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剪紙弘揚核心價值觀,用剪刀歌頌改革開放,56年初心不改


#自拍我的故事# 我叫馮淑玉,今年74歲,是山西省萬榮縣高村鄉丁樊村人。我和丈夫馮有才一生養育了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我是山西省運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從18歲就開始了民間剪紙,56年來,我植根於人民大眾中 , 植根於農民中,堅持用剪紙宣傳黨的政策,用剪紙歌頌改革開放。雖然不掙錢或者掙錢不多,但是,56年,我初心不改, 無怨無悔。

我出生在一個剪紙世家,我記得奶奶和母親都是剪紙的巧手。等我五歲的時候 ,母親只要剪紙,就把我叫到跟前讓我看著她和奶奶剪紙。因此,受到家庭的薰陶,我從小就開始喜歡上剪紙了。那時候 ,我拿著個小剪刀,用母親剪紙剩下的小塊紙,剪呀剪呀,雖然剪的動物或者花兒不是很像,但是覺得好玩。似乎這一生就和剪紙結了緣。

到了學校,我一邊上課,一邊琢磨著剪紙,由於學習不用心,學校成績一直不理想,但是,我黑板字寫得好,加之我對繪畫有無師自通的感覺,因此,學校只要是出黑板報 ,老師就點名讓我出板報。那時候, 學校堅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學校每個季度都會舉行手工比賽。在比賽中,我的剪紙總是全校第一。我記得我還代表學校參加過全縣學生的剪紙比賽,並且獲了獎。圖為我和丈夫審視自己的剪紙作品。


步入社會後,我白天在隊裡參加勞動,晚上在煤油燈下苦苦琢磨著如何剪出栩栩如生的動物、欣欣向榮的植物和可親可愛的人物。有時候,剪紙太貼近煤油燈,自己又如痴如醉,燈火把自己的頭髮都燒了。就是這樣,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苦心鑽研,悉心實踐,我終於掌握了剪紙的技巧。以後的剪紙道路也就平坦了許多。圖為幾十年前我的全家福,當時的父母親都還健在。

等地的剪紙大多數都是意喻幸福、美滿、吉祥的,因此圖案大都是喜鵲登梅、花好月圓、永結同心、多子多福等等,凡是男婚女嫁的還要用許多雙喜字,同時,在雙喜字中包含了許多動物、植物。在當地的實用剪紙中,就是逢年過節的窗花。那時候,家家戶戶的窗戶都不太大 ,還沒有安裝玻璃,一般都是用麻紙糊的,因此在白色的麻紙上貼上鮮紅的窗花,非常的好看。窗花一般動物都是十二生肖、植物以梅蘭竹菊為主。

因為我是農民,因此對農村有著特殊的情感。我願意為相鄰服務。凡是誰家有男婚女嫁的,或者是孩子收拾滿月的,都請我去剪花或者雙喜字。我也樂意為大家服務,有時候一家的事情,就要剪上兩天的剪紙。因為我要保證剪紙的質量,讓大家感覺到剪紙就是一門藝術。我越是剪得好,大家就越請我去剪紙。我成了村裡的忙人。圖為我孫子結婚時候的全家福照片。


由於我肯學習、肯鑽研,而且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我的剪紙被列入首批運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決心傳承和發揚祖國文化瑰寶,於是我就教我的女兒馮蘭青學習剪紙藝術,經過十幾年的言傳身教, 我的女兒已經能夠獨立完成複雜的剪紙作品。我也積極參加當地縣、市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活動,宣傳剪紙藝術,宣傳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我參加縣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會議的合影。

在多年的剪紙實踐中,我感到剪紙藝術要能夠永葆青春,必須堅持剪紙為人民大眾服務,堅持剪紙為改革開放服務 ,堅持用剪紙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堅持用剪紙歌頌黨、歌頌祖國。於是,我就朝著這個目標奮進。這是我的剪紙四代人回孃家。第一代人是騎著毛驢回孃家。第二代人是趕著馬車回孃家。第三代人是開著蹦蹦車回孃家。第四代人是開著小車回孃家。從回孃家這個過程,歌頌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熱愛祖國,熱愛黨, 黨叫幹啥就幹啥 ,我也熱愛公益事業,願意為社會公益事業做點貢獻。2013年,我在運城市舜帝公園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候 , 北京網絡電視臺邀請我去北京參加公益廣告藝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我榮幸的成為了公益廣告百人藝術委員會的成員。圖為2013年,在北京接受聘書的場景。主席臺上接受聘書的右邊第二人就是我。


這一時期,我潛心為公益廣告剪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水稻之父袁隆平。懸壺濟世、抗擊非典的鐘南山。排憂解難,急人所急的張雲泉等二十四位值得尊敬的人物。我取名就叫二十四敬。《人民日報》於2013年8月31日以整版的篇幅刊載了我的剪紙二十四敬圖。署名是人民日報社、網絡電視臺 ,運城市鹽湖區、馮淑玉剪紙。同時還有幾家報紙、電視臺也刊載或者播發的我公益廣告。圖為當年的人民日報。

縱觀我這一時期的作品,都是正能量的作品,有《德耀中華》、《新二十四孝圖》、《百名共產黨人》、《孝老愛親》等作品。而且都是以長卷放方式創作的。如:《百名共產黨人》長卷中就剪出了劉胡蘭、趙一曼、董存瑞等英雄烈士的形象。《孝老愛親》長卷中,剪出了劉洋、劉培割皮救父的感人故事和羅長姐八旬農婦伺候癱瘓兒子的讓人落下的故事。這些剪紙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感人至深。這些長卷最長的將近百米。剪出的人物不下一百多人。

我的剪紙作品的靈感來源於農村,因為我全家都是農民。因此作品都是土生土長的,也就是接地氣的。如:《鬧元宵》、《千辛萬苦一頓飯》、《慈母手中線》、《過年》等長卷,都是取材於農村的。但是這些作品都是教育後代珍惜改革開放的成果,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如《千辛萬苦一頓飯》就剪出了幾十個農民勞動的場景,包括耕地、播種、除草、打藥、收穫、磨面、蒸饃等場景,教育人們珍惜勞動成果。


在長期的剪紙實踐中,我捉摸著能不能走出一條剪紙的新路子。於是我就嘗試著創作剪紙農民畫。就是在宣紙上先剪紙,剪好後,再根據場景和農民畫的特點,塗上各種顏色。看起來既有剪紙的風格,又有農民畫和年畫的味道。這種嘗試剛剛起步,還不算是成功,今天之所以展示給大家,就是希望大家多提寶貴的意見,使我不斷完善和創新剪紙農民畫。圖為剪紙農民畫,家鄉的蘋果上北京。

我的剪紙由於堅持了為改革開放服務,因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好作品,我的許多作品,如:《德耀中華》、《四代人回孃家》、《和諧典範》等作品多次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央視網》、《環球日報》等幾十家媒體上發表。同時,我的作品也多次在全國、全省大賽中獲獎。今年,我的兩副作品被收錄到慶祝建國七十週年《紙約天下 剪譽明州》這本書中。也算是我為我的祖國七十華誕的一份獻禮。

#自拍我的故事# 56年來,我始終堅持剪紙為黨的政策服務,堅持剪紙為廣大農民服務,堅持剪紙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堅持剪紙為改革開放服務。同時,我紮紮實實的植根於基層,在基層汲取豐富的藝術營養,把剪紙當做藝術來做。就是春節貼窗花,我也要把窗花剪成精品。圖為我在貼窗花。由馮淑玉口述並提供部分老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