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戰爭?

不才講史


這種事情實在軍事上實在是太多了。贏得戰役是局部勝利。而戰略的勝利則是則是最終勝利,不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可以犧牲局部利益以換取全局利益。這是戰略勝利。短見和長遠是二者的最大區別。在兵家軍史上此事是比比皆是。

遠的就不說,美日珍珠港戰役,解放戰爭中國民黨佔領延安,美日珊瑚海海戰,隆美爾在北非的戰役,都證明了這些是戰術上獲得上獲得勝利家,而戰略上卻是失敗的典型戰役,從大型戰爭來說,美國的越戰和蘇聯的阿富汗戰爭都是比較典型的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戰爭。付出的代價和所得到的絕對不成正比 。

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越南戰爭,越南輸掉了所有的戰役,偏偏贏得戰爭。美國佔據了一切優勢,但卻是輸掉戰爭,最終成為美國曆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擁有最現代化武器的美國居然無法徹底擊潰消滅北越軍隊,實在是讓人費解。實際上,美國高精度戰爭行為對於近乎原始越南軍隊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有點大炮轟蚊子的感覺,現代文明孕育和城市化環境長大的的美國軍隊難以適應越南的作戰地區的環境和作戰方式。勝利來之不易,但失敗對於越南來說,損失無論多大都耗得起,但美國卻耗不起。巨大的戰爭消耗讓美國反戰情緒高漲。國內局勢不穩,也是美國最終退兵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再就是,北越在戰爭中根本就是隨便打,全民皆兵沒有任何套路。沒有任何固定的作戰形式、沒有任何明確的作戰目標和戰爭目的,越戰不存在任何傳統意義上的勝利和失敗。這種戰爭對於受到二戰洗禮的像二的美國人來說是根本無法理解的。軍民分開在西方戰爭中是嚴格規定的,而越南是則是全民皆兵士兵越打越多。讓美國防不勝防。南越政權力量虛弱也是美國失敗的重要原因。還有就是美國低估了越南決心和韌性。美國很難理越南軍隊的抵抗精神,和高昂的戰鬥意志力。美國的最終失敗就是必然。

美日珊瑚海大海戰也是一樣,這是世界海戰史上載入史冊的航母巔峰對決。在戰術上日軍全勝,以一條輕航母的代價擊沉重美國航母列剋星敦,驅逐艦、運油船各一艘,一艘航母受創。但是戰略上美軍全勝,因為美國具有130多艘航母級戰艦。而日本只有17艘。最關鍵是日本少一艘劉一艘,無法再生產。這次戰役日本有五航戰由於珍惜艦船,退出南太平洋。就是典型的因少失大。美國和日本打的就是消耗戰,而日本則根本打不起。

蘇德戰戰爭從整體來說,也是一場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戰爭,德國閃擊戰術橫掃半個蘇聯。蘇聯憑藉遼闊的,寒冷的天氣,充分的能源。完整的工業體系,跟德國死耗。整個戰爭期間 德軍單兵素質軍官指揮水平均選高於蘇軍。基本上沒有任何指揮失誤。蘇軍寸土不讓拼死抵抗。讓德軍的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了巨大代價。巨大戰爭消耗讓德國徹底失敗了!德國人小看了蘇聯人的意志,蘇聯人忽視了德國人的戰術。

我是清水空流 ,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歷史上像這樣“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整個戰略勝利”的例子,真的是太多了,可以用舉不勝舉來形容。

我們說幾個中國近現代史上發生的,給中國帶來巨大影響力的幾個事件吧。還是從毛澤東領導工農紅軍起義的時候開始說起吧。

大家都知道毛澤東領導的第一次起義是秋收起義,之後他們就開始轉戰長沙,遭受到了敵軍的拼死抵抗。並且在攻打長沙的戰役時,工農紅軍失敗了。

可以說會戰長沙的失敗,就是最為典型的“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戰略勝利”的例子。當時的具體情況是,中國的中大城市,都被國民黨反動派給佔領了。

在周恩來領導的南昌起義之後,黨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之後,工農紅軍主要借鑑蘇聯的經驗,走佔領大城市,武裝奪取革命勝利的路線。

很顯然這種路線,在當時是走不通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熟悉中國國情的毛澤東陷入到了沉思當中。

很顯然蘇聯的這條佔領大城市,武裝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在中國是走不通的。因為我們武器和士兵,都沒有國民黨反動派強大。

因此,這條路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照搬蘇聯的模式,走這樣的路,是無論如何也走不通的。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提出了一個,符合中國國情,屬於毛澤東獨創的,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偉大道路。

這個道路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因為毛澤東知道,中國大部分民眾,都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我們只有爭取了農民的支持,依靠廣大農民的力量,我們最終才會實現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勝利的。

在毛澤東找到了能夠戰勝敵人的正確路線後,他開始帶領工農紅軍上了井岡山,在井岡山開闢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從此,工農紅軍的革命,如同星星之火,燒向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毛澤東帶領的軍隊,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前四次反圍剿戰爭,四渡赤水之戰.....全部都是毛澤東的得意之作。

可以說正是因為那一次戰役的失敗,讓毛澤東贏得了戰略上的勝利,為中國的革命掀開了新篇章。

自此之後,工農紅軍的隊伍不斷壯大,在毛澤東的帶領下,依靠廣大人民的力量,我們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

從此,全體中國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所以說毛澤東領導起義之初,他所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就是一個典型的“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整個戰略勝利”例子。


不才講史


解放戰爭的第一年裡,蔣軍被殲滅總數達到56個整編旅,平均每個月損失接近6個整編旅的兵力,這樣的損失速度是任何軍事集團都難以承受的。由於蔣軍在各地損兵折將,機動兵力大為減少,再像1946年那樣搞“全面進攻”已無可能,所以南京方面1947年初改變戰略為“重點進攻”,選擇山東和陝北為兩個戰略區作為主要進攻目標,其他戰場維持均勢或守勢。

《保衛延安》彭德懷劇照

山東方面蔣軍集中了24個整編師共60個整編旅,大約45萬人的嫡系精銳部隊,編成三個機動兵團(湯恩伯、王敬久和歐震)分路合擊,企圖擊破華東野戰軍主力,解除距離南京最近的威脅,一馬當先的自然是“網紅部隊”整編第74師。而陝北方向的進攻指向性更加明確,為此蔣軍動用了最大的戰略預備隊胡宗南軍事集團主力。

抗日戰爭結束後,原第一戰區改製為“西安綏靖公署”,胡宗南由戰區司令長官改任“綏署主任”,一度擁兵五個集團軍40多萬人馬,雖然調出一部分投入到華北等地區(比如接收石家莊的第3軍),但仍然保有20多萬裝備精良的部隊,且未經大的戰役戰鬥,建制完整氣焰囂張。



而西北我軍的實力是最為薄弱的,西北野戰兵團成立時僅有26000人,還不及華東戰場張靈甫一個整編師的兵力數字,而在此地區不僅有胡宗南的部隊,還有“馬家軍”的10餘萬人和榆林鄧寶珊的20000人槍,雜七雜八總數在40萬人左右,實力對比非常懸殊。

所以這個提問之下,較具代表意義的其實是“延安保衛戰”,因為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不久,延安就成為我黨中央的駐地和指揮中樞,到1947年胡宗南部隊進犯陝甘寧邊區為止,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長達12年之久,從感情上說,我軍指戰員確實捨不得放棄。

《保衛延安》胡宗南劇照

1947年3月敵人從南、西、北三個方向發起進攻,入侵延安的兵力為23萬餘人,其中胡宗南所部出動了15個整編旅14萬餘人。戰役之初,我軍高層是對保住延安持樂觀態度的,當時曾有外國記者採訪,問及蔣軍是否有進攻延安的企圖時,得到的回答是:“進攻延安的計劃早已定了,還要打,但有很大可能是我們把進犯的敵人軍隊打垮”!

當然,這樣的自信不是完全依靠26000人的西北野戰兵團,3月6日延安方面命令陳賡率五個旅南渡黃河,襲擊隴海鐵路洛陽至潼關段,同時電令晉冀魯豫軍區劉鄧部隊攻擊平漢路,所以延安保衛戰的總體戰略佈局是“內線防禦,外線解圍”。然而僅僅四天後,胡宗南進攻延安的15個整編旅即已完成集結,而我陳謝、劉鄧兩部的外線進攻尚未準備就緒。



這樣便僅能實施內線防禦了,延安的防禦部署是以教導旅和警備第7團、第一縱隊和新編第4旅、警備第1旅和警備第5團分成三個戰役集團阻敵,然而加一起也不及敵人兵力的八分之一,且戰士們每支槍平均10發子彈,彭總曾經詢問第一線的教導旅長羅元發能守幾天?得到的回答是五天,其實這個回答已經很有勇氣了。11日,我軍再緊急調動晉綏軍區王震所部的兩個旅增援延安。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的大舉進攻開始了,三天後突破保衛延安的第一道防禦陣地,至3月18日逼近了延安南面的三十里鋪,城內已經可以聽到清晰的槍聲,由於敵眾我寡,守住城池已無可能,當晚8點黨中央撤離延安,延安保衛戰宣告失利。仍然留在城內的幾名外國記者,就放棄延安一事採訪彭總,西北野戰兵團司令員回答說:“蔣介石除了一點面子之外,什麼也得不到,如果他把他的軍隊全都消耗在面子上,他就完蛋了”!



彭總的分析其實一針見血,就戰略價值來說,地貧民脊的陝北根本無足輕重,我黨中央也隨時可以轉移,在哪裡都可以指揮全國戰局。而在東北、華北、中原和華東都兵力不足的情況下,蔣介石把唯一的戰略預備隊大部投入陝北戰場,是非常愚蠢的。儘管我軍保衛延安的戰役未能取得成功,但是在此後一年轉戰陝北的過程中,牢牢地拖住和牽制了胡宗南的主力部隊,減輕了其他戰場的壓力,在戰略上贏得了全盤主動。

由於胡宗南主力陷在陝北,直接造成黃河防線兵力空虛,隨著劉鄧大軍的躍進和陳賡兵團的戰略展開,胡宗南的部隊又不斷被從陝北調出馳援,顧此失彼的結果是,不到一年就被趕出了延安並且損兵折將。與此同時,蔣軍在最需要增援的東北和華東戰場上,屢戰屢敗,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蔣介石為面子而作戰的惡果,迅速顯露出來。

《保衛延安》蔣介石劇照


度度狼gg


在歷史上,“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戰役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抗日戰爭中“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一場戰鬥。

這裡肯定有人會說是淞滬會戰了,確實,淞滬會戰中,中國軍人們英勇奮戰,以血鑄成了一道堅固的長城,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但是我們今天說的這場戰役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淞滬會戰,甚至是有過之而不及。


這場戰役就是武漢會戰。自淞滬會戰日本佔據上海後,對中國的侵略步伐加快了不少。1938年6月,武漢作為當時中國的軍事中心,交通中心,決不能輕易將其拱手相讓,為此國民政府派遣海陸空總計14個集團軍、50個軍,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超過100萬人,甚至蔣委員長親自坐鎮指揮,想要與日本拼個你死我活。此次戰役規模之大,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地區。大小戰鬥數百次,歷時4個半月,是抗戰以來戰線最長、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並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會戰。在這場戰鬥中,我們的抗日英雄們,英勇抗戰,雖然這場戰役我們輸掉了,但是在這場戰役中我們卻謀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為什麼說武漢會戰“輸了戰役,贏了戰略”呢?

首先,武漢會戰後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被徹底粉碎。

在抗日戰爭中,日本曾宣言“三個月之內滅亡中國”。但是我們先在淞滬會戰中給了日本迎頭一棒,又在武漢會戰中讓日軍感受到我們中華的強大。在武漢會戰中,日軍為了能夠迅速拿下中國,先後投入了超過30萬的兵力,更是出動各型艦艇約120艘,各型飛機約300架。面對裝備如此先進精良的日軍,我們的抗日軍人們並沒有退縮,先後撲向戰場。在國民革命軍的頑強抵抗下,日軍損失慘重,4個半月後,國軍主動撤出武漢,這才讓日本佔領武漢。


其次,武漢會戰後,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守轉入長期相持階段。

日軍在武漢會戰中,損失慘重。根據日方戰後發表的資料看來日軍損失3.55萬人,但是中方卻統計日軍傷亡高達25.6萬人,很顯然這兩個數據都不太真實。但是此戰之後日軍侵略中國的腳步明顯慢了下來,由此可以看出日軍的損失一定不小。況且,日本本國戰略資源較少,一直以來都是採取“以戰養戰”的政策來維持侵略戰爭的消耗,而日軍侵略腳步太快,此戰的消耗又如此巨大,日本的國力已經開始出現崩塌的跡象。所以,在武漢會戰後,中國的抗日戰爭已經由戰略防守階段轉為長期相持階段。此戰可以說是抗日戰爭中的重大轉折點之一。


最後,武漢會戰後,我們並沒有為此放棄抵抗,反而使我們的抗日決心變得更加堅定。

雖然武漢會戰以國軍落敗而結束,但是國軍們也將這場戰鬥打得有聲有色。中國空軍在蘇聯志願航空隊配合下,與敵激戰,取得重大戰果,共擊落日機62架,炸燬日機16架,炸沉日軍艦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隊作戰。此外,在武漢會戰中還發生了一次抗戰以來第一次幾乎殲滅日軍一整個師團的著名戰例-萬家嶺大捷。表現了中華民族敢和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慨。這些抗日戰爭的精彩戰例,極大的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更是鼓舞了我們國民革命軍的士氣,這場戰役打出了我們的民族尊嚴、打出了國威。雖然我們最後失敗了,但是我們並沒有放棄,反而更加堅定了我們要持久、全面的與日軍反抗到底的決心。


我們的革命先烈們,用血與生命為我們換來的安定,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也決不能因為安逸,而忘了國家的恥辱。我們每一箇中華人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將此永遠的牢記在心。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盧大大先生


比如說基輔戰役,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德軍大舉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當時蘇軍在德軍的閃電戰攻勢下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北部和中部戰線都被打崩了,只有蘇聯的西南方面軍還在基輔一帶,形成了一個突出部。而且西南方面軍的裝甲力量在烏曼戰役中被德軍消滅,這部分蘇軍已經不能再對德軍造成威脅了,於是希特勒打算全殲這部分蘇軍。

理論上來講,當蘇聯西南方面軍有被德軍包圍殲滅的危險時,就應該讓他們撤出基輔,保留住這部分有生力量。但當時是蘇德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基輔作為蘇聯的重要城市,如果貿然放棄的話,會讓英美等國對蘇聯抵抗德國進攻失去信心,所以斯大林拒絕基輔地區的蘇軍撤離,還因此撤了朱可夫的總參謀長一職。等到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對蘇聯西南方面軍形成合圍的時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最後導致了65萬蘇軍被俘。

雖然這場戰役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圍殲戰,蘇軍損失慘重,但對於蘇聯而言,這場戰役卻是戰略上的勝利。因為德軍為了圍殲西南方面軍,將中央集團軍群調到了南線。而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本來是要進攻莫斯科的,這就拖延了德軍進攻莫斯科的腳步,讓蘇聯有了更多的時間準備防守,最後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因為德軍不能迅速將蘇聯擊垮,反而將戰爭拖入到了冬天,這也就導致了後來德軍在蘇德戰場上的失敗。

除此之外,滑鐵盧之戰中也有一個重要戰鬥,屬於“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情況,當然這是對於反法聯軍而言的。當時拿破崙在滑鐵盧決戰的時候,將三分之一的兵力交給了格魯希元帥,讓他去追擊普軍,雖然格魯希軍團確實消滅了一部分普軍部隊,但是就在離格魯希軍團不遠處的小鎮滑鐵盧,拿破崙卻因為兵力不足而慘敗。如果當時格魯希能夠隨機應變,帶兵馳援拿破崙的話,滑鐵盧之戰的結局可能就會發生改變。


呵筆尋史


答:這類“捨棄一點贏得全局”的戰略妙筆,不單在近現代戰爭史上極多,哪怕在資訊科技並不發達的中國古代,也有很多經典戰例,

典型一場,就是公元前127年的漁陽之戰。

現代人說起漢武帝時代反擊匈奴的戰爭,常見滿滿自豪感。

但事實上,自從公元前133年戰事爆發後,漢軍的表現,堪稱是被反覆吊打。漢軍派出去反擊的部隊,進了草原就常見抓瞎,除了當時還是新人的衛青小勝一把,其他人都是被摁住圍毆。漢王朝的邊塞,也被打了個慘,騎兵迅烈的匈奴軍,輕鬆就在長城沿線來回砍殺。

爆發在公元前127年的漁陽大戰,就是此時戰況的寫照:

上一年剛剛經歷全軍覆沒厄運的漁陽要地,還沒等喘過氣來,就又迎來匈奴人的馬刀。匈奴鐵騎大舉來犯,就鑽漢軍分兵把守的空子,輕鬆殺入漁陽腹地,一頓瘋狂殺戮後,造成漢軍數千傷亡。再搶在漢軍增援部隊趕來前得意離去,一如這六年裡,他們屢試不爽的套路。

但是得意的匈奴人沒有想到,他們這次迎來的,將是大漢鐵騎復仇的刀鋒!

自從漢匈戰爭爆發後,漢武帝君臣們就在苦苦思考,開戰六年了,為什麼兵精糧足的漢軍,依然逃不過屢戰屢敗的倒黴仗?最關鍵一條,就是漢軍戰略思路的錯誤:要麼是匈奴往哪裡打,漢軍往哪裡迎戰,要麼就是悶頭蒼蠅一樣,朝著草原腹地亂反擊。等於被人乖乖牽著鼻子走。要想勝利,就得換個打法:不再去被動救漁陽,而要調集重兵,打一個匈奴死也不能丟的地方:河套!


於是,當漁陽的將士們,在孤立無援的境地下,做著悲壯抵抗時,衛青將軍率領的數萬精兵,似離弦之箭般向西北呼嘯飛出,先向北拿下匈奴高闕要地,切斷河套匈奴與匈奴單于的聯繫,再揮師拿下臨洮,張開一張大網後,又迅速向河套草原猛撲過來。猝不及防的匈奴河套守軍被打的稀里嘩啦,匈奴白羊王與樓煩王只率殘兵倉皇逃竄。自秦末起淪陷數十年的河套草原,一戰收復!

這場突如其來的勝利,在整個漢匈戰爭史上,都是轉折點般的意義:驕橫的匈奴鐵騎,從此喪失了南侵的立足點,昔日那種輕鬆遊獵漢匈邊塞的好日子,從此一去不復返。被動挨打的漢王朝,也終於拿下了進擊的橋頭堡。先前險惡的草原,有了河套做跳板,從此一馬平川。肥美的河套物產,更足以供漢朝繼續“孵化”強大騎兵軍團,源源不斷的投入對匈奴作戰。

可以說,自從這場雷霆一擊後,漠北之戰匈奴單于狼狽遁逃的場面,大漢鐵軍封狼居胥山的威武景象,都已悄然埋下伏筆。這榮耀一戰,來自衛青將軍卓越的用兵能力,來自漢武帝超凡的戰略勇氣,但同樣的,也來自失去援救的漁陽軍民,那一場死死牽制匈奴主力的浴血抗擊。

與追亡逐北的衛青霍去病一樣,漁陽軍民們,這些沒有留下姓名的鐵漢,功勞,同樣不朽!


路之意


“輸了戰役贏了戰略”這不就是對“延安保衛戰”的完美總結嗎?延安保衛戰絕對是對這八個字最完美的詮釋!

1947年,在解放戰爭進行到第九個月左右,國民政府已經無力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因此只能集中兵力進行重點打擊。


從1935年之後,延安就成為全國革命聖地,無數有志青年夢寐以求的地方。正因如此,延安也成為國民政府的眼中釘肉中刺,佔領延安,摧毀我黨的指揮中樞成為國民政府軍事行動的重中之重!

從1947年3月起,胡宗南指揮25萬大軍對延安發動全面進攻,當時整個陝北地區,解放軍僅僅擁有3萬兵力,實力懸殊。

13日,胡宗南8萬人在飛機的掩護下開始進攻延安,妄圖三天內功佔延安城,中央機關選擇避敵鋒芒,主動撤退。

毛主席臨走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蔣介石進攻延安,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來的”!

果不其然,僅僅一年後的1948年4月22日,解放軍就再次收復延安!

用一句話來總結胡宗南的延安之行——有一種佔領叫做失敗!


黨中央主動放棄延安,轉戰陝北各地,我解放軍各部誘敵深入,在不斷的運動中創造戰機,適時發動對敵人的攻擊,先後進行了三次對敵殲滅戰。

分別是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和蟠龍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

後來解放軍各部又在運動中打擊敵人,不斷瓦解敵人的進攻鋒芒。

特別是1948年的宜川戰役後,陝北地區的戰局被解放軍徹底扭轉,戰爭的天平已經完全倒向解放軍這邊。


可以說,黨中央當初主動放棄延安,避敵鋒芒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胡宗南雖然一時佔領延安,但卻陷入戰略上的被動,因為在這之後,他的一舉一動,完全是被解放軍牽著鼻子走,沒有一點的主動權。

就是因為他把延安看的太重要!

太過於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反而得不償失!


Mr這史香


歷史上有沒有“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戰爭?

解放戰爭初期,以湯恩伯張靈甫等人的淮陰戰役、漣水戰役最為典型。

從1946年6月開始,國民黨反動派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大肆向解放軍發動攻擊,大片解放區被攻佔。具體到新四軍這邊來說,中原軍區全部丟失,華中軍區也幾乎全部丟失,新四軍為基礎建立起的兩大軍區全丟了,最後只好到山東軍區去了。

這裡面要說明的是,華中軍區、中原軍區和山東軍區的關係。華中軍區是新四軍主力活動範圍,後來因為新四軍第五師為主的部隊開闢了中原軍區,山東的八路軍115師主力闖關東了,於是新四軍一下子有了三個戰區——中原華中和山東。

令人鬱悶的是,新四軍三個戰區僅僅幾個月就全丟光了。

中原軍區主力6萬多人,在劉峙帶領的國軍30萬大軍的擠壓和圍攻下,很快損兵折將,只好選擇突圍。本著“生存第一”的原則,6萬軍隊最後存活下來的不足2萬多,成建制的只有一個皮定均旅5000多人。

中原之戰,國軍基本取得了大獲全勝。但這場戰役,同時也牽制了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促使我軍挺近東北、在華北打開局面的戰略得以實施。

相比中原,華中軍區的困難要大得多。中原軍區的倒下,國軍的主力開始瞄準了與南京只有一條長江的華中軍區,國軍拿出來的,都是清一色的美械部隊。想要戰勝他們,談何容易。

華中軍區只有十幾萬軍隊,而蔣介石進攻的部隊則有50萬之眾,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華中野戰軍依然打出了蘇中七戰七捷。可是,蘇中戰役後,國軍還是以絕對優勢攻克了華中軍區大部分土地,解放軍損兵折將,也讓國軍損失慘重。

最為典型的便是漣水戰役。

淮陰是華中軍區首府,不能輕易丟棄。整編74師等部瘋狂進攻,解放軍做出了圍殲74軍的計劃。當解放軍準備在淮陰城下圍殲74師時,卻發現74師以偷襲手段攻克了淮陰城。不久後,張靈甫有攻佔了淮安。解放軍避敵鋒芒,退入了蘇北根據地。

張靈甫在淮陰和淮安兩次戰役戰役中表現出來的悍勇和狡詐,證明了這個人並不是坊間傳聞的現代馬謖,反而是在戰術上很有一套。不少解放軍參戰部隊說,整編74師比日本軍隊還能打,患上了“恐74師病”。

就在這種情況下,漣水的爭奪戰爆發了。

張靈甫認為,華中野戰軍主力屯集在蘇北,是他建功立業的好機會,當蔣介石招他會南京修養時,他斷然拒絕,說“等打完蘇北最後一仗再回南京”。堅守漣水的成鈞第五旅,這個部隊在淮陰已經敗了一場,這次振奮精神再次作戰。在漣水城的南門渡口,一個排戰士全部犧牲,也沒能擋住國軍的進攻。

當國軍打開陣地即將衝入漣水時,王必成帶領第六師趕到,雙方短兵相接,我軍以白刃戰一小時就滅了74師一個營。在王必成的堅決防守下,74是連續發動8次突襲,都沒能奏效。有一次圍殲74師的戰績即將到來。可是,當我軍寂靜完成對74師的包圍時,張靈甫忽然退了。第二次圍殲張靈甫的機會又丟失了。

張靈甫一戰漣水,損失了7000多人,稍作補充後,74師捲土重來。74師和28師在正面排開將近100門重炮,對解放軍陣地進行狂轟濫炸,隨後有開始了坦克引導步兵進行猛攻。王必成第六師第一線陣地開始陷落。

當王必成和譚震林都以為張靈甫主攻方向在南面時,張靈甫帶著主力從西面發動了忽然襲擊,我軍損失慘重,西門南門相繼丟失。經受過嚴格巷戰訓練的74師,以班排為單位,充分發揮美式火焰噴射器和M1“巴祖卡”火箭筒的威力,與解放軍進行逐街逐屋的爭奪。最後,解放軍只好撤退,不少戰士困在城中壯烈犧牲。

二戰漣水,張靈甫近萬傷亡取得勝利,我軍的王必成將軍受到追究。

從兩淮戰役到兩次漣水戰役,華中軍區在張靈甫為先鋒的國軍面前損兵折將,丟失了經營多年的蘇皖解放區,毫無疑問,這是新四軍在解放戰爭初期承受的比較重大的失利。

可是從另一個方面去看,發現華中軍區丟了,中原軍區也丟了,可是我們的部隊卻更加集中了,更加有利於開戰大兵團作戰,集中力量圍殲敵人了。

果不其然,漣水戰役後華中野戰軍進入山東,和山東野戰軍合併為華東野戰軍。漣水戰役過後沒多久,華野先後打出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僅僅五個月的時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事實上,解放軍的戰略本來就是“向南防禦,向北發展”,距離南京太近的根據地,最後肯定會丟失的。在長期的戰爭中,國軍重心在於爭奪地盤,解放軍的重心在於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最終結果是,1946年6月—1947年6月的戰略防禦階段,我軍殲滅了敵人71萬,國軍的一線作戰部隊,從117個旅,下降到了85個旅。

贏了戰役,輸了戰略,解放戰爭第一階段的主基調就是這個。


歷史知事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歷史上真正 “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非淞滬會戰莫屬。

其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此次戰役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數十萬革命先烈沒有白白犧牲, 正如前面所說,此戰不僅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更為全國人民激發了勇氣。不管男女皆有 守土抗戰之責,徹底打破了帝國主義的陰謀, 而且讓歐美列強對我華夏 刮目相看,“我以我血薦軒轅”,這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驕傲。

此後我們的先祖憑藉廣大的戰略縱深,堅持抗戰八年,加上同盟國家的幫助,一掃光緒二十一年以來的 累累血淚!

此戰雖敗猶榮,戰略 上逐漸佔到先機!

天下興亡,皮膚有責;革命精神,代代傳承,正是有他們的犧牲 才換來我們金天的幸福生活!


歷史如明鏡


如果在古代歷史找這樣的戰役,那就是長平之戰莫屬了。

這次戰役,趙國雖然慘敗,但是趙國解開了戰略上的死局,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長平之戰時,趙國在實力上遠不是秦國的對手。但是,由於戰略上陷入了死局,使得趙國陷入了滅頂之災。

韓國的上黨守為了拉趙國下水,把上黨獻給趙國。趙國如果接受,就要直接和秦國為敵,兵戎相見。如果不接受,秦國佔領上黨戰略要地,趙國國都邯鄲就在山下,形勢更加不利。因此,趙國只能拿下這個燙手山芋。

戰爭開始前後,秦國在外交上佔有先機。所有國家都作壁上觀,不參與秦趙兩國的戰爭。這使得趙國徹底失去了外交媾和的希望。

在戰鬥上,趙軍戰鬥力不如秦軍,屢戰屢敗,只能靠堅守苟延殘喘。而糧食又將告盡,這個時候,趙國已經沒有了生路。秦國認為一切都安排得很周密,非要破趙不可。

在這個形勢下,趙國只有一個破除死局的辦法,那就是和秦國拼死一戰,拼一個兩敗俱傷。

這是因為關東各國中,齊燕都不參與戰爭,趙國唯一的希望就是魏楚韓國救援。而這些國家在秦國的威脅下,不敢救趙國,怕秦國報復自己。

而趙國勝利,他們也不願意。他們不願意看到一個秦國倒下,另一個強大的趙國屹立在身邊。所以,只有秦趙兩敗俱傷,這些國家才可能出來救趙國。

最後,趙國換上趙括,趙括和秦軍拼死一戰,被白起所圍。這個時候,趙括做出了令秦國君臣意外的行動,他一沒有投降,二沒有崩潰,率領趙軍和秦軍做了最後的拼殺。

最後,秦軍雖然勝利,但是死亡過半。這使得其他國家敢於出來救趙。最後,在關東各國聯軍的打擊下,秦軍遭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失敗,被打回函谷關幾十年。

秦軍在長平之戰中,實力不足以消滅趙軍並壓制其他國家。它只有嚇唬其他國家。趙括看破了這一切,最終使得秦國的戰略破產。



秦國雖然取得了長平之戰的戰役勝利,但是它吞併六國的戰略遭到了破產。秦國至少晚統一天下二十年。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