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引言:

公元前106年,求才心切的漢武帝頒發了《求茂才異等詔》,號召天下英才都來為國效力。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

漢武帝為什麼要頒發這道求才詔呢?這道詔書對西漢王朝乃至後世的用人制度又有怎樣的影響呢?本文將為你一一解析。

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一、漢武帝之前的官員選拔制度

漢武帝之前的官員選拔制度,主要是“世官制”。“世官制”,顧名思義,即貴族世代為官的制度,它是先秦時期在選官用人方面所實行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由於官職被限定在貴族範圍內,天潢貴胄生而得權,寒貧士人只能望而興嘆。

世官制不僅不利於選賢用能,它最為突出的弊端就是豪門世族容易做大,對一國政權構成威脅。

比如,春秋時各國的統治集團由國君的宗親或少數異姓貴族所組成。從天子到卿大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次子則分封,子子孫孫世襲罔替,貴族身份世代相傳,又稱之為世族。

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實力強大的世族又稱強家,各國都有若干在侯國統治集團中佔據舉足輕重地位的強家。如此一來,政權就並非掌握在國君手裡,而是掌握在各級貴族的手裡。

特別到春秋晚期,一些世族的實力越來越強大,如晉國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家半三軍”,魯國的季氏“富於周公”,君主已有名無實。這種“末大必折,尾大不掉”的現象在當時非常普遍,形成權去公室、政在家門的局面,最終導致三家分晉和田氏伐齊之禍。

從秦到漢,皇權的中央集權逐漸形成,世官制越來越不符合社會發展需求。

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二、《求茂才異等詔》

在漢武帝統治時期,這是一道非常特殊的求才詔書,是用人制度的重大改革。

在《求茂才異等詔》之前,漢武帝已經於元光元年推行了察舉制

察舉制區別於世官制,由地方官員在當地進行考察,選拔出人才推薦給中央,這本身已經是種巨大進步。

對漢武帝來說,這並不夠。《求茂才異等詔》正是在察舉制之上的進一步改革。

察舉制雖然已經是一種進步,但它在本質上來說,還是由官員主導,並且缺少監督。對官員來說,從個人利益角度出發,自然會優先舉薦與之有千絲萬縷聯繫的人才,這些人,要麼是地方豪族,要麼是官僚世家,或者是自己的親朋好友,平民百姓想要被察舉,還是非常困難。

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其實,察舉制發展到後來,就成為了門閥政治,雖然官職不再是世襲,但察舉出的官員們繼續察舉,逐漸發展成門閥,在門閥們的操縱下,察舉制後來已有名無實,漢末各大門閥已經把持著所有重要職務。

比如王莽,出身西漢外戚王氏家族,38歲就官至大司馬。西漢末年,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王莽乘機代漢建新。

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王莽


再比如袁紹,其家族“汝南袁氏”有“四世三公”之稱。漢末群雄割據,袁紹先佔冀州,又連奪青、並二州,建安四年易京之戰中擊敗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

漢末魏晉的門閥世家,動輒出將入相,既壟斷了朝堂高位,又掌握著經濟命脈,並且擁有私兵,影響地區穩定。門閥世家相互之間還以聯姻實現“強強聯合”,直到隋唐開創科舉制度才逐漸衰落。

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影視劇中的袁紹


我們再來看看《求茂才異等詔》的內容: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詔書中的“非常之人”,意思很明確,就是非同尋常的人。“士或有負俗之累”,更進一步說明“非常之人”是什麼人:

“非常之人”首先才華異於常人,其次性格、出身、地位也可能異於常人。

漢高祖劉邦是典型代表,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更非常人,可見其心理素質強大到什麼程度。

所以,“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強調的是選拔的範圍。我們要注意到這個“吏”字,吏在漢朝並不等同於官,他只是體制內最底層的人員,在漢朝一般指的是沒有品級的吏卒,也就是所謂的吏員、胥吏。這部分人,雖然地位在平民之上,但在察舉制裡也並不是被優先舉薦的對象。

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卑微的小吏


封建政府官僚體系的“官”,是手握政權的領導階層;而“吏”是基層辦事員階層,兩者之間,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

簡言之,官是上等人,吏是下等人,下等人是為上等人跑腿服務的,甚至吏在衙門裡見到官,同老百姓一樣是要下跪的。所以,在察舉時,“吏”這樣的下等人,通常是不可能出現在舉薦名單上的。

“民”就更不用說了。由於察舉制的選才之權集中在皇帝以及中央和地方官員之手,人為因素對選才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當時被舉者四分之三是現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的優秀人才被拒之門外。

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三、《求茂才異等詔》的成效

漢武帝之所以成為千古一帝,不拘一格用人才是他成功的關鍵。

縱觀武帝一朝,他在位54年間,共湧現出89位名臣,對比文、景、昭、宣四朝77年,名臣共107人,也毫不遜色。

這些人裡的出類拔萃者,從出身來看,本來都不可能受到重用。

我們來看看武帝一朝的名臣良將:

軍事上:衛青

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大將軍衛青原是私生子,因不堪忍受生父鄭季的虐待,回到母親身邊,做了平陽公主的騎奴,後來在建章宮當差。

漢武帝看重衛青的才幹,一路破格提拔,並帶在身邊參政議政。

對匈奴作戰中,衛青奇襲龍城,七戰七勝收復河塑、河套,擊敗單于,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後來還迎娶了平陽公主,成為當朝附馬。

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影視劇中的衛青

政治上:金日磾

少數民族政治家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部太子,兵敗為霍去病所降。進入長安後,只是一名養馬奴。

在一次宮宴閱馬助興時,當金日磾牽著駿馬昂然走過大殿,漢武帝一眼就相中了這個體貌威嚴的青年,看出他是個可造之才,隨即封為御馬監。

金日磾至純至孝,赤手空拳勇鬥刺客馬何羅,有救駕之功,深得漢武帝信任。先後獲封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漢武帝臨終之時,明確指定金日磾為託孤重臣之一。

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影視劇中的金日磾


經濟上:桑弘羊

“財政部長”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13歲時以精於心算入侍宮中。漢武帝看中他的天賦異稟,留在身邊伴讀。

多次對匈奴作戰,過度的財力損耗讓漢武帝很是頭疼。

善於理財的桑弘羊先後推行算緡、告緡、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幣制改革、酒榷等經濟政策,大幅增加財政收入,為武帝一朝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桑弘羊


司法上:張湯

“司法部長”張湯,本是長安小吏,也就是縣一級的小官。後來被武安侯田蚡推薦給漢武帝,提拔為御史。

張湯在斷案時擅長借用儒家觀點作為依據,法理明析、用法嚴酷,深受漢武帝賞識。

他公正斷案,諫言救國,對漢武帝忠心耿耿。雖是歷史上有名的酷吏,但他知法守法,為官清廉儉樸,不失為古代廉吏。

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張湯


外交上:張騫

偉大的外交家張騫,本是漢武帝的一名侍從,但他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受到武帝重用,奉命出使西域。

張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使者,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偉大的“絲綢之路”由此開端。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啟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及歐洲等國交往的大門,促進了中西方文明交流,被後世譽為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

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張騫出使西域


班固在《漢書》中還把武帝時期的名臣加以分類:“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皃寬,篤行則石建、石慶……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率則衛青、霍去病,受遣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

從政治、軍事到經濟,武帝朝挑大樑的都是不拘一格破格提拔的人才,這正是《求茂才異等詔》所發揮的作用,也就是漢武帝用人政策所取得的實效。漢武帝時期之所以一度強盛,除了文景之治給他留下了個好攤子,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正是成功的關鍵。

漢武帝之前,鮮見用人不論貴賤、不受框束的先例,在武帝朝大放光芒的衛青、霍去病、主父偃、公孫弘這些人,如果生活在先朝,很難想象會受到重用。

正如《漢書》所言,“公孫弘、卜式、皃寬、皆以鴻漸之意困於燕爵,遠跡羊豕之間,非遇其時,焉能致此位乎?”

武帝即位之初,漢朝已經是“壯士悲歌出塞頻,中原蕭瑟半無人。” 假設一下,如果漢武帝沒有雄心壯志,只是個守成之君,不敢做出變革,多半隻能吃吃文景的老本,外無衛青、霍去病,內無主父偃、桑弘羊的話,北逐匈奴多半也將成為空談,漢武帝也將不成為漢武帝,歷史上可能會失去他這濃墨重彩的一筆,匈奴不滅,更可能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

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四、漢武帝的實力

從察舉制到《求茂才異等詔》,表現出的其實是漢武帝對自身實力的絕對自信。

世人對漢武帝的評價不外乎“雄才大略”、“威強睿德”之類,而鑑古君認為,漢武帝最大的成功就在於他的馭人之術和曾祖劉邦一樣出色。

漢武帝識人眼光獨到,用人不拘一格,馭人駕輕就熟。他恩威並施,善於制衡,既做到了人盡其才,又實現了長治久安。在其治下,國家機器實現了高效運轉,開創了漢朝國土面積的最大版圖。

在詔書裡,有句話其實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

“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意思是,這些不受駕馭的馬和放縱不羈的人,也在於如何駕馭他們罷了。

潛臺詞則是,這些人放縱不羈,但到了我劉徹手裡,也只能乖乖地為我效力。

霸氣和自信,表露無遺。

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


五、《求茂才異等詔》的先進性

從漢武帝當時所處的時代來看,《求茂才異等詔》是非常先進的人事政策,即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唯才是舉、不拘小節的用人方式也同樣值得借鑑。

有漢一朝,《求茂才異等詔》最終還是被察舉制衍生出來的門閥們所取代。門閥們勢力龐大,盤根錯節,寒門更加難以出人頭地。

其實在科舉制確立之前,門閥政治佔了統治時間的大部分,缺乏相對公平、廣泛的人才選拔制度,必然會形成利益集團的壟斷格局,引發階層固化、社會割裂,對社會發展與穩定產生危害。

三國時期,曹操正是看到了這點,在建安15年、19年、22年連下三道“求才令”,同樣明確提出了自己的人才觀。

曹操的《求才三令》

第一令提出了

“唯才是舉”的鮮明口號,表示迫切希望與賢人君子“共治天下”;第二令特別說明,不怕用有缺點的人才,尤其不必處處都以德行來限人;第三令網開更大,提出用人甚至不在乎有沒有“汙辱之名”。

此三令一出,各類人才、人物,河滿江瀉。正是通過這樣的求才用人方略,魏王曹操招攬了一大批深諳“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為其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基礎。

為什麼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引發的思考

影視劇中的曹操


到了曹丕時期,卻否定了曹操的做法,重新重用門閥,並確立了九品中正制,門閥的地位被制度化。最終,來自河內的門閥司馬氏取代了曹魏,門閥政治從此又延續了很長時間。

直到唐朝科舉制度完善,才徹底打破了門閥壟斷。

結語:

在電影《天下無賊》裡,葛優說過一句經典臺詞:“二十一世紀什麼最珍貴,人才呀”

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從古到今歷來是重中之重。其實不光是漢武帝,歷朝歷代明君們大多對人才有種近似偏執的渴望,商湯三聘伊尹,周文王渭濱訪賢,燕昭王千金買骨,劉備三顧茅廬……一個個至誠的求才之舉,打開了人才的閘門,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成就了名垂千古的功業。

以詔書的形式把非同尋常的用人政策昭告天下,漢武帝是帝王中第一位,《求茂才異等詔》也成就其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