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蘇軍憑什麼進攻節奏比美、英軍隊犀利?

白楊樹下談歷史


這就是蘇聯軍隊和英美軍隊在戰役法上所存在的根本區別了,蘇軍實施每一場戰役的目的都非常明確,即必須徹底包圍並殲滅敵人,並不僅僅是追求戰術上的突破,蘇軍最終的目的是在縱深的戰鬥中殲滅敵主要集團。為了追求戰役級的勝利,蘇軍必須組建強大的突擊部隊,這樣就只能無情的削弱次要方向上的力量,也就是說蘇軍的部署強調主次,在進攻方向上力求最大的兵力兵器優勢。相反,英美軍隊中幾乎沒有任何戰役級的進攻計劃,他們的進攻理論頂多算得上是“大戰術”,和戰術進攻相比只不過規模更大了一點,兵力的部署仍舊比較平均,屬於靜態的線式消耗戰,大部分野戰指揮官都非常忌憚側翼的暴露,這種齊頭並進的推進是不可能殲滅德軍主力的,最多隻能是擊退德軍,德軍的防線雖然破碎,卻始終不會崩潰。當然,儘管英美軍隊出現了一些像巴頓這樣的崇尚機動作戰的將領,但是級別較低(巴頓只是集團軍司令),不足以改變整個西線盟軍的作戰模式。



事實上,英美軍隊在機動作戰方面的條件要比蘇軍優厚許多,拿1944年的西線諾曼底戰役(盟軍稱為眼鏡蛇行動)和東線的白俄羅斯戰役(巴格拉季昂行動)相比,英美軍隊相比西線德軍的優勢是兵力3.8倍、坦克4.7倍、火炮3倍、空中力量6.5倍,而蘇軍相對東線德軍的優勢則是兵力1.7倍、坦克2.5倍、火炮3倍、空中力量6.3倍,也就是說在實力方面英美軍隊的優勢更大,理論上來說英美軍隊應該取得比蘇軍更大的戰果才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美軍隊是當時唯一一支全面實現了摩托化的軍隊,機動作戰能力遠遠超過了蘇軍。另外英美軍隊還有一支戰役級的王牌部隊:第1空降集團軍,具備強大的縱深突擊能力。英美軍隊在機動兵力和空中力量方面的顯著優勢並沒能給他們帶來輝煌的勝利,根本原因就在於該如何使用這些力量,也就是所謂的戰役法,這方面英美軍隊幾乎是空白。


說完了進攻者的不同點後,我們再來談下東西兩線的防禦者,兩天防線都是由德軍據守的,西線德軍超過三分之一是戰鬥力較差的靜態師,步兵大都缺乏實戰經驗,東線德軍存在嚴重的問題,大部分野戰師師都不滿編,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軍隊的戰鬥力同樣很差。總得來說,西線德軍和東線德軍一樣都兵力嚴重不足,防線上存在明顯的薄弱點,更加致命的問題是兩個戰區都缺乏足夠的戰役預備隊,這讓德軍無法應付嚴重的局勢。一旦德軍防線被突破後,西線和東線德軍都沒有能力恢復原來的態勢,唯一的區別就是德軍主力能否在這場撤退生存下來。


英美軍隊並沒有蘇軍那樣的大縱深戰役的作戰理論,他們也沒有為這種大規模的進攻行動做任何的準備,簡單的說就是西線盟軍最高司令部從沒有試圖實施一場戰役級的機動作戰或縱深推進以圍殲德軍主要集團,從而徹底擊敗西線德軍。當盟軍在諾曼底戰役中擊垮德軍B集團軍群后,盟軍並沒有實施強大而迅速的縱深突擊,而是在寬大正面上實施一場全面的推進,軍隊的部署始終採取單梯隊佈勢,這勢必使有限的資源被分散浪費掉,而單梯隊的部署也缺乏持續進攻能力,潰退中的德軍得以再度集結起來,重新武裝起來建立新的防線。如果這場戰役由蘇軍來實施的話,蘇軍在從諾曼底取得突破後,必然會組建兩支強大的機動兵力(坦克集團軍),向德軍縱深實施迅速的推進,所有的資源都優先供給這些突擊部隊,直到達到後勤極限後才會停下來。在蘇軍中一名指揮員如果停下來等待側翼掩護部隊趕上或後續部隊跟進,會被視為瀆職罪,受到嚴厲的軍紀懲罰,而這一情況在英美軍隊中則是非常正常的選擇,這就是兩支軍隊對戰機的把握能力。


戰略論


很簡單,整個蘇聯的前進計劃跟德國的閃電戰相比,要突進的距離更遠,而且橫跨的國度更多!

就這麼說吧,德國想要閃擊歐洲就必須從柏林開車到巴黎,而當時的前蘇聯想要攻下整個歐洲,需要怎麼做?就算不去攻打巴黎攻打柏林,從莫斯科跑到柏林那得需要多少時間?

所以對於前蘇聯的軍隊來講,戰略突進能力正是必須要具備的,也就是說所有的軍隊所有前蘇聯的紅軍必須無視地形,無視距離,凡事軍隊兵鋒所指之處一定要在規定時間內趕到!

這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個糟糕的載具來講,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首先第二次世界戰時期那個時候大家使用的都是汽油發動機,不可能使用燃料桶外掛這樣的設備!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包括德國在內,除了前蘇聯以外的國家所有的坦克它的戰略形成能力都比較低!

比如說德國的虎式坦克大致的戰略形成就是一次加滿油料以後大致能跑120km,而當時的謝爾曼坦克大致也在200km左右,這個的話,無論是謝爾曼坦克還是虎式坦克,你這個航程擺在那裡,而且虎式坦克更加的精密複雜,所以虎式坦克每前進大概100多公里,都要進行一次小規模的整修,這樣的話大大縮短了德國進攻速度!

前期的德國人沒有虎式豹式這樣的重型坦克全部都是中型或者是輕型坦克,突擊能力強,而且縱深穿插能力快,更重要的是維修起來方便,所以德國前期的閃電站公示可以說勢如破竹!可是後來由於引進了虎式和豹式坦克,雖然戰鬥力大大增強,可是德國人的突擊能力卻因此得到了一種削弱!有的時候對於戰場上的士兵來講,最重要的任務不是戰勝對手,而是把虎式豹式坦克安全地帶到戰場上,很多虎式坦克是因為在半路拋錨或者出現了問題,然後被丟棄在半路上,最後被前蘇聯軍隊給俘獲的!

但是所有的軍隊裡面就屬前蘇聯的戰略行程能力是一個變態!因為前蘇聯軍隊使用的是柴油發動機,而柴油發動機不易燃的!所以當時的前蘇聯的坦克普遍使用外掛油箱,這一個創新的設計使得前蘇聯的坦克可以做到戰略形成能力誇張的地步!(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一輛t34坦克外掛所有外掛油箱!戰略形成能力可以達到550km!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會戰,就是前蘇聯的坦克兵團在強行行軍了500km以後快速投入戰場,這對於德國和美國英國的軍隊來講,這簡直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造成這個東西的原因主要還是前蘇聯的國土面積太過於廣袤,前蘇聯軍隊突擊哪管你有什麼公路或者是距離遠近這樣的說法,要突擊就必須得突擊到敵人成像對強行奔襲個幾百公里,這樣的話使得前後的軍隊有一個硬性指標,就是你的戰略形成能力必須要達到一個規定的數字!

比如說t34坦克在剛被研發出來時候,當時的斯大林並不看好這種坦克,如果這種坦克沒什麼用草跟半履帶坦克相比,這種坦克在公路上面行駛的速度肯定會變慢,所以他並不希望這種坦克投產是當時的設計師駕駛著兩輛t34坦克在進行了幾百公里的突襲以後,然後在莫斯科的紅場上面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坦克漂移!所以前蘇聯的軍隊才接受了T34坦克!

就是因為這個小小的改變,使得強勢的軍隊可以肆無忌憚的在歐洲各地接受自己坦克兵團的資源!

坦克是陸戰之王,雖然現如今隨著反坦克武器的發展,坦克的地位逐漸受到威脅,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坦克就是戰場上面的絕對明星!有坦克參加的地方肯定就有自己的主力部隊,而坦克在一定情況之下就可以擔當主力部隊的地位!

這種情況之下,德國人如果的若緊守自己的戰略據點,保存自己的實力,那說不定前蘇聯的突擊速度會比英國美國來的嗎?因為畢竟前蘇聯面對的將近80%的德國軍隊主力,但是德國人硬生生的要維持將近1000km的戰略防禦線!也就是說德國人在東線戰場有限的兵力被放在了這1000km的防線上面,而且都是平均分配,你覺得對於前蘇聯軍隊來講揍你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嗎?

喀秋莎火箭炮,T34坦克這些放在載具上面的移動兵器,為前蘇聯攻城拔戰提供了一個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什麼軍隊最可怕?排名第一的肯定是納粹德國的軍隊,不論其她的就她們見面,敵軍的人數就已經說明了一切,排名第二恐怖的就是在戰爭後期形成的,這一隻強大的前蘇聯的突擊兵團!後者就是站在前者的屍體之戰,崛起的一支強大兵團!

火力強悍,突擊能力強,軍隊人數眾多!


漩渦鳴人yy


二戰後期蘇軍進攻節奏比美英盟軍犀利,關鍵在於經過幾年戰爭的考驗,蘇軍已經完全掌握了大縱深進攻理論,運用非常得心應手。

當時,德軍在東線的防禦並不弱,一般德軍防禦縱深高達250—270千米。除了戰術防禦地幅外,在縱深構築了四個防禦地區,數箇中間防禦地帶和斜切陣地。最為堅固的戰術防禦地幅由兩個防禦地帶組成。主要防禦地帶縱深為5—6千米,由2—3道陣地構成,築有綿亙的塹壕,並以交通壕相連接。第二防禦地帶距前沿12千米。德軍防禦地帶基本上構築在許多河流的西岸,這些河流一般都有大片沼澤地。

蘇軍則根據自身經驗教訓,在戰役前,更加大膽地在突破地段集中兵力、兵器。一般會將近75%的步兵師、近85%的炮兵、以及幾乎100%的坦克、自行火炮和飛機編入突擊集團。而在集團軍突破地段僅6-12千米,卻集中了50%-80%的兵力、兵器。突破地段每千米正面上火炮和迫擊炮密度為150-356門,每千米坦克和自行火炮密度為20-80輛。

各突破地段上的平均戰役密度比整個進攻地帶內的密度高3-4倍。在最重要的方向上,對德軍優勢達到:步兵3-4倍,火炮和坦克為3-6倍,甚至更高。這就保證了蘇軍高速度突破德軍防禦陣地。

在戰役實施過程中,蘇軍每晝夜推進速度達到25—40千米,快速兵團的某些先遣支隊甚至達到75千米。高速度進攻使得德軍無法組織有效地退卻行動,從而陷入合圍。同時,蘇軍對快速集群的使用已很熟練,方面軍和集團軍都建立快速集群,進入戰鬥的時機也把握得比較好,在發展不順利時,迅速變更部署投入到新的方向上,大大加快了戰役進程。另外,蘇軍在合圍戰術上亦有創新。以前戰役中,合圍的對外正面都是固定不動的,以阻擊形式挫敗敵軍解圍行動。

而此時的德軍在縱深缺少戰役和戰略預備隊。而隨著蘇軍兵力的增強,蘇軍合圍的對外正面一直是處於向西進攻的狀態,處於流動的狀態中。這樣,對內正面和對外正面之間的距離不斷增大,即使有個別德軍集團突破對內正面,還沒有到達對外正面時就會被截擊而被殲。蘇軍航空兵使用也較為有效,在戰役縱深內配合陸軍行動。為了集中航空兵力於主要方向,實施了沿正面廣泛機動,保證了主要方向上進攻的快速性。

綜上所述,戰爭後期,蘇軍的各級指揮員已在戰爭中成長起來,掌握了熟練的作戰技巧。突出地表現在使用強大的坦克機械化兵團進行高速度、大縱深的進攻作戰,以及組織坦克兵團與步兵兵團和空軍進行有效協同上。德軍由於種種原因無力對抗這種進攻,自己覆滅的結果也就註定了!


榮華之武器堂


其實蘇聯進攻比美英快最重要的是地理原因,戰爭在蘇聯國內進行的時候都是寬正面大範圍作戰,兵力分散到很廣闊的區域,打到波蘭後戰場範圍已經收縮,正面戰場寬度可能縮小了3-4倍,就好比一條很寬的河進入了一個狹窄的山谷,水流的速度就會加快,變得水流湍急。此時蘇軍的兵力密度,火力密度,衝擊力都到了頂峰,全部集結在這個漏斗地帶,洶湧而出。


諸葛霸元


在盟軍進行諾曼底登陸之後,德國開始陷入了兩線作戰的絕境。由於德軍的主力大多部署在東線,東線戰場蘇聯軍隊相比於德軍的優勢,要比西線戰場英美軍隊的優勢小得多。當時的美國軍隊憑藉著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在裝備上已經完全碾軋德軍,而且德軍在西線的兵力比較少,英美軍隊的人數超過了德軍的數倍。

不過在諾曼底登陸之後,英美軍隊的前進速度,要比蘇聯軍隊的前進速度慢得多。英美軍隊的突進速度比較慢,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英美軍隊都比較謹慎,不如蘇聯軍隊敢打硬仗。蘇聯在二戰時期損失了2680多萬人,一場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的傷亡人數就超過百萬。美國在二戰時期只陣亡了29萬人,其中在諾曼底登陸後的陣亡人數大約有13萬人左右。

美軍和英軍的將領也都比較謹慎,不會輕易拿著士兵的生命冒險。雖然美國軍隊中也有巴頓這樣的猛將,但是巴頓畢竟只是一個特例,大部分英美將領都不如蘇軍將領敢打硬仗。第二個原因是蘇聯軍隊戰鬥經驗豐富,蘇聯軍隊和德國軍隊交手了數年,已經摸清了德國軍隊的戰術。而美國軍隊和德國軍隊交手的時間不長,還沒有摸清對方的作戰套路。例如在諾曼底登陸後,希特勒突然打了一場阿登戰役,就險些讓英美軍隊措手不及。

第三個原因是英美和蘇聯只是臨時的盟友,英美也想要藉助德國來削弱蘇聯。英美和德國都是資本主義國家,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希特勒是英美兩國的對手,蘇聯同樣也是英美兩國的對手。英美最想看到蘇聯和德國兩敗俱傷,如果英美進攻的非常迅速,一口氣攻佔柏林的話。那麼英美自身也會受到損失,蘇聯卻能夠從中獲利。因此英美把攻佔柏林的機會讓給了蘇聯,蘇聯付出了數十萬人傷亡的代價,才攻佔了德國的柏林。


軍武小咖


對這個問題我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我認為二戰時蘇軍表現並不好,要不然也不能付出幾千萬人的傷亡,即使到了戰爭後期,蘇軍表現也不行,尤其是戰術上。

盟軍 諾曼底登陸後,德軍敗局已定,哪天投降就是時間的問題了,這個時候盟軍有意識的降低了進軍速度,目地是為了減少損失,而蘇軍根本沒考慮這點,全軍出擊全力殺進德國本土,並且直奔柏林,這裡就看出了蘇軍最高統帥部的短視了,因為當時德軍敗局已定,希特勒也不能跑月亮上去,打柏林完全可以換個戰術,再或者是等美軍來一起會師柏林,如果這樣會大大減少傷亡,可蘇軍從上到下都一根筋,非要拿下柏林和盟軍置氣,可殊不知蘇軍這麼做美英正中下懷,美英巴不得坐山觀虎鬥,後果就是蘇軍在柏林戰役中傷亡了三十萬人,要知道這三十萬人的傷亡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戰術上蘇軍對柏林圍而不攻,每天轟炸機排班轟炸柏林,甚至可以學美國轟炸東京那樣用火攻戰術,反正是不投降就不停轟炸柏林,這樣可以大大減少部隊傷亡,可斯大林朱可夫卻下令強攻柏林,只是可惜了白白傷亡了幾十萬將士,而且最後柏林還是被盟軍奪取一半。

蘇軍在二戰戰略上後期犯了大錯,既然下定決心強攻柏林,那就不如再狠點,不接受柏林守軍投降,把柏林守軍以及周邊殘餘德軍全部殲滅,那樣一來日耳曼民族基本滅亡了,可是關鍵時刻蘇軍卻手軟了,接受了德軍殘部投降,這等於又給了德國喘息的機會,現在德國又崛起了,這都是蘇聯短視的結果。


天宇的文史情懷


憑斯大林的眼光和野心:

斯大林是一個很有心機的領導者,同時也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在二戰中,蘇軍大踏步地向前推進,不顧傷亡慘重,不顧英美阻攔,搶先進柏林,斯大林是有眼光的。

斯大林知道,同蘇聯爭奪歐洲勢力範圍的是英美兩家,誰搶的地盤多,誰搶的人才東西多,誰在今後就能贏,就能在戰後取得更大主動權和利益。

斯大林同時通過蘇軍解放東歐國家,從而在東歐建立起蘇聯的一套體制,控制了這些東歐國家,這樣,就能在戰後對抗英美建立的勢力範圍。

戰後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和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的對峙,阻斷了對蘇聯領土的威脅,制止了在蘇聯邊境出現北約基地和北約軍隊的局面。


叢中笑6603


戰爭有幾種模式。第一個是攻城戰,一攻一守,比如特洛伊、宋元襄陽之戰。第二個是野戰、會戰,雙方軍隊在野外擺開陣勢,互相廝殺,比如牧野之戰、亞歷山大和大流士的伊蘇斯戰役、漢尼拔的坎尼戰役。

野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達到了一個高峰,轉為陣地戰。雙方的火力都很強大,傳統的步兵衝鋒陷陣已經失效了。火器讓雙方不能近身搏鬥,只能造成單方面的殺戮。騎兵也失去作用,機關槍只適用於固定射擊,無法隨步兵移動射擊。坦克的出現恢復了攻守平衡,恢復了野戰,只不過交戰距離變遠了。

二戰時期的德國和美國、德國和蘇聯都是野戰為主。雙方戰線膠著。一方前進,另一方後退。如果另一方不再退卻,固守抵抗,就會形成會戰。

盟軍在西線的作戰,除了諾曼底登陸戰役時,德軍調集兵力進行防禦外,大部分都是不堅決抵抗,抵抗規模不大。盟軍戰線是全線逐步推進的。沒有主次之分。

在蘇德戰場上,德軍投入了大量兵力。希特勒命令不許後退,全力抵抗,形成若干兵力集結地,具有開展戰役的條件。蘇軍在庫爾斯克戰役後,發動了十次打擊。針對的就是德軍的特點。如果德軍且戰且退,就不會形成大的戰役。

所以不是蘇軍犀利,而是德軍頑固。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二戰爆發後,蘇軍面對德軍的突然進攻,倉促應戰,損兵折將,丟城失地,被德軍瘋狂的按在地上摩擦,甚至一度差點被打到莫斯科,蘇軍已經沒有任何的退路。好在由於蘇聯冬天的寒冷和蘇聯強大工業生產能力,蘇軍可以源源不斷的補充兵源,終於在1942年11月19日,率先在斯大林格勒戰場對德軍發動了戰略大反攻,總共動用110萬名兵力,15000門火炮,近1500輛坦克,合圍並殲滅德軍精銳第6集團軍和第4坦克集團軍一部共22個師33萬人,徹底粉碎擊退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援救被圍集團的進攻行動。



同時蘇聯紅軍在其他戰場也開始反攻,被德軍圍困封鎖的列寧格勒在兩個方面軍的配合攻勢下解除了包圍封鎖,與外界恢復聯繫交通;在莫斯科方向蘇軍西方面軍粉碎了德軍在 “維亞濟馬--勒熱夫”突出部;在蘇聯南方高加索方向德軍被迫撤退。蘇軍的戰略反攻持續到1943年春季,期間德軍進行過幾次反撲並取得局部勝利,之後蘇軍轉入防禦,一直到庫爾斯克戰役爆發。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損失兵力150萬,坦克3500輛飛機3000架火炮進10000門,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軍開始走下坡路了,在1945年4月16日反攻進入柏林,只用了短短的蘇軍可謂勢如破竹!而美英聯軍的攻擊速度明顯就沒有蘇軍的推進速度快,我認為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美英等盟國有力牽制了了大量德軍有生力量!
歐洲戰事一開始,希特勒的計劃是打下英法,迫使兩國投降,然後對蘇聯開戰,誰知計劃只成功了一半,法國投降了而英國人卻寧死不屈,而且越戰越勇,而希特勒又按計劃展開了巴巴羅薩行動,成功的把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隨著戰爭的繼續和蘇聯冬季的來臨,德軍深陷蘇聯戰爭泥潭進退不得,同時自己的豬隊友日本對美國的珍珠港展開了偷襲行動,成功捅了美國的馬蜂窩,把美國拉到自己的對立面給自己增加了一個敵人,本來有一個意呆利,這兩個蠢隊友把希特勒坑哭在了廁所。


美軍登陸歐洲後,先後對英國實施了軍事援助,並憑藉其先進的軍事裝備迅速展開對德作戰,有效消滅和牽制了大量德軍和其僕從國軍隊,防止增兵東線戰場,減輕了蘇聯壓力,使得蘇聯可以不斷的生產武器裝備,大量補充兵員,造成了蘇聯越打裝備越先進,兵員越大越多的局面。



二是蘇聯自身實力超過了德國實力!隨著時間的繼續,蘇聯人逐漸穩住了陣腳,依靠前期轉移的工業企業迅速展開大規模的武器裝備生產,戰爭後期,特別是1943年,德國的主戰坦克產量為12000輛,而蘇聯因為集中力量生產坦克,產量達到了24000輛,儘管質量與德國坦克相比很大差距,但是這個數量依然形成了十分明顯的優勢。蘇聯人依靠簡化工藝,節約成本的做法,在1943年和1944年兩年內多生產了14000輛T-34坦克,形成了所謂的鋼鐵洪流!反觀德軍,由於美英空軍的大轟炸,德國的軍事工廠經常處於半停產狀態,無法為前線提供強有力的武器支持,此時的蘇軍整體實力上已經開始超過了蘇軍,特別是反攻柏林時,強烈追捧“火炮至上”的蘇聯,在炮火準備最密集的時刻,曾經在兩個小時之內打光了2000火車皮的炮彈!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德軍面臨人口資源的枯竭,經過戰爭的洗禮,德軍精銳力量不斷被消耗掉,而適齡的軍人無法得到有效補充,反觀蘇軍則是把遠東集團軍調回歐洲戰場,各方面軍剩下的老兵作戰經驗更為豐富,蘇軍無論在武器裝備還是軍隊規模和作戰經驗上都已經開始超越德軍。





二是美國英的物質供給對整個二戰戰局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一個好漢三個幫,蘇聯能夠翻身農奴把歌唱,沒有亡國很多就是靠英美等國的軍事援助,據統計,從1941年3月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到戰爭結束,美國累計向國外提供了高達506億美元的鉅額援助,其中英國獲得了60%,蘇聯獲得了22%,兩國加起來超過美國對外總援助的80%。美國援助了蘇聯106.7億美元的物資,其中包括坦克、飛機、汽車、燃油、小麥等各種物資。美國向蘇聯援助的物資中,僅僅卡車就有40多萬輛,飛機18000多架,坦克13000多輛,美英的物資在1942-1943年蘇聯最困難的時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很可能挺不過1943年。蘇聯人拿到這些武器裝備迅速投入到大反攻中去!




三是斯大林的政治眼光比較長遠!美國經過計算如果美英聯軍進攻柏林,會造成美英盟軍10萬人死亡。美國為了減少損失與蘇聯做了利益交換,讓蘇聯軍隊進攻柏林,但是柏林要各分一半,東柏林歸蘇聯佔領,西柏林歸美、英、法等盟軍佔領。斯大林認為,雖然蘇軍進攻柏林會遭到很大的損失。但是蘇聯可以在二戰結束後,控制更多的歐洲地區。這樣蘇聯就可以將影響力,擴大到整個歐洲地區成為歐洲的新霸主。所以蘇軍的推進速度要比美英軍隊快很多!



四是蘇聯人強烈的復仇感不斷地讓蘇聯人進攻進攻再進攻!二戰時期,由於曠日持久的戰爭使得世界六十多個參戰國或被迫參戰的國家損失慘重,近億人受傷。其中,受二戰傷害最大的就是蘇聯,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傷亡6000萬,其中這裡面死亡人數就達到了2700萬,這麼高的傷亡數字確實把一個國家老百姓和軍隊都快逼瘋了。德軍在蘇聯的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搞得蘇聯差點亡國,憑著老毛子的性格,一旦報復起來連自己都感到害怕,如今兵強馬壯,德軍江河日下,此時不打你下死手不是俄國人的性格,懷著強烈的報復心理,蘇軍很快包圍圍殲大量的德軍,甚至嚇得德軍強烈要求去向美軍投降,在朱可夫的率領下,蘇軍飲馬萊茵河,首先攻入柏林,也為日後瓜分德國打下了良好基礎!

如有不足敬請批評指正!

我是綠色征衣,期待您的關注!


綠色征衣


雖然說,在二戰前期,蘇聯就已經算得上是強國了,但是蘇聯真正的實力,是在二戰後期才顯露出來的。

尤其是二戰後期,蘇聯軍隊的進攻節奏,比美軍和英軍都要犀利一些。那麼蘇軍憑什麼變得這麼強大呢?

一、二戰刺激了蘇聯的經濟發展:

在經濟危機時期,歐美的眾多國家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一時損失慘重,但是蘇聯卻僥倖躲過了經濟危機的影響。

並且通過多個五年計劃以及重工業的發展,蘇聯在經歷了經濟危機的洗禮之後,反而更加強大了。

直到二戰來臨,刺激了蘇聯的經濟發展,到了後期,蘇聯的整體國力都又增強了一些,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更大了。

不管是蘇聯的經濟實力,還是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都讓蘇軍在戰鬥的時候,更有底氣也更有勇氣。

二、蘇軍更擅長打硬戰:

比起蘇軍,美軍和英軍在作戰當中,會更加謹慎,所以他們的突進速度會比較慢。而蘇軍從來都不怕打硬戰,不會因為各種擔心就放慢進攻的速度。

在整個二戰時期,蘇聯一共損失了兩千萬人左右,而美國在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失去了不到三十萬人。

相信從上述數據當中,大家就能看出來,蘇軍到底有多無畏多勇猛了吧。

三、每一場戰役,蘇軍都有明確的目的:

很多人都覺得,在戰場上不管不顧,悶頭往前衝的蘇軍,一定很沒有紀律性。

可是事實恰好相反,蘇軍參與的每一場戰鬥,都有著明確的目的:必須徹底消滅敵人。他們並不在意自己所使用的戰術,是否比別人超前,他們只在意自己最終是否消滅了所有敵人。

為了保證每場戰爭都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蘇軍在戰爭當中,總會拿出最強的實力。在二戰後期,蘇軍組成了強大的突擊部隊,但是同時就意味著,其他位置的部隊,兵力會稍微弱一些。

從蘇軍的這種安排上,我們也能看出來,在戰鬥當中,蘇軍也會分主次,他們認為只有強大的突擊部隊,才能打得敵人措手不及,無力反抗。

所以會將力量集中在突擊部隊上,並且給他們配備上最強的武器。

四、二戰後期,蘇聯的人力和物力都非常雄厚:

截止到1941年,蘇聯的人口已經接近兩億了。在二戰爆發之後,蘇聯一共動員了三千萬人左右。

二戰結束時,蘇聯的軍人總數還保持在一千萬人以上。並且,在戰爭期間,蘇聯一共生產了接近14萬架飛機,11萬輛坦克以及近百萬的火炮和迫擊炮。

而對於英美兩國來說,他們在戰爭當中消耗掉的人力物力實在是太多了,到了戰爭後期,人力和物資都有點供應不足。

所以,面對人力物力都十分雄厚的蘇聯,他們就顯得有些劣勢了。

總體來說,在二戰後期,蘇聯之所以能夠越戰越強,進攻節奏十分犀利,依靠的還是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力。

(如您有不同見解,或者補充,請在評論區留言,這裡是“鐵匠聊文史”,願和每位朋友分享和探討那些前程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