是法蘭西第二共和國都對他很是防備。但是拿破崙三世也不是啥也不幹,先後寫了《拿破崙思想》、《論消滅貧困》等書,宣傳拿破崙主義能振興法國、自己是拿破崙的正統繼承人等論調,這給了當時陷入迷惘的法國人很大的希望。

在深信“拿破崙神話”的法國人民支持下,1848年6月,拿破崙三世成為巴黎、榮納、科西嘉、下舍朗特議員;1848年12月,拿破崙三世以壓倒性的優勢當選法國總統;1851年12月,拿破崙三世發動軍事政變,解散國民議會,並以全民公投的方式修改憲法,成為獨裁者;1852年11月,拿破崙三世就法國恢復帝制問題進行全民表決,以97%的高支持率通過決議,12月2日拿破崙三世正式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揹負多大的期待,就要揹負多大的責任。拿破崙三世獲得的高支持率,是因為法國人民相信他能像拿破崙一樣,帶領法國再度走向輝煌,當拿破崙三世做不到的時候自然將其打落塵埃。

拿破崙三世

拿破崙三世執政初期還是很有作為的,在他的帶領下法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經濟繁榮,巴黎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法國殖民地快速擴張,建立起了世界第二大的殖民帝國;在對外戰爭上擊敗沙俄、奧地利,重新樹立了法國在歐洲的威信。一切看似很美好,但是拿破崙三世的浪漫主義和搖擺不定,使得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統治搖搖欲墜。

在對外戰爭上法國雖然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是因為拿破崙三世的決策失誤,法國並沒有得到什麼實際的好處,反而得罪了歐洲各國,債臺高築;在對內執政上,拿破崙三世的政策總是改變,將曾經支持自己的各階層都推到了對立面,國內底層民眾生活困苦,反對派勢力不斷壯大。就是在這種內外交困下,普法戰爭爆發了。

普法戰爭的爆發核心原因是德法爭奪歐陸霸權,表面原因是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直接原因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發出的埃姆斯密電激起德法間的仇恨。而拿破崙三世為了穩固皇位決定率軍親征,這是災難性的,首先拿破崙三世從來沒有過大規模軍事指揮經驗,當時身體健康還存在問題,造成了前線法軍指揮混亂;其次拿破崙三世離開巴黎,給了反對派們動手腳的機會。

拿破崙三世投降

普法戰爭中,法國內部各種拖後腿的行為非常嚴重,比如拿破崙三世以為前線有40萬法軍,但等他真到了前線卻發現僅有20萬軍隊,還缺乏武器裝備、作戰物資;再比如初戰受挫後,法軍應該後撤調整部署,但是法國內部的反對派大肆抨擊後退行為,使得前線法軍不敢後撤,給了普魯士圍殲法軍主力的機會;再比如法軍從1870年8月6日就開始顯露頹勢,但是直到9月2日拿破崙三世戰敗投降,一個月時間連個援軍都沒有,太不可思議了;再比如色當戰役拿破崙三世投降,法蘭西第二帝國解體,但是法國各方勢力沒有團結一致抵抗普魯士的進攻,反而爭權奪利、自己人先內戰了,法軍萊茵集團軍司令巴贊元帥甚至於直接叛變帶領17萬大軍投降普魯士。

戰場上的失敗並不可怕,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比如二戰時期的蘇德戰爭,蘇聯在開戰初期被德軍打的節節敗退,數百萬軍隊傷亡,但蘇聯軍民上下一心,莫斯科閱兵大漲士氣,最後經過奮戰趕跑了納粹德國侵略者。而普法戰爭中的法國傷亡撐死不到10萬人,可以說是在實力依舊強大的情況下敗於內部鬥爭,讓普魯士撿了便宜,停戰條款從法國承認德國統一、賠款2億法郎增加到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賠款50億法郎,法國虧大了。

拿破崙三世投降

在色當戰役法軍投降之前,拿破崙三世對身邊的人說“事實上人們在趕我走。人們不願我留在軍中,人們不願我呆在巴黎。”可見對於法國內部分裂的局勢,拿破崙三世還是有清醒認識的,只不過能力不足難以解決。普法戰爭對於法國的唯一好處就是在復仇的旗幟下,法國各個階層終於團結一致,迅速賠付了50億法郎戰爭賠款,之後不斷擴軍備戰、拉攏盟友,終於在一戰中一雪前恥。


當狗容易做人難


因為它的動員體制和將帥群體已經落後於普魯士了,並非士兵不給力。

1868、1869年毛奇和總參謀部的眾多參謀一起制定了詳細的對法作戰計劃,為普法戰爭的勝利贏得了先機。和處心積慮的普魯士相反,法國一方對戰爭的準備籌劃工作就差得多。1870年拿破崙三世的統治進入了倒計時,他迫切需要一場戰爭確保自己的地位,普魯士這個他伯父的手下敗將就成了最好的目標,匆忙下定了對普魯士作戰的決策。由於法軍輝煌的歷史戰績,法軍高層認為自己可以輕鬆地戰勝普魯士軍隊,下發給軍官的地圖中只有普魯士的地圖,沒有法國本土的地圖。更加致命的是法軍沒有總參謀部,動員組織狀況一團糟。法軍在開戰前三分之二的團駐紮在遠離軍火庫和補給兵站的地方,法軍的朱阿夫團後備兵甚至需要前往阿爾及利亞奧蘭省然後再返回法國參戰。整個法國的道路上都擠滿了奔赴戰場的軍人和貨物,大部分團的人員和物資補給狀況都是一團糟。法軍的後勤保障工作也極為差勁,在開戰後第二天法軍就爆發了食物危機。1870年7月19日開戰三週後,法軍部署在前線的三個集團軍依然沒有聯合作戰計劃。在三個星期時間內,法軍勉強動員了自己40萬軍隊中的26萬趕赴戰場。而普魯士則把自己派往德法前線的軍隊變成了45萬。由於完備的後備兵役制度,普魯士控制下的北德意志同盟可以動員130萬人的龐大軍事力量,毛奇的總參謀部在三週內就完成了普魯士軍隊的“大變身”,變身後的普魯士軍隊在法軍動員完成前就搶佔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戰略要地。

1870年8月5日、6日毛奇和麥克馬洪在維森堡展開了較量,這場較量的結果是毛奇大獲全勝。麥克馬洪依舊勇氣十足,他在戰鬥中多次帶傷指揮作戰。法軍也表現出色,他們在維森堡和德國皇太子指揮的軍隊作戰時甚至打出了三比一的交換比。三次大戰後麥克馬洪的軍隊無力再戰,不得不撤退。在其他戰場,普魯士軍隊也和法軍進行了一邊倒的戰鬥。在戰鬥中法軍士兵憑藉著更先進的步槍和更好的射擊水平大量殺傷敵人,很多小規模戰鬥中他們的傷亡數字要少於普魯士軍隊。普魯士軍隊則用更多的軍隊和更強的炮火還以顏色,普魯士軍隊使用的克虜伯90毫米後膛炮射速超過法軍火炮一倍,射程超過三倍,在人數和火力的雙重優勢下法軍士兵的努力變得毫無意義。拿破崙三世在8月30日和麥克馬洪一起被毛奇圍困在色當小城,希望憑藉麥克馬洪的勇敢殺出重圍。9月1日毛奇用700門大炮的轟鳴打破了拿破崙三世的幻想,在炮擊中麥克馬洪多次負傷,不得不交出指揮權。9月2日下午三點,拿破崙三世在手中還有8萬大軍的前提下主動投降,宣告了普法戰爭的失敗。

在整個普法戰爭中,毛奇和普魯士總參謀部將140多萬德國軍隊送到了法國,展示了驚人的組織動員能力。普法戰爭中的普魯士軍隊就像一個掌握了快速發力竅門的重量級拳手,在老拳王法國軍隊還沒有進入狀態前就用迅猛的組合拳將其擊倒,是另一種程度上的“閃電戰”。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法蘭西帝國輸掉此次戰爭的原因很明確,無論是在戰術上還是在兵力上,都比不過普魯士帝國,除此之外,還有其國家內部的原因。

首先來看一下戰爭雙方兵力的比較,在普法戰爭前夕,普魯士軍隊是法軍的兩倍還要多,這主要得益於普魯士實行了普遍徵兵制,這一制度也讓這個國家成為當時西歐兵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在兵力這一點上,雙方就不在一個級別之上。不難發現,歷史上德意志的軍隊一直都是比較強大的軍隊。

更為重要是,普魯士軍隊在交戰之前,已經進行了周密的部署。說起來也奇怪,因為這場戰爭是法國宣戰的,但是在開戰之前,法國並沒有積極的準備開戰,反而是普魯士進行了極為嚴密的軍事部署。原因就是,普魯士一方早就知道法國要對自己宣戰,而且還是提前一年預見的。不僅如此,普魯士一方還提前預設了法軍軍隊的排布並且為之制定了詳細的應對措施。所以在這一點上,法軍是吃了大虧。

那麼為什麼普魯士會預見到此次戰爭的爆發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國高傲的性格,這個國家對於自己的定位,是歐洲大陸的霸主,任何政府都不能挑戰他的威嚴,忤逆他的意志,但是普魯士決心想要實現國家的統一,因此在宰相俾斯麥對法國進行挑釁之後,兩個國家迅速進入了戰鬥。

不過,法軍雖然準備不足,但是好歹經過了很多的殖民戰爭,戰爭經驗十分豐富。在戰爭之中雖然剛開始有些失利,不過僅僅是傷及皮毛,那麼法軍失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國家內部統治階級的變故,因為先前的政黨垮臺,而後執政的政黨竟然干預前方軍隊的指揮,這就導致法軍進退兩難,沒有有效的組織反攻。所以,此次戰爭法國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