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的人服用什麼中成藥比較好?

我的世界你不懂23532


脾虛的人服用什麼中成藥比較好?

脾虛的人現在不是少數,中醫認為,脾是我們的後天之本,脾胃虛弱了就會引起很多問題,我們每天吃進去的食物必須依賴脾胃這個臟腑來把食物運化為氣血,所以為什麼很多人都氣血不足,這都是因為脾胃太差了,導致整個身體素質都差。


(1)參苓白朮丸

這個中成藥是脾胃病的常用藥,如果平時因為脾虛愛腹瀉,便溏,吃點油膩的食物或者或者飯吃得多一點就會腹瀉,平時也總是容易疲勞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苔白,有齒痕,舌頭胖大,那麼這裡就可以用參苓白朮丸。

(2)人參健脾丸

人參健脾丸重在健脾養胃,其中還有山藥健脾補腎和胃,陳皮理氣,並且該藥的黃芪,山藥含量較大,所以健脾益氣,和胃止瀉的效果尤其好。這個藥可以長期服用,方劑中的藥材都是藥食同源的中藥,因此健脾祛溼比較溫和。

(3)香砂六君丸

香砂六君子丸,主要是由幾種藥材組成——木香 白朮 甘草 陳皮 生薑 砂仁等。

專門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脾虛氣滯,消化不良,經常噯氣反胃,肚子脹氣等情況。尤其是脾氣虛引起的一系列症狀,溼氣蘊積體內,代謝失常等等適合此藥。


關注我!帶您正確養生,改善脾虛問題!分享養脾乾貨!


脾胃範兒


一般來說,脾一旦虛弱,意味著人體吃進去的東西是無法被充分消化吸收,因此胃也受到了影響。脾虛症狀往往是會出現怕冷、手腳冰涼、食慾不振以及容易腹瀉等症狀,除了先天因素會造成脾虛外,飲食不當、情緒失調都會造成脾虛,因此從緩解上來說,一是對症治療,二是飲食調節。

中醫治療脾虛往往是溫陽健脾,附子理中丸配方是由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組成,適合脾胃陽虛的患者,藥材中的乾薑有溫補作用,可以治療脾虛,調節大便稀溏等症狀。

香砂養胃丸也是治療脾虛不錯的藥物,香砂養胃丸的藥材除了調理脾胃,還有理氣行氣止痛的效果,噯氣打嗝、消化不良的病人也是適用。

補中益氣丸的藥材中多使用有黃芪,黃芪功效偏補,這類藥物可以用於一些脾胃陽氣虛患者。

參苓白朮丸主要起到健脾的患者,此藥物主要是止瀉的功效,參苓白朮丸材料中含有白朮、茯苓、蓮子、炒薏仁等材料,主要有健脾、止瀉作用,所以比較適合於腹脹不適、大便稀溏、腹瀉的病人。

其實,脾胃虛的人群一般除了用藥之外,日常要注意做到合理飲食,保持心情愉快,良好的作息習慣,都必不可少。如需用藥治療,還需要在醫生醫囑下服用。


求醫養生科普


脾胃虛弱常用的中藥有黃芪、白朮、山藥、山楂、茯苓、陳皮、湘蓮末、黨參等,中成藥有參苓白朮顆粒、香砂六君子丸、人參健脾丸、附子理中丸等很多,但最好要辯證體質,中成藥雖然相對安全,但也有副作用的,尤其是附子理中丸,內有有毒中藥附子,不可久服的。

脾虛的表現主要有:①食慾受到影響。當脾氣虛時,除了容易食慾下降之外,還容易發生腹脹,尤其在飯後加重。②容易發生腹瀉。脾氣虛或脾溼,常常會有腹瀉、腹痛、畏寒等現象,甚至小便多。③臉色白或浮腫。脾虛人的常常臉部浮腫,有眼袋,臉色也蒼白。④女性容易月靜多。中醫認為脾主統血,脾虛則不統血,容易出現慢性出血的現象,對於女性來說會出現月經多、便血、皮下出血等現象。⑤沒有活力。脾虛人群早晨會出現胸悶氣短、頭暈等現象,平時則容易發生懶言少語、身體乏力和沒有精神的狀態。

    提幾點建議給您:①保持心情愉快、樂觀,避免抑鬱、焦慮、生氣等情緒及心理狀態。《內經》裡“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洩”等,講的就是因情志失調而發病。②戒菸酒,忌食生冷肥甘及粗糙、過硬、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或飢飽失調、飲食不規律等不良習慣。③慎用對身體胃腸有刺激性的藥物,比如激素、阿司匹林、抗凝藥等等。又或者是過於苦寒的藥物,如龍膽草、苦參、黃連等,都要謹慎食用。④勞逸結合,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藥補不如食補,這裡我提供幾個覺得比較實用食療方:

1,    粳米粥 粳米50g,葡萄乾10g,適量清水煮至九成熟,加入葡萄乾,共同燉煮至稀爛即可。

2,    香菇牛肉湯 瘦牛肉30g先用麵粉裹好,香菇10g泡好,湯沸後入香菇,再撥進牛肉片,同時適量點入味精、食鹽、香油,煮沸後即可。

3,    百合粥 百合、蓮子、薏米各適量,同煮粥,加冰糖或白糖調味即可食用。

4,    栗子煲粥 栗子肉20-30g,大米100g,同煮,加白糖或鹽油調味即可食用。

上面我覺得比較簡單實用的煮粥方,我自己也常煲,複雜的我懶得弄哈哈,當然了你有時間也可以試試複雜的,比如豬肚雞那些,很好吃哦!

    祝健康祝好 ^^!



不毒而愈


脾是五臟之一,主要功能是主運化,主統血,布津液,主肌肉和四肢,脾喜燥惡溼。

五行之中,脾屬土,土能制水,脾臟對體內的水溼之邪具有運化作用,能促進水液的代謝。如果脾虛了,土不制水,水必氾濫。

脾虛之人,舌體一般比較胖大,舌兩邊有明顯的齒痕印。

脾虛引起人體水溼氾濫的幾個具體表現:

一、全身乏力




從這張人體氣機升降圖,大家可以看出脾主升清,是人體陽氣升發的重要環節,如果脾虛了,清陽不升,人體就會出現全身乏力、四肢沉重及頭暈腦漲等情況。

二、肥胖

很多胖人都會說的一句話:“喝水都長肉。”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脾虛,人體內水無法正常代謝,在體內聚集引起體重增加。運動減肥法就是因為運動既可以健脾,也可以直接除溼,內因外因一起,雙管齊下,效果會很好。


三、口水多

《黃帝內經》講:“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沮,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

涎為脾液,就是脾虛之後,人容易流口水。尤其是小孩子,脾功能未發育完全,常出現流鼻涕,流口水,稍微一動就出很多汗。


四、痰多

脾虛則痰溼內盛,上犯於肺,肺失宜降,則咳嗽痰多。

生活中,有些人長期咳喘痰多,止咳化痰效果不好時,我們要考慮脾虛痰溼這個因素,從脾來治往往效果更好。

確診脾虛了後,治療主要是健脾利溼。健脾除溼的食物有冬瓜、薏苡仁,白茯苓及白扁豆等。健脾除溼的中成藥我推薦香砂六君子丸和參苓白朮散。



香砂六君丸主要作用是益氣健脾,和胃。常用於脾虛氣滯,消化不良,噯氣食少,脘腹脹滿,大便溏洩。


參苓白朮散兼有滲溼行氣作用,並有保肺之效,是治療脾虛溼盛證及體現“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劑,參苓白朮散,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主要有調節胃腸運動,改善代謝和提高免疫等作用,調節胃腸運動等作用。

現實生活中,溼往往不會單獨存在,寒溼、溼熱、風溼及署溼等比較常見。因此,我們在治療上仍以健脾為首要任務,脾強則溼去,溼去則陽升,陽升則疾病容易恢復。


中西醫林醫生


歡迎閱讀!請點擊關注,分享合理用藥,安全用藥常識。

脾虛服什麼中成藥比較好?答:對證就是好藥。脾虛主要有三種證型,分別是脾氣虛,脾陽虛和脾胃陰虛。現略述這三種證型的表現症狀以及藥物的選擇,供大家參考。



脾氣虛是最常見的一種脾虛證型,主要由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好食肥甘,過量飲酒損份脾胃,或遇到逆境憂思愁悶等原因造成。也包括先天稟賦不足,身體一向虛弱所致。證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肢體倦怠,少氣懶言,精神萎靡,由於脾虛無力運化,脾氣虛嚴重者會出現脾虛夾溼證,證見肢體浮腫,大便溏稀,面色萎黃或晄白等症狀。在治法上,應以益氣補脾為主,中成藥首選人參健脾丸,此藥有補脾氣,消食和胃的功效,既可補脾氣,又可助消化,對脾氣虛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有較的的療效。也可選用歸脾丸,參苓白朮散,參芪膏等益氣健脾藥服用。


脾陽虛又稱脾虛寒證,主要是由於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所造成,或脾胃本已受損,已比較虛弱,又過食生冷寒涼食物,造成脾陽受損失於溫運,使得陰寒內生。證見食少,腹脹腹痛,肢寒畏冷等症狀脾陽虛治法應以溫補脾陽為主,首選附子理中丸,此藥有溫中健脾的功效,對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洩瀉,手足不溫,有較好的療效。也可選用小建中丸,參芩白朮丸調理。

脾胃陰虛是由於飲食不節,致使脾胃受傷,或本身即是陰虛體質,也有由於生了溫熱病,耗傷了津液,致使脾胃陰受損,失於濡養所致。證見口乾唇燥,不思飲食,舌紅少津等陰虛症狀。中成藥可選陰虛胃痛顆粒,麥味地黃丸等滋陰養胃藥。

以上簡答,如有不足,望評論補充。

謝謝閱讀!(以上圖片,來至網絡)


三七8113


中醫“五臟六腑”的概念中,“脾”是很重要的一個臟器,把脾臟補養好了,胃的消化功能也會增強,人體對於外部攝入飲食的營養的運化就會好,運化好了,身體的營養吸收就好,抵抗力,免疫力就會增強;另一方面,很多肺氣不足,虛勞咳嗽的情況,有時候光滋養補肺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通過補養脾臟,往往也有很大的改善效果。

因此,中醫理論中調理脾胃,補脾虛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對於“虛勞”的問題,是有一定的分類的,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各種不同的虛勞情況,引起的症狀不同,運用改善治療的藥物也有所不同,今天就來為大家聊一下“脾虛”的那些事兒。

脾氣虛

脾氣虛的主要表現是面色萎黃,倦怠無力,飲食減少,飯後腹部不適症狀加重,有腹脹,不消化等症狀,大便溏薄,少氣懶言,形體消瘦,或發生水腫,嚴重的脾氣虛還會導致中氣不足,導致內臟下垂的問題,如胃下垂,子宮脫垂等。

對於脾氣虛的朋友,可以選擇四君子湯這個中成藥來治療,四君子湯中的四味中藥,是補脾最常用的四味中藥,人參、黃芪、白朮、炙甘草,這四味藥物健脾益氣,是補脾氣虛經典組合,在成藥中還加了大棗、乾薑這兩個中藥,具有溫補脾胃,提升陽氣的效果;除了四君子湯,還可以選擇參苓白朮散,除了上述四君子湯中的中藥味,在這個藥物中還加入了山藥、白扁豆、薏苡仁,砂仁等除溼潤燥,溫養脾胃的藥物,對於脾氣虛,也是很好中成藥。如果氣虛較為嚴重,導致有內臟下垂問題的患者,可以選擇補中益氣丸,來調理身體,裡面的組方能夠補脾的同時,還能補中氣,對於中氣不足,身體虛弱,內臟下垂等都有很好的改善調理效果。

脾血虛

我們常說“氣血兩虛”,因此,脾血虛和脾氣虛的症狀也有類似,乏力,疲倦,面色萎黃,吃飯少,消化不良,心悸氣短,失眠健忘,都是脾血虛的徵兆之一。

對於脾血虛的情況,歸脾丸是很好的調理藥物,歸脾丸方中同樣有人參、白朮、黃芪、甘草,大棗,乾薑等中藥材,用以健脾益氣,同時還加入了當歸補血,酸棗仁、茯神、遠志安神,木香理氣,除了能夠補益脾胃的氣血兩虛,對於心臟也有一定的補益作用,同時對於由於氣血虧虛導致的失眠、健忘等問題,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脾陰虛

脾臟喜燥,但並非不會有陰虛的問題,而脾陰虛也是往往容易被忽略調理的一方面,脾臟的陰虛多是由於精神內傷,五志化火,損耗陰精所致,臨床症狀一般包括口舌乾燥、食慾減退、口腔潰瘍、大便秘結,面色潮紅,胃火大,少津,嚴重者經常乾嘔,呃逆,如果出現上述症狀的朋友,可以考慮脾胃陰虛的問題。

對於脾胃陰虛的調理,通常是以育陰合營,健脾養陰為主,對於這類問題的朋友,石斛、山藥、玉竹、沙參、麥門冬等都是常用的藥物,著名的湯藥“益胃湯”就是很好的滋養脾胃陰虛的方藥,但是沒有市面上沒有基於益胃湯的中成藥;要說中成藥,給大家推薦一個“玉泉丸”,這個藥物很多朋友知道,是用來調理陰虛消渴症的,對於陰虛所致的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時對於脾胃陰虛的朋友,玉泉丸具有養陰生津、益氣和中的作用,也是很好的調理藥物。

脾陽虛

與陰虛的煩熱相反,脾陽虛常常伴隨畏寒的症狀,同時有食量減少,面色萎黃,脘腹冷痛,體型消瘦,精神萎靡等方面的症狀,脾陽虛的患者往往喜食溫熱,如果受涼或者飲食不慎,則會加重腹痛腹瀉等症狀,這些都可能是脾陽虛所引起的問題。

為有脾陽虛問題的朋友推薦一箇中成藥——附子理中丸,這個藥大名鼎鼎,方中有黨參、白朮、甘草補脾益氣,附子乾薑昇陽祛寒,附子大補陽氣,而乾薑昇陽而能走,能夠更好的提升附子的昇陽效果,因此,對於脾陽虛的朋友,服用附子理中丸是非常對症的藥物。

說完這些,最後再補充2點——

1. “虛勞”的問題,往往不是單純一個臟器的問題,因此,如何補益,辯證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建議根據上面談到的上述症狀就自行選擇藥物服用,找個靠譜的中醫,綜合辯證,根據五臟的虛勞情況,選擇適合的藥物服用,才是最好的辦法。

2. 對於虛勞的改善,通常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對於中成藥的服用,不建議向吃飯或吃保健品一樣,長期服用,通常如果症狀已經有所改善,還應該通過飲食有節,起居有度,適度運動等多個生活方面的自律,來控制和改善症狀,結合良好的生活習慣,適度的服用藥物輔助,長期的調理虛勞問題,才是正途。


李藥師談健康


想問您脾虛的症狀是虛胖還是消瘦呢?

一般情況,肥胖和手都是因為脾虛造成的肥胖的人是因為脾的代謝功能弱,瘦是因為脾的吸收功能弱。胖子,喝涼水都會胖,瘦的人吃的再多也是不長肉的,這都是因為脾太虛弱了。

那麼脾虛弱該怎麼樣調理呢?當然是要健脾。那麼有很多的中成藥可以選擇,比如健脾丸,歸脾丸,人參健脾丸,參苓白朮散,四位脾胃舒等等。據說,四味脾胃舒,現在是最火的一個調理脾胃的中成藥了,很多人都說效果可好了大人小孩都可以吃,當然具體的症狀還要具體的選用這些中成藥。不能隨便吃。

平常也可以從飲食上進行調理,比如多吃一點茯苓,山藥,陳皮,小米等具有健脾功能的食物,其次,一定不能吃辛辣刺激寒涼的東西,對脾的刺激可大了。

此外心情對脾的影響也很大,不是說思傷脾嗎?情緒一定要保持的良好本人,因為性格不樂觀,所以一天天的消瘦下來就是因為太愛急躁傷心了!林黛玉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調理脾胃虛弱特別慢,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所以必須得堅持從日常飲食作息,以及適當的中成藥去調理,相信一定會有一個效果的。


左非非8888


其實,就算是脾虛也未必吃藥,要先看虛到什麼程度。脾虛有很多種,包括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胃陽虛、胃氣虛、胃陰虛,以及脾胃虛寒等,但這些都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是否伴見其他症狀,要分別對待。

基本上,臨床將脾虛的用藥歸為三大方向,脾胃氣虛、脾陽虛、胃陰虛。

1.脾胃氣虛。

脾氣虛弱是脾胃虛弱的基本類型,因運化失職,水谷內停,故脘腹脹滿,不思飲食;食後負擔加重,故腹脹更甚;水溼不運,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虛日久肢體失養,故神倦乏力;中氣不足故少氣懶言;脾虛失運,水溼浸淫肌表,故面色晄白,浮腫;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日久可致營血虧虛,或氣血兩虛之證;肌膚失去血的濡養和溫煦,可致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浮弱,是脾氣虛弱之象。

用藥:

六君子湯適於脾氣虛諸證;參苓白朮散適於脾氣虛而挾溼諸證;補中益氣湯適於脾氣虛伴有臟器下垂;人參歸脾丸適於脾氣虛伴面色萎黃,月經量少等。

2.脾陽虛。

脾陽虛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初起氣虛不運,繼而脾陽虛衰,運化輸布失常,水谷不化精微,反生痰飲,導致水飲停聚於胃腸而成。脾胃陽虛為本,痰飲中阻為標,病性多屬虛實夾雜。

用藥:

苓桂術甘湯適於脾陽虛衰證;甘遂半夏湯、己椒藶黃丸適於痰飲中阻證。

3.胃陰虛。

在氣虛的基礎上,飲食不節,過食辛辣,恣食肥甘,溼鬱化熱,損傷胃陰;或肺津不足,癆瘵陰虧,子盜母氣,耗傷脾陰;或汗吐大洩,醫者誤治,耗傷脾胃陰津。

用藥:

主方:沙參麥門冬湯。

加味:若兼嘔逆,聲急促而不連續,可加枇杷葉、石斛、柿蒂等降逆止嘔;若時作乾嘔,可加石斛、知母、竹茹以生津降逆止嘔;若大便乾結者,可加瓜蔞仁、生首烏、火麻仁以清熱潤腸通便而不傷正。


純鈞LHGR


簡單來說,脾虛就是脾的功能失常,不能正常運轉了,通常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等症狀。

脾氣虛

氣,可以理解為功能。脾氣就是使脾功能運行的物質,而脾的主要功能運化食物和水液,脾氣虛就會導致脾運化失常。

日常調理中,脾氣虛的人以補脾益氣為主。食療中,補脾氣最好的就是太子參和白朮,還可以吃栗子、牛肉、雞肉、紅棗等,

補脾養胃方:可以用白朮、山藥、太子參、谷芽、陳皮來煲湯喝,健脾和胃。

脾陽虛

陽氣顧名思義就是能量,也可理解為具有溫煦、推動作用的氣。脾陽虛的人,身體缺乏熱量,火力不足。脾陽虛和脾氣虛息息相關,脾陽虛者一般口淡,眼袋發青,舌頭胖大,舌苔膩,容易怕冷,手腳冰涼,多汗氣喘,身體容易浮腫或發胖。脾陽虛的人多是夏天吃了過多冷飲,或者久病體弱導致脾陽氣虧虛,也是脾胃虛寒。

日常調理以溫補脾陽為主,一定要戒掉寒涼食物,涼茶、酸奶、獼猴桃等都不要吃,可以吃豬肚、春砂仁等溫脾健胃(更多食療方請關注:公*號“遇見最美本草”),平時還可以泡泡腳。

補益氣血方:豬肚,黨參,大棗煲湯。

脾陰虛

脾陰虛就是脾的陰液虧損,胃陰不足,經常會口乾舌燥,大便乾結,眼袋偏紫紅,舌頭小,手腳心熱,心煩,怕熱等,容易上火的人通常脾陰虛。

日常調理要滋養脾陰,養陰和營為主。不要吃油炸辛辣食物,也不要吃溫燥的食物,比如狗肉、羊肉、辣椒、花椒等,這些食物會導致陰液不足,可以吃山藥、鴨肉、小麥、豆腐、西虹市、烏梅等,也要要早睡,因為夜晚主陰,睡覺則是陽入陰的過程。

調和脾胃方:沙參、玉竹、桔梗、麥冬、生地煲湯。


溫田養育


脾,位於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鐮刀;脾與胃相鄰。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主統攝血液;脾的生理特性是:1,脾氣主升清。2,脾喜燥惡溼。

脾是人體對飲食進行消化、吸收並輸布其精微的主要臟器。人出生之後,生命活動的繼續和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實,均賴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故稱脾為"後天之本"。

脾的病理變化的內在基礎是脾的陰陽失調,

主要是脾的陽氣失調。

脾虛即脾的陰陽失調,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臟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包括脾陽虛、脾陰虛、脾氣虛(包括脾虛氣陷、脾不統血)、脾虛溼困等證型。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

脾病的常見症狀有腹脹腹痛、洩瀉便溏、浮腫、出血等。

脾陽虛:

是指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出來的證候。

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弱。

本病見於西醫學中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胃腸炎、胃下垂、慢性痢疾、慢性腎炎等疾病。

治法:溫中健脾。

中成藥:小建中顆粒、理中丸、桂附理中丸、人參健脾丸。

脾虛溼困:

是指寒溼內盛,脾陽受困所表現出的證侯。

臨床表現:脘悶體重、便溏浮腫、食少欲吐、口黏乏味、面色晦黃、小便短少、婦人白帶過多。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

本證主要見於西醫學中的急性腸炎、霍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腎炎等疾病中。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化溼。

中成藥:人參健脾丸、參苓白朮散、霍香正氣膠囊

脾陰虛:

指脾精不足。

臨床表現:飢不欲食,肌肉消瘦,食入不化,胃中隱痛,或乾嘔呃逆,口乾咽燥,心煩,大便乾結,體倦乏力。舌紅少津,苔黃或無苔,脈細數。

本證主要見於西醫學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習慣性便秘。

治法:滋養脾(胃)陰。

中成藥:參梅養胃顆粒、陰虛胃痛顆粒。

脾氣虛:

是指脾氣不足,運化失健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納少腹脹,飯後尤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㿠白,形體消瘦或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

本證主要見於西醫學中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胃神經官能症、貧血等疾病中。

治法:健脾益氣。

中成藥:四君子丸、六君子丸、參苓白朮散。

脾虛氣陷:

指脾氣虧虛,升舉無力反而下陷所表現的證候。

本證主要見於西醫的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腎下垂、眼瞼下垂、慢性腸炎、慢性痢疾等病中。

治法: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中成藥:補中益氣丸

脾不統血:

是指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的證候。

本證多見於西醫學中的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等。

治法:補脾益氣,攝血歸經。

中成藥:歸脾丸、補中益氣丸,生脈口服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