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這3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父母以後更省心

有孩子之前,家長總是會為育兒這條道路帶上一層溫馨的“濾鏡”,真正開始自己養孩子才明白,這分明是一條“修行之路”。

“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磨磨蹭蹭!幹什麼都要催!”、“玩具、書本扔得滿屋都是,全都靠我收拾!”……家長們瘋狂吐槽孩子的這些“壞毛病”,卻忽視了事情的本質——孩子缺失“自律能力”!


家長在這3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父母以後更省心


孩子自律父母才省心

人性有很多弱點,比如懶惰、貪婪、自私等,尤其是孩子在沒有接受教育之前更容易被這些“天性”影響,面對好玩、好吃等慾望不懂剋制,面對早起、早睡、收拾屋子等不那麼舒服的事情會想要逃避。

而自律的孩子,能做到主動與“弱點”進行對抗,主動規劃自己的時間、主動學習、主動打掃自己的房間……即使沒有家長的看管下,也能主動將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完成,不用事事都靠家長催!


家長在這3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父母以後更省心


想要培養出自律的孩子,家長要能“忍”住這3件事

1、忍住不幫孩子做“分內事”

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會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還小,做不好”、“孩子自己做不放心”為了孩子操碎了心,可孩子光學會靠父母了,什麼事都依賴父母,越來越懶惰,自理能力都不強又何來的自律能力呢?

家長想要孩子學會自理、學會自律就要忍住一顆包辦的心,讓孩子自己穿衣、自己吃飯、自己收拾玩具書本、自己規劃時間……家長只從旁教孩子怎麼做、幫孩子把關、給孩子建議,剩下的部分讓孩子自己做。


家長在這3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父母以後更省心


2、忍住不怕孩子“添亂”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有一個後半句“別人的事情幫著做”,事實上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過特別“熱心腸”的階段。

聽到敲門聲一定第一個衝過去要幫忙開門、非要幫家長掃地、擦桌子……可是很多家長嫌孩子添亂,澆滅了孩子積極的心,等到幾年之後卻埋怨孩子“家裡亂成這樣不知道收拾嗎?”


家長在這3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父母以後更省心


其實,當孩子主動參與到家務中的時候,家長應該想辦法幫孩子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並且及時表揚孩子。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成長的成就感,在今後也會更

主動的將自己的事情打理好、幫家裡分擔部分家務,克服懶惰的心理。

家長在這3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父母以後更省心

3、忍住不催孩子

有個不自律的孩子,“催促”就成了家長的“口頭禪”!

“快起床!都幾點了!”

“快點,要遲到了!”

“磨磨蹭蹭幹什麼呢!作業寫完了嗎?”

但其實,家長越催孩子就越磨蹭,孩子除了會產生“逆反心理”還會產生“依賴心理”,覺得“有家長在才不會讓我遲到呢!”可明明“不遲到”是孩子的事情,家長一催就變成了“家長的事情”,孩子反而躲在後面慢悠悠的不著急!


家長在這3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父母以後更省心


所以引導孩子有了一定的時間意識之後,家長就應該忍住不去催促孩子,而是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你磨蹭的結果你自己承擔”,讓孩子變得自律起來。


家長在這3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父母以後更省心



孩子拖拉磨蹭,父母要學會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小筆記給各位家長們推薦《兒童正能量讀本注音版》,10本每本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比如:爸媽不是我的用人、我在為自己讀書、做最好的自己、再見壞情緒等


家長在這3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父母以後更省心


書中通過充滿正能量的小故事,幫助孩子養成閱讀和自我管理的好習慣。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幫助孩子認識到自我的不足,教育孩子學會為人處事提高情商。



小筆記在孩子2、3歲時就不斷通過《我要自己來》、《責任》、《助人》等繪本來教會孩子學會獨立、學會幫助他人。這套《幼兒幼兒行為習慣親子繪本》就是通過每本一個主題的小故事,讓孩子能帶入到故事中,幫助孩子在面對同樣問題時能用正確的方式處理。


家長在這3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父母以後更省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