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八分輔國公這個爵位是怎麼來的?請問為何要設置這樣的爵位?

魯大頭


“不入八分輔國公”是清朝獨有的爵位之一,還有一個叫做“不入八鎮鎮國公”,之所以產生這種名字很奇怪的爵位,還要說到“八分”制度。清朝的爵位制度承襲於明朝,但是又不同於明朝,比如說後金天命年間,立八和碩貝勒,共事議政,各置官屬。所以清朝就以“八分”為爵位制度的分界線,凡是進入“八分”的則按照滿洲親王、貝勒的級別給予待遇,比如說在大型慶典的時候,入八分的是可以在皇帝御駕前列班左右的,而不入八分的即便有爵位也是跟隨自己所在的旗籍行走,區別是很大的。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這些爵位都是屬於“八分”之內,而其餘因恩襲爵的則不再“八分”之內,舉個例子,一個清朝貴族他的父親是恩封的奉恩鎮國公,自己襲爵就是不如八分的鎮國公,就不在八分之內,除非是自己建功另有封賞的才可以准入“八分”。那麼建立這套複雜的制度,到底有何原因呢?

主要還是以下三點:一、建立滿漢之防;二、作為一種懲處機制;三、防止貴族勢力坐大;

一、建立滿漢之防

對於是入“八分”還是不如“八分”,其實是大有講究的,尤其是在明朝末年清朝建立的過程中,有大量的明朝高級官員、將領以及漢族地主投降清朝,甚至是成為清朝貴族的包衣奴才,對於這些有功勞的漢人,需要加以奉賞以維持清朝的統治。但是又不宜功勞太高,尤其是要突出滿漢有別,以顯示出滿族在政治地位上高人一等的優勢,這樣不入八分就是一個很高的辦法了。漢人的爵位絕大多數都是不入“八分”,而入八分的往往的都是滿族的高級貴族,這就建立了一個滿漢之防。

二、作為一種懲處機制

不僅漢族貴族難以進入“八分”,有時候滿族的高級貴族也會被強制退出“八分”,這實際是清朝皇帝對貴族的一種懲處機制。如果貴族有逾矩行為,或者是有觸犯皇帝的言行,往往會遭到懲處,對於貴族而言往往有宗室的情分在,只要不是公然謀反往往不加牢獄之罪,所以懲處大多是以削減爵位的形式出現的,這樣可以打擊貴族的政治威望,以及爵位所帶的經濟收益等等。比如清朝很多鐵帽子親王的後代世襲者,多有因政治立場或者參與政治事件,而降為不入“八分”,不過後代如果有功勞也可以在得封賞。比如清朝有名的滿族大臣福康安的後人德麟襲貝勒,後來因罪降為貝子,後人就被遞降到不入八分公了

三、防止貴族勢力坐大

有清一代對於爵位的封賞都充分吸取了明朝的教訓,防止宗室擴大成為國家供養的累贅,比如說遞降原則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在清朝宗室爵位體系健全之後,規定是爵位承襲降四級後不再降,這就讓某些貴族即便降等後後人依舊可以承襲比較高的爵位。而有些祖輩政治勢力比較大,或者有異動的家族,往往會被皇帝盯上,防止其勢力坐大,影響自己或者是自己的皇位繼任者。這時候會對這些家族進行打擊,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降低爵位了,一旦降入不入八分的爵位,在經過後代的四級降等,基本上家族勢力就衰落了。

不入八分公是清朝在吸取了歷朝爵位制度後,做出的一種妥協,是分封制中體現的一種帝王權術,你還知道哪些襲爵方面的精彩事件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老龍史社


清朝的很多爵位,聽起來都很奇怪,而最奇怪的應該就是“入八分某某某”或者“不入八分某某某”了。那為什麼會設置這種爵位呢?

得先弄清八分是什麼意思

最初,“八分”是指清朝入關前的部落聯盟時代,八旗狩獵或打戰回來,所得獵物或戰利品分為八份,每個旗有資格的貴族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等級參與到分配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的身份逐漸固定下來,成為貴族的一種等級,稱為“入八分”。

再弄懂清朝爵位制度

清朝的宗室男性爵位分十二等:和碩親王(親王)、多羅郡王(郡王)、多羅貝勒(貝勒)、固山貝子(貝子)、奉恩鎮國公(鎮國公)、奉恩輔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從貝子以上的四等,全是入八分的;鎮國公、輔國公就有了區別,有些入八分,有些不入八分;將軍這一級的,沒有入不入八分之說。

從中可以看出,不入八分輔國公是在不入八分鎮國公以下,鎮國將軍以上,是比較靠後的爵位。

設置不入八分的原因

皇太極時期,只有“入八分”的貴族,也就是貝勒及以上才能參與到議政王大臣會議中,有資格決定軍國大事。

但到了順治時期,有些貝勒以上的王公貴族犯了錯或在政治鬥爭中落敗,失去了議政的資格,為了有所區分,才有了“入八分”與“不入八分”的區別。

也就是說,“不入八分”爵位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懲處王公貴族。

後來進一步做了明確規定:“宗室內有特恩封公及親王餘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其有功加至貝子,准入八分。如有過降至公,仍不入八分”。

意思是恩封的鎮國公、輔國公及親王除嫡子外封國公的,皆不入八分;這些人若是因有功而加封至貝子,則可入八分;他們若是因過錯被降至鎮國公、輔國公則不入八分。

到了這個時候,“不入八分”就不是懲處措施,而是爵位的一種了。

很顯然,“入八分”可以享受更好的待遇,“不入八分”則沒有更多的特權,為了日子過好點兒,只能努力加進“入八分”的行列。

總之,“不入八分輔國公”這個爵位,要麼是從“不入八分鎮國公”降下來的,要麼是從“鎮國將軍”升上去的,或者朝廷直接封的。而設置這種爵位的最初目的是懲處王公,到了後來就是一種爵位的細化,起到點激勵八旗子弟上進的作用,其它沒什麼特殊的。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請各位不懂別胡說!!

第一,清朝爵位官制基本沿襲明朝,爵位等級都是模仿明朝的,但是不入八分是特殊的,和明朝完全不同,比如鎮國公之下還有不入八分鎮國公,這是建州女真建國時制度遺留下來的,清朝爵位制度源頭遺留下來的,

第二,先簡單總結,入八分是有資格領導滿八旗掌握兵權的,不入八分無權無資格領導滿八旗掌握兵權。

第三,佟努爾哈赤(沒錯,努爾哈赤不姓愛新覺羅姓佟,這是幾百年前皇帝賜姓,貴族身份的體現。)在未建國時,給李成梁當家丁,同時還有他弟弟舒爾哈齊,依靠李成梁的支持,在赫圖阿拉重新建立勢力,征服四方女真各族,他弟弟舒爾哈齊還把女兒嫁給李成梁作為小妾,李成梁是朝鮮人,

第四,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當時,依據女真族傳統,稱號是“勃極烈”,沒錯就是中學歷史教科書上,滅了北宋的金國,首腦們的稱號“勃極烈”,金國開國皇帝阿骨打更是號稱“都勃極烈”,後來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翻譯成“貝勒”,這是清朝爵位制度的源頭,在女真族傳統,勃極烈會議是最高權力機構,勃極烈是首腦們,是原始部落民主議事的遺留

第五,後來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當時當時沒有八旗,只有兩旗,黑旗白旗,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各掌握一旗,並稱貝勒,領導建州女真

第六,再後來人口軍隊增加,增加為四旗,黑白黃紅四旗,四個貝勒,後來因為漢族蒙古族戰士覺得黑色不吉利,文官們寧家范家等都是漢人也不喜歡黑色,黑旗改為藍旗。

第七,1616建州女真建國,努爾哈赤號稱“天授撫御四方英明汗”,簡稱天命汗,並真正擴充為八旗,並在之後有了“八貝勒議事”也就是女真傳統的“勃極烈會議”這就是入八分的來源

第八,入八分意味著你有權參與議事有權領導滿八旗的牛錄,不入八分,就是你沒資格當滿八旗領導幹部



東北虎男323


所謂八分,是滿清特殊爵位制度。

八分者,就是待遇。比如,朱輪、太監等八樣標誌性級別待遇。

再說簡單些,入八分就是滿清宗室世襲統兵分管牛錄的界限。之上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入八分鎮國公、入八分輔國公,均有領牛錄兵馬的資格。之下的不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則屬無資格領牛錄的宗室。


四川達州


《嘯亭雜錄》有記載:國初開創遼、沈,凡宗臣貴位,統名貝勒。崇德元年,定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輔國二公。皆冠寶石頂,以補服翎眼為差次,統名曰入八分王公,蓋即加九錫之意也。其未入八分公以及鎮國、輔國將軍,皆冠珊瑚頂。


山南東道荷蓧耕農


清朝宗室爵位基本上是延續明制的,但是有別於明朝的是,清朝的宗室爵位中有“不入八分”這樣奇特的爵位,那為何要設置這樣的爵位呢?



據《大清會典.宗人府》載:“凡宗室封爵之等十有四,一和碩親王、二世子、三多羅郡王、四長子、五多羅貝勒、六固山貝子、七奉恩鎮國公、八奉恩輔國公、九不入八分鎮國公、十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一鎮國將軍、十二輔國將軍、十三奉國將軍、十四奉恩將軍”。

清時,自和碩親王以下,貝子以上皆稱“入八分公”,同時鎮國公、輔國公有“入八分”與“不入八分”之分,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且稱“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而自不入八分鎮國公以下,奉恩將軍以上皆稱“不入八分公”。



這裡我們先來解釋下“八分”的意思。

“八分”即八份之意。清朝入關前,為了籠絡麾下的八旗將領,每次戰爭過後得來的戰利品皆分為八份,每個旗的有資格的貴族都可按照自己的等級參與到戰利品的分配當中。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的身份逐漸固定了下來,成為貴族的一種等級,稱“入八分”。

最初在皇太極時期,擁有“入八分”身份的就只有12人,分別是正黃旗的皇帝皇太極、正紅旗的旗主代善、正藍旗的旗主莽古爾泰管主德格類、鑲藍旗旗主阿敏、鑲紅旗旗主嶽託管主碩託、鑲黃旗旗主豪格管主杜度、正白旗旗主阿濟格管主多爾袞、鑲白旗旗主多鐸等,而在這12人中以鑲黃旗管主杜度的爵位最低,為安平貝勒,所以在當時只有貝勒以上才有“入八分”的身份。



而在皇太極時期,只有擁有“入八分”身份的滿族貴族才能代表八旗參與到議政王大臣會議中,才有資格決定軍國要事的權力。也就是說在清朝入關之前,只有貝勒以上爵位才能獲得“入八分”的身份,也只有“入八分”的身份才能參與到議政王大臣會議中。

但是到了順治時期,部分擁有貝勒以上爵位的王公失去了參加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資格,而為了區分這些王公,就開始有了“入八分”與“不入八分”的區別。此後在順治六年,順治“復定為親、郡王至奉恩將軍凡十二等,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惟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王,以佐命殊勳,世襲罔替。其他親、郡王,則世降一等,有至鎮國公、輔國公而仍延世賞者。若以旁支分封,則降至奉恩將軍,迨世次已盡,不復承襲”(《清史稿.皇子世表》)。



此時“入八分”和“不入八分”有了明確的界定。“入八分”王公爵位降襲至奉恩輔國公止,之後不再降。而“不入八分”宗室最高只能封至不入八分鎮國公。但據宗人府事例封爵所載:“宗室內有特恩封公及親王餘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其有功加至貝子,准入八分。如有過降至公,仍不入八分”,就是恩封的鎮國公、輔國公及親王除嫡子外封鎮國公、輔國公的,皆不入八分。而若是功封的貝子以上爵位的則可入八分,同時若是因過錯被降至鎮國公、輔國公的則不入八分。

綜上所述,清朝之所以會設“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目的其實很簡單。首先就是為了方便懲戒那些犯法的宗室,試想如果宗室爵位所能享受到的待遇都一樣的,誰會在乎降不降等,所以如果將爵位分為“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入八分”能享受到更為高級的特權,而“不入八分”則不能,那那些宗室肯定就有顧忌,不敢犯太大的錯誤。



同時將宗室爵位如此分,也有助於提高那些本是“不入八分”的宗室想要為朝廷立功的積極性,畢竟清朝規定只要功分貝子以上就可以享受“入八分”的待遇,所以他們自然就會努力的替朝廷辦差。

總的說清朝如此的設置爵位,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方便管理清朝的宗室。將宗室爵位設有兩種等級,這樣有助於調動宗室為國效力的積極性,而不至於讓宗室過於腐爛下,這樣顯然無利於清朝對於天下的統治。

其實清朝對宗室爵位所實行的功封、恩封和考封,及降等襲爵等做法,其目的都是如此,就是不讓宗室的變的腐敗與無能,要讓他們變得有積極性,能成才,能為朝廷所用。清朝的統治就是依靠這些人,如果一旦宗室爛到根裡的話,也就意味著清朝也離滅亡不遠了。



此外,“入八分公”所擁有的特權就是能享受到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這八種待遇,其中皮條是指車上有皮鞭可驅散擋路的人,背壺是指車上可帶暖壺,雙眼眼指雙眼雉翎。同時“入八分公”可在京城當差,且可在京城居住,而“不入八分公”不用在京當差,也不必在京裡住。

同時“入八分者,得與滿洲親王、貝勒等一體分左右翼列班,不入八分者,各隨旗行走。”,就是入八分者在上朝時可以與滿洲親王、貝勒等一體分左右翼列班。


澳古說歷史


清初時,立八大和碩貝勒議政制度,入關後,因功封賞的人越來越多,不得不讓一些人世襲時爵位遞降。可就是有些人的子孫繁盛,嫡子繼承了父爵,其餘兄弟再降級,不入那八個爵位的統稱不入八分。再降就是鎮國將軍(三等),再降就是輔國將軍(三等),再降就是奉國將軍(三等),然後奉恩將軍,這就是世襲的了。但是還架不住孫子繁盛,所以又規定,奉恩將軍的嫡子承爵,其他的兒子叫閑散宗室,乾隆給了四品頂戴,但無實權


ENED


古代中國是一個禮制的中國,尊卑分明,就連尊位也做了層層的區分。根據記載,清朝的爵位共分為14等,其中和不入八分輔國公相近的入八分輔國公在第八等,而不入八分輔國公則在第十等。不入八分輔國公不入的究竟是哪八分,又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呢。



其一:八分之別

首先要知道的,八分是愛新覺羅家庭內對分配與待遇的規定,皇帝所賞賜的恩禮,八分是最為珍貴。不入八分則不能享受入八分之人能享受的八種待遇,包括紅色的車輪,乘馬用的紫色韁繩,寶石頂(官帽上可以鑲嵌寶石),雙眼花翎,牛角燈,茶搭子,馬坐褥,府邸門上的釘子。這八種待遇雖然不算精貴和隆重,但卻都是身份的象徵。八分是由八份演變而來的,在清朝還沒有入關之前,每次戰爭的俘獲品都要分為八份,給最為尊貴的人享用,然後享受這些戰俘的人也就漸漸的固定了下來,在清朝入關之後成了貴族的身份也叫入了八分。

其二:爵位身份之別

八分看似已經表現出了一種尊卑之別,但在八分這些簡單禮節的後面埋藏的是一種政治關係。在滿人入關的過程中,有不少漢族的將領都立了大功,理應封官進爵,而且當時的清朝還決定要“漢化”,所以更加不能輕視漢人的作用。雖說不能輕視,但古代的皇族也就是一個大家庭,即使是家庭中一個碌碌無為的人佔據尊位皇帝可能也不會希望一個雖然立了功但和自己都不是一個種族的人去騎在自己家人的頭上,所以這個入八分也就是滿人和漢人的一個分界線。八分以外可以有立功進爵的漢人但八分以內一般都還是皇帝的宗族之人。



其三:特有殊遇之別

在清朝,一時的貴族也許不是一世的貴族。爵位繼承實行的是罔替制度,只有八大鐵帽子可以一直承襲爵位,但如果這樣下去八大鐵帽子的後代就有仗著爵位為所欲為的,如果他們犯了錯就會被逐出八分以內。八分之外的有時嫡長子只能降一位來繼承,其他的庶子再往下承襲兩代可能就和平民沒有什麼區別了。

有懲罰也就有獎勵,將貴族以八分為分界線分開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調動貴族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走上現場為清朝開疆擴土,來獲得更大的榮耀,或者穩定八分之位或者進入八分的行列。和商鞅的軍功爵制有些類似,如果一個有爵位的貴族長時間沒有軍功的話就會被降爵,以最實際的利益為牽動可以極大的調動貴族的積極性,也可以便於皇帝更好的掌控貴族,以免貴族權勢過大威脅皇權。



在封建皇權時代,任何一個政治事物的產生都是為了皇帝所服務的,其終極目的就是國家安穩國家富強。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爵位的設置確實規避了很多明朝的危險也促進了清朝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