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田:“展覽體”書法可以休矣

李剛田:“展覽體”書法可以休矣

一味附庸展覽的“展廳效應”

過去書齋時代的書法不像今天很多作品是鴻篇鉅製,那時多為小品,在窗明几淨的書齋中,在掌上、案頭賞讀書法,其特點是“口誦其文,手楷其書”,這種將文詞、筆墨、人格糅合起來的審美方式,是中國古典哲學思想中天人合一,真、善、美合一理念的表現。在欣賞一件書法作品時,不單單是對技巧形式的解讀,文詞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氣質、人格都將對書法審美有影響。

古人的書法是以“人”為核心,作品頑強地體現著人的“在場感”。

舉個例子,我們現在走進博物館,一個廳在展出當代書法作品,另一個廳是館藏的明清書法作品,當我們看過當代作品再走進明清展廳之時,會有怎樣的感覺?反差應該說是極大的。

當代書法展廳中眾多作品在形式上爭奇鬥豔、標新立異,各以獨立的形式風格彰顯其個性,這些形式給人們帶來的更多是對眼球的刺激,而不是給人以心底的震撼。當我們走出這個展廳後,每個人的個性表現難以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反之給人以雷同之感。

這是因為當代創作聚焦於作品中個人的形式風格,而忽略了作品所蘊藏的內在文化和人格魅力,使得當代書法創作整體上出現雷同的現象。

走進明清書法展廳,在對作品的細細品讀、對筆勢的細細玩味之間,有一種與古人“晤言一室之內”的感觸,這裡雖然表現出不同書家的不同筆法、體勢乃至審美感覺,但沒有太多的形式張揚,而是通過筆墨自然而然地透露出不同文化風格和書家不同的氣質秉賦乃至人格魅力。

李剛田:“展覽體”書法可以休矣

李剛田 滕王閣詩一首 篆書

“展覽體”失卻自然本真

當代書法處在大繁榮大發展時期,書法展覽是重要的推進器。其形式也引發了當代書法從創作本體到學術理念,以及書法生態環境的深刻變革。

當下展覽時代的書法創作,更多聚焦於作品的形式構成之美與筆墨的表現力。展覽中的書法創作突出形式而淡化其他創作理念,這決定了一切與創作形式有關的技法都在強化、發酵、發展,而與形式美關係不大的技法都在淡化、萎縮、變異。

章法上突出了其設計性和美術性、工藝性的特點,誇張了黑白對比的效果;筆法上則強調個性化的點畫質感而異化了傳承的筆法程式,淡化了點畫之間的筆勢關係;結構上更是突出誇張變型的特點,解構經典樣式,以求出奇制勝的效果。

作品空間構成之美的強化與沿文辭與筆勢展開的時序美的弱化,使展覽時代的書法變得只可視而不可讀,形式設計性的強化與自然書寫性的弱化使展覽書法弱化了自然本真。

時下為順應展覽,在創作中生出了“展覽體”書法。這種形式的書法解脫了“文”與“人”的載荷而稱之為“純藝術”。這使得書法創作不但與文字的表意功能疏離,而且遠離了當下人的社會生活,遠離了社會人群,與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漸行漸遠。

一些創新者為了求新求異,只求不與古人、時人、別人雷同而悖離了美的基本規律。只求新與奇而不顧美與否,只有刺激人眼而不求感動人心。

“展覽體”如同走T臺服裝表演,只可存在於舞臺而不能使用於生活。當下書法的種種表現、書家的創作態度乃至生存狀態,值得我們在“熱鬧中著一冷眼”。

李剛田:“展覽體”書法可以休矣

李剛田 朱熹詩春日一首 篆書

媒體應有的擔當與遠見

擺在當代書畫專業媒體人面前的課題,是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如何使媒體生存與發展,努力去佔領市場、擁有讀者,力求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贏,以適應當代書畫繁榮發展的社會需要。

選擇是兩難的:完全站在專業立場思考如何辦媒體而脫離當下社會,脫離讀者的閱讀需要,不顧市場經濟的規律,將難以維持下去。如完全把辦專業媒體當生意來做,只考慮營銷之道,而忽視媒體的專業性、學術性、思想性、原創性,短視和媚俗的媒體將會熱鬧一時而終將失去品牌。

二者比較,專業媒體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專業與學術,這是讀者的根本需要。全神貫注保持媒體的專業高度和文化品味,要表現歷史淵源的博大及當代創作前沿的鮮活,在學術與經典中體現與讀者的共鳴。這既是辦專業媒體長期的戰略需要,也要具體到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在這個前提下,還要充分運用營銷策略,保證媒體的良性運行。

這就需要媒體人素質的多重性:既是專業方面的專家,又懂經營之道,並且能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市場能力在實踐中具體化。

另外,還有一個專業操守的問題,也就是職業道德,這對每一個媒體人來說是根本,要有事業心、榮譽感,要有尊嚴,講專業良心,不被種種誘惑所動。文/李剛田

李剛田(1946—),號倉叟,現為西泠印社副社長,中國國家畫院院委,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研究員,鄭州大學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研究員、篆刻院研究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