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善,是子孫後代幸福昌盛的根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哪家子孫這麼出息,真是祖宗有德。”

事實的確如此。

一家是否發達,子孫是否興旺,與堂上的老人,甚至祖祖輩輩的先人,有沒有行善積德直接有關。

老人有德,子孫興旺;老人缺德,一家遭殃。

正如印光大師所說:“歷觀史籍,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孫必定賢善發達。凡害人害物者,子孫必定庸劣滅絕。”【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心善,是子孫後代幸福昌盛的根

澳門第一家族

人們都知道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二任行政長官何厚鏵的成就,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曾祖父到父親三代人行善積德的事蹟。

何厚鏵的父親何賢,號稱“澳門王”,在澳門非常有影響力。

何賢的祖父就是一位大善人,他年輕時就外出經商,經營得法,家境漸漸好了起來。

這位老先生樂善好施,誰家沒飯吃,他送糧;誰家無衣穿,他送錢。

佛經講:“舍一得萬報。”財,愈舍愈多。舍是因,財多是果,因果必定相應。

所以,越佈施越富裕,越佈施越發財。何賢年輕時來到澳門創業,開拓了包括大豐銀行在內的大批產業。

心善,是子孫後代幸福昌盛的根

何賢(右一)

何賢家族在澳門叱吒風雲幾十年,堪稱澳門“第一家族”。

而何賢依然保持了祖輩樂善好施的傳統,熱心慈善事業,除維持鏡湖醫院的慈善活動外,還多次向同善堂捐助,以供施粥贈藥之需。

1955年,青州木屋區大火,2000多人無家可歸,何賢帶頭捐了55間鐵皮屋,又領著人們沿門勸募,不到一個月,就使災民們有吃有住了。

1962年夏,澳門政府決定將一批租給貧民的房屋拍賣,而房屋一旦賣掉,原來的居民就要流離失所。又是何賢,把這些房子買下來,讓原來的居民繼續居住。

故鄉番禺仍是最讓他魂牽夢縈的地方,他經常請家鄉的領導晤談,瞭解鄉親們有什麼困難,需要哪些幫助,經常為家鄉捐款捐物。

今天的何厚鏵家族在澳門富豪排行榜上不是第一位,但就其對澳門的影響而言,是認了第二沒人敢認第一的。

想想何厚鏵的祖父輩,作為富足的商人,不為自己及子孫後代積累財富,卻把財富捐獻給了窮苦鄉民。

上天疼惜、憐愛這樣的大善人,上天賜給他的子孫,個個都是建樹顯達的能人。

《菜根譚》雲:“心者後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

一個人能有一顆善良的心,就等於給後代子孫種下了幸福的根苗,沒見過不紮根就能枝葉繁茂的樹木。【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心善,是子孫後代幸福昌盛的根



心善,是子孫後代幸福昌盛的根

華夏第一望族

王吉,西漢琅琊人,踐行著名宰相公孫弘送給他的“言宜慢,心宜善”,官至博士諫大夫。

王吉為官十分清廉,辭官回鄉時只帶著自己的行裝,毫無積蓄,回鄉後衣食亦如同平民百姓。

此後,王吉就把這“言宜慢,心宜善”定為王氏家規,讓這六個字造福王氏子孫後代。

讓人震撼的是,這條神秘的家規,居然使山東琅琊王氏家族,跨越許多劫難,經受各種考驗,創造出讓人難以置信的奇蹟!

琅琊王氏家族在兩晉時期發展到巔峰,能和皇帝共天下,史稱“王與馬,共天下”。

“馬”便是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而“王”便是琅琊王氏的領軍人物——王導。

當初司馬睿還是琅琊王的時候,王氏家族便對他大力支持,輔佐他登上帝位。

在登基大典上,司馬睿讓王導和他一起坐在龍椅上,可見權勢滔天。

東晉時期,琅琊王氏單單皇后就出了8個,手掌軍政大權的比比皆是。

在文化界也是顯赫之至,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漢唐千餘年間,琅琊王氏家族的突出特色,便是宰相輩出,公侯世及,代有名賢。

心善,是子孫後代幸福昌盛的根

據統計:琅琊王氏出了92位宰相,36位皇后,娶了36位公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顯赫的家族,被譽為“華夏首望”。

所以,南朝人沈約評價琅琊王氏說:“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如王氏之盛者也。”

琅琊王氏千年歷史上的蟬冕交映,公兗相襲,不僅南朝以前沒有任何家族能比,即使在隋唐以後,也找不出第二個家族。

“言宜慢,心宜善”,為何能使一個家族如此興旺發達呢?

明朝方孝孺說:“存善心者家裡寧,為善事者子孫興。”

心存善心的人家裡安寧,做善事的人子孫興旺。善良的人,能福廕子孫。

所以,多行善事,廣積陰德,不僅可以給自己消災免難,同時可以為子孫培植福德,澤被後世。

心善,是子孫後代幸福昌盛的根



心善,是子孫後代幸福昌盛的根

心善而子孫盛,根固而枝葉榮

《易經》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一個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餘福,這個餘福能夠蔭庇子孫;如果造了很多惡事,子孫必定遭殃。

面對個問題,不少人常問:“都說因果報應,自作自受,各人承當,為何卻報及子孫後代?”

民國時期的高僧印光大師這樣闡述:

“餘慶餘殃者,正慶正殃之盈餘也。正慶、正殃,乃積善積不善之本人,受於來生後世,比餘慶餘殃,當超過百千萬億倍焉。”

這段開示揭示,善與不善是慶和殃的因,慶和殃是善與不善的果。

餘慶、餘殃這個餘字用得很巧妙,說到餘就是剩餘的,剩餘的部分給子孫。

那還有本慶,本慶是給自己的,所以積善的人自己來生後世得到的福報就大,決定超過自己子孫享你的餘慶。

反過來一個人要是造作不善,那他來生後世得到的惡報,肯定也是比子孫所得到的惡報要大得多,印祖說百千萬億倍。

類似這樣的道理,《文昌帝君陰騭文》說:

無論我們做好事或壞事,都會報應在自己和親屬身上的,正是“近在己身,遠在兒孫”。

古人說:“修德獲報,作善降祥。要好兒孫,只要積德,不要積財。”

所以,我們留給子孫一定要留德,不要留金錢,留金錢是最愚痴的,留德才是有智慧的。

因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理公道,無親暱,不偏私,常常使善良的人獲福。

但是,今天能真正讀懂並踐行這段話的,又有多少人呢?

所以,不為子孫積錢財,而為萬世積陰德,這才是替子孫打算最好的法子。

《六祖壇經》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指的我們這顆心,一切唯心造,禍福吉凶都是心變現出來的。

真正的心善、念善、行善,福從善來。

今日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將成為自己和子孫的福報。我們在發出善心的一剎那,福報就已經開始了。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