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江三角洲地區比黃河三角洲地區經濟更發達?

獨行客地圖帝


長江與黃河同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這片土地尚未有人類伊始,它們便已奔流千年,中華民族誕生以後又不斷哺育和滋養了億萬生靈。如今提起這兩條河流,我們總是不無驕傲地說起長江入海口的經濟圈和城市群,而同為沖積平原的黃河三角洲不僅名不見經傳,就連名字都少有人知。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麼呢?

長三角作為東部沿海經濟的發動機,在全國的經濟建設領域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裡不僅彙集了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寧波、南通等經濟強市,而且聲名遠播海外。相比之下,黃河入海口到底存不存在“黃三角”這樣一個地理名詞都讓很多國人弄不清楚。實際上,與長三角一樣,黃三角也是事實存在的。

從地理上說,黃三角是指從濱州和東營向下遊沖積而成的平原部分。在這個範圍內覆蓋的城市有濟南、滄州、德州、濱州和東營,但真正勉強算得上經濟強市的只有一個濟南。如此說來,黃三角不僅在規模上無法與長三角相提並論,從經濟總量來說,更是對長三角難望項背。這也難怪普羅大眾對“黃三角”知之甚少,但黃三角為什麼不能像長三角一樣形成城市群呢?

首先一點就是黃河的入海口並不穩定,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一直是水患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北至海河,南至長江,都曾是黃河入海口的變遷範圍,在這樣廣大的地域之內,黃三角很難在一個固定的地理區域得到發展。

其次就是來自黃河上游的海量泥沙日積月累導致下游河床抬升,形成“懸河”。在這種形勢之下的生產生活和經濟建設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和危機感。

而從歷史縱向來看,黃河流域的歷次戰亂也使得經濟重心不斷南移,北方的城市建設自然也就落後南方一大截。從東晉南渡到宋金對峙,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漢族手工業者和知識分子不斷在長江以南紮根,甚至從某種角度來說,今日之現狀就是從那個時期開始奠定下來的。

最後就是航運的影響,長江自西向東有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等沿江城市,內河航運作用發揮十分明顯。而相比之下的黃河卻沒有這個優勢,一方面北方內陸沒有可用於出口海外的豐富物資,另一方面從外進口的貨物大多是經天津,通過海河、運河和陸上交通運抵北方各地,黃河在航運上基本沒有發揮作用。由於沒有航運的需求,黃三角也很難形成如上海那樣超大型的港口城市。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長江三角洲有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作為龍頭帶動,且有江蘇、浙江、安徽等經濟腹地作為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