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擁有1300多萬的部隊,軍力堪稱第一,為何沒有在日本駐軍?

星座連連看


1945年5月蘇德戰爭結束時,蘇軍總兵力達到高峰,擁有1300萬人。根據雅爾塔條約的規定,蘇軍在當年8月發動了遠東戰役,參戰總兵力達到170餘萬人。

在盟國最初制定的佔領計劃中,美國、英國、中國和蘇聯分別佔領日本的本州、九州、四國和北海道。

8月11日,美國拒絕了蘇聯提出的美蘇分任佔領軍總司令的要求。8月13日,美國太平洋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被任命為佔領日本的盟軍總司令,同時成立了盟軍總司令部。8月14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佈了《一般命令第一號》,劃分日軍向盟軍各受降區域,其中日本本土及鄰近各島嶼、北緯38度以南的朝鮮、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的日軍向美軍投降。

當時,斯大林明確要求將千島群島和北海道留萌-釧路2個軍港以北劃歸蘇聯管轄區域。而杜魯門只是同意中國東北、北緯38以北朝鮮、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劃歸蘇聯遠東部隊管轄,拒絕了斯大林對北海道分割佔領的要求。

8月28日,美軍先遣部隊抵達厚木機場。8月30日,麥克阿瑟到達日本,開始實施對日本佔領。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密蘇里號戰列艦簽署無條件投降書。9月6日,駐日盟軍總部從橫濱遷到東京,開始戰後7年的軍事佔領。

在盟國的壓力下,9月22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出臺《美國對日本投降後的處置政策》,宣佈:1、歡迎並期望盟國參與對日派遣佔領軍。2、各國部隊抵達日本後,必須接受盟軍最高統帥的調度指揮。3、各國政府必須負責自身部隊的補給和日常維持經費。美方還宣佈了盟國佔領軍的規模,預計美軍為12個師,20萬人(含朝鮮半島的兩個師,3萬人),中英蘇三國各派一個師作為佔領軍。

此時,由於英國忙於面對東南亞殖民地紛紛獨立局面,國民黨政府忙於內戰,而蘇聯又不願意將自己軍隊置於美軍指揮之下。所以盟軍對日本的佔領最終變成了美國的單獨佔領。


榮華之武器堂


兩顆原子彈救了日本。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原子彈的橫跨出世,這個“黑天鵝”事件打亂了蘇聯的原來規劃的戰略佈局。

美蘇兩家原先商定,由雙方共同解決掉日本法西斯,半島按照三八線劃分,日本本土由美蘇中英瓜分佔領,蘇聯佔領北海道與本州島東北部。美國原先計劃執行登陸日本本島作戰,介於日本的強烈的抵抗意志與山地地形,美國估算將要付出傷亡100萬人的代價。如果蘇聯能夠參與對日作戰,將大大減少美國的傷亡。

盟軍佔領日本計劃

蘇聯早在5月份就打敗了德國,為什麼直到8月8日才出兵東北。絕不是因為蘇聯戰爭準備未完成,蘇聯認為日本不會輕易投降,先讓美國登陸作戰,消耗掉日本的主力再出手,這樣可以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美國在歐洲戰場也是這麼幹的,直到1944年美英才從諾曼底登陸,此時蘇軍已經取得消滅了德軍的大部分有生力量。在蘇聯眼裡,西方完全是來歐洲摘桃子的。那麼,對日作戰蘇聯想以同樣的方法對待美國。

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島)

美國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屬於絕密,蘇聯當然沒有想到美國這麼快能夠將原子彈投入戰場。等到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時,蘇聯突感不妙。立即在8月8日出兵,但是蘇聯的進軍速度,趕不上日本的投降速度。8月15日,日本就宣佈投降了,蘇軍8月18日才越過鴨綠江。9月2日,日本簽署了投降書,蘇聯9月5日才勉強佔領了北方四島。

“八月風暴”行動中的蘇聯女兵

在蘇聯佔領北方四島之前,麥克阿瑟發揮海軍優勢,從8月28日至9月6日,短短10天時間,向日本投送了46萬美軍,佔領了包括北海道在內的所有日本大城市與戰略要地。9月8日,麥克阿瑟登陸仁川,佔領未被蘇軍佔領的半島南部西海岸,在半島搶得了先機。麥克阿瑟堅決不同意蘇軍進駐北海道,蘇軍雖然有1300萬陸軍,但海軍力量不行,無法大規模跨海投送重裝備,拿擁有原子彈的美軍一點辦法也沒有,從而喪失了接受北海道的可能。

蘇軍展示擦鞋布

兩顆原子彈打破了蘇軍的戰略部署,同樣原子彈阻止了蘇軍進駐日本,可以說原子彈救了日本。如果北海道和本州島東北部被蘇軍佔領,日本將與德國一樣,被分為“北日本”與“南日本”,日本將成為此後數十年冷戰博弈的最前線,經濟發展也將受到影響,日本的再次迅速崛起就不可能發生。


紅龍軍團長


其實原本蘇聯是要在日本本土駐紮的,但是陰陽差錯之後,就變成了現在的狀態。

追本溯源還要從1945年8月份後的“JWPC385/1方案”說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在此之後,美國單方面起草了一份對於日本本土戰後處理的方案,初步構想是讓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等四個戰勝國分別派兵駐紮在日本,從而對日本實施戰後軍事管理。這就是《JWPC385/1方案》,根據該方案,當時日本北海道、本州島東北部地區都劃給蘇聯駐軍(下圖);中國駐紮在四國島;英國駐紮在九州島和本州島西部;剩下的本州島中部以及沖繩群島等都劃給美國。

但是,對於這個方案,1945年10月在倫敦召開的四國外長會議上,蘇聯提出了更為直接的建議——別搞什麼分別駐軍了,乾脆分割日本算了。也就是說,蘇聯方面要求將駐軍換成了分割領土,徹底把日本弄沒了。而且,蘇聯還是很大度的讓出了本州島東北區域,單獨只要一個北海道。

對於蘇聯方面的這個建議,美國方面堅決反對,會同當時的英國和國民政府都是反對。畢竟當時的國力對比,蘇聯剛從二戰中恢復,元氣和國力無法和如日中天的美國相抗衡,畢竟老美本土沒有受到戰爭打擊,區區一個夏威夷,無傷大雅。

因此,在此之後,美國放棄了這個原先的駐軍方案,改變成為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家分別駐軍日本的計劃,完全把蘇聯方面拋開了。

可是,這個駐紮計劃也是久經改變,到了1948年的時候,就完全變成了美國一家在日本駐軍,英國和國民政府都被“好意”或者“不好意”的放棄了。

但是,蘇聯畢竟是當時除了美國之外的強國,蘇聯的面子還是要照顧的,日本的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島)也就是被蘇聯拿去了。蘇聯並未表現出強烈不滿,可能是當時其戰略重心不是在東方,而是在歐洲。在德國戰後處理問題方面,蘇聯就是堅持瓜分的原則了(下圖),但凡是蘇軍所到之處皆為蘇聯領土,吃下去的絕對不吐。

因此,幾經波折之後,現在的日本就變成了今天的樣子,老美一家駐軍。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獲取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


老鷹航空


從內外因角度綜合分析為何擁有1300萬部隊的蘇聯沒有在日本駐軍: 一、內因:蘇聯戰略重心主要在中東歐,對日本地區的關注度不大。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橫跨歐亞兩洲,佔有東歐的大部分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屬於歐洲國家。二戰五大戰場,蘇聯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歐洲東線戰場,以及部分力量支援中國戰場,戰略上對日本戰場的關注度不夠。東歐地區德國剛剛戰敗,中東歐地區的各國形勢很不穩定,蘇聯絕不敢掉以輕心,蘇聯的主要注意力也集中在中東歐地區。


由於東南亞殖民地利益分配問題,以及日本過於高估自己的實力,隨著日益膨脹的野心,使得日本在二戰時期做出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誤決定就是偷襲珍珠港,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有生力量。日本狂妄自大,在進攻中國的同時,也對美國發動了戰爭,惹急了美國這隻“大老虎”。

此後的半年中,日美在珊瑚島、中途島和瓜達爾卡納爾群島進行激烈的海空戰役,日本均慘敗而歸,損失慘重。1944年美軍轉入進攻,局勢越發明朗。美軍大規模空襲日本本土,對日佔島嶼實施海陸空聯合作戰,1945年8月又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日本法西斯經過幾番掙扎以後“氣數已盡”。戰略反攻太平洋地區,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簽字儀式,標誌著二戰結束。


二、外因:美蘇爭霸前奏,美方實力阻撓。 美蘇是當時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是世界的第一強。當其中一個超級大國蘇聯將主要的戰略重心和勢力放在中東歐地區時,美國也會尋找自己的戰略重心和利益點,實現實力的抗衡。由於日本主動挑釁美國,美國進行戰略反攻,日本戰場是美國參與二戰的主要戰場之一,是其軍事力量主要集中的地方之一。辛苦拿下的“肉”,美國豈有輕易讓給別人的道理。 美國原本“倡議”北緯38度線以北由蘇軍霸佔,以南由美軍霸佔。但是,蘇聯也提出兩個附加請求,一個是認可千島群島是蘇聯國土,另一個是北海道由蘇軍霸佔。


但是,美國戰爭史上的奇才麥克阿瑟,態度強硬,拒絕蘇聯人的請求。蘇聯內心雖然想瓜分利益,但是也不得不的忌憚美國的實力。
雖然當時蘇聯擁有1300多萬的軍隊,強大的裝甲部隊,軍事實力強大,但北海道與蘇聯之間還隔著大海,如果蘇聯陸軍要強行登陸北海道,就必須依靠海軍協助,可是蘇聯海軍實力比較薄弱,彪悍的蘇軍真正的實力無法得到最好的發揮。而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一部分主力就在日本,並且美國還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美國不懼蘇聯。因此,蘇聯從整個利益格局上衡量,不想因小失大,最終放棄在日本駐軍。而英國因為在二戰中“元氣大傷”,經濟實力嚴重下滑,故回絕了美方的駐軍邀請。當時的中國也因為經濟實力,內戰爆發等原因放棄了駐軍。美國在日本實現了真正的“掌控”,以至於日本後來的發展受美國的影響頗遠。


梓蕤


謝謝簡易回答

從戰略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斯大林是完全清楚蘇聯的軍力投射邊際,通俗說:就是蘇聯現有國土就是蘇軍軍力投送邊際。所以就可以理解,蘇軍不參加朝鮮戰爭的最根本原因。斯大林因為知道蘇聯的能力,所以,他沒有再發動一次對外戰爭,所以日本駐軍,我想,任何一個知道自己力量投送邊界的領導人,都不會駐軍。

在斯大林之後的蘇聯領導人,就沒有他的戰略眼力,所以後期,貿然發動阿富汗戰爭,有人認為阿富汗戰爭是蘇軍不能有效對付游擊戰,這只是戰術上的評論,實際是阿富汗是蘇聯軍力達不到地方。蘇軍發動阿富汗戰爭後,美國很快就看到了蘇軍後勤保障的混亂與缺力。

就像美軍,三八線就是美軍投送能力的邊際,所以從戰略角度看美軍,他是贏不了韓戰的,隨著解放軍投送能力的增強,美軍是在後撤,明顯的是從第一島鏈向第二島鏈撤退,這就是戰略投送能力的此消彼長!!能力在哪裡,騙不了人,因為,都是軍事、政治高手。


心勇4


德國戰敗投降後曾被劃分為四塊佔領區,分別由美、蘇、法、英四國派駐軍佔領。有了這個前車之鑑,戰敗後同盟國對日本的處理方案也就依樣畫葫蘆。

其實早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同盟國就已經提出了關於日本戰後如何處理的問題。不過當時會議重點討論的還是日本在遠東殖民地的戰後歸屬問題。

有趣的是,開羅會議期間羅斯福曾單方面會晤過蔣某人,並表示有意讓中國在戰後來主導對日本的佔領。可正所謂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蔣最終還是婉拒了羅斯福的提議,只答應會在必要的時候予以輔助。

當然,羅斯福的建議只是一個試探,同盟國很快就於當年達成了“共同原則”,即有關敵人投降和解除武裝等事宜,均應由同盟國共同採取行動。

德國投降後(1945年5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隨即便將“佔領日本”問題提上了議案。一開始,美國就設想由自己來實施佔領,但經過詳細的計算後才發現,對日佔領至少需要23個師,約80萬人。

美軍當然能派出80萬人,但剛繼任總統的杜魯門認為這並不利於美國國內的民意:戰爭已經結束,士兵們卻還不能回家;於是,美國便提議讓包括蘇聯在內的其他幾個主要同盟國參與佔領任務。


按照美國的預定計劃:擁有發達基礎設施的本州島由美軍佔領,工業設施較集中的九州島由英軍佔領、以農業為主的四國島由中軍佔領,本州島北部和北海道則劃歸蘇軍佔領。就面積而言,蘇軍佔領區的面積最大。

除佔領區劃分外,美國對各佔領國的兵力部署也做了詳細安排:美國會在日本留駐約8個美軍師共31.5萬兵力,中國派駐4個師共13萬兵力,英國派駐5個師共16.5萬人,蘇聯派駐6個師共21萬人。而到了佔領後期,上述兵力還應該繼續縮減。

杜魯門雖然提出了四國佔領日本的計劃,但他發自內心的不願意俄國人染指太平洋戰爭的勝利果實,更不想看到東京重蹈柏林的覆轍。於是杜魯門為上述計劃設置了一個硬性前提:必須由美國人擔任佔領區最高總司令,各國派遣至日本的軍隊也應該聽命於佔領區最高總司令。

在斯大林看來,佔領日本是必要的,但他一開始是希望由蘇聯和美國的指揮官分別擔任佔領區總司令。無需思索,杜魯門斷然不會同意蘇聯的這一要求,他甚至都不想劃哪怕一寸日本土地給蘇聯。只不過為暫時的穩定,在同盟國內部的方案中又不得不提到蘇聯。

1945年8月14號,杜魯門向麥克阿瑟下發了名為《一般命令第一號》的文件,其中指出,日本本土及鄰近島嶼、北緯三十八度以南、菲律賓群島等地的日軍,需向美軍投降。這一命令實際上已經標誌著“四國佔領”計劃的破產,美國意圖獨霸日本。


當天,麥克阿瑟隨在杜魯門命令的基礎上擬定了“一號命令”,並形式性的發往莫斯科徵求斯大林的意見。斯大林原則上表示同意,但又額外提出兩個要求:第一,把雅爾塔會議上劃歸蘇聯的千島群島更改為“日本讓出”;第二,把北海道北部更改為“日本讓給蘇聯的土地”。

對於斯大林的要求,咬牙切齒的杜魯門只願意接受第一條。這是因為千島群島在雅爾塔會議上確定已經劃歸蘇聯,而北海道的歸屬並未最終確定,且這一地區的日軍已經向美軍投降,煮熟的鴨子哪能讓飛了。


不過當時莫斯科也做好了準備,即在認為必要的時候,由華西列夫斯基指揮部隊藉助薩哈林島對北海道發起登陸作戰。但最終蘇聯為了避免同美國發生摩擦,權衡之後還是打消了佔領北海道的企圖。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蘇聯一直把自己當做歐洲的一分子,所以把歐洲當做自己的勢力範圍,蘇聯的主要利益在歐洲和中亞,對於遠東蘇聯不甚看重,再一個蘇聯也沒有那麼多力量來與美爭霸全球


夢-----


我是雪松,我來告訴你蘇軍為什麼沒在日本駐軍,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日本不是蘇軍二戰時期的主戰場,美軍是消滅日軍的主要軍事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