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東風下海,巨浪上岸這句話究竟是什麼含義呢?

十分熟兒的牛排來一份


這是我國彈道導彈發展過程中一個節約成本的操作,也是武器系列化,家族化,通用化發展的表現。導彈是一個複雜的武器系統,研製成本非常高。特別是洲際彈道導彈,因為和核武器相關,更是在超高的技術門檻基礎上蒙上了一層政治色彩。到目前為止,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有9個,但是擁有投送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只有5大國。而且五大國之中的英國和法國已經放棄了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僅僅裝備有海基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其中英國還裝備的是從美國進口的“三叉戟II”洲際彈道導彈,戰略武器方面高度依賴美國。


1955年10月8日,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攜妻兒回到祖國的懷抱,開始主導我國的導彈火箭研製工作。從此,我國的導彈發展步入正軌,並在五年後的1960年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枚近程地對地戰術彈道導彈。這枚導彈被命名為“東風一號”導彈,是我國軍事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這個基礎上,先輩們突破一次有一次難關,終於在1971年研製成功可以進行洲際飛行的洲際彈道導彈東風-5。東風-5在1980年進行過一次全射程測試,共飛行9070公里,最後數據艙落入南半球,由海軍成功回收。

現代洲際彈道導彈分為兩種三個類型,分別是使用固體燃料的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使用液體燃料的發射井發射洲際彈道導彈和核潛艇搭載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按道理來說,因為燃料類型不同,發射平臺不同,技術指標不同,這三種類型的洲際彈道導彈的研製應該是三條獨立的研製路線。這就需要更多的研製經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這對當時國際環境惡劣,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我國來說,根本沒錢同時研製多個型號。但是沒有什麼是可以能夠難倒中國人的!當時我國已經研製成功第一款潛射彈道導彈“巨浪一號”。不過,其射程僅僅在2200公里左右,僅僅是解決了潛射彈道導彈的有無問題,性能堪憂。這個射程對於潛射彈道導彈來說根本微不足道,但是對於公路機動的中程彈道導彈來說,2200公里已經完全足夠。如果能將裝在091型戰略核潛艇上的巨浪一號導彈搬上公路機動導彈發射車,那既可以獲得一款全新的中程彈道導彈,也能夠大幅節約經費。於是巨浪一號就上岸成為了東風-21彈道導彈,這就是所謂的巨浪上岸。


後來,東風-21彈道導彈又進行多次改進,共發展出了一個系列,東風-21甲,乙,丙,丁四個型號。其中東風-21丁是軍迷們最為熟悉的,它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東風-21D,也就是我國第一款反艦彈道導彈。

所謂的東風下海則指得是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改進成為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總重22噸,射程8200公里,採用三級固體火箭發射+姿態變軌發動機,可以攜帶6個核彈頭。巨浪-2也叫做東風-31水下增程型,射程8000到10000公里,但只能攜帶5枚核彈頭。
其實巨浪上岸,東風下海是我國在彈道導彈領域的一次嘗試,但並不是我國在裝備研製通用化的第一次嘗試。稍微留意我國的各種武器可以發現,730B艦載近程防空系統在岸上發射車叫做陸盾-2000,紅旗-16上艦叫做海紅旗-16,還有紅旗-9是這樣,紅旗-10也是這樣。武器系列化,家族化,通用化發展是一條既能夠節約時間,還能夠節約成本的路,更是未來武器發展的一條捷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我們還能看到更多的武器改進之後出現在各式各樣的戰場之上。


赤焰噠噠噠


東風下海、巨浪上岸,這是我國軍工發展的一種智慧,也是戰略武器發展節約研發經費、節約時間的有效途徑,未來武器的研發會越來越昂貴,通用化武器必將會成為一種趨勢。

東風下海,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東風31導彈,經過改進和發展成為巨浪2,成功下海裝備在094戰略核潛艇上,填補了我國海基遠程戰略核武器的空白,並且一艘094能夠載12枚巨浪2,每一枚巨浪2能攜帶10顆核彈頭,也就是說每一艘094戰略核潛艇可以同時攻擊120個大型目標,最大射程達到8600公里,這樣的威懾力是任何國家都不敢小看的!而且經巨浪2改進發展而來的下一代海基遠程戰略導彈射程更是達到10000~12000公里射程,做到對美國全境的覆蓋。

巨浪上岸,則是指我國第一代戰略核潛艇092攜帶的中程彈道導彈巨浪1,射程只有2000公里左右,在此基礎上經過改進,發展成為大名鼎鼎的東風21中程路基彈道導彈,在此基礎上研發了世界第一款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1D,可以打擊2000公里外的大型航母,如果在此遇到類似“臺海危機”事件,美國航母恐怕就不敢這麼輕易的靠近過來了!

東風下海、巨浪上岸是武器發展通用化的一種表現,是中國研發武器的一種思路,用最簡單的方式,陸基改海基,海基發展陸基武器,充分利用成熟技術改進模式,一彈兩用,不用另起爐灶從零開始,而且技術風險要小很多,即節約了研發經費,還節省寶貴的研發時間。

而且這樣的案列可不止巨浪1與東風21,東風31與巨浪2,還有很多很多,比如火箭軍的東風-10巡航導彈(長劍10),變成海軍的東海10;紅旗9下海變成海紅旗9;海紅旗16上岸便是紅旗16等等,這些都代表了軍工科研人員的智慧,未來這樣的發展模式繼續,武器的通用化必將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狼煙火燎


所謂的“東風下海,巨浪上岸”主要指的是一個歷史時期我國海陸彈道導彈發展的時代縮影,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先有巨浪上岸,後有東風下海,因為這兩次大項目在時間軸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先搞了巨浪上岸,九十年代以後才有東風下海。

眾所周知,“巨浪”是我國潛射彈道導彈的代號,“巨浪上岸”從字面上直白解釋就是,潛射彈道導彈技術移植到陸基彈道導彈上,型號的轉變就是根據第一代海基潛射彈道導彈巨浪-1號技術,研發出了火箭軍陸基使用的我國第二代東風-21系列陸基中程彈道導彈。

我國第一代中近程彈道導彈有東風-2、東風-3兩大家族,主要使用傳統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我國在研發第一代潛射彈道導彈時,採用了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巨浪一號中程潛射彈道導彈研發成功後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以巨浪一號中程潛射彈道導彈為藍本研發我國第二代陸基固體中程彈道導彈,研發代號東風-21,東風-21也成為火箭軍裝備史上第一種固體中程彈道導彈。

基於這一歷史背景,後來就有了“巨浪上岸”的說法,至於“東風下海”目前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與巨浪上岸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海陸轉化邏輯倒過來;主要特指上世紀90年代我們研發第一代陸基洲際固體彈道導彈東風-31後,基於東風-31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開始研發我國第二代潛射彈道導彈巨浪二號,也就是今年70週年國慶大閱兵中展示的巨浪-2號洲際潛射彈道導彈。第一代巨浪一號射程只有2700公里,屬於中近程彈道導彈範疇,基於東風-31研發的巨浪-2號將射程提升至8000公里,首次在潛射彈道導彈領域突破洲際導彈的射程門檻。這就是第一種“東風下海”的說法。

第二種“東風下海”就有些特殊。它和我國發展的反艦彈道導彈有很直接的關係,主要指的是陸基彈道導彈具備打擊海上目標的能力,屬於一種作戰功能的拓展。我國陸基彈道導彈以東風命名,主要用於地對地精確打擊,我國基於東風-21技術發展了世界上第一種實際列裝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通過使用更先進的雷達尋的末制導技術,使得該型導彈具備打擊海上1600公里範圍內的大型艦船能力,作戰功能由原來的對地打擊固定目標拓展到打擊海上移動目標,作戰功能的轉變,促使出現了“東風下海”的第二種說法。

在9.3大閱兵上,我國首次展出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同時還推出另外一款射程更遠的東風-26中遠程彈道導彈,屆時我國成為國際上唯一一個研發成功並實際列裝部隊,同時裝備兩種反艦彈道導彈的國家;這也是東風下海的本質內涵。

另外,需要強調一下的是,有部分回答是錯誤的,尤其是涉及到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制導技術,我國彈道導彈末制導技術大致有以下幾種劃分,近程彈道導彈使用光學末制導技術,中程彈道導彈使用雷達末制導技術,洲際彈道導彈則多使用慣性制導技術,所謂的東風-21D電視制導技術純屬胡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鷹鴿分析頭條號文章《探究東-21D與潘興Ⅱ技術淵源,駁東-21D技術來源美國廢品的說法》,對於東風-21D相關技術原理有詳細的解讀。

東風下海,巨浪上艦是我國彈道導彈發展史上的一個時代縮影,見證了海陸彈道導彈發展的艱辛歷程,也是彈道導彈技術通用化發展的一次探索。長劍在手,束縛蒼龍,試問誰能也我爭雄?東風快遞,使命必達不僅僅是一個口號,還是一種自信。


鷹鴿分析


東風下海是指,改進後的陸基東風31,已經成功改造成為潛射型的巨浪-2。巨浪上岸,是指潛射型的巨浪1轉為陸基型的東風-21。都這麼說,其實好理解,利用陸基導彈技術,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向潛射型轉變;利用潛射導彈技術,實現陸基導彈技術的躍升。這個事說法新奇,並不算稀罕,因為大國都是這麼幹的。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利用技術的共通共融性,從速實現各軍種之間的技術切換。

▲東風不錯。成為龐大的一個大家族,從傳說中的東風-5,發展東風-31,乃致東風-41,一代代衍進不息,不斷髮展,技術不會浪費,不滿足只在岸上,要下海沒有什麼不可以,只不過沒有傳說中的那樣容易,潛射不同陸地,雖有一定共通性,但陸基真要發展成潛射,也是細思極恐的一件事,塊頭太大,潛艇空間不足,實現起來非容易。一個例子可見,如印度,烈火-5打到5000公里之遙,改巴一下,不就成了,現實確也骨感,它的潛射導彈射程最多也就700公里。靠著諸大國幫助,而有烈火,“烈火”生生幹不過“大地”,一因不可靠,二是體積大,成為十分頭疼的問題。有人幫助是不錯,可是真要把技術操在手中,印度沒有五十年,根本實現不了。

▲巨浪靚麗。真要是這樣,東風-21為巨浪所演進而來,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其中包括髮動機,彈道控制,燃料技術等等,一大堆的問題。巨浪1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專配導彈,能上岸即說明技術非常成熟可靠,要不然快遞也不會以它為構形。東風-21作為我國近海打擊海上移動目標的鎩手鐧,其潛心細研處,並不能為世人所熟知,世上至今質疑的聲音不斷,因為不清楚其技術源流,及其演變,乃有不斷質疑的聲音。質疑能如何,以我們從來腳踏實地的精神為證,東風-21之後乃有東風-26,大多琢磨不透罷了。

▲牆內開花牆外香。技術共通之後,可以相互促進,以實現更快發展,款款不簡單,個頂個地大名鼎鼎。有人想偷師學藝,偷得一時,偷不了一世,2017朱日和亮相東風-31AG,液體化身固體,增加新的制導方式,在速度和航程方面,發生了革命性的技術變化。東風-26反哺潛射導彈,那也註定更加威風。無法被掌握的彈道,傳說錢學森彈道也多年,是不是誰復知道!我們也要看到,各國彈道導彈發展,自有一套,我們的,人家學不去,人家的我們也學不了。總之有了就好。


魂舞大漠


我是“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東風下海、巨浪上岸,表現的是我國軍工人的聰明和智慧,以及我國戰略導彈發展的路徑。東風,指我國大名鼎鼎的東風系列彈道導彈,東風下海,說的是東風31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經過改進和發展,成為巨浪2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安裝到我國的第二代戰略導彈核潛艇094上,攜帶6-7個6-10萬噸當量的分導熱核彈頭,最大射程8600公里,此後改進型的巨浪2甲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達到一萬兩千公里,將整個北美納入其打擊範圍。

巨浪上岸,指我國第一代戰略導彈核潛艇092攜帶巨浪1彈道導彈,經過改進和發展,成為大名鼎鼎的東風21陸基彈道導彈,此後,東風21發展出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成為當今世界第一款反艦彈道導彈。

東風下海、巨浪上岸,表現出中國人的研發思路,簡潔、直接,用最短的直線連接兩個點,直達目標。

將陸基彈道導彈改造為潛射,一彈兩用,充分利用成熟技術進行改造,而不是另起爐灶從零開始,既可以減少走彎路的風險,又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經費,達到做事情“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在軍工領域實現彎道超車,追趕世界頂尖水平,這八個字很好地表達出中國人的聰明智慧。


麻辣戰爭


東風下海的意思其實就是,中國把本來應該用來進行地地打擊和戰術攻擊的慣性制導的彈道導彈,加上更新的電視制導彈頭用來打擊海上目標,而由於中國無論是中程還是遠程的彈道導彈都被劃分到東風系列,所以就有了東風導彈下海這一說法。而巨浪上岸其實理解起來也不難,彈道導彈核潛艇上裝備的潛射彈道導彈由於採用了慣性制導肯定要用來打擊對方不會動的陸地城市和軍事基地,而由於各國的經濟和工業中心一般都在海邊,所以就有了巨浪上岸一說。

東風21/26在性能和用途上非常接近美製潘興彈道導彈,由於中國目前的航母艦隊還尚在雛形階段,又缺少遠程反艦平臺,面對美國的多航母編隊時中國海軍總是有一些力不從心。即使中國目前有相當規模的岸基航空兵,但是平心而論以蘇-30戰鬥機和殲轟-7戰鬥轟炸機的組合用來對抗美國的F/A-18E/F戰鬥機和F-35C戰鬥機實在是很難應付,以殲-16目前的產量來看海基航空兵可能也很難獲得足夠的數量。而數量眾多的路基反艦平臺由於都採用了機動平臺,所以導彈的最大射程都沒有超過美國航母戰鬥群的最大打擊半徑。所以足以在美國航母作戰半徑外發射且毀傷效果高突防能力強的東風21/26就誕生了。

而核潛艇建造的最大意義就是可以在本土的核發射設施在被先手摧毀後。中國仍然可以依靠潛伏在大洋深處的核潛艇發射核彈和美俄等國互相摧毀。而且由於美日在為了應對中國潛艇出海學習起了冷戰的英國,組建了屬於美日的太平洋版本的核潛艇封鎖線。為了避免直接對抗美日的海空反潛體系,中國的潛艇一般都會在黃渤海或者水深較深的南海發射導彈。而又因為中國的巨浪2導彈剛好可以打擊到美國的西海岸地區和日本的沿海五大工業區,所以才會有“巨浪上岸”一說。


區域拒止


導彈是一種運載工具和摧毀工具合成型武器。飛機和潛艇都是運載平臺型武器。導彈可以在多種平臺上發射,這是擴大導彈應用範圍的有效方式。很多戰術導彈都是可以在多種平臺上發射的。典型的是美國的巡航導彈,有空射型、潛射型、艦射型。美國的麻雀空對空導彈也可以安裝到軍艦上作為防空導彈海麻雀。

但是彈道導彈由於體積大,發射設備複雜,在平臺之間轉換的比較少。中國由於資金少,開發一種導彈很不容易。把導彈在不同發射平臺之間轉換,可以節省大量經費。而且潛射導彈是固體燃料發動機,可以直接轉變成陸基機動部署的彈道導彈。

陸基導彈射程遠,如果適當縮減體積,可以裝到潛艇上,直接形成遠程潛射彈道導彈。縮短潛射導彈的研製時間。做到多快好省。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東風下海指的是東風系列陸基導彈部署到海軍艦艇上,巨浪上岸則指在潛射導彈巨浪-1的基礎上研發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巨浪上岸有定論,東風下海則純屬猜測。

按照時間順序,先說巨浪上岸。巨浪-1是我國第一代潛射導彈,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研製成功,比預期時間推遲了幾年,導致一段時間核潛艇有了但導彈出不來。巨浪-1使用固體燃料,這一點使我國潛射導彈起點比蘇聯高,蘇聯(俄羅斯)不僅一開始是液體導彈,後來也一直以液體為主。巨浪-1成功的時候,我國陸地導彈全部是液體燃料,包括東風-3,東風-4和東風-5。而從國際社會主流來看,美國的彈道導彈已經全部固體化,蘇聯也有一部分導彈使用固體燃料。中國要提升自己的核威懾能力,當然要上固體型號。既然巨浪-1使用了固體燃料,那為何不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款陸基彈道導彈呢?這就是東風-21的由來。巨浪-1的射程決定了東風-21只能是中程導彈。到上世紀90年代初,東風-21正式服役。

再說說東風下海。關於東風下海,可以從兩個方面解讀,一是東風-31下海,二是長劍(東風)-10下海。前者指的是東風-31變成巨浪-2,後者指的是長劍-10陸基巡航導彈變成海軍艦艇發射的海基巡航導彈。我認為,東風-31下海的可能性很小。陸基彈道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的使用環境,技戰術要求差異很大,俄羅斯白楊下海變成布拉瓦,實際效果很不理想,這是造成導彈研發過程一波三折的主要原因。而且,東風-31和巨浪-2並不是同一家科研單位出品,把甲做好的東西交給乙去改造,即便是國企之間也是十分不妥的(白楊-M和布拉瓦是一個廠家)。所以,巨浪-2只可能是立足於巨浪-1獨立研發的結果。

相比之下,另一種東風下海是可能的,即長劍-10(也被民間稱為東風-10)巡航導彈變成艦載巡航導彈。巡航導彈通用化是國際慣例,而且用艦艇發射更靈活,打擊範圍更大,對於軍事大國而言,這是比陸基發射更理想的使用方式,也是軍事大國全球到達全球打擊的象徵和手段。中國巡航導彈受制於海軍艦艇的噸位和技術,到目前為止都是陸基車載機動發射,但上艦是趨勢。正在建造中的055萬噸大驅肯定要換上類似於MK-41那樣的通用性更強的垂直髮射裝置,從而改變目前驅逐艦上的垂髮裝置只能發射防空導彈的尷尬。所以,長劍-10下海既是必然的,相對來說也容易得多。


進擊的女武神


東風下海是指中國把東風31導彈改進,成為巨浪2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安裝在中國第二代戰略導彈核潛艇094核潛艇裡頭,每艘可搭載12枚,每枚最大射程7400公里,可攜帶3到4枚25萬噸分導式熱核彈頭,最近中國還打算把東風41彈道導彈改成巨浪-3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和096型核潛艇組合,讓中國正式掌握水下全球打擊的核威懾能力。

巨浪上岸是倒過來,我國把戰略導彈核潛艇092攜帶的戰略導彈巨浪-1改裝成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東風21,後東風21的改進型東風21D成了世界上著名的第一款反艦彈道導彈。


星點發現


東風下海的意思是,東風陸基導彈可以攻擊海上任何目標,包括移動的和固定的。巨浪上岸的意思是,把東風陸基導彈改裝或升級為潛地導彈,從潛艇發射攻擊陸上的固定目標與移動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