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我看到一顆影壇流星的墜落

《我和我的祖國》由七位導演拍攝的七部短片組成,分別是《前夜》(導演:管虎)、《相遇》(導演:張一白)、《奪冠》(導演:徐崢)、《迴歸》(導演:薛曉璐)、《北京你好》(導演:甯浩)、《白晝流星》(導演:陳凱歌)、《護航》(導演:文牧野),其中陳凱歌還擔任全片的總導演。以下按照片中的時間順序分別評析。



《我和我的祖國》:我看到一顆影壇流星的墜落

《前夜》:7分,最點題的一部。以往的開國大典只圍繞大人物,這次卻虛化領袖,突出相對平凡的人,將視角轉換到幕後工作者,這一選擇也暗含了對“誰是國家的建立者”這一問題的理解。管虎對節奏的控制非常出色,深諳最後一分鐘營救的原理,將原本我們習以為常的升旗儀式拍出極大的緊張感。


《我和我的祖國》:我看到一顆影壇流星的墜落

《相遇》:5.5分,用三四場戲截取人生片段,敘事和場面調度都沒什麼難度,這麼做很難犯錯但也不會出彩,優點是簡單,缺點也是簡單。


《我和我的祖國》:我看到一顆影壇流星的墜落

《奪冠》:

5分,生動有趣,小演員的表演真摯自然,本來能更好,可惜有一處大的敗筆:將個人情感與集體榮譽對立,並用頌揚式的拍法讚美這種犧牲個人的做法。殊不知兒女情長才最真摯動人,比舉杆子重要多了。


《我和我的祖國》:我看到一顆影壇流星的墜落

《迴歸》:4分,平庸無趣。王洛勇、修表、警隊、升旗四條線彙集在一個十幾分鐘的短片裡,結果每條線索都力有不逮,“發媳婦”這種臺詞出現在一個女導演的片子裡,成了一個極大的反諷,改成“介紹對象”更恰當。



《我和我的祖國》:我看到一顆影壇流星的墜落

《北京你好》:8分,敘事工整自然,小人物與大事件完美融合,葛優的表演真實細緻。“你知道我爸是誰嗎?”、“領導能有貓膩嗎?”等臺詞戲謔現實的同時並不顯得突兀,在歡慶時刻也提及了汶川的傷痛,以一張門票為線索串聯起兩種情感。



《我和我的祖國》:我看到一顆影壇流星的墜落

《白晝流星》:3分,看時全程為凱歌導演汗顏。這部分的槽點密集程度超乎想像,下面逐條分析。

第一是少管所的設定,片中呈現的形象是兩個流浪漢,與少管所軍事化的管理相去甚遠,髮型、衣著完全不符。

第二,影片對家庭經濟水平的理解還停留在二十年前,片中有句臺詞:“旗裡那麼窮了,他哪來的5000塊錢”,殊不知2016年一個處級幹部每月的退休金早就超過五千元了,況且他家裡那三匹馬每一匹的價格都不止這個數,陳導的電影裡頗有種何不食肉糜的反向錯覺。

第三,影片對扶貧工作的描述嚴重缺乏合理性,不過對這一點我只能依據常識判斷,礙於缺乏相關工作經驗不能有準確的說明。網上有一篇被廣泛轉載的文章《扶貧幹部對的看法》,對這一處漏洞有比較詳盡的分析,感興趣可以自己去搜,這裡不贅述。


第四,兩個身份不明的人輕易突破警戒線給航天員抬擔架的情況極不現實,導演的一廂情願。

第五,片中的方言類似內蒙西部方言,與神舟十一號返回艙著陸地四子王旗乃至內蒙中部的方言相去甚遠。

第六,四子王旗沒有丹霞地貌(影片在甘肅取景),但片中又出現了“旗長”這一詞語,顯然故事背景仍然默認在四子王旗而非取景地甘肅。

導演對原型事件的背景地和諸多現實細節進行了瘋狂魔改,辯護者稱其是採用了“浪漫”手法,但不知宇航員又為何請真人來演。前後矛盾之多使人不知從何辯護。

綜上,導演對所拍的題材嚴重缺乏瞭解,除了航天員是真人,其他的都是陳大師的臆想。將扶貧與航天強行聯繫在一起,更是生硬尷尬。

浪漫既不是對《悲慘世界》某個橋段的照搬,也不是對現實題材進行細節刻畫時的臆想。借用一個網友的評論:“《白晝流星》就是一個坐在書齋裡的知識分子對西北農村的幼稚想象,無基礎無生活無細節”。

在這個講愛國主義的短片集裡,這樣的創作態度令人迷惑。首先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船降落是一個現實題材,改編真實事件時拍得如此失真是否妥當,其次在表現建國70週年的命題裡,用一個漏洞百出的故事表現國家成就是否切題。《我和我的祖國》主題是表現新中國的成長髮展,但本片的總導演對國家發展水平絲毫沒有認知,完全停留在自己的幻想裡。唯一的亮點是幾處遠景鏡頭拍得不錯,有幾分大漠孤煙直的詩意,不過這是一個普通廣告片導演也能做到的。


《我和我的祖國》:我看到一顆影壇流星的墜落

《護航》:4分,廣告片拍法,缺乏有用的表達。將主角塑造為一個女漢子形象,通過不斷閃回強化這一點並鋪了一條飛行員夢想的線索,看似要講一個關於個人實現的故事,然而主角沒能參加閱兵式護航這一情節既沒有表達個人實現也沒能與愛國主義貼合。


總的來說七部短片水平參差不齊,老導演和新導演都表現乏力,只有中生代男導演發揮不錯。其中兩部較好的短片都兼顧到了故事的起承轉合、真實歷史情境的營造渲染、夾帶私貨的同時關注小人物,提升了這個短片集整體的可看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