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什麼一定要發動二戰?默默發展實力不好嗎?

我的問題很多


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作為戰敗國,德國保加利亞,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被迫簽下了《凡爾賽條約》,這之後德國丟失了13%的土地,包括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一半的鋼鐵產業,還有大約1/6的煤炭產業,並且條約也限制了他的軍事能力,防止德國再次發動戰爭。



這個條約其實對德國的軍事能力還是限制的比較厲害,不準發展空軍,不準擁有坦克重型火炮等等。也不準生產重機槍,不能擁有潛艇。陸軍的規模限制在了10萬人,所以說在第1次大戰戰敗之後,德國的損失還是十分慘重。

第1次世界大戰的慘敗德國損失了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所有殖民地,還有10%的人口,1/8的國土,另外還得承擔1320億的戰爭賠款,而且他海軍的艦艇數量限制在了36艘,不能擁有主力的戰艦潛艇,軍校,空軍,都不能建立,軍用飛機,坦克還有重型火炮都不能擁有,那麼德國為什麼還要發動戰爭呢?

其實我覺得這個跟我們平時生活中的一個例子有關係,比如自己家的孩子和別的孩子發生矛盾,自己家的孩子錯了,但是你別的家庭的家長,你不能打我的孩子,而且如果一大群人說我的孩子不對,我偏偏要說我的孩子是對的,這個可能就是有一點逆反心理的感覺。



作為一個戰敗國,他肯定心裡感到非常的憋屈,再加上損失了那麼多人口土地,甚至在西線還規定了不能設防,德國人心裡面肯定是覺得很恥辱的,所以他一定會等待時機捲土重來,所以德國的前期是大力的發展經濟,還暗中的研究坦克,這一切的一切就是為了後面,再次以一個強硬的姿態站在世人面前。

在第1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俄國,法國,英國等等,為了拉攏意大利作戰,承諾最後一起瓜分德國,結果打贏了之後,英國一個國家就得了14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法國也得了差不多130萬平方公里的地方,意大利只分到了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還是比較貧窮落後的地方,所以意大利心目中也是心生不滿的。

第1次世界大戰,雖然在經濟和軍事上對德國產生了很重大的影響,他的實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但是他的軍工企業還有重工業都保存完好,戰爭賠款主要是落在了老百姓的頭上,所以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老百姓的生活是十分艱難的,他的軍隊上的一些官員,也都完整的保留起來了,所以這些人就在積極的謀劃,東山再起。



1923年法國和比利時出兵佔領了德國的魯爾區,但是這一行為遭到了美國和英國的反對,美國和英國出資支持德國的工礦企業工人進行罷工,所以法國佔領魯爾是失敗的,沒有工人願意為他挖礦,而且巨大的經費開支也要落在自己頭上。

這件事情之後,美國和英國利用這件事情,開始出錢扶持德國經濟,德國利用這些投資支付了戰爭賠款,還還清了貸款,然後開始大力發展工業技術和設備,僅僅到了19 29年,德國的經濟已經趕超了英國和法國,此後德國又利用楊格計劃,削減了戰爭賠款,延長了賠款的期限。

德國綜合國力的迅速增長讓其他周圍鄰國感到不安,所以英國,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德國等國家,共同舉行了一個會議,鞏固歐洲的和平,規定了,比利時,法國還有德國之間,保證不破壞彼此的邊境現狀,但是這個規定沒有保證,波蘭還有捷克你德國的邊境,而且這個規定進一步提高了德國的地位,並且隨後德國還加入國聯任常任理事國。



德國這時候經濟實力已經是數1數2,法國和英國已經稍顯不如,當他經濟達到一定實力的時候,部隊上的軍官們,野心家們又準備捲土重來,所以他們開始秘密研發武器擴建軍隊,組建空軍,還有秘密的一些軍火庫等等。

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成功,刺激了希特勒,他也想效仿,結果行動失敗被抓進監獄,正是在監獄中的9個月,他寫下了一本書叫做《我的奮鬥》,這本書就透露出了他想稱霸世界的決心,首先他想佔領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然後要佔領法國,英國和俄國,想要建立一個由日耳曼人統治的新世界。

希特勒上臺總理之後的一切措施其實都是為他的野心鋪路,比如進口一些軍隊上用到的物資,鋼鐵,軍火燃料和化學品,而等他進一步把國家權力握在手中,成為最高元首的時候,他恢復了義務兵制度,組建了國防軍,國防預算增加了100多倍,空軍也將是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空軍,在武器生產方面,總量比英國和美國兩個國家加起來還多。



所以綜合來看,德國之所以發動戰爭,一方面是為了捲土重來,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實現希特勒自己的野心,建立一個優等民族日耳曼人統治的世界,看那樣子貌似想當地球球長,而希特勒的這種野心,和戰敗之後的某些軍國主義軍官們的思想相符,再加上希特勒本身自己擁有最大的黨派,很容易就發展出一批忠於自己的信徒,為他的南征北戰衝鋒陷陣,以此來滿足希特勒自己的野心。


唐僧他不懂愛


德國為什麼發動二戰?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當時全球資本主義國家正遭遇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選擇了羅斯福新政走出危機,德國和日本這些法西斯國家則選擇了對外擴張戰爭解除危機。二戰前德國經濟已經接近崩潰的邊緣,法西斯上臺後通過一系列擴充軍備,使經濟逐漸好轉,但是大量的軍備和大量的軍隊無法長期維持,必須走向對外擴張,以掠奪資源和消耗工業品。

二、一戰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對德國壓榨太厲害,一戰德國戰敗,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本國領土也有一部分被其他國家戰領,國內民粹主義上升,選擇了法西斯上臺。

三、蘇聯英法等國都想德國進攻對方。按照凡爾賽條約,德國是不能擁有重型武器和大規模軍隊的,但當時英法美等國和蘇聯已經開始對抗和鬥爭,都想利用德國作為進攻對方的利器,英法因為建設了馬其諾防線而覺得高枕無憂,德國肯定打蘇聯,蘇聯則認為德國被英法打得那麼慘,肯定會攻打英法,所以雙方都對德國大肆擴充軍備充耳不聞。

四、德國當時和意大利、日本等國結成了聯盟,美國又保持中立,覺得國際環境對它發動戰爭有利,確實前期美國不參戰,德國在歐洲戰場幾乎橫掃天下。

綜合以上原因,德國法西斯發動了二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嶺南通途


關鍵就是不發動戰爭就沒法發展了啊,還怎麼發展呢?

德國發動戰爭是註定的,二戰也是必須要發生的。

很多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戰歸咎於希特勒,其實希特勒只是推波助瀾而已,當時德國民眾其實已經是想發動戰爭了,或者說德國已經是到了不得不發動戰爭的目的了,希特勒只是順應民意而已。

二戰的根本原因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不平衡導致的。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起來前期都是靠掠奪來的,在上個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第一次大戰的洗牌已經是固定了,英法美等國徹底是佔據了資本主義大國的地位。德國呢?什麼都沒有,本來德國就是資本主義強國,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德國失去的東西太多了,不光是自己的土地,還有自主權,把德國壓榨的太厲害了,限制德國的發展,德國的軍隊根本無法保證本國的安全。

二戰爆發之前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爆發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德國也一樣,當時德國的失業率創了新高,這個時候不只是德國,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需要一場戰爭來解決當前的經濟問題。

希特勒上臺一方面是順應了德國人想洗刷自己一戰的恥辱,重新瓜分世界。另一方面就是資本家的支持,當時大資本家也已經是發展到瓶頸了,這個時候德國只有想海外發展,但是整個世界都已經被瓜分完了,所以這些資本家需要一場戰爭。民眾也需要一場戰爭。

而希特勒也是一個戰爭狂熱者,所以希特勒上臺也成必然了。那麼希特勒上臺就不可能和平發展下去,戰爭是必然的。而且希特勒的戰爭模式是根本停不下來的,除非是徹底打贏戰爭才能停下來。所以德國攻打蘇聯也是必然的。一旦德國的戰車停下來的話,不光是希特勒就要下臺,德國的經濟,社會也會瞬間垮掉,重新開始。所以戰爭是必然的,戰爭的持續也是必然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現在說起俄羅斯,我們會想起戰鬥民族。可是70多年前說起戰鬥民族,人們第一反應不是想到俄羅斯,而是想到德國。二戰以前的德國絕對是歐洲最善戰的民族,德國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二十年後恢復實力的德國再一次發動了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再一次戰敗,德國幾十年的恢復與發展化為烏有。有人不禁要問了,為什麼德國不默默發展實力,悶聲發大財,非要與世界為敵呢?

一戰的性質和二戰不同,二戰是反法西斯戰爭,一戰則是帝國主義戰爭。一戰交戰雙方除了幾個國家之外,都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德國也好,英國、法國、美國也罷,他們雙方都是狗咬狗,他們都沒有正義可言。不同的是,德國戰敗了,而英國、法國和美國戰勝了。協約國打敗德國之後,召開了懲辦德國等戰敗國的巴黎和會。巴黎和會上,協約國簽訂了對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和約規定:1、德國歸還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石勒蘇益格歸丹麥,把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劃給波蘭,德國損失大約13.5%的領土和12.5%的人口。2、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或者委任統治。3、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德奧不得合併。3、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德軍不得設防;德國不準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十萬,不準擁有重武器;其他方面的限制。4、德國需要支付大量戰爭賠償,協約國初步給出的數字是2260億金馬克,鉅額賠款成為卡在德國人民身上的枷鎖。德國人知道和約內容以後,舉國感到憤怒和屈辱,魏瑪政府總理謝德曼拒絕簽字而辭職,並宣稱:“誰要是簽署這樣的條約,他的手就會爛掉!”德國人更是視《凡爾賽和約》為洪水猛獸,認為這個條約是協約國強加在德國人身上的沉重枷鎖,是德國人從未有過的恥辱。《凡爾賽和約》簽訂以後,德國國內瀰漫著濃厚的復仇情緒。德國人復仇的種子已經買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這顆種子已經在德國人心底發展壯大。希特勒和納粹黨能夠上臺執政,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利用了德國人心中的復仇情緒。當然希特勒與納粹黨也是復仇的一份子。當德國經濟、政治、軍事實力恢復並發展壯大的時候,他們復仇的野心自然也就由此萌發。德國要讓當年剝削他的英法國家知道,他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他當年的恥辱一定會讓英法等國加倍奉還。

實力決定野心,實力決定想法。德國發動二戰最大的膽氣是德國實力的恢復。一戰以後,德國痛定思痛大力發展經濟,德國經濟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德國的經濟實力在短時間內又超越了英法等國。做為戰勝國的英國和法國,反而在戰後陷入經濟發展遲鈍怪圈。德國經濟恢復又讓德國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希特勒上臺以後,德國開始砸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束縛。希特勒大力充實德國的軍備,擴充德國的陸軍和海軍,重建德國空軍。短時間內德國的軍事力量已經遠遠超過了英國和法國,甚至已經超過了蘇聯。德國的軍事、經濟實力壯大以後,希特勒的野心也隨著德國的經濟實力而不斷膨脹。德國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以後,德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有充足實力做為支撐的希特勒鋌而走險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經濟發展勢頭正盛的時候,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德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美元的支撐。美國爆發經濟危機之後,德國失去美元的支撐以後,經濟迅速陷入崩潰的地步。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之後,德國失業人口達到了600萬,貨幣貶值嚴重,工業生產總值下降三分之一。德國在經濟危機中的損失僅次於美國。但是德國的經濟實力比不上美國,相對來說德國的損失更大。希特勒借助經濟危機上臺以後,立即著手治理經濟危機,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希特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平復了經濟危機,但是希特勒也把德國經濟綁上了戰車。二戰爆發之前,德國的國內經濟危機也沒有完全平復,希特勒和德國希望通過對外戰爭轉嫁國內經濟危機。當時不止德國一個國家通過,日本為了轉移經濟危機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

當時的國際環境也有利於德國發動世界大戰。當時歐洲和美國都有自己問題。英國和法國雖然是一戰戰勝國,但是這兩個也深受一戰之苦。一戰毀了英法整整一代年輕人,英法兩國國內瀰漫著嚴重的反戰思想,尤其是法國。英國和法國剛剛走出一戰的泥潭,又陷入世界經濟危機的深坑。面對德國的崛起和步步緊逼,英法兩國不希望自己再一次捲入戰爭,他們希望通過滿足德國的胃口,換取自己認為的何平。英法的這一行為我們稱之為綏靖政策。英法一方面推行綏靖政策,另一方面又想把德國這股禍水引向蘇聯。蘇聯當時是一個被孤立的國家,蘇聯倒想和英法聯合制德,但是英法根本不搭理。蘇聯為了自保轉而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保證了東線的安全,也可以放心在西線行動。美國當時在治療經濟危機的傷痛,而且美國遠離權力爭奪的中心,美國當時只想“中立”。當時有利的國家環境逐漸養大、養肥了德國,羽翼豐滿的德國發動了新的世界大戰。

德國之所以發動發動新的世界大戰和德國當時的軍國主義傳統以及希特勒個人都有一定關係。德意志民族是二戰前一個非常善戰的民族,德國的崛起與強大都伴隨著對外戰爭。正是由於德意志民族善戰,希特勒才能輕易點燃他們心中的戰火。德意志民族除了善戰之外,還有較強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德意志人嚴格要求自己,也服從長官。希特勒利用了這一點把德國人迅速武裝起來。希特勒本人就是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也是一個狂熱的戰爭分子。當他有足夠的實力,又有軍隊支持的時候,希特勒悍然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依稀說史


德國位於歐洲西部,在歐洲是一個很重要的國家,他在歐洲大陸來說領土面積還是比較大的,但要是和世界上俄、美、中這樣的大國相比就顯得渺小了。他的國土面積還沒有我國的新疆面積大,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特別是二戰開始後,德國把歐洲各強國暴烈的按在地板上摩擦,他們幾乎喪失了還手的能力。

德國剛剛在一戰中失敗,都還沒有走出戰敗的陰影,他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難道韜光養晦,默默發展恢復實力不是更好嗎?其實德國發動二戰也是有苦衷的。

一戰後,德國的遭遇為發動二戰提供了契機

在一戰中,德國作為戰敗國,被迫簽訂了《凡爾賽合約》,在這個合約中,戰勝國給德國強加了很多屈辱性的苛刻條件,除了強迫德國獨自承擔一戰起因的責任,還要求德國賠付戰爭賠款,並割讓德國領土。

根據條約規定,德國必須要割讓13.5%的領土,損失12.5%的人口。德國海外全部的殖民地全部丟失,損失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在軍事上,禁止德國再實行義務兵役制,取消德國總參謀部的設置。陸軍被限制在10萬人以內,不得組建空軍,海軍不能擁有潛艇,更不能生產和儲存化學武器,就連重機槍在合約中也規定德國不能生產。


一戰後,德國經濟崩潰

一戰失敗後,德國需要向協約國賠付高額戰爭款。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的決定,德國共需賠償協約國總計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全部以黃金來支付,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減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

《凡爾賽合約》簽訂後,因為合約中的條款過於苛刻,需要賠付這麼大一比賠款,首先讓德國的經濟很快就奔潰了。原本以為戰爭結束後,德國人會過上好日子,但突如其來的通貨膨脹讓德國人民被壓得喘不過氣來。這個時候,德國人就需要大力發展經濟了。


美、英、法相互制約

最想要德國從此一蹶不振的就屬法國了,高盧雞想通過壓垮德國後重掌霸權。這樣的情況是歐美其他國家絕對不允許的,正所謂在相互制衡之下,才會有一定的和平,如果這個平衡狀態被打破,那麼戰爭就會繼續來臨。首先對德國伸出援助之手的是英國,沒多久美國也開始幫助德國恢復經濟。

英美兩國幫助德國恢復經濟是有私心的,說白了就是圈地養羊,等把羊養肥了就好剪羊毛。當時德國可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如果德國真的垮了,美國只能跟鬼去要債了。


德國這隻羊養肥後就不聽話了

當時英美幫助德國恢復經濟時,萬萬沒想到的是德國這個戰敗國在恢復經濟上,竟然比英法等國恢復的還要快。德國的經濟恢復了正常發展,歐美這個時候就覺得是該收羊毛了。更令他們沒想到的是希特勒在這個時候上臺了,他認為德國不該給歐美白打工,於是就煽動人民起來反抗。

飽受摧殘和侮辱的德國民眾也害怕剛剛有起色的經濟被歐美等國掠奪,因此在民眾當中有了強烈的民族復仇慾望。為了德國“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的尊嚴,希特勒對國民灌輸納粹思想,整個德國都在做好戰爭的準備。


英、美、法三國縱容德國的行為,最後自食其果

二戰爆發前,德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希特勒上臺後就公然違反《凡爾賽合約》,他先是從新佔領了萊茵蘭非軍事區,然後強迫奧地利與德國合併,直到二戰爆發前幾個月德國還吞併了捷克的部分地區,德國正在以蠶食的方式吞併中東歐一些國家,以此來試探英、美、法三國對他的態度,但這三個國家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個時候的歐美國家也是有私心的,他們想讓法西斯的禍水引向蘇聯,好坐收漁翁之利。一旦惡魔從潘多拉之盒中放出,事情已經是無法控制住了。德國人不單單是對蘇聯進攻,同時也對歐洲其他國家大開殺戒,甚至還打到了非洲。歐美等國為縱容德國吃下了苦果。


歐美國家擼羊毛的計劃,是非常錯誤的,如果真心實意的幫助德國發展經濟,而不是想著長肥了好割羊毛,那麼等德國經濟完全走入高速發展的軌道,興許希特勒也調動不了德國民眾的反抗心理。


觀景說史


有人曾說過,二戰是一戰的延續,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老牌列強之間的矛盾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更加激化了。眾所周知,德國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在一戰後簽訂了《凡爾賽和約》,這一紙和約將德國的實力限制的死死的,不僅僅是德國軍隊直接廢了,還規定德國必須償還大量的戰爭賠款,最終法國直接將德國魯爾工業區據為己有,進一步激化了矛盾,當時就連列寧都表示:“這是對德國進行敲骨瀝髓的盤剝。”

《凡爾賽和約》不僅限制了德國軍隊的人數和裝備,還強行將萊茵河地區劃立為非軍事區域,只要法國人願意,德國永遠敞開大門歡迎侵略者,這一系列的限制使得德國復仇心裡嚴重,當時的三國元帥費迪南德·福旭就認為,德國的不滿情緒將會是下一場戰爭的導火索,當時還有預言稱,這其實並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的休戰期。悲催的是預言果然應驗,凡爾賽條約簽訂整整20年後,二戰爆發了。

德國人之所以打二戰的另一個原因就在於,當時的德國對一戰戰敗並不甘心。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因為國內經濟崩潰,局勢動盪,資源枯竭而急於投降。但是少壯派軍官顯然不這麼認為,他們只看到了戰場上的情況。事實上,德軍與協約國也算是互有勝負,日德蘭大海戰中德國海軍表現不俗,德軍在東線也打贏了,接著,由於沙皇俄國不復存在,東線的德軍也能轉移到西線作戰了,當時的局勢下,德軍確實沒有喪失主動權,所以當時的少壯派軍人就覺得政客出賣了他們,他們本來能夠打贏戰爭,而當時的希特勒就曾在一戰戰場上負傷,所以他對一戰戰敗仍然耿耿於懷。

希特勒上臺後,推行了一系列經濟政策,讓德國的經濟情況有所好轉,失業率下降,但是一戰後,德國經濟崩潰,當時快速刺激經濟的唯一手段就是挑起戰爭,這是最激進的手段,當然也是最極端的手段。而且當時軸心國們都有一個類似之處,那就是經濟發展完全跟不上軍事發展,當時的德國,意大利和日本,擁有世界級的海軍,空軍等(別小看意大利,二戰前的意大利空軍甚至比英法還要強),而軍隊是沒有生產力的,想要將軍事實力轉化為經濟利益,也只有侵略一條路可走了。

所以,德國發動二戰幾乎是必然的,如果當時德國不發動二戰,那他們將一直生活在《凡爾賽和約》的陰影之下,德國與西方老牌列強的差距也將越來越大。不過我這並不是給納粹洗白,納粹和希特勒本人在二戰中犯下了無數的戰爭暴行,這是怎麼也推脫不了的,不過德國之所以發動侵略戰爭,與各國在一戰後對德國的盤剝有著很密切的關係,而德國在二戰剛開始對波蘭,捷克等國的侵略中,各大國一味的綏靖政策,則徹底激化了這頭猛獸,使得德國在歐洲攪了個天翻地覆。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兵器世界,歡迎關注


兵器世界


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其實和一戰並不無關係,德國一戰戰敗之後,簽署了《凡爾賽合約》,合約中戰勝國給德國強加了許多羞辱性的苛刻條件,強迫德國獨自承擔一戰起因的責任,除了要求戰爭賠款之外,還割據德國領土,戰勝國之一的法國想要的,就是一勞永逸的削弱德國,讓德國老老實實待著,好讓自己重掌世界霸權。事實上,一戰剛結束那會兒,他們的確讓德國好一陣都緩不過氣來。

《凡爾賽合約》簽訂之後,首先發生的便是,德國經濟崩潰了,戰爭結束之後,德國人民原以為可以過上太平日子了,可突如其來的通貨膨脹使得人民完全喘不過氣來。

法國想要壓垮德國重掌世界霸權,歐美其它大國絕對不會允許,所謂的和平一定是有相互制衡,實力平衡的狀態下才會有的產物,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戰亂一定又會繼續,於是首先英國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對德國進行幫助。

緊接著,美國也幫助德國恢復經濟,為什麼?因為德國一戰結束之後,美國是最大的債權國,如果德國真的垮了,美國就沒地兒要債了。

再說回上邊提到的,一戰結束之後,德國作為戰敗國簽訂的《凡爾賽合約》,這才是德國發動二戰的真正導火索。合約中一昧的只考慮到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卻完全沒考慮過戰敗國的利益,加之各種苛刻的不平等條約,近乎掠奪的本質,令得德國可以說是飽受侮辱,在逐漸恢復國力之後,德國的民眾對此也產生了強烈的民族復仇慾望。

一戰之後,德國恢復的速度號算是比較快,隨著經濟的復甦,加上希特勒對民眾情緒的煽動,二戰爆發也在所難免。


關河南望


希特勒發動二戰是多方面的原因,按他在自傳《我的奮鬥》一書中提到的觀點,他發動戰爭是為了給德國搶奪:“生存空間”。

這個生存空間是一個概念很大的詞,它包含土地、糧食、人口和國際地位(希特勒的民族情緒)。

德國若想發展實力,恢復一戰前,和美蘇英法那樣的大國平起平坐的地位,而這些因素正是德國所欠缺的

1、德國所面臨的地緣劣勢

德國發動二戰前,東邊蘇聯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工業生產國,而西邊是號稱歐洲陸軍最強的法國,再往西,還有歐洲霸主英國的存在。

地緣方面,德國處於非常劣勢的地位。

按照希特勒的設想,如果德國要迅速崛起,他就必須用更多的資源來追趕一戰失敗後處於發展狀態的英美法等國。

【德國局勢圖】

2、德國的經濟危機

一戰前,1美元等於4.2馬克。

德國戰敗後,1923年11月時1美元可以兌換42億馬克。

希特勒上臺前,德國的經濟處於崩潰的程度,每年還要向英法美等國家償還30億的戰爭賠款。

再加上德國當時最大的援助國美國遇上了1929年經濟危機,德國深受影響,本來千瘡百孔的經濟更加不堪,光失業人口就高達600萬人,政府還無法救濟

希特勒上臺時,他取消了德國的欠款賠付條約,然後依賴美國借他的大筆錢財恢復德國經濟。

短短几年內,希特勒使得德國工業生產力方面,成為資本主義世界裡僅次於美國的國家。

最主要的是他解決了幾百萬失業民眾的就業問題,1933年9月, 失業率為20% , 1936 年9月時 , 僅為5.7%。

因此,希特勒為了在復興德國的基礎上,他需要通過二戰這種殘酷的手段來實現自己稱霸世界的野心。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德國,兩次世界大戰發源地,一個至今工業化實力非常強悍的國家,德國為什麼一定要發動二戰,其中有很多原因,如:一戰埋下禍根、經濟危機、德國納碎法西斯、科技。

一、一戰埋下禍根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作為戰敗國,戰後被帝國主力列強瓜分德國,德國在海外所有殖民地被英法美日等帝國主義全部瓜分完畢。帝國主義國家跟德國簽訂了一系列極不平等賠款條約,德國向英、法、美、意、日等國支付戰爭賠款1320億馬克,分30年還清,每年必須支付償付40億金馬克,這遠遠超過了德國經濟實力,一戰中,德國經濟遭到毀滅性打擊,百姓已經食不果腹,根本沒有能力償還戰爭賠款,一戰本來就是帝國主義之間矛盾為瓜分世界戰爭,戰後帝國主義戰勝國對德國戰後賠款壓榨給德國百姓埋下復仇種子,為二戰爆發埋下根源。


(一戰後帝國與德國簽訂條約圖片)

二、經濟危機

1923年1月11日,法國出兵強行佔領德國魯爾工業區,向德國索要戰爭賠款,挑起魯爾工業區危機,造成德國鐵路、郵電癱瘓,德國工業遭到沉痛打擊,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工人失業人口急劇增加,通貨膨脹嚴重,馬克紙幣形同廢紙。工人罷工此起披伏,1929年的美國華爾街金融危機更是襲擊整個資本主義國家,德國更是雪上加霜,加上面對高額戰爭賠款,德國百姓對政府失望,對戰勝國更是仇恨。


(德國魯爾工業區)

三、德國納碎法西斯


(慕尼黑希特勒演說)

一戰後,德國經濟損失慘重,加上經濟危機,德國失業人口劇增,工人運動罷工更是跌宕起伏,德國納粹黨利用工人運動心理,宣揚納粹黨日耳曼主義,尤其是希特勒的慕尼黑啤酒節演說,獲得了德國大眾支持,隨後,德國納粹黨在德國實力不斷壯大,最後納粹黨成功掌握國家軍政大權,在一戰中,德軍割讓大量領土,其中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承認波蘭獨立,把原本屬於波蘭領土劃給波蘭,東部割讓領土給捷克斯洛伐克,承認奧地利獨立。德國因此損失國土13.5%,這些都為納粹黨宣揚日耳曼民族主義,復仇心理奠定基礎,納粹黨要收復德國在一戰中損失領土。

(一戰後德國被瓜分地圖)

在軍事方便,限制德軍實行義務兵制度,德國不準組建空軍、海軍方面只能建造一些小型軍艦,航母、戰列艦、潛艇進攻性軍艦一律不准許建造,陸軍方面,在機槍、坦克、重心火炮更是不准許建造。這一切簽訂不平等條數都為納碎法西斯組建擴軍找了很多借口。

希特勒納碎法西斯執政後,對內大規模修建鐵路、公路、工程,恢復工廠製造業,增加德國就業人口,德國經濟快速恢復,加上納碎法西斯在本國不斷宣傳日耳曼民族主義,大肆捕殺猶太人,轉移國內百姓視線,整個德國民眾都沉浸在納粹黨主義之下,狂熱民主主義追求,必然要對外擴張道路。

希特勒納粹黨執政後短短几年,德國經濟實力大增,工業化齊全,在二戰初期德軍裝甲集團軍表現出來戰術可以看出來,德國工業實力快速崛起。

四.科技

德國當時擁有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團隊,實驗室,世界精英科學家聚集在德國,二戰後美國俘虜德國1000多名各行業科學家,科技發展帶動創新發展,德國在二戰大量黑科技,就是來源於一流科研團隊。


(德國集中學科家)

因為戰爭,我們更加珍愛和平,謝謝。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小姐姐講史


大家好,我是小葉。德國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給整個世界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我們都知道韜光養晦的道理,那為啥德國在已經經歷過一戰失敗還要發動二戰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邪惡軸心

一、德國國家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以後,簽訂了《凡爾賽條約》,這個條約使德國失去了全部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10%的人口和1/8的德國國土。為了彌補各戰勝國的戰爭損失,德國的經濟也被極度的“盤剝”,不僅賠償了1320億的戰爭賠款,還將本國大量的自然資源給“劃了”出去。這些極度不公平的懲罰措施,使德國整個國家後續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德國馬克在極短的時間裡貶值了幾萬倍,特別是在1929年經濟危機以後,德國的失業率達到了驚人的30%,這也給納粹的上臺提供了契機,希特勒上臺以後德國開始戰爭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雖然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解決了德國國內失業率高漲的問題,但是也直接指引德國走向發動戰爭的危險路徑。

二、國際間各國心懷鬼胎

一戰雖然給歐洲帶來了極大的損失,但是世界的中心可以說依然在歐洲。當時的美國雖然在綜合國力上已經是世界第一,然而在世界上依然是一個比較邊緣的角色,因此美國從內心裡來講是希望德國能夠繼續戰鬥的,這也是美國為什麼在一戰後持續不斷的給予德國,無論是在資金還是技術的支持,並且希特勒上臺的競選資金都來自於華爾街。而當時歐洲的英法也不是一條心,英國不希望德國太弱,而讓法國在歐洲大陸一家獨大,英國希望執行的是大陸均衡政策。而法國希望的是對德國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軍事上都需要一次性“打死”,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蘇聯更是在二戰初期與納粹狼狽為奸,瓜分了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

三、納粹政黨的洗腦文化宣傳

希特勒是一個極具煽動力的元首,它藉助德國普通民眾對一戰後原本就有的對英法等國的憤怒情緒,再加上種族主義,使整個德國都陷入戰爭的癲狂狀態,希特勒的納粹黨將達爾文的進化論悍然暴力的直接移植到不同的人種上,宣揚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具優勢的人類物種,而德國要依據優勝劣汰將其他低等人種給淘汰掉,這直接導致了德國進行了慘絕人寰的種族大屠殺。

集中營中的大屠殺

以上就是我關於“德國為什麼一定要發動二戰?默默發展實力不好嗎?”的觀點,如果您關於這個問題還有其他的看法和見解,歡迎您在下方留言和小葉一起討論,圖片來源於網絡,歡迎關注小葉,感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