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學的學生不需要通識教育嗎


衡水中學的學生不需要通識教育嗎


一位知名人士在談中國教育時說:“今天我們整個國家都提倡博雅教育、通識教育,而實際上,在中國,可能80%的人需要的是技能教育。衡水中學所培養的人和清華附中培養的不是一類人,讓衡水中學像北京頂級中學那樣培養人是錯的。”那麼,接受技能教育的廣大學生群就不需要20%的精英學生才需要的“博雅教育”嗎?


在中文語境裡,“博雅教育”就是人文教育,但“博雅”卻是一個有誤導性的說法。博雅教育究竟是指什麼呢?在中國傳統中,是指文人雅士的琴棋書畫修養。在西方的古典語境中,是指那些能說好幾種語言、見過世面、遊歷甚廣的貴族和紳士。這難道是如今的“博雅教育”要喚起的教育理想嗎?當然不是。


博雅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種創造性誤譯。“人文教育”的原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關於自由的教育;而“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則是指專業訓練之外的多知識面教育,或當作人文教育的代用詞。


人文教育的目標是讓人能成長為具有自主意識的主體。這樣的教育是每個人都需要的,與以後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無關。它首先是要讓人擺脫自己加於自己的愚昧,也就是康德所說的“人的啟蒙”:能在認知上求真、在道德上求善、趣味上求美,能學會辨別真相與欺騙,判斷善惡與對錯,分辨美與醜。


就拿人的道德感或倫理意識來說吧,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之一,它不只是一些在課堂裡學習到的抽象理論,而是一種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實踐。只有清華附中的學生需要,而衡水中學的學生就不需要了嗎?商學院、法學院出身的精英們需要,普通人就不需要嗎?


人文教育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讓學生學會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注重驗證的思考方式,不只是理性、透徹地思考外在事物,還要反及思考者自身,是一種反省式思考,一種關於思考的思考。批判性思維不是真理思考(truth thinking),而是一種優質思考(good thinking)。它的結果不是絕對正確的真理,而是可靠的知識,是對善惡是非的判斷,是明智的決定、合理的行為和慎思的行動。批判性思維是認知、情感和倫理的結合,也應該是知與行的合一。


說到底,人文教育是一門立人的課程。課程(curriculum)的拉丁詞根是“跑道”的意思,從動詞currere(“跑”)而來。根本意義上的課程是指一個孩子要長大成人,成為社會中行為良好的一員,所需要接受的訓練。


不同的課程觀可以歸結為三種。


第一種是以知識內容來指導課程設置,這是今天學校課程設置的主要取向。專業課程以及許多被稱為“通識教育”的課程都屬此類。


第二種是以某種培養目標來確定的課程設置,例如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各種專門技術人才,包括教師、醫生、律師、管理人員、運動員。


第三種是“自主之人”的培養課程。它的意義不在於終端結果,而在於教育過程本身幫助學生知曉並運用自主生活所需要的個人選擇、決定、判斷,並儘量能夠真正把握自己的命運。這是一種與民主原則相一致的個體自我價值教育。人文教育就屬於這一種課程設置。


自主之人的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它把教育的目的確定為促進人的成長髮展,是一個“立人”的過程。這種意義上的人文教育,對清華附中或衡水中學的學生不都是需要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