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曆史的破舊房屋中,居住著一群千萬富翁


在上海市黃浦區的核心區域附近,有一大片低矮破舊的民居,這裡曾經被稱為“華界”,是列強殖民時期中國人集中居住的區域,後來被劃為南市區,並在2000年併入黃浦區。雖然在行政區劃層面上,這裡已經與外灘、南京路和人民廣場等高大上的商業區融合,但實際上,這裡仍然很大程度上保持著最初的模樣,狹窄、擁擠、破舊的老房子、老街道隨處可見。

在百年間,不同的歷史時期在這裡留下了不同的印記,一排排的多層居民樓顯然實在二十世紀的後半出現的,陽臺上伸出的晾衣杆曾被當作是上海的一張名片,這道風景甚至被電影《碟中諜3》向全世界展示。今天的上海已經越來越乾淨整潔,但晾衣杆依然大量存在,特別是在這片總是被遺忘的區域。

舊南市區的弄堂結構複雜,不熟悉的人走進去很快就會迷路。在外人看來,這些狹窄、凌亂的城中村街道都是一個樣,但本地人可不會這麼認為,看似普通的小房屋可能隱藏著老上海的小吃店,也可能留存著居民們童年的記憶。


年久失修的建築總是伴隨著各種隱患,弄堂間的一些小樓房已經被廢棄了,走在其中,還可以窺見這裡過去的樣子,不論是牆體的粉刷還是招牌的設計,都充滿了年代感。

溼潤的氣候使得上海的居民們必須佔用更多的戶外空間來進行晾曬,而對於狹窄的老弄堂來說,道路也是值得利用的空間。走在昏暗的巷弄裡,感覺有些壓抑,但居民們早已習以為常。

老弄堂裡有自己的產業體系,很多房屋都成了居住和工作一體化的soho社區,白天開門營業,晚上收攤休息。照片中的縫紉機在七八十年代曾經是“上海製造”的象徵之一,而如今也隨老弄堂一起漸漸被遺忘。

弄堂老街雖然破舊,但並非與外界隔絕,外賣騎手們的電瓶車時常在其中穿梭。隨著上海地價、房價的不斷飆升,這片破房屋雖然外表不堪,但其所佔的土地確是價值千金,房主們早已成為千萬富翁,一旦動遷實施,他們的居住環境將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弄堂房屋的居住者有很多都已經是年邁的老人了,他們很有可能從小就生長於此,也習慣了這裡獨特的環境和文化,若是拆遷要求辦理,想必會很不習慣。圖片拍攝於小南門董家渡路一帶,當地一直在做有關拆遷的工作,但一直也還沒有全面實施。


杵著柺杖在弄堂間散步的老人。由於弄堂房屋建設年代久遠,且在後來的歲月中一直由居民自發進行修繕,所以很多房屋都已經歪歪扭扭,破爛不堪。

有著一百多年曆史的小南門警鐘樓,最初是華界消防隊用於觀察火情和發出火警的設施,後來還曾發出過上海工人起義的信號。無論附近的弄堂是否拆遷,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警鐘樓都應該予以保留。

董家渡天主教堂的歷史已經超過150年,由於附近將會興建大型項目,工程師們正在對這座歷史悠久的老教堂進行抬升和平移。與其他很多城市相比,上海的歷史建築保存相對來說做得很不錯。

路口處的一家百年老店,最純正的上海味道,希望不要隨著弄堂的拆除而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