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將明孝陵的神道設計成彎的呢?

喜歡我請加油討厭我請繼續


朱元璋的陵墓孝陵神道的確夠奇怪的,彎彎曲曲的有2400多米,一般皇帝陵墓的神道都是筆直的,而朱元璋把自己陵墓的神道設計成彎曲是有奇妙的風水佈局的。


史書記載朱元璋在鐘山修建自己的陵墓時候,發現那裡的梅花山有孫權的陵墓,如果修建朱元璋的陵墓必須要把孫權的墓遷走,朱元璋就說不必要遷走了,孫權是條漢子,就讓孫權當孝陵的守門人吧,讓一個皇帝作為死後陵墓的守門人的確夠高格的,於是孝陵就繞開梅花山來設計,最終孝陵的神道就成了彎彎曲曲的啦!


其實更深層次的秘密是朱元璋想通過孝陵的風水佈局來扭轉南京的風水格局,從而扭轉大明的國運運勢。如果你從天空往下看孝陵的整個佈局,就會發現孝陵整體佈局成一個“北斗七星”形狀,這就很奇怪了。如果從風水的角度來說,皇帝死後來個天人合一也正常,畢竟傳說中天帝就居住在北斗七星嘛,朱元璋的陵墓設計成北斗七星也就不奇怪了,他是皇帝,也想死後歸天上吧!其實更深的秘密,是和南京的風水有關。大家都知道南京是個好地方啊,山青水秀的,挺多的朝代也是在這裡建都啊,龍盤虎踞的確是塊風水寶地啊!只不過南京風水雖好,卻有一個弱點,就是建都在南京的王朝都不長命,東晉南北朝是那樣,五代十國建都南京的王朝也是那樣,後來的民國還不是那樣嘛!南京適合建都,但是不長命,這和南京的風水有關。南京的龍脈是鐘山山體為主,你看鐘山的山勢就是青秀有餘,雄壯不足啊,這些清秀,不夠雄壯,缺乏更多的骨氣,也就導致了建都南京的王朝都不長命。還有就是南京的鐘山是逆水勢而行,往往預示著王朝挺多災的。長江經過南京繞一個彎,然後流向大海,而鐘山在這個彎道內,把風水藏住了,確實是風水寶地,只不過鐘山的山勢走向和水勢的流向是相反的,長江流勢是由西向東,鐘山的走向是東邊高西邊低,由高到低和水勢相反,所以就是說運勢不暢,逆勢而行,這樣的風水都決定了建都南京的王朝都不長命。所以朱元璋想通過陵墓的設計來人為的改變南京的風水格局,通過“斗轉星移”來改變南京的風水,畢竟“北斗七星”就像個勺子,把運勢給勺回來,希望大明國運更長,只是一個勺子能有多大的水量啊,人不能逆天而行,想改變固有風水格局也是頂用的,後來朱棣不就是推翻了侄子做了皇帝,然後遷都北京嘛,就是朱棣也就看出南京風水的弱點,遷都就是啦,去改變原有的格局實在沒意義呢!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朱元璋的孝陵神道一反常態的採取了迂迴曲折的佈局方式,開了帝王墓的先河。為什麼採取這種設計風格,史書沒有明確記載。

不過《夢憶》中曾有這樣一個小細節:朱元璋在選孝陵陵址時,劉伯溫、湯和等大臣認為,梅花山一帶有個孫權墓,建議將孫權墓遷走。但朱元璋卻認為“孫權亦是條好漢,讓其守門”,並且在臨終前明確指示:“孝陵山川,因其故,勿作改”。也就是說,底層出身的朱元璋反而並沒有歷代帝王那麼多門道,很坦然的接受現實佈局,不要求對山川進行改動。

明孝陵總體設計是以鐘山為主龍脈,獨龍阜玩珠峰為主山,形成一種群山拱衛的格局,但由於陵寢建築的軸線並不正對鐘山主峰,而朱元璋又不允許改動山川,所以採取了變通的辦法,即神道在御水橋前轉折,以糾正一下陵體建築軸線與鐘山主峰的角度偏差。

這一節神道也是朱元璋在世時唯一修建的一段(明朝帝王陵神道往往是皇帝死後才修),這是因為馬皇后在洪武十五年去世了,需要先葬入孝陵,出於禮儀需要,必須要修一段神道。

16年後,朱元璋去世,這個時候需要再次修建帝王神道,但因馬皇后下葬時已經修建了一段神道和石像,長度和數量與帝王身份不符,所以需要加修。所以,這個時候神道再次轉折向大金門,以便延長神道距離,彰顯帝王規格。

正是因為馬皇后的先去世,加上朱元璋不允許改動山川,所以明孝陵的神道才變成了曲折的佈局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