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如何解讀這句詩?

關中陳鏡


首先,我認為這句詩應該是題主寫錯了,原句應是"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出自詩仙李白的《把酒問月》。附上原文: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月亮在古人詩詞中是一個很常見的意象,常常用來表達相思離別的愁緒,有對親人的思念,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有對故鄉的思念,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有期盼團圓的願望,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當然也有因明月而感嘆時光流逝,從而產生對自然界和人生的思考,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自然無窮 人生有限

李白的《把酒問月》同樣是一首詠月抒懷詩,全詩感情飽滿奔放,語言流暢自然,極富迴環錯綜之美,詩人用行雲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覆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自然和人生的深沉思索與無限感慨。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評之"纏綿不墮纖巧,當與《峨眉山月歌》同看。"詩的前兩句以倒裝句式統攝全篇,以疑問句表達了詩人的困惑,極有氣勢。三四句寫出了人類與明月的微妙關係,體現了明月既無情又有情,既親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特性,蘊含著詩人嚮往而又無奈的複雜心境。五六句極寫月色之美,詩人以飛鏡為譬,以丹闕、綠煙為襯,將皎潔的月光寫得嫵媚動人,光彩奪目。七八句慨嘆時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間從東海升起,拂曉隱沒於西天雲海,如此循壞不已,塵世間便在其反覆出沒中推演至今。九十句詩人馳騁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發問,是詩人的第二次問月,白兔在月中年復一年地搗著藥杵,嫦娥在月宮中孤獨地生活著,到底誰來陪伴她呢?詩人在對她們寂寞命運的同情中流露出了詩人自己的孤苦高潔的情懷。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兩句,在迴環唱嘆中抒發人生有限而自然無窮的慨嘆。"今人不見古時月"實際是說今人不見古時人,"今月曾經照古人"意味著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萬古如一,而人類世代更替,可貴的生命倏忽即逝。結尾四句收束上文,進一步表達對自然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

筆落驚風雨 詩成泣鬼神

在盛唐詩人中,李白是藝術個性非常鮮明的一位,在中國詩歌史上,出現了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歌的高潮,他擴大了浪漫主義的表現領域,豐富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可以說,李白的詩歌成為屈原以後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緻的描述。他說自己的詩是"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如《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的抒情方式往往是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地奔湧而出,讓人直接感受到心靈的震撼。他的想象也是變幻莫測的,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如《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真是匪夷所思,想落天外。李白詩中頗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壯美意象,如大江大河,滄海雪山等,但其詩亦不乏清新明麗的優美意象,如清溪、明月、白鷺等。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去形容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再合適不過了,清新明快,明麗爽朗是基本色調,他天性開朗,喜歡明麗的色調,不喜歡灰暗色,他那些脫口而出,不假雕飾的詩,常呈現出透明純淨而又絢麗奪目的光彩。

李白的一生是政治上坎坷多折、壯志難酬的一生,但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不朽詩篇,"謫仙人"的風采,汪洋恣肆、舒捲自如的浪漫主義情韻是留給後人的巨大的精神財富,充分體現了盛唐詩歌氣來、情來而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一往文學


題目寫錯了,原句應該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把酒問月》,整首詩如下:

把酒問月

這是一首通過詠月來抒懷的詩,詩中反覆論證了人與月之間的關係,頗有哲理性。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句詩採用的是時間交錯,今昔對比的寫法,一方面表達的是對人生短暫的感嘆,另一方面則展現自己灑脫的胸襟。

異曲同工

有不少古詩與李白這句有異曲同工之妙,我試舉兩例: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



詩詞補習班


問題:“人不見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如何解讀這句詩?

出自哪位大家的哪首詩?

前言

這句詩應該是題主記錯了,原句是:人不見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來自於李白的《把酒問月》

這種今古對比的手法在古詩詞中經常見到,懷古也是最常見的主題之一。  

一、李白《把酒問月》

這是一首七言的古體詩,押了四個韻部,平仄韻相間,如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以上平聲韻(支韻):時, 之,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換入聲韻(月韻):闕、發、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換上換平聲(真韻)韻:春、鄰、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換上換仄韻(上聲紙韻):水,此,裡

二、創作時間

這首詩不能確定寫作的時間,據推測可能是寫於唐玄宗宗天寶三載(744年),這一年夏天,李白被賜金放還,建功立業的理想破滅。

從詩中李白的對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嘆,判斷這首詩是其辭官以後的可能性比較大。

李白在被召入長安以前,也常有懷才不遇之感,但是與《把酒問月》中的灑脫不太一樣。一個是沒有遇到伯樂以前,一個是繁華落盡世事看破的一種淡然。

例如他的《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三、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1、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對於宇宙中的疑惑,自古有之,屈原在其長詩《天問》中也問過: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出自湯谷,次於濛汜。
自明及晦,所行幾里?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2、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這兩句的詩意在比李白大了幾十歲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也有: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

李白說:月亮常在,今天的人看不到古代的月亮是什麼樣, 但是我知道,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今天的月亮能看到我們的祖先。

今人和古人一樣,如同流水逝去,我們在不同的時空裡,都曾經一起看到過相同的月亮。

結束語

關於詠月的詩詞不勝枚舉,老街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序: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語出《把酒問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詩文中今月古月實為同一個月亮,但今人古人則不斷更迭,每個人能看到的月亮僅僅數十載而已。上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古人不見今時月”;下句“今月曾經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語備極重複、錯綜、迴環之美,且有互文之妙。

古人今人何以計數,只如逝水一去不返,但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亙古如斯。古人感慨時光荏苒、人生苦短詩句頗多,如陳子昂的《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更是懷古思今,引人共鳴。

例附本人所書李白《把酒問月》,歡迎關注交流!



三悟軒


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把酒問月中的兩句詩。糾正一下,不是古人是今人。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從字面上說這兩句詩很好理解。今天的人,處在唐代的人,不可能見到春秋戰國時代的月亮,不可能見到秦漢三國時代的月亮,但掛在天上的月亮一樣的照映過古人,一樣的象今天這樣明亮,嫵媚。如果再引伸一下,把古人與今人,把古今月亮與古今之人結合起來,換位一下,似乎也不難理解。詩人具有浪漫主人情懷,一邊飲著美酒,一邊舉頭望著天上的明月,心情好像從很熟悉的現實,一下子穿越到遙遠的陌生的過去。月亮相對而言是恆久的,而古今之人是不斷更迭的。正如詩中所說,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著古人不見今吋月。說今月曾經照古人,亦意味著古月依舊照今人。這兩句詩看似重複,實是重複,迴環之美。從全詩上下連貫看,有對明月的相思,有對仙境的嚮往,有詩仙對仙女嫦娥寂寞的同情,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嘆,更有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浪漫與豪爽。

這首詩無疑是李白以美酒加明月,用浪漫加豪放當素材作出的一首絕妙好詩。


流廣深


可以用一句成語來解讀這兩句詩,就是“物是人非”。

詩句“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出自《增廣賢文·上集》。其意思是,古時候的人已看不到今天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卻照耀過古時候的人。說的是一個現實存在,月亮依舊,古人已逝,表達歲月惆悵和人生感慨之情。

該兩句詩與唐代李白的《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中的兩句詩“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相似,只是前一句不同,其實含義是一樣的。古代和當今的月亮是一個,但是看見它的人已不同,也就是說月亮作為物還是那個,但人變了,即物是人非。

物是人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於懷念舊人,感慨人生苦短,表達時(事)過境遷。

與“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意思相近的語句或詩句還有很多,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都城南莊》);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趙嘏《江樓有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閣》);歲月常相似,花開依舊人不復,流年盡相摧(土方歲三《豐玉發句集》)。

這些詩句表達的都是對物是人非、時過境遷現實的感慨,映射人生短暫,人已變化或離去,但是月、花、長江、風景等還在,觸景生情,借景物抒發情懷,意境深遠。


山會長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騷客仰頭問。問月,自古以來便是文人才士的好題目。吾友李太白先生,未能免俗,也寫過一首《把酒問月》的詩。但此詩中的名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卻被後人拿來消遣,慘遭“惡搞”。

清乾隆年間,著名文人樂鈞撰有筆記體小說《耳食錄》,專記世間奇聞趣事以及神仙鬼怪的幽跡迷蹤。其書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有得一拼。瞧瞧《耳食錄》中的《瘋道人》一章是如何編排太白先生的八卦的:

一妓繼歌曰:“……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仙者笑曰:“誤矣!乃‘今人不見古時月’也。”妓曰:“今人不見古時月,古人亦誰見今時月來?”仙者嘆息。

“仙者”即是李白。李白聽歌吃花酒,指摘妓女歌詞中的錯誤,不料此妓才辯了得,為太白詩句更進一解。詩仙無奈,唯有嘆息。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嗯,不錯。後來,《增廣賢文》把這句話收錄了進去。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主觀抒情的意味更濃。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客觀說理的意味更濃。這個情與理,就是:古人今人若流水人,共看明月皆如此。

鐵打的月亮流水的人。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從表面上看,人分古人今人,月分古月今月,所以,今人不見古時月,古人不見今時月。

從實質上看,古月今月,是持續存在,月是同一個月。而古人今人,是斷續存在,人不是同一個人。所以,今月曾經照古人,古月依然照今人。

說到底,就是:人生短暫,宇宙長存。

天高地迴,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咋辦?李白的態度相當好:“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啥也別說了,月下獨酌,對酒當歌,喝!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莫安排


月亮無疑是古代最受關注的宇宙星體。就算把月亮納入地球物體中,它無疑也是最受關注之一。中國古代詩歌燦爛輝煌,古詩中寫得最多的意象,“月”都是排在最前面幾位的。只有“花”“酒”這樣一些少量的意象能夠與它媲美。它也因此成為一些詩詞大賽中“飛花令”的常客。

我們知道,由於認識有限,古人並不知道月亮是天空中的一顆星球。那麼,在古人的心中,月亮是什麼樣子的呢?他們是怎麼認識月亮的呢?

實際上,雖然古人寫過很多次月亮,但他們對月亮的認識,真的很有限。從外形上來說,無非就是扁圓的“白玉盤”“瑤臺鏡”之類的東西。而且古人雖然也懂得近大遠小的道理。不過,他們的心中,月亮其實是並不大的。大約也就是一個大家院那麼大,上面有樹,有房屋,有主人,有家丁。古人還認為,月亮是極為寒冷的地方,被稱作是“廣寒宮”。

羅列一下,古人心中的月亮,大概也就是這個樣子。

既然古人對月亮其實認識極為有限,為什麼古人寫了那麼多的“月”,他們究竟寫出了什麼東西呢?

實際上,古人雖然在寫“月”,其實並不完全是寫月亮,而是藉助“月”,表達人世間的各種情感而已。

一、表達人間的聚散。

古人對人間的聚散問題是十分敏感的。尤其是古代交通不發達,信息不暢通,團聚在一起,其實非常不容易。

特別是古代的“宦遊人”,這方面的感慨最為深刻。

古代知識分子,讀書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當官,封妻廕子。但是當了官以後,卻又意味著和家人、朋友的分離,不能經常廝守在一起。很多時候,因為要去外地當官,不能把家人帶在身邊,家人必須在家裡經營田地。同時,由於古代是皇權政治,皇帝害怕大臣在某個地方當官的時間太長,形成割據勢力,因此,總會不斷是給他們換工作。或者因為某方面做得不如意,他們經常被貶謫。

蘇軾在當了官以後,一生都處在顛沛流離之中,不斷地換工作。從這裡到那裡。想要和家人團聚,就非常不容易。

古人寫月亮,主要是為了安慰自己。就算是月亮,也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陰晴圓缺”是人世間的正道,因此,無法和家人、朋友團聚,也就可以理解了。

(嫦娥奔月)

二、表達人生的短暫。

人生短暫問題,一直是古人非常感嘆的一個問題。當然了,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生命是有壽命的,不管怎樣,都難逃生命終結的那天。我們也非常感慨。

不過,古人其實比我們更有夢想。他們覺得長生不老是可以實現的,尤其是一些皇帝,為了守住自己的榮華富貴,更加痴迷於尋找“不死仙丹”。

但對於大多數老百姓來說,不死是不可能的。

也就因為這樣,古人非常感慨月亮。他們感慨月亮什麼呢?感慨月亮永遠存在,無始無終。“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就是這種感慨。由於生命有限,古人已經作古。但是古人所看見過的那枚月亮還在,今天我們看見的月亮,也是古人看見過的月亮。

古代有嫦娥偷吃了“不死藥”,飛到月亮上去了的傳說。為什麼會飛到月亮上去呢?就是因為月亮是亙古不變的存在。

三、表達人情的永存。

前面我們說過,古代交通不發達,信息不暢通,因此會經常離別,不能夠團聚,也很不容易寫一封信交到對方的手裡,表達自己對朋友,對家人的思念之情。

不過,古人在月亮那裡得到了這樣的寄託。為什麼呢?因為雖然古人與家人,與朋友天各一方,但是,雙方所看見的月亮,卻是同一枚月亮。而且,“月亮走,我也走”,感覺任何時候,月亮都和自己在一起。

既然看到的是同一枚月亮,月亮又和自己在一起。因此,便可以把心中的情感,寄託在月亮身上。而且由於月亮是永恆的,是明亮的,因此自己心中對朋友的情感也是永存的,是明亮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就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了他對王昌齡的感情。

可見,古人雖然對月亮的認識有限,但月亮在古人心中,卻是十分豐富多彩的。而我們現在對月亮有了很深入的認識,反而寫月亮的非常少了。如果某個人這樣寫,我們還會說這個人是“風花雪月”。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是李白詩《把酒問月》的詩句。容易理解,日月天地永恆,人生只不過是短短几十秋。古人所見也是今天的月亮,也曾照古人的繁衍生息、勞動生活。但一代代古人己作古逝去,而月亮仍是那樣永恆明亮照人。真的是;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歲月如水逝,逝去的歲月,不是千金難買,而是絕不能買!一去不復返了!



墨緣7143487112


出自提問老師自己改寫的古詩?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讀起來朗朗上口,和《把酒問月》《春江花月夜》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古代沒有電燈,夜裡唯一明亮,溫柔照耀大地的就是那一輪皎潔月光。它引發了人類多少情懷?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豐庭新月黃昏,雪裡山前水濱。

……

這些名句寫出了人們對家鄉,親人,時間,宇宙和人生的感嘆和思考。

究竟開始什麼時候有月亮,什麼時候有人?是先有人還是先有月?第一個看見月亮的是誰?……無始劫以來,月亮東昇西落,人類繁衍生息。

月亮引發了古人的哲學思考。時間到底是什麼?我們不知道。就如今天的月亮曾經照耀古人,古人不在了,月還在。有一天我們不在了,月還在嗎?

王陽明寫的《蔽月山房》: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還有人說,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這就是古代的科學萌芽吧,太哲學啦:月亮到底是大還是小?

我們國家威武,探月工程又有新成果啦,三個地點被命名為織女,河鼓天津,中央峰被命名為泰山。古人見月在空中,我們太空去登月。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我在德州,嫦娥奔月的地方,老師,這會吃飯沒,我們約不約?……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