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山村農民大姐用水果摻面蒸饃,日銷600年賺10萬,用的啥水果


臘月十七是個週末,我和幾個影友來到晉南山區採風,當車子走進一個叫神河西的小村落時,我們遠遠的就看到一位農民大姐手裡提著2根木頭走進了一個院子,院子的門樓高大氣派,紅紅的門楣上鑲嵌著“紫氣東來”四個大字,院子裡一直向天空冒著熱氣,幾個人商量一下,決定去大姐家轉轉,看看她家院子裡在搞啥名堂?

進到院子裡就看到剛做好的鍋的饅頭擺放了一地,奇怪的是這饅頭不是白麵的,也不是玉米麵。金黃色的饅頭飄著面香還有一種水果的味道,大家都覺得很驚訝,這做的是一種什麼美食啊?在農村長大的我們幾個竟然沒有見過,仔細觀察饅頭皮疙疙瘩瘩,裡邊還有紅色的食材,這讓大家更是好奇。剛才進院的大姐看到來人,她一邊蹲在火爐前忙著添柴火,一邊問你們是來買饅頭的吧?我們這才注意沿牆跟盤著三個火爐,煙和氣就是從這裡冒出去的。

放好柴火,大姐正起身回到廚房裡忙著合面, 她對我們說說:“這鍋饅頭是預定的,你們要買等下一鍋吧。”說完地頭又忙著合面,當地的影友趕快搭上了話,他說我們攝影愛好者,只是想拍拍你家的饅頭,能不能給介紹一下啊?


大姐這才抬起頭說,我家的饅頭人稱“黃金饃”,是柿子合面蒸出來的,這位大姐叫趙俊霞,今年49歲,是這戶小院的主人,三年前結束了在外長達十年的打工生活,回到了村裡做手工饅頭搞創業。大姐說,早上凌晨4點多起床一直忙到現在還沒顧得上吃早飯。

在另一個房間,我們看到了整框的柿子,和大姐一起蒸饅頭的美女告訴我們。這就是當地的軟柿,洗乾淨除皮,按比例和入麵粉裡。現在村裡柿子樹多了,樹上的柿子沒人摘,都爛在地裡了,自己正好廢物利用,把它摻在面裡做出可口的柿子饃滿足了大家調劑口味的需求。

大姐一邊和著面,一邊說自己經熟人介紹在北京打工,做過保姆,幹過保潔等工作,前前後後幹了將近十年,工資待遇方面還不錯,但由於人在外地,不能照顧到家裡,娃他爸在廠裡上班,也顧不上家裡,另外一個是,孩子在讀高中,即將面臨高考,如果倆家長都不在孩子身邊,擔心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和學習,錢掙再多也沒孩子的前途重要,考慮到這些因素所以就回來了。


在北京做家政服務那些年,發現城裡人吃的饅頭是機器做的,口感不好,手工饅頭賣的比較貴,口感也香,所以回來後就萌發了賣柴火蒸的手工饅頭賺錢的想法。從北京回來沒多久,就請人在自家院子裡盤了個大土火爐子,花了1千多元買了大鐵鍋和籠屜等蒸饅頭的器具,然後就開始動手蒸饅頭了,第一天蒸了三鍋手工饅頭,拉到縣城後不到2小時,全部銷售一空,從那天起,感覺到手工饅頭在縣城裡確實很暢銷,所以一干就停不下來了。

大姐說剛開始自己只蒸白麵饅頭,去年柿子成熟的時候,家裡的老人想吃柿子面饃,我就蒸了幾十個,本來是留著自己吃的,不料來家裡買饅頭的看到了,也要買,結果幾十個饅頭除了老人吃了一個,剩下的被來的客人一搶而空,銷量比白麵饅頭還好的多,所以自己就開始製作柿面饃,現在已經成了主打產品,每天要蒸出3大鍋,大約有600個左右,因為離縣城很近,零售商都是上門來拉,足不出戶就賣完了。

大姐說,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當地農村,農民們溫飽是個大問題,白麵的小麥麵粉非常少,就連玉米麵也常常吃不飽,為了填飽肚子,所以到了冬季,大家就會把軟柿子和玉米麵合在一起蒸饅頭,用來代替糧食。現在生活好了,大家吃柿子面饅頭就是為了調劑口味,因此我的柿子饃裡主要用的是白麵粉和柿子,為了吃著更有口感,大姐還往裡邊夾了豆沙餡。圖為豆沙餡料,使用當地的紅小豆做成。


大姐說現在人吃柿子饃就是吃個稀茬,這“黃金饃”是老人小孩都喜歡,所以銷量好,批發價格一個是2元錢,一年下來能賺上10多萬元錢。現在到臘月了,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所以還請了2個農村的姐妹做幫工,年關是個銷售旺季,每天都是從早上一直忙到晚上,雖然有點累,但是能賺上錢,心裡還是樂呵呵的。這位下蒸籠的老嫂子就是趙大姐請來幫忙的。

大家看看這滿院子裡都是剛剛出鍋的柿子饅頭,熱氣騰騰還飄著面香還有一種水果的味道,各位親是不是很有食慾?想吃的話告訴我,為免費送你兩個嚐嚐鮮。反正我是食慾大開,除嚐了一個外,還買了十個帶回家讓家裡人都嚐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