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領日誌」為工頭提供效率型展業工具,「藍鯨招工」要做區別於“我打”的 SaaS+交易市場

《藍領日誌》是一個系列報道,挖掘優質藍領項目,在 36 氪首頁搜索 “藍領日誌” 即可查看相關內容。

春節後的務工人員返廠,也是每年製造業工廠又要考慮招工的時刻。在中國,有大約1億的製造業藍領和1億以上的服務業藍領。但是由於從事的工作很辛苦而且賺錢有限,面向他們的招聘變得越來越難。

36氪近期接觸的藍鯨招工是一款主要面向藍領招工的微信小程序。藍鯨招工的創始人吳際曾經是BOSS直聘的高管,18年開始獨立創業。去年,這款解決工頭招人問題的產品正式上線。

在中國,工廠的招工現狀往往是層層外包的,大型工廠有批量用工需求時,會發包給幾家“一手”勞務公司,勞務公司再向下把這些用工需求拆解給第一層、第二層工頭。每經過一層外包,都會從抽取0.5-1塊錢的佣金。

雖然層層外包造成鏈條較長,也損壞工人的利益,但這樣的現狀也是有原因的。由於目前的用工市場中還存在著大量虛假的“包”,嚴重影響工人的體驗。有些層級的外包也起著背書作用,畢竟大工頭和小工頭、工頭和工人的關係也是一損俱損。

基於目前的招工環節,藍鯨招工採用的是S2b2C的模式。公司與“一手”勞務公司合作,負責審核和把控工廠招工的真實性和各種招工的條件、待遇,最終形成一個“招人訂單”。而小b,也就是各種各樣的工頭,則通過藍鯨招工來接不同的“訂單”,並且開自己的招人“微店”。通過向潛在的工人轉發小程序的訂單信息,來管理和轉化自己微信內的C端“私域流量”。

「蓝领日志」为工头提供效率型展业工具,「蓝鲸招工」要做区别于“我打”的 SaaS+交易市场

藍鯨小店

吳際表示,目前在藍鯨上招工的工頭有幾百人。以往,他們都是靠在朋友圈發文字招工信息或者在招工群裡面發消息,但是這種信息太容易被淹沒,而且無法追蹤後續的效果。畢竟,找工作是個低頻的事情,用工需求也是階段性的,即使有著幾千位朋友,轉化漏斗也很窄。藍鯨招工提效的地方在於管理功能,類似於一個微信內的CRM,記錄了好友瀏覽何種崗位的信息,並根據其偏好形成智能的工作推薦,促成工頭與工人間的溝通和成交。

「蓝领日志」为工头提供效率型展业工具,「蓝鲸招工」要做区别于“我打”的 SaaS+交易市场

潛在求職者的統計

從功能上來看,藍鯨可以為工頭提供真實的工廠招工訂單,展示清晰的用工需求,沉澱微信內互動數據,幫助工頭更高效的找人、交付。這種定位可以對標為保險經紀人服務的多保機器人,而保險和招聘一樣,需要大量的溝通,是個重決策的事情。因此,在交流的過程中需要更專業的個人形象(個人信息及名片),更美觀的產品展示(工廠的需求和工作環境),更及時、智能的服務(雲客服回答招工常見問題)等等。藍鯨招工對工頭以上的需求也在進行不斷地完善。

目前,藍鯨招工還沒有進行投放,主要是靠工頭間的自傳播。吳際認為,工頭在轉發藍鯨招工的小程序時,本身就是一種傳播。而在快手等平臺上的投放,獲取工頭的成本往往在幾百元,ROI算不過來。

對於產品的壁壘,吳際認為在於服務。當更多的工頭在藍鯨上接到靠譜的訂單,並且越來越依賴藍鯨提供的開店和CRM工具時,平臺網絡效應和工頭個人店鋪品牌就會逐步建立起來。在商業模式方面,公司對工頭提供SaaS服務是免費的,但是工頭每推薦一個人,藍鯨會從上游的“一手”勞務公司處抽取佣金。隨著工頭數量聚集越多,藍鯨對上游的議價權也就更強。

在藍領招聘領域,目前的行業排頭兵是我的打工網,市場佔有率在5%左右。該公司已經完成C輪融資,估值在3億美元(21億人民幣)。不過,我的打工網主要是在崑山、蘇州、以及珠三角等工廠集中的區域開線下店,靠門店的經紀人進行轉化,據悉效率是行業標準的10倍。在線下用人不那麼集中區域,開門店是不划算的,“我打”也很難做到這樣高效的轉化。

吳際預測,如果藍鯨上有1000個工頭,每個工頭每個月交付20個人,其招聘的數量就可以僅此於“我打”排到第二,而在招工難的大背景下,更多的工廠也需要不同於“我打”的渠道來吸收更多勞動力。

“這是一個存量市場,但是他足夠大。”吳際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