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已經登基稱帝,諸葛亮為什麼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百人?

大侃歷史


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託孤,將年僅17歲的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和李嚴。他要求兒子劉禪以“相父”對待諸葛亮,凡事多詢問諸葛亮。此後,諸葛亮掌握了蜀漢朝政大權,直到他病逝五丈原,都沒有“還政”於後主劉禪,一直將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據《晉書》記載,諸葛亮上朝要帶甲士百人上殿,這是為什麼呢?

先分析諸葛亮為何沒有“還政”於劉禪,三個原因

其一,諸葛亮剛剛接受先主劉備託孤時,劉禪年僅17歲。

劉禪出生於公元208年,而劉備病逝於公元223年,此時的劉禪年僅17歲,按現代的標準判斷,還是一個未成年人。古代也一樣,17歲只是一個大孩子,經驗閱歷很少,必須得有輔政大臣輔佐,才能將治理國家這個重任給挑起來。諸葛亮相當於後主劉禪的老師,指導著劉禪如何治理內政,如何親賢臣,遠小人。此時,諸葛亮不能辜負劉備的託孤,不得不代替後主劉禪,掌握朝政大權。

其二,諸葛亮為了盡到“相父”的責任,盡心盡力輔佐劉禪。

諸葛亮出山後,全心全意輔佐劉備,為其出謀劃策,創下蜀漢這片基業。現在,劉備為給關羽報仇,傾國之兵伐吳,不幸戰敗,一年後病逝。劉備在病逝前,將劉禪、劉永、劉理三兄弟託付給丞相諸葛亮劉備讓劉禪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諸葛亮,尊稱其為“相父”。諸葛亮被尊稱為“相父”,就得對得起這一聲稱呼,他為此盡心盡力,“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而劉禪只需要當一個甩手掌櫃,籤簽字、蓋蓋章即可。只有在祭祀等重大事項時,才需要劉禪出面。

孩子在一個父親眼裡,永遠是一個孩子,是個“長不大的孩子”。同理,雖然劉禪已經年長,二十多歲了,已過了弱冠之年了,可是諸葛亮眼裡,劉禪還是當年的“小阿斗”,不一定能夠治理好國家,一直對他溺愛著,為他操勞國事,不惜病倒。他不放心完全放手,讓劉禪大展身手。這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溺愛,現代社會,這種現象更加嚴重,不次於古代。

其三,諸葛亮即使病逝五丈原,他也安排了兩個接班人。

在公元228年後,諸葛亮常年在前線征戰,把後方交給了劉禪治理,為此還寫了舉世聞名的《出師表》。公元263年,諸葛亮第五次伐魏,規模僅次於第一次伐魏,聲勢浩大。可是進展不利,被曹魏司馬懿堵截在渭水兩岸。到了這年八月,諸葛亮由於操勞過度,病到了。此時,後主劉禪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到軍中問候“相父”。李福詢問道:“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諸葛亮道:“蔣琬可以委以重任,蔣琬之後,費禕可以繼任。“李福又問費禕之後,誰可接任?諸葛亮沒有回答,已經病逝了。

諸葛亮在臨終前,給劉禪推薦了蔣琬和費禕兩個能夠委以重任的大員。這兩人也不負眾望,在諸葛亮病逝後,將蜀漢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來,蔣琬、董允、費禕與諸葛亮並稱為“蜀漢四相”。從這兒看,諸葛亮在自己病重之際,還在為劉禪考慮,精挑細選,為其選擇了兩個可以信賴的重臣。《資治通鑑》中記載如下:

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

再分析《晉書》中說的桓溫效仿諸葛亮,帶一百甲士上朝,有以下兩個解釋

第一個解釋:諸葛亮功勳卓著,被劉禪賜予的特權

古代皇帝為表彰給國家做出過特殊貢獻的功臣,會給予一些特權,如“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這三項特權,還有加九錫等等。好多權臣,如曹操迎奉漢獻帝於許昌,有功於社稷,就取得這些特權。蜀漢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也勸過諸葛亮加九錫,只是被諸葛亮拒絕了。他認為等自己伐魏成功,恢復漢室江山,再加九錫也不遲。

同樣,“甲仗百人入殿”是一種榮耀,是一種類似於“加九錫”之類的特權,算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一種獎賞。當時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領益州牧。再給個“甲仗百人入殿”的特權,也不是什麼大事。如《晉書·桓衝傳》又詔衝及謝安並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宋書·武帝紀上》高祖領青州刺史。甲仗百人入殿。

第二個解釋:晉簡文帝司馬昱想讓桓溫“依諸葛亮故事”,做一個忠臣,而不是亂臣賊子。

晉簡文帝司馬昱是被權臣桓溫擁立的,是一個十足的傀儡,名為皇帝,實際上還不如一個老百姓自由。他多次提到諸葛亮,就是因為諸葛亮是當時公認的忠臣,掌握蜀漢大權,是一個標準的權臣,也是一個十足的忠臣。現在桓溫權傾天下,隨時可能廢了自己,自立為帝。因此,他才抬出諸葛亮,給予桓溫和諸葛亮一樣的特權,做一個像諸葛亮一樣的忠臣,而不是司馬懿那樣的權臣。

《晉書.桓溫列傳》:既逢覆敗,名實頓減,於是參軍郗超進廢立之計,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結語:

諸葛亮是一個合格的“相父”,他在接受劉備白帝城託孤後,兢兢業業,恪盡職守,輔佐後主劉禪,將蜀漢治理得井井有條。在劉禪剛剛繼承皇位時,年僅17歲,還是未成年人,諸葛亮不放心劉禪獨自治理蜀漢。後來,諸葛亮一直在外征戰,把後方交給劉禪治理。在諸葛亮臨終前,還念念不忘,為劉禪挑選可以委以重任之人蔣琬和費禕。至於《晉書》中說的,桓溫效仿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也就是一種類似於“加九錫”之類的榮譽而已。


魁哥說歷史


自古皇帝是不允許,臣下帶兵器上朝,更不用說帶侍衛,還有百名侍衛。

實際上,諸葛亮帶侍衛,是劉禪允許,並且是強烈要求帶百名侍衛。

諸葛亮對劉備父子,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因為在當時諸葛亮,如果有什麼意外,蜀國立即亡國。

所以對諸葛亮的保護,必須時時刻刻不可鬆懈。

諸葛亮百名帶侍衛上朝,不單是劉禪允許,還是強烈要求。


e心理大師e


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所謂諸葛亮還政劉禪的問題,根本不存在。

劉備駕崩以後,劉禪登基做了蜀漢的皇帝,十年十六歲。他登基以後就親政。名義上來講他就是蜀漢的最高統治者。同年,諸葛亮開府視事。“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蜀國的大事小情,都由諸葛亮來決斷。似乎諸葛亮與曹操沒有什麼區別,是蜀國的大權臣。實質上兩人有本質區別。

諸葛亮掌握大權不假,但他是忠臣而不是權臣。

諸葛亮這個人性格有缺陷,就是凡是都要親力親為。他事無鉅細都要過問,不是為了抓權力,而是不放心別人去做,怕別人做不好,自己對不起劉備的囑託。所有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為了劉家的天下,最後操勞過度,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

劉禪什麼能耐,諸葛亮心裡最清楚。蜀國這副爛攤子,十個劉禪也撐不起來啊。真要是蜀漢亡國了,他諸葛亮能對得起劉備嗎?

其實諸葛亮對劉禪充分的尊重。平定南中、出師北伐,這樣的大事,諸葛亮都要上表奏請劉禪,請劉禪批准。雖然是走程序,但程序正義是最大的正義。表明大權還在劉禪手中。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出師表,一片老臣心,讀之令人落淚。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是欺君罔上的權臣呢?

《前出師表》,多次提到先主劉備。到了《後出師表》,諸葛亮幾乎不提先主了,主要提陛下,也就是劉禪。表述上的變化,實際上就是體現自己不僅終於劉備,同樣忠於劉禪啊。

諸葛亮權力大,是因為劉禪放權給他。劉禪知道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又忠心耿耿,治理國家沒有比諸葛亮更合適的人選。換了其他人當丞相,搞不好整個蜀漢都要完蛋,他這個皇帝也別想當了,說不好命都保不住。

所以,不存在所謂還政劉禪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所謂諸葛亮帶衛士上朝的問題,純屬子虛烏有。

我查遍三國志,包括裴松之的註釋,沒有任何關於諸葛亮帶甲士上殿的記載。就連一貫捕風捉影的《蜀記》《漢晉春秋》《襄陽記》等書,也沒有這方面的記載。所以裴松之的註釋中,也沒有任何記載。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與諸葛亮還有一點個人恩怨,他父親受過諸葛亮的處罰。如果諸葛亮真有這樣狂妄的行為,陳壽為什麼要替他隱瞞?!絕無可能。

這說明什麼,說明在三國、西晉的時代,還沒有諸葛亮帶衛士上朝這樣的傳說。

直到東晉權臣桓溫晚年,有一些溜鬚拍馬的人,才造謠諸葛亮帶著一百名甲士上朝,要桓溫也效仿。

所以說諸葛亮帶甲士上殿純屬子虛烏有。


上將噯福斯


純屬後人杜撰之事,也要拿來說事

三國後期,名將名士,基本都已亡去,只剩下諸葛亮以及司馬懿兩位天才,在岐山之地鬥法。對於蜀漢來說,諸葛亮後期簡直就是肱骨之臣,蜀國無論事情大小,都要經過諸葛亮之手,經過他的仔細思量之後,才能實施。由於後期獨攬大權,所以一些野史,對於諸葛亮的記載都不是很“友好”,比方就有野史說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不還政給劉禪,那麼歷史上面,真的有這些事情嗎?

帶甲士百人上殿,乃後人杜撰之事

在《諸葛亮傳》當中,根本就沒有提及帶甲百人上殿的事情,僅僅佔據川蜀之地的一個小小政權,如果大殿之上站著士兵數百人,那麼文武百官又站在哪裡呢?無論是哪朝人評價諸葛亮(包括蜀漢的政敵魏晉),都以忠臣相稱,此外,諸葛亮已經開府治事,所有的事情、無論大小,根本就不需要承保劉禪,更是直接在自家府邸當中解決的。此外,劉備死後諸葛亮總共掌權11年,這十一年時間當中,三年守孝,六年北伐,僅僅只有兩年時間是待在蜀漢的,所以天天帶甲百位上殿,純屬是無稽之談。

不還政劉禪,卻有其事,但也有原因

古代成年乃弱冠之年,即現在的22歲,但劉禪登位之時,僅僅17歲,根本就沒有掌權的能力,此外,諸葛亮常年北伐在外,根本就沒有什麼機會還政給劉禪了。而且,諸葛亮所崇拜的對象,也就是管仲,在幫助齊桓公之時,也是總攬國家的實際政務,國家的元首給齊桓公,桓公只需要顧著享福就行了。正是由於這樣的想法,諸葛才一直沒有還政給劉禪,加上劉禪總是喜歡親近小人,如果將國家大權給他,那麼整個蜀漢說不定就會直接覆滅了。

不將政權交給劉禪,不能說明諸葛亮是奸臣,只能說他實在是太忠心了。

完全就是在為蜀漢操勞,無鉅細,全部都由自己承擔,日夜操勞,根本就沒有時間享受權力帶給自己的快感。可以說,獨掌大權對於諸葛亮來說就是精神以及身體的雙重摧殘。後期諸葛亮死掉之後,劉禪派人前去打探過諸葛亮的家底,結果僅僅有桑樹幾棵,良田數畝,根本沒有多餘的家財。一個不貪財,而且又不世襲自己權力的丞相,要說他不是忠臣,換做是鬼,都不可能相信。


說古明今


公元223年,漢昭烈帝劉備因夷陵討伐戰役失敗心力交瘁而死,享年六十三歲,廟號烈祖,葬於惠陵。

臨終前,劉備向諸葛亮交代了託孤大事,並對其說道:“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正是這句話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表示自己“願竭肱股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後來諸葛亮為了蜀漢大業鞠躬精粹死而後已,並沒有辜負劉備的信任。

不過諸葛亮沒有還政於劉禪,上朝帶甲士百人也確有其事。那麼這兩件事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諸葛亮不還政於劉禪

——劉禪人生閱歷尚淺、資質平庸

劉備逝世的時候,劉禪只有十七歲。這要在當今社會中,只能算作未成年人。即便在三國亂戰時期,也很少有十七八歲政績突出的人物出現。甚至在這個年齡段參與過政事的都非常的少。

就拿吳主孫權來說,孫權十五而立,很早就已經參與東吳政事、獨當一面了,他是同齡人之中資質最高、閱歷最豐富的。但當他十九歲接替大位的時候,孫策仍然是各種的不放心,還給他選了兩位託孤大臣。吳國的軍政大事基本都是聽取張昭與周瑜的意見。

跟孫權相比,劉禪在接替大位之前沒有任何的理政經歷,而且他資質平庸也是人盡皆知的。劉備向來都只把他關外溫室中成長。劉備突然“心力交瘁”而死,即將接替皇位的劉禪,對這些事物一無所知。很顯然,他的的父王劉備都不放心把政權交到他的手裡。而是選擇以諸葛亮代政。

諸葛亮更像劉禪的老師,是劉禪帝王之路上的引路人。他悉心教導劉禪要開張聖聽,要親賢臣,遠小人……在劉禪學會如何做一個好皇帝之前,諸葛亮不敢輕易將此重擔交還給他。

直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劉禪還是沒能做到他心中的好皇帝。所以諸葛亮仍然挑選了幾位接班人,繼續代替自己教導劉禪。

帶甲士百人上殿

這段史料來自《晉書·桓溫列傳》,原內容如下:

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實際上!這是皇帝給功臣賞賜,使其享受跟其他人不一樣的特權。這就好比曹老闆的“上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是一個道理。桓溫因擁立簡文帝有功,被賦予“甲仗百人入殿”的特權。而諸葛亮因為治理蜀國、輔佐劉禪有功,也被賦予“甲仗百人入殿”的特權,這並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諸葛亮雖然享有這項特權,但卻沒有史書記載其曾經有“帶甲士上殿”的舉動,有這項特權未必就一定使用過。事實上諸葛亮壓根沒必要這麼做作。毫不接受反駁的說,如果諸葛亮真的想取代劉禪,劉禪只能乖乖讓位,朝中大臣根本就無人敢擋。

當年李嚴就勸說諸葛亮“加九錫”但是卻被諸葛亮拒絕了。說明諸葛亮並不鐘意此類表面功夫。因此!“帶甲士上殿”的特權應該是劉禪主動賦予他的,而不是諸葛亮利用權勢逼迫劉禪。


愛尚文史


劉禪登基的時候十七歲,雖然年齡已經不小了,但並不算年齡太大,而且當時蜀漢政權剛經歷過夷陵之戰的大敗,損失慘重,形勢是比較危險的。所以諸葛亮按照劉備遺命,以丞相的身份擔任輔政大臣。在當時的局面下,蜀漢可謂內憂外患,如果沒有諸葛亮,是很難穩住局面的,所以需要諸葛亮先全權主持蜀漢軍政事務一段時間。

之後,諸葛亮雖然在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曾經自請貶官,降為右將軍,但是仍然攝行丞相職權,也就是行使著丞相的權力。最為重要的錄尚書事的權限,諸葛亮也始終掌握在手裡,並沒有放棄。而且,諸葛亮是蜀漢唯一的丞相,諸葛亮死後,劉禪就廢除了丞相,蔣琬和費禕都不是丞相,而是大司馬和大將軍,雖然同樣是輔政大臣,掌握實權,但比諸葛亮的權力要小得多了。

諸葛亮掌權時,蜀漢國內很清楚,真正的掌權者並不是皇帝劉禪,而是諸葛亮,敵國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曹丕在命人勸降蜀漢的時候,派的也是王朗、陳群、諸葛璋等看上去和諸葛亮有點關係的人。而後來諸葛亮回答的時候,也是以他個人的名義露布作答,而沒有以劉禪的名義反駁王朗等人。

在蜀漢國內,也有人故意試探諸葛亮。比如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就曾勸諸葛亮受九錫,這顯然是把諸葛亮當作曹操對待,以為諸葛亮會和曹操一樣,把劉禪當成傀儡,逐步把蜀漢政權轉移到自己的控制之下,最後實現皇權轉移。但諸葛亮表示拒絕,並對李嚴說,如果能北伐成功,讓天子還於舊都,別說九錫,他就是受十錫也行。

受九錫是封王才會有的待遇,也就是自己獨立建國,是國中之國,可以設置官屬,還可以建立宗廟,在漢朝非劉氏不得王的祖制之下,外姓大臣如果受九錫,享受這些待遇,就等於公開表明了要篡位的意圖。曹操在進封魏王之後,就受九錫,曹丕封孫權為吳王的時候,也給孫權受九錫的待遇。

不過,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後,有人提出受九錫,他拒絕了。這當然不是因為司馬懿無心篡位,而是因為當時曹魏內部還有反對司馬懿的勢力存在,所以司馬懿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清除這些勢力,不能過早暴露自己的意圖。後來到司馬昭時,就進封晉公,受九錫了,這就是公開表明了篡位的意圖。

而且,蜀漢當時的政治格局和曹操當丞相時的情況差不多,也就是大約是漢初的格局,丞相府就是中央行政中樞,皇帝並不直接干預國家的日常行政運轉。此外,蜀漢也沒有漢初時的御史大夫和太尉這種職務,所以諸葛亮完全是蜀漢軍政一把抓。

劉禪本人後來也曾經說過,諸葛亮掌權時期蜀漢的情況就是“政歸葛氏,祭則寡人”,意思就是說,蜀漢的軍政權力都掌握在諸葛亮手中,而劉禪作為皇帝,主要發揮的就是禮儀性的功能,也就是祭則寡人的意思。

不僅如此,當時劉禪還比較年輕,還要學習,所以諸葛亮特地選拔董允在劉禪身邊擔任尚書令,監督劉禪,讓劉禪不能肆意輕舉妄為。但這都是劉備臨死時交代給諸葛亮的,劉備並要求他的孩子們對諸葛亮要“父事之”,所以《三國演義》中劉禪稱呼諸葛亮為“相父”,就是表示對諸葛亮的尊重。

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得到了劉禪批准的甲士百人護衛上朝的特殊待遇。但這裡所說的甲士百人只是負責保護諸葛亮從丞相府到宮中上朝路上的安全,並不是順在宮中參與大朝會的時候,諸葛亮也帶著甲士百人。諸葛亮的甲士百人當然在入宮的時候就要停下了,只能在宮門之外等著,不能跟隨入宮。

這和漢初劉邦特賜蕭何“劍履上殿”的特權一樣,是一重特殊待遇。因為當時大臣上朝參加大朝會時,在進入大殿時都要取下佩劍,脫去鞋子,只穿著襪子上殿。到三國時也是這樣,但從董卓到曹操以及後來的司馬懿,都和蕭何一樣,有劍履上殿的特權,就是一重皇帝特殊的恩寵待遇。

在這裡還要解釋一下漢朝所謂的上朝。漢朝的上朝主要是初一十五的大朝會,都是禮儀性的政治活動,皇帝並不是在這種大朝會上和大臣討論軍政事務,皇帝要討論問題,都要在朝會之後召幾個大臣入宮,在後殿討論,不用在百官雲集的大朝會上討論。

當時的政府主要官員辦公,也基本上都是在各自的官署,而各部門長官集中起來討論重要軍政事務,都是要在丞相府舉行的。這些人在從自己的官邸和官署到丞相府的時候,或者去參加大朝會的時候,只能帶領隨行的奴僕之類的人,而不能攜帶衛士。

所以,在魏晉之前給某個大臣以所謂的鼓吹羽葆的待遇,也就是一種特殊的待遇,在重要場合或者出行時可以張傘蓋,並奏樂。比如東晉時期的桓溫就曾有過這種待遇,而且有虎賁士六十人,也就是從皇帝的禁衛軍虎賁軍中撥調六十人充當桓溫的衛士,保護他的安全。

鼓吹也是一樣,是當時地位比較高的大將才有的特殊待遇,主要是君主賜給獨當方面的大將的待遇。孟達奪取東三郡之後,劉封奉命去東三郡協助孟達鎮守,劉封地位更高,所以劉封到東三郡之後,就奪走了孟達的鼓吹,也就是和孟達爭權的意思,孟達對此很憤怒,也為他後來投降曹魏埋下了伏筆。

諸葛亮的甲士百人也和桓溫一樣,主要是禮儀性的,也就是顯示出他的地位很高,和普通大臣不同,所以要必須保證他的安全,也就是所謂的一身系國家安危,以向世人表明這個人對國家的重要性,以及皇帝對這個人的特殊重視。

當然,除了禮儀性的功能之外,這種皇帝禁衛軍派出的武士都是百裡挑一的精銳之士,所以確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大臣的個人安全。比如諸葛亮的甲士百人,除了在成都上朝時使用,平時也要在丞相府輪流值守護衛,在他北伐的時候,這些人肯定也是要擔負保護諸葛亮個人安全的責任的。


蕭武


其實,劉禪調撥給諸葛亮的百人侍衛,是經過仔細考慮之後才決定打了折扣。

咱們先把劉禪那點小心思放一放。

漢高祖在掃除項羽之後,以平民的身份坐上了皇帝寶座,就開始大封功臣。

眾所周知,漢承秦制,東西兩漢,一脈相承,黃巾起義,一分為三,三國鼎立。

雖然漢高祖在封賞功臣時,將若干官名進行了一些調整,可是其職權卻是大同小異。

在亂糟糟的討論完誰的功勞是第一後,蕭何成“功人”,其他都是功狗。

作為“功人”待遇是封侯,有封國,實封戶口,為相國。

上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

所以,既然視自己的蜀漢為正統,諸葛亮領一百人上朝,看起來是恩寵有加,實則是劉禪打了折扣。

公元223年(建安二十六年),夷陵慘敗後,漢昭烈帝劉備又羞又氣死在白帝城。臨終遺命:“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聽起來,是肺腑之言,可是任誰作為皇帝,自己兒子不成器,又遇到一個天縱奇才的奇人是一位丞相,軍國大事皆在其掌控之中,臨死放心不下。說些以退為進的話,套牢一頭以聲名為第一聲名且身負奇才的老牛,也是可以理解的。

劉備一個販履織蓆的無名之輩,躍升為一方霸主,也是從人堆裡滾了三滾,滿手的血汙,一腦子的計謀。深怕劉禪有不滿,便在和諸葛亮囑託的同時,又下詔給劉禪。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都以為劉禪傻,劉備的這番話,劉禪領會的十分透徹。要知道,此時劉禪不過是個剛剛斷了奶的少年,英年十七。

等到諸葛亮帶著劉備的棺槨返回成都,劉禪見到諸葛亮的第一句話就是。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意思是說,你是一把手,我只管上墳上香。

也就是在此時,諸葛亮被提升為太子太傅,丞相。為了施恩與諸葛亮,照搬漢高祖故事。

入朝不趨,帶劍履上殿,率甲士上朝

還未到贊拜不名,加九錫,稱王的地步。

雖然差了一兩個程序,卻是天壤之別。

更何況,諸葛亮高風亮節,一直兢兢業業,尤恐有負先帝重託。

但是,丞相或相國,它的權限是很大的,甚至是連皇上的家事也可以出手管理。

陳平在應對漢文帝的問詢時,清楚的解釋了丞相的職權。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關於丞相的權限,有名的一代明君宋太祖趙匡胤是深有體會。

上既除普及崇矩,乃無宰相署敕,上時在資福殿,普因入奏其事,上曰:「卿但進敕,朕為卿署字,可乎?」普曰:「此有司所行,非帝王事也。」

乃使問翰林學士講求故實。陶穀建議,以為:「自古輔相未嘗虛位,惟唐太和中,甘露事後數日無宰相,時左僕射令狐楚等奉行制書。今尚書亦南省長官,可以署敕。」竇儀曰:「穀所陳非承平令典,不足援據。今皇弟開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也。上從儀言

上面的一大段,就一個意思,宋太祖趙匡胤想任命趙普為宰相,但是先前的宰相範質和王溥等人已經被罷免,皇帝下發的命令需要宰相一級的官員署名之後,才能生效。

由此可見,不是諸葛亮不讓劉禪親政,而是相權基本包攬了一切,劉禪只說同意或不同意,或者再議,僅此而已。

另外關於上朝和入朝,他們是兩碼事。

簡單的說,入朝,每逢朝會的日期或者奉詔覲見,禁城打開城門,官員進入禁城之內聚攏在一起,商議和處理國家的大事。

上朝,就是從家中走出來,然後到達禁城門口,然後孤身進入。侍衛調撥與諸葛亮,用來防止突發和意外事件,是一種恩寵。而不是興師動眾,帶兵造反。


唐代丹藥


雖然劉備說了要把自己的皇位傳給諸葛亮,還說諸葛亮的才能是比曹丕還要高10倍,劉禪如果不能夠輔佐的話就奪得皇位。其實劉備已經是暗示諸葛亮可以當上皇帝了,但是諸葛亮還是不相信劉備,害怕他死的時候要殺死諸葛亮,所以就說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要幫助劉禪真正的奪得天下。


其實諸葛亮是這樣想的,自己雖然是不能當皇帝,但是他現在已經是體驗過權力的滋味,是捨不得放下這所有的一切。雖然不能夠殺死劉禪,但是還是要掌握好權力。劉禪可能是會憎恨自己,所以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不然有一天自己可能就會死於非命。

現在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諸葛亮到底是怎麼想的。

諸葛亮有賊心,卻沒有賊膽

在三國這麼一個亂世之中,其實每個人都想要擁有潛力,就連諸葛亮也是不意外的。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幾次推翻,其實自己還是想要出來闖蕩一番的,誰會真正的想要去耕種呢。尤其是像諸葛亮自己這種非常有才能的人,他都說自己都是管仲,是能夠真正輔佐助攻奪得天下的人,怎麼可能會隱藏下來呢。更何況他號稱臥龍先生,他只是暫時臥著,但是他總有一天會一飛沖天,變成真正的真龍天子。


但是在當時的那一個環境裡,劉備已經做好了準備,像趙雲魏延他們還活著,更何況還有一個託孤大臣李嚴。這個三個人對諸葛亮的威脅非常大,諸葛亮又不能夠除掉他們,所以諸葛亮只能忍耐下來。

反正現在他可是蜀國真正的主人,就算劉禪也不是被他當成了一個傻子嗎?其實真正歷史上的劉禪還是非常的英明,只不過諸葛亮的地位實在是太高了,而且才能也是十分的閃爍,最後將劉禪狠狠的壓了下來。


劉禪甚至還要叫諸葛亮為相父,就是因為劉備你死的時候告訴劉禪,要將諸葛亮當做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樣,雖然是籠絡著諸葛亮的心,但是劉嬋也已經當真了,他也是非常相信諸葛亮的,但是諸葛亮卻不一定會這樣好好對待。

諸葛亮擔心自己會被謀害,所以做好了準備。

諸葛亮其實是非常精明的,在朝廷之中雖然很多人是相信他,把他當做真正的宰相,可是有很多人其實在背地裡是非常討厭他的。因為他掌握了所有權利都想要搶奪他的權利,所以就有點害怕自己有一天會被他們殺死。


突然感覺自己是可能會有一天會這樣被別人陷害,於是一定要在他們面前假裝自己是非常有能力的,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牢牢的掌握兵權。他這麼多次北伐,雖說是為了報答劉備的人情,其實就是為了更好的掌握權力。自己雖然是在外面,可是自己有軍權,一旦裡面發生了動亂的話,自己就可以直接調動軍隊去平叛。

像司馬懿這樣去搶奪曹魏的實力,其實司馬懿也不想要這樣做,還不是他們曹氏家族搞得太惱火了。要將司馬懿整死,司馬懿也沒有辦法,最終是搶奪了曹氏家族真正的權力。但是他最後也是沒有想過要奪得曹氏家族的位置,而是他的兒子司馬昭實在是太有野心了,司馬懿臨終時所說的話司馬昭都沒有做到。


而當時在劉禪身邊有很多宦官,其實劉備最討厭這樣子的,可是劉嬋卻喜歡這樣。其實諸葛亮也樂於這樣子,讓劉禪變得愚鈍起來,但是又害怕這些宦官會殺死自己,所以就要做好準備。

你們認為諸葛亮是有多麼無奈,歡迎在下面評論。


史研


與劉禪年齡、資歷有關。劉禪當時年輕,幾無官場政治經驗。諸葛亮實在不放心直接還政於劉禪,在當時還有強敵環伺的情況下,顯然是不合適的。

與劉禪的能力有關。在諸葛亮生前我們看到劉禪其實就是一個橡皮圖章,諸葛亮要怎麼蓋就是怎麼蓋,看不出劉禪的實際才能,等諸葛亮去世後看看劉禪的表現就知道劉禪真實的水平如何了。諸葛亮生前選定的接班人,蔣琬和費褘相繼去世後,劉禪就開始親近小人,導致政治黑暗,宦官專權,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劉禪的能力問題,要是諸葛亮在,怎麼可能會這樣呢?諸葛亮其實最擔心的就是這個。所以如果諸葛亮讓劉禪當政,那麼諸葛亮在前方如何安心北伐?如何完成劉備的心願呢?

與諸葛亮的理想有關。在著名的隆中對中,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諸葛亮輔佐劉備的方式也跟他們二位很像,就是諸葛亮負責實際的政務,而不管是劉備還是劉禪都是名義上的最高元首,這也是諸葛亮沒有還政給劉禪的原因。

至於還有人說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這事,其實真的很難辨別真假。

其實這個出處是在晉書中,東晉朝廷下詔讓桓溫效仿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其實這裡的重點是要恆溫像諸葛亮學習,做一個忠心的權臣,帶著甲士百人上朝,而不是自己造反。

與劉禪不成熟有關。劉禪後來長大了,雖然有一定進步,但諸葛亮認為他不成熟。蜀漢不僅有內患,還有外患,曹魏和東吳的實力都強過蜀漢。北邊曹魏虎視眈眈,東邊孫吳不懷好意。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嚴重,諸葛亮不得不事必躬親。諸葛亮不敢還政於劉禪,還在於他不放心劉禪執政。

劉禪有一定的能力,但他不像劉備是在馬上打下的天下,怕劉禪親近小人,而敗壞朝綱。諸葛亮病逝後,劉禪寵信太監黃皓,導致朝業荒廢,接過軍權的姜維都不願回朝。

諸葛亮並不是有了取代之心,那他肯定就是想恢復丞相制度,西漢初年的丞相制度和現在的不一樣。那個時候類似於虛君實臣,丞相擁有最高的權力,而皇帝則不處理政務和軍事,只是需要三公討論出來一個結果之後,皇帝簽字同意。所以諸葛亮實際上也是想要這樣做的,如果再多一點考慮的話,那就很有可能是諸葛亮雖然認可了劉禪的才能,但是劉禪還並不成熟。


納蘭自強


這個先分成兩個部分來解答,不過雖然是兩個部分,但其實本質原因應該還是一個,下面來講講。

為什麼可以帶甲士上殿?

關於諸葛亮帶甲士百人入殿?這個記載出自《晉書·恆溫傳》,曰:“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由於東晉時期離三國未遠,聽聞的事情也比我們今天多,所以這個事情的可信度比較高。恆溫帶甲士入殿,是因為他剛廢了東晉皇帝,立了簡文帝,所以需要用甲士來威懾。而“依諸葛亮故事”,則暗示當年諸葛亮也有差不多的情況。

那麼為何諸葛亮要帶甲士入殿?這還是和劉備的託孤話語有關,所謂“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遺言就賦予了諸葛亮超然的地位,有了超然地位,當然就會做一些超然之事。如李嚴勸諸葛亮九錫稱王,諸葛亮也沒有說這是僭越,還說“若滅魏斬叡,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耶!”這種大忌之語諸葛亮都毫不避諱的講,就證明了諸葛亮的超然坦蕩地位。再加上恆溫這個情況,諸葛亮帶甲士入殿應該是發生在劉禪即位之初,也可能是要劉禪下的詔,然後也可能是行一些賞賜之事,這樣有著確立自己地位的作用,根本原因還是在蜀漢內部矛盾。


為何不還政於劉禪?

諸葛亮為何不還政於劉禪?這個也和蜀漢的內部鬥爭有關。田餘慶先生的《秦漢魏晉史探微》就說過,蜀地在劉焉時期就有內部矛盾,劉備雖然佔了蜀地並且稱了帝,同樣也有著內部矛盾,劉備手下很多屬於“新人”,與之相對立的則是“舊人”,如李嚴。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得到有效的化解,所以劉備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之語,田餘慶先生認為是劉備想諸葛亮來預防不測。

劉禪是一個什麼人,歷史有了好的證明,且不說他是一個昏君,至少是一個資質平庸的君主,蜀漢內部的新舊矛盾顯然並不是劉禪能應付得了的,故劉備才死前託付給諸葛亮來處理。要穩固新人的統治地位,又得讓新舊之間平衡,使得蜀漢內部穩定,這樣才能有精力對抗曹魏,這些都是需要權力做支撐的。劉禪沒有這樣的權力,諸葛亮有這樣的能力,故權力當然是在諸葛亮手中。若不是諸葛亮的治理,蜀漢根本不用等到被魏所滅,自己早就內部瓦解了。



正因為劉備看到了這個問題,需要諸葛亮來解決,而諸葛亮又是一個明白人,當然懂劉備的意思,故諸葛亮一直掌權就是為了解決蜀漢內部問題,之後蜀漢的滅亡亦與內部問題有關。由於有內部新舊矛盾問題,諸葛亮帶甲士入殿就有了震懾蜀地舊人的作用。畢竟假設諸葛亮要謀反的話,經過他的一番經營準備後,再只需要搬出劉備那句話即可。故無論是諸葛亮帶甲士入殿還是諸葛亮一直掌權,都是和蜀漢內部問題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