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海岸線上到處都是炮臺,國門為何還總是被攻破?

範範範小軒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要分開來看:

第一,炮臺的火炮必須不斷升級,不然就是沒用。

19世紀20世紀,火炮技術的發展非常快。

以中法馬尾海戰為例,當時閩江上有多座炮臺,很多火炮都是購買的洋炮,不少都是大口徑火炮,攻擊力很強。

然而,到了馬尾海戰爆發時,這些火炮已經過時了。

當時法軍軍艦裝備都是後裝火炮,射速很快,壓制性強。

而炮臺的清軍火炮都是前裝火炮,射速非常慢,自己開一炮對方開七八炮。

在炮戰中,這些炮臺完全被法軍壓制,被打的潰不成軍。

但如果放在20年前,這些炮臺是可以對法軍軍艦造成致命傷的。

第二,炮臺打不過,可以繞過去。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發現廣州炮臺戒備很強,況且這裡也是英國人重要落腳點,不願意開炮打爛了,所以決定繞過去。

於是,英國人並沒有攻打廣州炮臺,而是一路向北一路打到天津,最終皇帝還是得屈服。

軍艦可以移動,炮臺可不能移動,只能被動防禦。

第三,炮臺用軍艦打不過,還可以迂迴。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大沽口炮臺曾經在正面炮戰中,重創英法艦隊。

然而英法聯軍總結經驗,沒有再從正面用軍艦進攻,而是從側翼的北塘用步兵登陸,接著迂迴到炮臺側面,一舉攻陷炮臺。

聯軍繳獲了大炮518門(110門為銅製大炮)和軍用物資。

強大的大沽口炮臺不具備四面防禦能力,最終崩潰。

第四,炮臺浪費大量軍費,用處卻有限。

以李鴻章為例,1881年向朝廷申請建設旅順軍港。這一個浩大的工程整整花費了近十年的時間,一直到1890年,旅順軍港試航以後才得以正式啟動。

僅僅軍港修建就花費140萬兩白銀,整個炮臺要塞體系加上軍港供花費400多萬兩白銀。

然而,這個所謂固若金湯的旅順要塞,清軍僅僅守了一二天就全線崩潰。


薩沙


這不得不提,清政府的“守株待兔”戰法,總認為,鬼佬船堅炮利,妄想只要消滅侵略者的鐵船,就能輕鬆獲勝。

事實上,西方軍事戰略,發展到19世紀,已日臻完善,陸戰隊常常配合海軍,進行地面壓制。而清政府,還沉迷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總認為,洋人除了船好炮好,陸軍根本不堪一擊。

有意思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軍登陸廣州。發現廣州的制高點,白雲山竟然無人把守。可能清軍紛紛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生怕自己成為馬謖。要知道,馬謖的失敗,並不是它搶佔山頭有誤,而是丟了水源。

結果,可想而知。英軍以不足五人的傷亡率,輕鬆取勝。前期清軍海岸炮也的確夠爛,很多還是康熙爺傳下來的老古董,為什麼不換!

因為康熙在傳教士湯若望的監造下,炮火還算厲害。可到了1840年,這些炮已經有百年之久,你再厲害也是當年勇。

不過到了後期,比如甲午戰爭時期,海岸炮裝備大都是來自西方的利器,尤其以德國克虜伯巨炮居多。要知道,那可是代表的西方炮火技術的最高水準。

但甲午之戰,清軍差點亡國。

為什麼?

歸結到底,但從軍事裝備上看,北洋海軍不比日本海軍弱,從總噸位看,甚至還優於日軍。哪怕黃海戰役,清軍輸了,也沒有輸得很難看。

到後來,完全丟失威海衛,完全是清軍陸軍不敵日本陸軍的緣故。

也就說,清軍輸在觀念上:總覺得洋人是隻會主動撞樹樁的“傻兔子”,另一方面。又在主觀上,玩“精神勝利法”。認為敵人陸軍不值得一提。

如此一來,炮臺就成為後人們銘記恥辱的民族記憶!


本草百曉生


晚清比較著名的炮臺∶旅順、威海衛炮臺,大沽口炮臺,均裝備進口大口徑克虜伯大炮。

旅順、海威衛炮臺保衛帝國北洋水師基地,大沽口炮臺保護清朝國都北平門戶天津。

然而它們的命運都是一樣的。前者不僅沒能保護北洋水師,反而加速了北洋水師的覆滅,後者也沒能守住天津。

晚清雖然在海岸線上設置大量炮臺,卻沒有一次可以禦敵於海上。炮臺是死的,敵人可以提前測量炮臺的位置與距離,而炮臺卻無法提前測量軍艦,因為軍艦是活的。

在海上游弋的軍艦根據提前測量的方位與距離,可以毫無顧忌的攻擊炮臺,而炮臺卻要現場不斷的測量移動的軍艦。軍艦是活的,一旦受傷可以迅速撤離戰場,而炮臺是死的,只能被動挨炸。

沒有海軍作為支援的海防炮臺,終究避免不了毀滅。




以第三角度說話


決定一場戰爭的因素很多,但最關鍵的決不是一兩件先進武器,而是掌握操縱這些武器的人。

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清政府與外國列強屢屢交戰中吃了大虧,開始學習外國先進文化和技術,以期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一些官僚大臣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展了洋務運動,其中一項就是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是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還有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

在這樣背景下,清政府引進歐洲工程師在沿海防線上以現代技術設計和營建了大批西方式炮臺,並自歐洲著名軍火廠家譬如克魯伯採購大批大口徑火炮。

相比較而言,晚清的海軍戰艦總噸位在世界上排名都是前幾名,可是在1894年的甲午海戰中硬是被勢力不如中國的日本打敗,原因無他,在於人,晚清政府從最高領導人到政府高管,到中層幹部已經像爛透了的紅薯,已經無法食用,各級地方官員貪汙腐敗成風,軍官剋扣軍餉,軍隊戰鬥力極度低下,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懼怕洋人已經怕到骨子裡去了,在甲午海戰前夕,戰爭的陰雲已經籠罩著紫禁城,老佛爺還挪用軍事費用60萬兩白銀,舉行生日party,而同時期的日本,已經磨刀霍霍準備向清政府下手。

再看,晚清沿海海岸是佈置了大批炮臺,但能否發揮作用卻要看使用的人,否則不但不能保護艦隊,反對艦隊構成致命威脅。1895年日本陸軍攻陷威海衛炮臺後調轉炮口轟擊港內北洋各艦,就是造成北洋艦隊覆滅的直接原因。

往事不堪回首,奮起才有將來。只有我們自己強大起來,從軍事武器到軍事人員訓練上都保持先進水平,我們才不會被人欺負。


喜讀歷史29272854


晚清的時候確實在當時的海岸邊修建了很多炮臺,比如說著名的天津大沽口炮臺,但是這些炮臺都是死的,正是因為這些炮臺是定點,所以對付他們太簡單不過了。

首先一點晚清的時候,某些人的腦子確實不聰明,很多人都會覺得當時的帝國主義都是一幫傻子過來增援的人就知道按照尋常的軍隊準備工作,把陣仗展開,然後跟中國人民黨而英勇無畏的中國人民,可以用各種各樣聰明的方法去打敗帝國主義……

真要這麼容易,也不至於等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在抗美援朝裡面正面硬剛了,帝國主義一波,事實上,當時的中國軍人在使用武器裝備的時候,仍然還可以用原始落後這兩個詞語來形容,即便買到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裝備,即便擁有著國家的支持,那又能怎麼樣打不贏就是打不贏!軍事理念上面相差幾十年的代差,足夠讓對方把你往死裡虐的那種。

就以天津大沽口炮臺為例,即便當時在這裡修建了炮臺,並且大炮的密度元比之前任何一個時期都強,但是當時的帝國主義聯軍面對這樣的炮臺根本就不慌,首先自家的火炮,尤其是軍艦上面的火炮,就不比你差,要再晚個幾年,人家鐵甲艦都敢跟你路上的火炮立決雌雄了!

而且長期歐洲對抗的經驗,使得他們在使用這些鐵甲艦以及如何對抗陸地上面的炮臺有著很強的心理心得,一般情況之下人家根本就不和你應聘,挑你的火力薄弱點進行突破或者包抄你的後路都有可能。

在攻佔天津大沽口炮臺的行動裡面,英法聯軍就通過火力吸引吸引正面火炮,然後派出小部隊側面包抄攻陷了天津的大沽口炮臺。這是一個很流行的傳說之中中國人民戰勝帝國主義的一個形象的故事,(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但是很顯然在這個故事裡面,角色互換了。

不怕強盜厲害,就怕強盜有文化,帝國主義的長期的對外征戰,使得他們早就養成了一批能征善戰之士,在殖民地戰爭裡面,這批人就已經發揮出了自己的力量。

相比較而言,當時的晚清雖然表面上面十分尊重西方的文化,吸引進西方的技術和資本,可事實上他們骨子裡就看不起西方,比如說慈禧,人家在他面前表演一下火車是如何前進的,他說火車太吵了,所以當時的晚清他的火車是拿騾子拉的!

所以當西方的堅船利炮出現在晚清所管轄的海域上的時候,當時的晚清表示很有信心能夠擊敗這些人,可當戰爭一打又想立刻跪地投降。


漩渦鳴人yy


不請自來,海岸上到處都有炮臺,為什麼還是被列強所擊破?這個問題問的好,什麼列強武器先進,什麼晚清腐敗無能,什麼落後就要捱打,這種回答都是錯誤的答案。凡事不把問題點歸結為人的原因都不是真正原因!

自古以來以弱敵強者,以少勝多者比比皆是!晚清是積貧積弱,但這不是戰勝不了列強的理由!

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滿清最高統治者和一群封疆大吏身上!

對於最高統治者慈禧而言,勝與不勝都不關緊要,割地賠款都無關緊要,廣大人民的生死也無關緊要,她所關心的是能否是這片土地的主人!能否繼續榮華富貴!所以她可以與帝國列強媾和,至於民主共和云云更加不重要了。

對於封疆大吏李鴻章而言,勝與不勝都無關緊要!賠再多的錢無關緊要!甲午中日戰爭,李一味保艦避戰,軟弱無能,焉能不敗!東南互保,坐視江山危亡,與江山社稷於不顧,只知敵方強大,不知我方天時地利人和,焉能不敗!

天下本無難事,皆在人為佈局!

主昏將墮,君命不奉,將令不行,只知貪圖享樂,不知民生為何,不曉大義所在,焉能不敗!


雪千尋161557355


西方列強的船堅利炮轟開了中國數百年緊閉的大門,晚清海岸線上到處都是炮臺,卻抵禦不住列強的進攻,這是為何呢?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清朝經過數百年的閉關鎖國,沒有能夠與西方進行技術交流,中國的科學技術已經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導致西方拿些槍炮發過來時,中國還處於冷兵器時代,最明顯的就是晚清的大炮,非常的落後,落後到什麼程度呢?
清軍大炮


一、中國製作大炮的冶鐵技術工藝落後。中國的冶鐵技術非常落後,拖累了中國武器製作。中國冶鐵用的爐溫非常低,冶煉出來的鐵含有很多的雜誌和空氣,製作出來的炮管非常的粗糙,經常炸膛,甚至炸死自己人。

二、中國製作炮彈技術落後。中國雖然和英國製作炮彈用的都是黑火藥技術,但是製作工藝就差的很遠。中國製作炮彈的硫、硝、木炭的配合比是8:8:1,但英國要比中國的配合比要精細得多,配比是:硝74.84%,硫11.84%,炭11.32%。這樣中英的炮彈威力就形成了很大的差距,中國的炮彈威力上不但要弱於英國,在炮彈的保存上也很容易潮溼,甲午海戰時,日本軍艦被清朝海軍艦艇擊中而沒有沉沒,就是這個原因。
清軍大炮


三、中國大炮設計十分落後。中國的很多大炮在製作時,沒有設置射程調度,這樣的設計在實戰當中非常的不靈活,無法有效的瞄準來襲的敵艦。又一次英軍艦趁著漲潮來襲擊,清軍的大炮幾乎全部都打到了敵艦的後方,沒有給英軍有效的殺傷。
日軍繳獲清軍大炮

戰爭的勝負並非單單完全依靠於武器的先進與否。戰爭中的戰略佈局也是非常的重要。中國海岸線如此的漫長,所有海岸全部假設大炮防衛海防那是不可能的,清軍也就是在重要港口,海岸線重要地段佈防大炮而已。西方列強的軍艦就捉住這一點,利用自身現代軍艦的快速機動,襲擊中國海防薄弱地段,清軍士兵為了抗擊列強海軍登岸而疲於奔命,西方海軍作戰的靈活性就大大的優於清軍,清軍如此佈防,大炮再多縱然也是吃敗仗。


鎮南關大捷

清軍國門被攻破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滿清政府的極度腐敗。西方列強依靠船堅利炮打的清政府節節敗退,但侵略者也遭受到我愛國軍民的沉重打擊。鎮南關戰役,中國清軍將領馮子材率領中國守將出關抗擊法國侵略軍,消滅了法國侵略軍一千多人,使得法國侵略軍龜縮到了越南,中法戰爭取得了勝利。但是懦弱無能的清政府害怕西方列強的進一步打擊報復,跟法國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法戰爭,中國最終不敗而敗。


月夜讀春秋


因為炮臺是死的,不能移動,再多的炮臺在陸軍潰敗的情況下,也只能成為敵人的利器,清軍久疏戰陣,平時喝酒賭牌,上了戰場自然是不能奮力抵抗的,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時期了,整個國家都是這種得過且過的風氣,將熊熊一窩,兵熊熊一個,領導者尚且如此,更何況下面的士兵了。把刀子給到清軍手裡,他們也不敢殺敵。


Monicak


明清王朝少於發展進攻性的軍艦等裝備,單純使用岸炮防禦,屬於消極防禦,戰略上便失敗了。

岸炮是固定的,進攻的軍艦是移動的,猶如過去漢族聚居點之於遊牧民族。以岸炮對軍艦,戰術上也遜一籌。

戰略戰術雙遜,安能不敗。


鑑史觀今振興中華


馬漢的海權論已經解釋清楚了一切,海洋防禦必須建立一隻強大的海軍,在此基礎上並確立自己的海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