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封建史天災的收曲——丁戊奇荒

中國自秦始皇公元前221稱皇帝制但1911年,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發生了無數次的天災,而且每次天災都會導致政局的持續動盪,細翻史料,每一次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都是源於糧食歉收導致的饑荒,雖然也有發生饑荒最終政府救濟沒出什麼亂子的,但畢竟是少數。今天跟大家說一個封建史上史料記載的最後一次饑荒,光緒年間的丁戊奇荒。

兩千多年封建史天災的收曲——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是中國華北地區發生於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之間的一場罕見的特大旱災饑荒。災禍最嚴重的1877年為丁丑年,1878年為戊寅年,因此史稱“丁戊奇荒。發生饑荒之時也正是中國的慈禧開始垂簾聽政時期,不知道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是一種歷史預言,不過現代社會不搞這種迷信,這場饑荒的根本原因是源於持續的乾旱,而乾旱的原因是當時出現了厄爾尼諾現象,至於遙遠的大洋裡為什麼發生厄爾尼諾那是研究地理的人要乾的事,這裡就不做說明了,下面主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場發生在洋務運動期間的大饑荒。

兩千多年封建史天災的收曲——丁戊奇荒


當是曾國藩(此時已去世)的弟弟,時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稱之為“二百餘年未有之災”。而這場災害波及山西、直隸、陝西、河南、山東等省,造成1000餘萬人餓死,另有2000餘萬災民逃荒到外地,不過令人驚奇的是這場大饑荒並沒有形成歷史上規模浩大的農民起義,個人分析原因應該是,這些農民親身經歷了之前的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是如何被朝廷殘酷鎮壓的,已經無力也無心在造反了吧。

關於災害的駭人聽聞,當時在山西出現了這麼一個情形,飢餓難當的災民為了“苟廷一息之殘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麵為食”,或“掘觀音白泥以充飢”,結果“不數日間,泥性發脹,腹破腸摧,同歸於盡,然而即使到了這種地步,被偽歷史冠以同光中興的大清政府卻無力賑濟,各省官員甚至為了維護自省糧食安全甚至禁止糧食外運,大有後來某一時期為了達到政治任務不開倉救民的情形,而各省貪官又對本來就杯水車薪的賑濟層層盤剝,這也不難怪這場持續四年的地方性饑荒為何會有千萬以上的巨大死亡人數了。

不過這場災禍最終還是被解決了,雖然整個過程中顯示出了清政府多方的無能,最終賑濟款有幾個來源,傳統意義上的自發賑濟,為了提防難民潮的江南富裕地區的賑濟和外國傳教士奔走下西方列強賑濟以及李鴻章一手策劃的賣官鬻爵賑濟款。

這是封建歷史上最後一次饑荒,但知名度卻很低,歸根結底還是沒有出現正規意義上的農民起義,所以漸漸被歷史遺忘了。

兩千多年封建史天災的收曲——丁戊奇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