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縣”改為“勉縣”,在逛諸葛古鎮和武侯祠時得知了原因


這裡是勉縣武侯祠,是紀念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蜀相諸葛亮的祭祀祠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今天接說上一集,我們跟隨講解員繼續遊覽。

舊時武侯祠多如繁星,不勝枚舉。現在,全國尚存有規模較大的武侯祠9座。而陝西漢中勉縣武侯祠是皇帝下詔修建的,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約50年,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圖為古樸,幽靜,瞻仰諸葛孔明的好地方,不愧為“大漢一人”,國內第一座武侯祠。

這裡是最早官辦武侯祠,規模大,牌匾多:“大漢一人”、“知性知天”、“忠貫雲霄”。

收三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西拘,中軍帳裡,變金木土駁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高度讚揚和概括了諸葛亮高尚品格及輝煌一生。武侯祠的大殿,正中神龕上為諸葛亮的塑像,羽扇綸巾,鶴氅方裾,瀟灑睿智,栩栩如生。

提到武侯祠,湖北人想到的就是襄陽古隆中,四川人想到的是成都,陝西人想到的是漢中,河南人想到的是南陽,正如說道西湖就想到杭州,殊不知福州、海口、桂林也有西湖呢?不過因杭州西湖有許多傳說名揚天下,已經成了“西湖”的代名詞。


圖為講解員在給我們講述武侯祠的故事。

小編登上了觀江樓。“望江樓”矗立於漢臺最高處,有三層,高約17米。古漢臺為漢劉邦駐漢中宮廷遺址,又名“七星臺”,坐北朝南,由三級臺地構成,臺高8米,由南向北逐級上升,佔地1萬平米。

觀江樓在武侯祠最裡面,是歷朝歷代人們來祠觀瞻、拜謁諸葛亮時,登樓觀覽漢江的處所。

現今,站在觀江樓可一觀諸葛古鎮風光。隔江可望十餘里開外的定軍山,武侯墓就處在定軍山山麓,三國時期是魏蜀兩軍交戰的古戰場,古今聞名。有12年連山自西向東逶迤十多公里,宛如游龍戲珠,故有“十二連山一顆珠”之美譽。三國因定軍山之戰而形成鼎立局面,定軍山因三國史蹟而譽冠古今。老將黃忠刀劈夏侯淵於定軍山下,威名震華夏。

牌坊 ,這個可是按照我們襄陽古隆中的牌坊縮小後建造的呦。

武侯祠與武侯墓,隔著漢江,遙相呼應。公元263年,諸葛亮死後的第二十九年,劉禪才下詔為他建立祠堂。如果修建在首都成都,可能會影響劉氏宗廟,所以選址於定軍山下,靠近諸葛亮墓的地方。

古松翠柏中的武侯祠觀江樓。漢柏據測定樹齡在1700年以上。

在講解員結束講解後,小編又在武侯祠內轉悠了一圈。圖為武侯祠內葉茂的古銀杏。

勉縣武侯祠的建築選址、總體佈局以及建築風格等都充分顯示出了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獨到的陝南建築地方特色和手法。

體現了中國傳統祭祀建築與當地文化相結合的理念,成為中國傳統宗廟建築的補充,為中國傳統建築設計和新藝術創作提供了借鑑。

諸葛亮遺命"死後葬漢中定軍山",後主劉禪又下詔"近墓立廟"為諸葛亮在定軍山下修建了天下第一武侯祠。

這裡還有一座八仙殿。八仙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說法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

至明代吳元泰《東遊記》始定為:鐵柺李、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據華軒居士考證,北宋中期應鐵柺李之邀在石筍山聚會時始有八仙之說。後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名言。

另一含義指傳統中式窗格,比如我們常見的方形桌面或者牆面,在四個角做圖案,中間也有圖案,我們通常叫這種圖案分佈形式為八仙,俗稱四菜一湯。還有中式窗欞的最小構件或稱銜接件,也叫八仙,並且分為明八仙和暗八仙兩種。

小編從後面的觀江樓又轉到武侯祠的前面。說一下勉縣,陝西省漢中市轄縣,位於陝西省南部,漢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嶺,南垣巴山,居川、陝、甘要衝。東漢初平二年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沔陽縣屬之。

魏景元四年置梁州,沔陽縣屬梁州漢中郡。西晉武帝泰始三年遷梁州治於南鄭,沔陽縣屬之。東晉永和三年,梁州收復,沔陽縣屬梁州。寧康元年,梁州為前秦所據。圖為武侯祠內的鐘鼓樓。

太元九年收復,沔陽縣復屬梁州漢中郡。義熙元年梁州為後秦所據,四年收復,沔陽縣仍歸漢中郡。

南朝,“劉宋取其地,置華陽郡,寄治白馬城”,沔陽縣屬梁州華陽郡。梁武帝天監三年漢中太守夏侯道遷舉郡降魏,沔陽縣始屬北魏華陽郡。圖為武侯祠內牌坊。牌樓前,有一條青石板小道,曾經是東連金牛道,西通褒斜道,是當年出秦入蜀的必經要道。

北魏正始二年分沔陽縣東設漢陽縣;正始中又分沔陽縣西設嶓冢縣。西魏改東益州長興州,沔陽縣屬之。北周沔陽縣屬興州。

隋開皇元年撤沔陽縣,三年撤華陽郡,併入—冢縣。大業三年改嶓冢縣為西縣,屬漢川郡。圖為武侯祠內的鐘鼓樓。方位不同於傳統的鐘鼓樓建築的方位,即東面為鐘樓,西面為鼓樓,取晨鐘暮鼓之意。這裡的鐘樓位於西面,而鼓樓位於東面,意為諸葛亮不忘北伐,統一漢室,故而西鍾東鼓。

唐武德元年廢漢川郡,復置梁州,西縣屬之。貞觀元年全國劃十道,梁州為山南道轄,西縣屬之。開元二十一年,山南道分為東、西兩道,西縣屬山南西道漢中郡。乾元二年復漢中郡為梁州,西縣屬之。圖為武侯祠內的鐘鼓樓。


興元二年三月,德宗因避朱泚之亂,來漢中;六月,亂平,將返長安時,升梁州為興元府,開中國歷史上以帝王年號為府名之先例,西縣升為“次畿縣”,上屬興元府。圖為武侯祠大殿。

北宋初,廢道置路,西縣屬峽西路興元府。至道二年西縣屬利州路大安軍;三年廢軍,兩縣復隸利州路興元府。

元初,改興元府為興元路,西縣屬沔州。至元四年沔州隸廣元路,西縣屬沔州。明洪武三年改興元路為漢中府,省鐸水入沔州。圖為觀江樓下的諸葛古鎮,從牌坊這裡直接通往古鎮。

成化二十一年沔縣隸寧羌州。嘉靖三十八年復隸漢中府。圖為襄陽古隆中牌坊的縮小版。

清代,沔縣屬漢中府。1912年廢州為沔縣。1913年屬漢中道。武侯祠呈南北佈局,中軸線直穿七進,大都三院並連,有古建築28座100餘間,規模雄偉,為陝南較大的古建築群。歷代均有修葺,唐、元、明、清都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維修。

現在的武侯祠就是明清時期的建築,整個建築群坐南向北,背臨漢水,面對公路,規模宏大。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20米,大體呈長方形,按照南北軸線,分為東、中、西三路建築。

民國二年廢府設“漢中道”,沔縣屬之。十七年廢道,直屬於省。二十四年在漢中設陝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沔縣屬之。1935年2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佔領沔縣,成立縣蘇維埃,屬川陝省。2月26日紅軍北上後,8月縣治由西山谷口移於菜園鎮迄今。

1949年12月6日沔縣解放,屬陝甘寧邊區漢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屬陝南行署。1951年屬南鄭區專員公署。1954年屬漢中區專員公署。

勉縣原名“沔縣”,因沔水而得名。後因“沔”字生僻難認,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沔縣”改為“勉縣”。1965年6月屬陝西省漢中專員公署。1978年起屬漢中地區行政公署。

在遊覽中,小編不知不覺已游完武侯祠和逛完諸葛古鎮來到了出口。

參觀完武侯祠後,我們從勉縣北上高速向家的方向行。你如喜歡,請於關注:今日頭條《農村那些事兒》。原創不易,謝絕抄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